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商 >

第55章

奸商-第55章

小说: 奸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高家上次和王达一起来陷害我的事情,让我和高家注定了不能成为朋友。所以说对于高拱和冯保二人之间的斗争,我现在并没有什么偏向,可是事情总是要顺着它特有的方式发展,因此高拱不得不下台。
  今天是二月十七,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温很合适外出,所以有不少的人出门郊游,人们心中都很高兴,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阳光的背后有着多少的危机呢。
  本来打算和月娘和凤鸾出去郊游的,虽然现在是二月末,已经算是仲春了,这个时候郊游说是踏青,已经有点晚了,可这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反正是为了玩乐而已,可是谁知道还消停了不两天,竟然又有人来到我家中找我。
  前天将徐爵打发走后我以为自己能静静的看着事情发展,可是没有想到李高会来找我,到了花厅见到李高我才知道,原来是李太后要见我。虽然心中有点惊讶,不知道太后为什么会找我。可是惊讶归惊讶,我还是很快的在凤鸾和月娘的服侍下换上了衣服,跟着李高赶往了皇宫中。
  李太后是在东暖阁中接见我的,进去后就看到在宫中的卧榻上端坐的李太后,还有一个小孩也坐在卧榻上,紧挨着李太后,身上是黄色的外裳,可是本应该充满着稚气的脸上却有一种不常见的成熟。这恐怕就是万历小皇帝朱翊钧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可是他毕竟才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有着还未脱去的稚气,然而严肃的脸上已经有了一丝帝皇应该有的威严,可是仔细看他身上的衣衫,确能看出来都是些旧的,看到这个我心中沉甸甸的,不知道是什么感受,只是在书上看过,说万历登基的时候,朝廷中连皇上一应服装都置办不起。新皇登基却连一件崭新的龙袍也穿不上,我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
  “小民仇铭心叩见皇上、太后。祝皇上万岁,太后千岁。”依足了自己所知道的礼节,我对李太后和皇上说道。
  “国舅,这里没有什么外人,你不就不要讲究那么多的规矩了。”小皇帝一副大人的口吻说道。
  “先生,你也请起吧。”李太后说道。
  “谢太后。”
  “先生,自从上次在武清伯府上后,好久不见了。不知道先生最近怎么样?”
  “承蒙太后挂念,小民一切都很好。”
  “可是咱却是有太多的烦心事儿,所以今儿个,咱才找先生来,想要问先生你讨个主意。”
  “能为太后效劳,那是小民万分的荣幸。”
  “你们都下去吧!”李太后对周围的太监宫女挥挥手说道。
  “是,太后。”
  原本在宫中的太监宫女都离开了东暖阁,这个时候,李太后才开口说道:”先生,现在咱有件事情想要请教你。’
  “太后有什么事情,就请说。”
  “先生说有能治本的法子,不知道先生想好了吗?”
  “回太后的话,小民已经有了大致的构思。”
  “那好,就请先生你再说说,让皇上也听听如何才能帮咱度过眼下的难关。”
  “太后,上次在武清伯的府上,小民已经说了,宫中铸造十面金牌,这是治标之策,至于治本之策,那就不是一两天可以见到成效的。要想要解决目前朝中的窘迫的局面,要做三件事情。”我整理了一下思路,慢慢的说道。
  “哪三件事?”
  “首先是要肃清政治,开创新风。”
  “请先生具体的讲出来。”
  “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贤用贤,消除朋党的现象。官员是朝廷的根本,要是下面的官员能兢兢业业,深得民心,那么天下将是一副国泰民安的局面,反之,则是生灵涂炭,国无宁日。看本朝两百年来,三公九卿禄序丰隆者,却很少有人为朝廷,为苍生谋求福祉,而官员中多为巩固自己的实力,大肆提拔同年、学生、乡谊、亲戚。大多数官员的时间和心思不是花在老百姓身上了,而是花在了互相之间的勾心斗角之上。”
  “先生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啊。”也许是想起了眼下高、冯二人之间的斗争,李太后赞同的说道。
  “这第二件事情,就是朝廷要鼓励经商。”
  “鼓励经商,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后看着我,含有深意的说道。
  “小民知道在洪武皇帝的时候,就对商人很反感,以为天下的物价都是商人在操纵的,可是太后,您想,洪武皇帝说天下的财富是就有那么多,商人要是多了朝廷就少了,然而如今天下的商人众多,可是天下的财富比之洪武皇帝的时候却要多出很多。还有,太后咱不说天下,就看这顺天城中,家财上百万两的商人不在少数啊。”
  “这咱也略微知道一点,可是这和朝廷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啊?钱都在商人的手中,朝廷却不还是有了太仓银告罄这么一桩子事儿。”李太后不以为然的说道。
  “太后,小民的意思是,朝廷鼓励经商,然后再对商人征收重税,如此一来朝廷就多出了一项收入。”
  “那样的话,商人能干吗?”李高怀疑的问道。
  “回国舅爷,小民也是一个商人,深知作为一个商人,只要是有利益的事情,商人是不会反对的,可是因为朝廷对商业上的众多管制,使得商人在经商的时候颇为不便,所以就有了商人收买朝廷命官的事情,朝廷放宽对商人的限制,即使是征收重税他们也是愿意的,还有就是如此一来的话,朝廷官员贪墨的现象也就能得到一点遏制。”
  “这……皇儿,你认为先生的话,怎么样啊?”李太后转脸对万历小皇帝说道。
  “那要是人都去经商了,谁种田呢?不种田,人又吃什么啊?”小皇帝想了一会儿问道。
  没有想到如此年幼的皇帝,想问题却如此的深远和犀利,可是早就知道该怎么办的我回答道:”回皇上,这小民也想过,人们都去经商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因为经商首先是需要钱的,并不是谁都有钱来经商的,其二就是经商总是要有赚有赔的,所以就有些人不敢经商,有些人没钱经商,还有些人会赔钱赔的不敢去经商,所以不会发生没人种地的事情,这请皇上和太后放心。”
  “那照先生的话,经商的人多了,就能让太仓丰足起来?”李太后还是怀疑的说道。
  “太后,朝廷的事情,小民不太方便多嘴,所以小民只是给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还要朝廷的各位大人仔细的商议了。”
  “哦,那先生所说的要消除朋党政治,咱眼下还真有件事情和这个有关系,先要先生你给个主意。”李太后看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于是又提起了另外的事情。
  “太后,小民一个商人,又是一介平民,朝廷的事情本来不该插嘴,可是既然太后开口了,小民一定竭尽所能,为太后和皇上分忧。”
  “先生,前天早朝上,高首辅和朝中不少的大臣一起参奏司礼监的冯保,可是冯保却说高拱认为皇上年幼无法管理这个天下,更加让人担心的是今天早上还发生了有个小太监刺杀皇上的事情……”
  “啊,那皇上和太后没什么吧?”我故意惊讶的说道,要知道这可是我告诉徐爵的计策,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谢谢先生的关心,托祖宗的福气,皇儿和咱都没什么事情。”
  “那刺客呢?”
  “刺客被捉住了,他还招认说这件事情是高拱在背后指使的。”李太后淡淡的说道。
  听她的语气我知道李太后对刺客的话,并不是很相信,可如此对我的下一个计划却更加有利。
  “那不知道太后要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我试探着问道。
  “咱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才让冯保找来了张居正,张先生的意思是让高拱自己告老还乡,可是冯保却要严惩高拱,以正视听。咱一个妇人家对这些朝廷的事情也不知道,也不应该管,可是皇上年纪还小,所以找来先生,想要听听先生的意见。”
  “太后,关于的朝廷的事情,还是要听听朝廷中大臣的意见,可是冯公公的所说的却过了一点,新皇登基,要是发生了将先皇的老师赐死,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到时候恐怕天下人都会说皇上和太后寡恩。”
  “那先生你是赞同张先生的意思了?”李太后问道。
  我没有上回答,而是做出了一番思索的模样,皱着眉头。
  “先生还有什么问题吗?”李太后问道。
  “太后,请恕小民斗胆,小民想知道,要是高首辅告老还乡后,谁会是下一任首辅呢?”
  “内阁中,现在共有三位先皇留下的辅臣,分别是高拱,高仪,还有张居正张先生,可是高仪向来是个好好人,对谁也不得罪,而且他和高拱的关系密切。所以咱还是看好张先生,不过至于到底是谁,还要皇上来决定。”李太后说完后,目光转往了小皇帝朱翊钧,眼光中充满着询问的意思。
  “在朕看来,老师倒是个好的人选。”朱翊钧就像是一个大人似的说道。
  “皇上说的很对,不过小民却有个疑问。”
  “旦说无妨。”小皇帝说道。
  “小民不知道,张大人和冯公公的关系怎么样啊?”
  “这……”听我如此一说,李太后若有所思道。
  “司礼监本是为了制约内阁的,可小民听说张大人和冯公公却走得很近……”我没有将下面的话说完。
  可是李太后和万历小皇帝听见我这句却有了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自从有了内阁后,为了防止内阁的实力过大,所以才有了司礼监来约束内阁的权利,可是从宣德后随着司礼监在宫中身份的不断升高,司礼监的权利甚至超过了内阁。在前朝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约束的虽然不少,可是更多的却是内外勾结,就像是正德年间的刘瑾一样。
  “太后,有些话,小民不知道该不该说。”
  “先生你有什么话,就请直说。”
  “小民有些疑问……那就是冯保辅臣的名号真的是先皇的意思吗?”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太后语气不善的看着我问道。
  “小人只是在外面听说了一些东西,所以才想要向太后求证一下。”
  “先生,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可是我从李太后闪烁其词的态度就知道了其中必有猫腻。
  “太后你知道刘瑾吗?”
  “啊!先生的意思是……”李太后欲说又止。
  “小民只是说起点前朝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至于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就要看皇上和太后的圣裁了。还有就是在三国的时候蜀国的诸葛亮对大将魏延一直不肯重用,因为诸葛亮认为,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我暗示道。
  冯保本不是辅臣,可是在李太后的支持下,私拟圣旨,才有了冯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要是照先生所说的,咱要是废了高拱,张居正当了首辅,可能和冯保勾结,可是要是不废了高拱,这又是不可能的,咱倒是被先生你说糊涂了,还有就是张居正是要升任下任内阁首辅,还希望先生你给咱娘俩儿出一个主意。”李太后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转移话题的说道。
  因为不知道李太后对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态度,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态度不明的,敷衍着李太后,可是到现在看来这个女人对我的回答已经不再满意。
  “太后,高拱必须要除去,杀鸡儆猴,最好是要高拱自己提出告老还乡,至于张大人和冯公公之间吗,就要费点心思了。”
  “那先生是什么意思呢?”
  “张大人是先皇定下的辅臣之一,当上内阁首辅,本无可非议,皇上和太后要作的就是不要让张大人和冯公公太好了就行。”
  “那还要先生你为咱娘俩想个好的法子了。”李太后看着我笑着说道,可是在她的笑容却让我感到了一阵森冷。人道是伴君如伴虎,到现在我才真正的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本来我以为自己的计划要大费周折才行,可是谁知道自己一番话,让太后和万里小皇帝对本来依为心腹的冯保、张居正产生了怀疑,果然是帝王无情。不过如此一来自己下一步却就方便了很多。
  “太后,劝说高大人主动告老还乡的人,在小民看来,张大人是最适合的人选,至于张大人和冯公公的事情吗……”我看着太后脸上逐渐流露出的微笑,知道她对我所说的很满意,心中不由的升起了丝丝喜悦,原本提起的心,也稍微的松了一下。
  从皇城中出来,回头看了看在艳阳下的紫禁宫,可是在我的心中,即使是在这阳光明媚的天,整个皇城却都是那么的阴森,无情。
  人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高拱在朝中多年党羽众多,要是高拱倒台后,张居正继任,那么明眼人都能看出,高拱倒台最大的收益者就是张居正,那么将高拱弄倒台的人就显而易见了,到时候张居正一上台就有不少的敌人。
  还有自己接下来的计策要是能顺利实施的话,张居正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