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21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21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望坡之役”可以说是刘备到目前为止作战生涯的代表作。虽然夏侯惇吃败仗不稀奇,但是他的副将于禁可在河北战线威名赫赫,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也一定比之前的王忠、刘岱、蔡阳所率领的部队精锐得多,刘备能得胜并不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刘备使用复杂的军事战术(相对来说),这¨。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不单意味着刘备的战术大脑开窍,更显示出他所率领的部队在训练与组织上已成功进阶。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只不过是简单的诈败伏击而已,在兵法中属于最末流的战术,有什么好吹的?

那是你没当过兵,如果你在军营锻炼过,对带兵打仗就会多少有点了解。指挥部队并不是打电子游戏,点几下鼠标就行,必须依靠精确的指令与长时间的训练。这么说吧,要想让一支一百人的队伍绕圈圈,就可能得花上半天的时间,更不用说什么分进合击、埋伏突袭、衔尾追击之类的战术了。

身为一军统帅,像这种诈败伏击的战术不可能让每一个士兵在事前知晓,因此士兵们所获得的指令一定先是撤退,退到半路后才转换队形。如果没有充分的训练,士兵接到撤退指令后可能会处于无心作战的状态,即便士气没有低落,也肯定无法快速地在撤退途中妥善分布到每个埋伏点,并在适当时机对敌军发动致命一击。

在刘备过去的作战生涯中,我们未曾见过这种复杂战术的运用,由此可见,在经过曹操与袁绍阵营的洗礼之后,刘备已将自己跟手下的部队提升到了另一个等级。

至于倒霉的夏侯惇,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这场博望之役是他最后一次单独统兵作战,从此之后曹操可能对这位大哥死了心,让他专司后勤,最后做到“督二十六军”,类似于现在的后勤总司令、装备部总司令的位置。

不过,刘备与后方的刘表并没有为这次胜利大搞庆祝活动的心思,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小怪被打败,接下来该轮到真正的boss现身了。

果不其然,同年八月,曹操亲自向荆州开刀。

专职特务

这一节,我想单独说说郭嘉这个人。

建安十二年春天,曹操阵营在评估是否远征乌丸时,刘备、刘表的威胁成为争议的主要焦点。

当时曹营诸将如张辽等大多认为袁尚兄弟已经被打得穷途末路,乌丸又与这哥俩非亲非故,双方根本不可能有效合作,今日如果动员大军北伐,他日刘备和刘表必然会兴兵攻打许都,恐怕情况会变得不可收拾。

正当曹操左右为难之际,有一个年轻的参谋跳了出来,力排众议,强力建议远征。

此人分析道:“第一,乌丸自以为离我们遥远,轻于防备,我们发动突击,一定可以取胜。第二,袁绍在河北素有恩德,我方才刚取得四州土地,民心未定,倘若袁尚借乌丸之力南来,汉人胡人全都会响应,恐怕冀、青二州不保。第三,刘表与刘备方面,刘表是个只说不做的名嘴之流,他明白自己没有办法驾驭刘备,如果让刘备担任重要军职,恐怕最后会不受控制,如果随便给刘备安排个小职务,刘备又不会愿意,因此不会有北伐的危险。综合以上三点,主公大可全力远征,毋庸忧虑。”

曹操听后大喜,决定远征乌丸。

事后的结果证明,这一番分析完全切中要害,曹操后来的确以突袭击破乌丸,而刘表也没有接受刘备北伐的提议。

做出这样既理性,又不乏创意的分析之人,名叫郭嘉。

郭嘉,字奉孝,豫州颍川人,家世背景不详,年轻时曾一度前往袁绍帐下寻找机会,后来在荀彧的牵线下,转投入曹操帐下,担任曹操的司空军祭酒。那一年,郭嘉二十七岁。

郭嘉在曹操帐下一共待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间,郭嘉从未担任过正式的中央或地方职务,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大部分时间他都以军祭酒这个非正规的身份待在曹操身旁,为曹操分析局势,提供意见。

历史上,郭嘉为曹操提供的意见很多,但我认为最能代表郭嘉风格的,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于徐州公开叛曹时,曹操面临是否东征的决策问题。郭嘉告诉曹操:“袁绍反应慢,个性多疑,不会那么快出兵。而刘备新叛,还未得民心,只要快攻,一定可以获胜。”

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他迅速击破刘备,并及时回军守住官渡,而这期间,袁绍并无大的作为。

第二个带有明显郭嘉风格的决策,发生在官渡之战时。当时有传言说孙策将发兵攻许都,曹家诸将都颇为忧虑,郭嘉却认为:“孙策刚并吞江东,所杀的都是一些很得人心的士豪,但孙策对此却并没有警惕,如果遭到刺客伏击,他也不过就是一个凡人罢了,依我看,孙策早晚会死于匹夫之手。”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孙策便遭暗杀而死。

郭嘉的第三个代表作,便是之前所述对于远征乌丸的分析。

相信读完以上文字后,列位读者应该对所谓的“郭嘉风格”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就是:这些建议都十分大胆而主观,缺少客观因素的辅助,许多部分更违反经验法则,与其说是分析,更不如说是赌博。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聪明如曹操者,怎么会相信这种胡扯乱猜,还愿意将身家性命全部押上呢?

我们不得不相信,郭嘉的这些判断,一定有所依据,而且是很确切的依据。

假设今天一位白宫军事参谋向奥巴马总统建议自韩国撤军,理由是朝鲜领导人性格“优柔寡断”,因此没有朝鲜入侵之虞,奥巴马大概会想个几秒钟,然后问那位参谋:“你和朝鲜领导人很熟吗?”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郭嘉提出的建议。他判断袁绍不会出兵是因为袁绍“性迟而多疑”;判断孙策会被暗杀是因为孙策“轻而无备”;判断刘表不能用刘备是因为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

话说郭嘉不过是个身体欠佳、大多数时间窝在兖州的标准宅男,他是从什么渠道得知袁绍、孙策、刘表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想法的?《南方周末》?电视台的人物访谈?上述三人的微博?显然都不是。

或许这就是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所具有的最独特的价值:一张广大而深入的情报网。

中国史书上对于“情报”一向不多着笔墨,好像秀才不出门,掐指一算,便真能知道天下事一般,但在那个没有天眼通、顺风耳、水晶球以及互联网的世界中,情报的来源仍须靠“人”的查探与传播,而如何结识、布置和选择这些提供情报的人,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根据《傅子》记载,郭嘉年轻时相当神秘,他暗中结交许多“英隽”,而不与“俗人”来往,因此天下很少有人知道郭嘉的名号。

或许这就是郭嘉之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开端,他所结交的这些神秘的“英隽”们,便是其布下的线人,靠着庞大的情报网络,郭嘉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诸侯的动向,包括袁绍的小儿子病危,许贡的门客蠢蠢欲动,刘表对刘备已经起了戒心,诸如此类。

这,或许也能解释郭嘉常遭到同僚弹劾以及他官位始终不高的原因。

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郭嘉言行显得特别地隐秘怪异,不知情的正直士大夫如陈群等人,便常向曹操打小报告,但曹操都一笑置之。也正因为情报头子的特殊身份,即使郭嘉对曹操贡献良多,也只有封侯但未曾升官,他必须紧跟在主子身旁,提供最机密的讯息和最精准的建议。

当然,搜集情报只是郭嘉能力的一环,对情报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才是郭嘉出类拔萃的地方。

举例来说,今天襄阳的情报员传来“刘表于十天内招待刘备饮宴三次”的消息,或许有人会解读为“刘表与刘备关系密切,因此刘表可能会命刘备出兵北伐”,也有人会解读为“刘表正努力牵制刘备军力,因此没有北伐的顾虑”,究竟怎样解读才是最正确的,这就是解读者能力的展现了。

郭嘉能屡次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表示他不但情报来源充足,而且对于局势更有着过于常人的洞察力,无怪乎曹操对郭嘉信赖有加、言听计从。

当然,郭嘉是曹魏方面的“情报头子”,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推测,没有真凭实据,仅供大家娱乐之用。

其实,有关郭嘉的神算,历史上有许多反证。例如曹操东征徐州的刘备时,袁绍其实曾经对延津出兵,只是被于禁挡下了下来,可见郭嘉的预测也不是那么准确。关于孙策之死,裴松之也认为郭嘉的所谓预言,信口开河的成分居多,孙策只是刚好死在那个时间点上,要是孙策晚死个半年,那曹操就真的头大了。这只能说明郭嘉(其实是曹操)的运气不是一般地好。

至于郭嘉建议对乌丸采取突袭的战法,则更能说明郭嘉是个“赌徒”。

话说柳城一战,曹操打得是苦不堪言,简直连死的心都有了。战争胜利,班师许都后,曹操不但承认这场胜利只是侥幸,还重赏当初劝阻出兵者,这无异于赏了郭嘉一记大大的耳光。

尽管如此,郭嘉对于曹魏阵营的贡献仍然毋庸置疑,再加上他年纪比曹操小上十五岁,曹操甚至说考虑把事业传给郭嘉。当然,他也只是过过嘴瘾、笼络人心,甚至以此来羞辱其他参谋而已,因为说出这话的时候,郭嘉已经死了。

建安十二年八月,柳城远征结束后,郭嘉病逝,得年三十八岁。接任“司空军祭酒”这个位子的,是在曹操奉迎献帝过程中立有大功的董昭。然而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即便曹操手下仍有众多天才智囊,对于局势的判断也明显反应迟钝了,紧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便是最好的例证。

而时机凑巧,就在郭嘉去世的同一年,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二十七岁小伙子投入刘备的帐下,天下大势,就在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间悄悄倾斜了。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跃马檀溪

话说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曹操从许都南下,进抵汝南郡与南阳郡边界的西平县,四方兵将云集,一时间兵势滔天。

当时驻守南阳的刘备与在襄阳支援的刘表必然如临大敌、全力备战,然而就在两人的神经绷至极限时,曹操却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放弃荆州,全军北返。

这是为什么呢?

排除掉曹操忽然良心发现或神经错乱的可能性,答案只有一个:必定有更为迫切的事情等着他去办。

果不其然,就在曹操挥师南下的当口,河北袁尚、袁谭两兄弟彻底决裂开战,结果大哥袁谭被小弟袁尚击败,退守青州平原,派辛毗来向曹操求援,曹操衡估利害后,决定先收拾河北势力,于是北上进军黎阳,而南方的荆州百姓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场兵火浩劫。

但即便这样,刘表仍没有放弃抗曹的努力。他以长辈的身份给袁谭、袁尚各写了封信,一方面就袁绍的过世表示哀悼,另一方面劝兄弟二人放弃前嫌,合作对抗曹操。

在信中,刘表仍称袁绍为“盟主”,并强调河北团结对于同盟的重要性,如果袁氏家族内部搞分裂,“则同盟永无望矣”。

遗憾的是,那一对已被个人恩怨冲昏了头脑的兄弟俩,完全听不进刘叔叔的苦劝。袁尚持续攻打平原,而袁谭无奈之下,只得与曹操联姻,饮鸩止渴。

当南北合纵的可能性消失后,北伐大计也就成了被贴上“Archive(封存)”字样的资料夹,藏入襄阳政府档案室的最深处,取而代之的,则是荆州亲曹派的强力反击。

过去几年来,刘表与刘备联手北伐,必然使蒯越、蔡瑁一党相当不愉快,奈何刘表支持,刘备也确实打出了一些成绩,亲曹派们一时找不到攻击的着力点。然而,打从建安八年之后,刘表对于北伐以及刘备的态度,忽然起了一些改变。

首先是来自江东孙家的问题。

经过了两三年的整顿,年轻的孙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终于稳定住了江东局势,并延续了他老哥孙策对荆州的攻略。建安八年,孙权进攻江夏,大破江夏太守黄祖,虽然没略下城池,但也带给荆州不小的压力。之后数年间,江东与荆州争战不断,这或许转移了刘表的战略焦点。

其次,刘表也确实是老了,根据历史记载,刘表此时只剩下不到五年的寿命(他自己当然不知道),他大概也想到了接班人的问题。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能力和声望都不足,这使得原本是助力的刘备集团反而成了一种威胁。

请注意,这一点相当重要。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表将刘备从南阳调了出来,改驻于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刘表经常邀请刘备一同喝酒吃饭,讨论天下大事,表面上是与刘备亲近,实际上却是节制其手上的兵权。

在某一次宴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