2000 第3期 - 银河奖征文刘维佳出现在我视频光感受器中的第一个人是个身着飞行夏装的男人。这个男人站在我面前,脸色发红,双眼布满血丝,使劲冲我摇晃着一个长颈透明塑料瓶,那里面的液体因此发出唏哩哗啦的响声。“去找水,快去给我找水来!”他用很大的声音冲我喊。“是,我去找水。”主电脑告诉我必须完全服从人类的命令。我接过了他递来的一个手提式金属水箱。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认出我和这个人是在一架鸵鸟式小型高速运输机的机舱里,这货舱里气温偏高,明显高于标准正常值。“该死!全都是他妈的军火!不能吃,也不能喝……”他一脚又一脚地踢着身边码放得几乎挨着舱顶的货箱,破口大骂。骂了一阵,他突然一屁股坐到地板上,捂着脸大声哭起来:“他妈的,偏偏在这沙漠上空出了机械故障……”...
《高达圣盾之逆袭》作者:破晓之光明374相关资料关于机师的评判级别的划分关于机师的评判级别的划分MS机师级别S超级王牌,A王牌机师,B精英机师,C候补精英机师、D优秀机师、E普通机师。根据官方设定的扎夫特军衔,在MS驾驶员军衔上有精英机师和候补精英的设定(也就是穿红衣的机师)。如果不是一流的机师,那么就无法获得红衣精英的称号,只能是一等、二等、三等兵。根据这一设定表明扎夫特内部有机师考级的规定,可是A级和S级机师是无法通过考级达成的,是通过战场上的实际战功来评判的。大部分的自然人都属于普通机师,大部分的调整人由于先天优秀属于优秀机师,由于联合军由自然人组成的机师实力一般比较弱,所以划分标准也不一样,在联合军中能够发挥C级的机师就被称为王牌机师。联合的强化人大多是C级的候补精英,少数优秀的是B级的精英机师。...
1998 第12期 - 科幻之窗诺尔·K·汉南 傅恒主持人的话:诺尔·汉南并非大师级科幻作家,但这里推荐给大家的却的确是篇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一读。早在几十年前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雷德里克·波尔和约翰·布朗纳就曾分别在他们的作品《观望时代》和《骑浪者》中对电脑的发展作了预见,更有威廉·吉卜森杜撰的“电脑空间”,将现代互联网络的描述提前了好多年。事实证明,科幻的影响力和诱惑力不在于它的预见的准确性,而在于它能提出“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诺尔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他的故事的的确确需要我们去思索。(怡雯)海水在他身下不断翻腾,头顶上,天空碧蓝碧蓝。他越过肩膀回头一望,蛛丝海滩在微微的暮色中像一颗未加工的珠宝一样放出光芒,他从未去过那儿,很想知道那儿会是个什么样子。...
1999 第10期 - 世纪回眸阿来专栏一个叫史蒂文的美国科学家全神员注地注视着显微镜下的一个牛细胞,他的目的是让这个细胞成长为一头奶汁里富含基因药物的奶牛,如果实验成功,这头牛将成为生物学界最具革命性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这一买验结合了生物学界两项最先进的技术——基因导入和无性繁殖,没有人怀疑科学家会取得成功。生物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从最初的源头开始……从眼镜片开始的故事说来真有点匪夷所思,用于宏观观测的望远镜和微观观察的显微镜都是碰巧发明的。16世纪末,一个名叫詹森的眼镜匠发现了凹镜与凸镜的奇妙组合。但没有证据说明他用这种有魔力的玻璃镜片组合进行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1609年,伽利略把改造后的望远镜对准了月球,“这一时刻,对世界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人们将它与耶鲜的诞生相提并论”。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又用显微镜研究了一种昆虫的复眼,并对其观察到...
2000 第9期 - 科学美文刘易斯·托马斯《科学的危险》导读托马斯·刘易斯人很有趣,他1994年逝世,生前因为不同的作为而被人看做医生、病理学家、教授、行政官员、诗人和散文作家。他身材壮伟,穿着讲究,绅士派头十足。1970年在耶鲁大学当医学院院长时,曾应邀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演说,演说的整理稿辗转传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结果他被该杂志的主编缠上,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后来所有篇目结集成书出版,一书名《细胞生命的礼赞》,另一本叫《水母与蜗牛》。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章就选自后者。在本文中刘易斯指出: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有一种恐惧感,经验证明每一次进步都产生了大家都没有料到的结果,我们没有能力预测和控制未来,但我们的理性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托马斯用一种近乎俏皮的语调分析了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相当与众不同。在他的思想里我们看到了豁达睿智的学者风范,但在他的文风上我们看到的就不一样了...
2000 第9期 - 世界科幻诺曼·斯宾拉德 孙维梓“一位叫伊藤的绅士要求见您,”内部通讯系统向我报告,“他想买进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在对方还没进办公室前,我通过桌上终端向中心电脑查询了这位来客:敢情伊藤先生是日本大坂的“伊藤火箭货运公司”的老板。只要是他签发的支票,那么不管上面金额有多大,只要不超过国债总数,就不用担心它的可靠性。一位身材匀称、略显秃顶的男子以轻快的步伐走进办公室。他身穿红色丝质的日本和服,腰束华丽的绣上花边的黑色锦带,典型的日本企业家形象。他们正在国际舞台上把美国排挤出去。伊藤先生递上名片,微微鞠了一躬。我也略略点头,依然端坐不动。这种故作傲慢的姿态可能有点可笑,但不这么做,就不会和日本人谈成生意。...
作者:碎石 著/猫猫莲 图序 章这是一片面向大海的高地,方圆数里之内都平平整整,然而却向海面倾斜。坡上是齐腰深的蔓草,坡下是黑黝黝的礁石。蔓草在风中窸窸窣窣地起起伏伏,礁石迎头劈碎海浪,散成一片片白花。它们看上去如此之近,仿佛一脚就能从蔓草丛跨上礁石。但事实上,蔓草的尽头便是高达三十几丈陡峭的绝壁。天气晴好时,海天一线,就特别容易让人迷失距离感,坠下悬崖。所幸天气不好。雨从中午开始就时断时续,这会儿雨虽然停了,天顶却越发浓云密布。云雾卷舒着、撕裂着、又忙不迭地揉捏在一起,被狂乱的风引领,一路越过头顶,卷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知是由于高地太过倾斜,还是风太大,人站在蔓草丛中,像斜着插的草标,而藏青色的海则仿佛在头顶上方无声地翻滚。因为隔得远了,看不到风吹起的一片片水花和浪头,它的形状就愈发庞大凝重。...
1991 第1期 - 科幻电影故事一辛 蓝充仁一、总部血案不知是未来何年何时……美国底特律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群,陪衬着一幢银色摩天大楼直冲云霄。这就是名闻遐迩的OCP公司总部。顶楼会议室。二十余名董事和部门经理正襟危坐,倾听公司总裁纳尔逊阐释发展计划。“诸位朋友,”纳尔逊捋捋花白头发,精神矍铄地说:“本公司多年的夙愿——修建三角城计划——已获市政当局批准。这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计划,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财富!”随着总裁的手指,众人目光齐刷刷地扫向摆在一侧的三角城模型。模型洁白无瑕,超现代的楼群设计新颖别致,线条明快。立体公路宛如白色飘带,婉蜒缠绕于建筑之间,展示出一个梦幻般的神奇世界。会议室顿时响起一片掌声。“但是,”纳尔逊总裁顿了顿,“我们面临着一个可怕的毒瘤,那就是底特律猖獗的刑事犯罪活动。在两百万建筑工人开进之前,我们必须彻底消除这个隐患,否则旧城改造计划将寸步难行。为...
作者:妖猪【,】刀尖上的武者 第一章 伊始“该死的末世!”寒风让吴晓天醒了过来,拉开被子,刺骨的寒冷又让吴晓天缩了缩脖子,穿好衣服之后,还分不清楚这是现实是还是一个无迹可寻的梦,因为梦里与现实都充满了形态各异的丧尸。区别就是在现实中,还没有被吃掉。把床上乱丢的衣服拿起来穿上,当温暖的感觉又从新在身体上传来的时候,无奈的咒骂。来到客厅站在窗子边,看着楼下无意识游荡的丧尸,算着剩下的食物能够吃几天。又是一阵寒风袭来,让吴晓天离开了窗子,都说北方的寒风像刀子,直来直去。南方的寒风阴柔,让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可现在变了,南方的寒风也那么直来直去了。回到卧室,打开电脑,看着右下角的时间,思绪不由的回到了一个月前。当时,正是玛雅人预言的末日,2012年12月21日。但是那天什么都没有发生,倒是邻居的狗死了。大批的末日论坛,末日网站。纷纷的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可是第二天,天就变了,一群不...
1998 第7期 - 科幻之窗迪诺·布扎蒂 姜倩主持人的话:迪诺·布扎蒂(1906-1972)曾任米兰《晚邮报》记者和编辑,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主流文学作家。偶尔涉足科幻,也有精彩之作。他平常喜欢读有关巫术、心灵感应和不明飞行物的书。他擅长于把日常的事情写得充满悬念,从而显出特别的文学才能。他认为:“幻想应尽可能接近新闻。”在我们看来,这是强调作品的真实感。他的作品平凡中见惊奇、恐惧和荒诞。这也是主流文学作家涉足科幻时常见的特点。《时间机器》这篇作品是科幻中常见的长生不老的问题。作家处理这一题材,都会突出其中的负面影响,如波伏特《人总是要死的》。布扎蒂的描述同样发人深省。(怡 雯)第一个大型时间减速器建在马利斯加诺的格罗塞托附近。实际上,它的发明者,著名的阿尔多·克里斯托法里不是格罗塞托人。这个克里斯托法里是比萨大学的一名教授,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少已有二十年了,并且在他的实...
作者:刘慈欣【,】三体序“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 (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
拉·库比 里群 译居然造成这样一场大混乱……不,还是让我从头说起。设想一下,有个鬼鬼祟祟的人突然出现在您自己家里。你如果已婚,会断定他是你老婆情人。你是单身汉会把他当作小偷抓起来。不过,我在家里并非发现了什么人,而是这个家伙在我眼皮底下当场变化出来。最初,屋里有股白色浓烟,象九月晨雾那样迷濛,它不停地旋转,逐渐浓缩成人形。当时我以为是自己产生了幻觉,但很快听到一声沉浊的问话,它把我从恍惚中拉回现实。“你有馒头片吗?”“什——什么?”我张口结舌地反问,因为眼前的怪现象没法解释,叫它把我弄懵了。“请问有馒头片吗?”他追问。“没有,什么片儿我都没有!”“嗬,小气。”来客不屑地说着直奔厨房,我回过神来紧追上去。这个幽灵沉稳地掏空了冰箱。...
1996 第6期 - 每周一星苏晓苑作者小传五岁时,由于五音不全被判定当不了歌唱家,我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天文学家。那时总觉得外星人就在大气层外几米处等着我,随便一伸手,便能捉几个。十三岁那年,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孩子。从此,每日苦苦地盼望亲人们来接我回去。这种企盼在我考砸了或是犯错误时,便变得愈加强烈。一我笔直地端坐着,一动不动,但心神不宁,不知内务部的4号长官因为何事点名召见我。四天前的那场搜捕情景又浮现眼前。我们已经包围了叛乱分子在东四区的最后据点——一座各叫“银河王朝”的大型建筑物。在交叉火力的掩护下,我身先士卒,第一个冲了进去。一个又一个乱党倒在我枪下,我已把同伴甩在身后老远。只要一举端掉这个巢穴,我的军服上就将多一颗星钉。我心中一阵狂喜。...
作者:[美]杰克·麦金尼永远的太空堡垒当人类的双脚踏上广阔的大地时,我们的灵魂已经来到浩瀚的宇宙。当我们在大地上奔跑对,我们的眼睛却总是看着蓝天。字宙中的故事总是吸引人。一切都有一个平凡的开始。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日本动画迎来了自己的新时代。著名动画导演富野悠纪执导的《机动战士高达》成了日本动面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当初曾对写实派机器人动画不屑一顺的众多动画公司,纷纷发现机甲战争类的科幻动画成为市场上的主流,跟风之作像过江之鲫层出不穷。龙之子公司也参与到这股潮流中,着手制作一部同样有机器人、有火爆的战斗场面的同类型动画。龙之子公司的高层似乎并不对这部动画抱有高水准的期待,他们起用三个二十出头、英气勃发、同时也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河森正治.美树本晴彦、板野一郎,担任对于这部动画至关重要的导演、设定、动画三大重任,完全不考虑大牌制作人的票房号召力。...
2000 第7期 - 银河奖征文刘慈欣刹车时代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像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
作者:[美]弗诺·文奇重建科幻文学的传统《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阿来前些日子,有报纸记者采访,谈科幻出版问题。出版界的人有兴趣谈,媒体也有兴趣推波助澜,这说明,科幻作为一种出版资源,至少已经开始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是好事情。其间,记者转述一个观点:中国科幻出版的不景气是因为中国文学中向来缺少幻想的传统。这说法让人吃惊不小。一种以武断与无知让人吃惊的说法。关于中国文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有没有幻想传统,而是我们为何丢掉了这一传统,今天又该如何来接续并光大这个传统。从任何一本简明至极的文学史中,都会出现富于幻想性的作品的名字:《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和《镜花缘》等。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一部充满了奇丽幻想的伟大作品。只是,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宽阔河床上浩荡的水流一下被紧紧收束进高高的堤坝之中,众多的支流消失了,这条人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