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20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20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后数年之内,刘表反客为主,逐渐向北方挤压袁术的领地,将南阳宛城一带纳入其统治之下。

对外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刘、蒯、蔡政权的统治地位,也为荆州迎来了一段相当难得的太平盛世。在往后的七八年内,荆州在“官派首长”与“地方大族”左右共治之下,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与北方、东方的混战局面形成强烈对比,荆州也因此成为许多难民与士人的庇护所,包括后来的大文学家王粲,音乐家杜夔,名士颍容、和洽、司马芝、裴潜等人,都逃入荆州避祸。

然而,刘、蒯、蔡三家是否真的合作无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维持州内和谐稳定,当然是双方的共同目标,但在对外政策上,双方的观点似乎就有点落差了。

后人大多这样评价刘表:优柔寡断、摇摆不定,不能掌握时机出兵北伐曹操,以至于坐拥庞大的领地与军队,却落得个死后荆州易主的悲惨下场。

但如果将观察的切入点从刘表本人性格的内因扩大到整个襄阳权力结构的外因上来,这样的评价,恐怕会让刘表气得从棺材里坐起来,再死一回。

以时间点来看,刘表入主荆州之后便与袁绍结成盟友,共同对抗袁术的势力。当时曹操还是袁绍罩着的小弟,刘表自然没有理由对曹操动手,必须等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迎天子,与袁绍彻底决裂之后,刘表才不得不面对亲曹或亲袁的路线选择。

就个人情感面来说,曾经受到“党锢之祸”牵连的刘表,对于宦官子弟出身的曹操,八成是没太多好感的。相反地,曹操奉迎献帝后,刘表对袁绍仍频频以“盟主”称呼,似乎显示出他尊袁的倾向。

然而果真如此,那么实力强大的刘表,又为何没想过趁袁、曹对峙之机,在曹操背后插上一刀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蔡瑁与蒯越都是曹操的超级粉丝。

蔡瑁与曹操是年少时的好友,支持曹操很容易理解;至于蒯越支持曹操的原因就不太清楚了,或许蒯越与袁、曹二人都曾在何进麾下共事,对二人的才干个性有深刻的认识,蒯越与曹操在对待宦官议题上都是急战派,与缓战派的袁绍不同(袁绍表面急战,背地却使用阴招假宦官之手除掉了何进,再出手除掉宦官,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眼下二选一的局面中,蒯越可能会将注码押给曹操。

事实上,除了蒯、蔡二人之外,刘表身边的文官清一色全都是“荆州”的“亲曹派”,包括治中邓羲(荆州章陵郡章陵县人)、从事中郎韩嵩(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人)、别驾刘先(荆州零陵郡人)等。

根据史料记载,以上诸人全都“深谋远虑”,早早便看出曹操“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都苦口婆心地劝刘表:还是早点站到曹操那边去吧,跟袁绍站在一条战线上肯定没什么好果子吃。

这种一面倒的记载显然是不合理的,当时就连曹操本人面对袁绍时都没有必胜的自信。荆州诸贤们竟然对曹操那么有信心,曹操在许县知道后大概都要感激得涕泪横流吧。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党派效应。当蒯越、蔡瑁二人都属亲曹派时,被他们拉进襄阳小朝廷的人,应该都与他们有着相同的政治倾向,所以挺袁的言论就相对少了,甚至可以忽略。

此外,可能有极少一部分支持袁绍的言论,在事后被曹魏政府给抹掉了,以至于从史书上来看,排除“先见之明”的可能性,荆州诸贤就像是一群马屁精,巴不得给曹操舔脚趾。这看上去确实让人倒胃口。

在这种情形下,刘表即便很想在曹操背后捅刀子,恐怕也只能是“意淫”了。

刘表并非陶谦,入主徐州时带了一众剽悍的丹阳兵,有实力与本地大族对抗,他可是“单马”入荆州,兵力与财力都要倚赖荆州大族,其手下统兵的将领除了自己的侄子刘虎、刘磐外,其他如黄祖、文聘、黄忠等都是荆州本籍,因此当荆州士人们联手抵制他的反曹政策时,名士出身、不善军事、只会高谈阔论(坐谈客耳)的刘表,当然难有发挥的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刘表才会接纳张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大约是在曹操奉迎汉献帝之后,屯驻于弘农的骠骑将军张济也遭遇了缺粮的窘境。他率领部队南下侵入南阳,结果在进攻穰城时被流矢射死,他的侄儿张绣接手了这支穷途末路的孤军。

正当他不知该往何处容身时,久攻不破的城门竟然自己打开了,一名使者呈上刘州牧的唁电。

唁电上表示:对于张济将军的死,本州牧感到相当震惊和难过,对于不能善尽主人的义务,本州牧在此深深致歉,并决定将宛城一带让出,留给贵军做调整之用,倘若还有任何需要,本州牧必将尽力配合。

“刘大人,你有无搞错!人家是来打你的,结果自己不争气死掉了,你不乘胜追击也就罢了,反而让出自己的地盘给对方,你也未免太实在了吧?”

相信列位读到这里,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抽掉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单拿出刘表收留张绣这一节,所有人都会觉得刘表真是天字第一号的老实人。要知道张济并不是低声下气地来荆州寻求庇护,而是蛮横地直接攻城,刘表没动员大军将这批西凉残军赶尽杀绝算是客气的,竟然还将最精华的宛城拱手让人,对张绣来说,这简直是伟大的奇迹!

不过,如果结合前因后果来看,刘表收容张绣的居心就很明显了:他需要一支军队,一支不受亲曹派影响,对自己又绝对忠诚的军队,主要打击对象也很清楚,那就是刚刚在许都坐上司空之位的曹操。

果不其然,骁勇善战的张绣军团很快就成为曹操的一大劲敌。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几次与曹操于南阳交战,互有胜败;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军大举南下,将张绣军围困于宛城西面的穰城,这回刘表亲自率兵北上救援,两军联手将曹军击破,还一度令曹操陷入危急,多亏了李通及时从汝南输送援兵,曹操才能重振军威,扳回一城。

从穰城之战到建安官渡之战,这期间,曹操与袁绍的对峙不断升级,刘表理论上应该可以出手打开曹操的后门,但太多的意外绊住了刘表北伐的兵锋。

建安三年下半年,长沙太守张羡联结零陵、桂阳二郡造反,几乎削去了荆州一半的地界;

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听从贾诩的意见,狼心狗肺地向曹操投降,使刘表顿失爪牙;

建安四年十二月,东面的江夏郡发生了沙羡之役,江夏太守黄祖被小霸王孙策打得惨败,几乎丢了荆州的右臂膀。

不过,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表还是没有放弃北伐的念头。

当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刘表还特地派了亲曹派的韩嵩去许都,大概是希望他能带回来一些“曹操必败”之类的负面消息。想不到的是,身为铁杆儿曹迷的韩嵩从许都回来后,竟大力鼓吹“曹操必胜”论,还劝刘表把儿子送去许都当人质。

这下子可把刘表给气炸了,他马上给韩嵩扣上一顶“通敌叛国”的大帽子,打算就地正法,然而亲曹派却透过刘表的老婆蔡夫人,出手干预这起审判,结果搞得刘表不但杀不成韩嵩,连打也不能打,只能拷打韩嵩倒霉的从官以泄愤,最后以“罪证不足”草草了事。

连杀一个已经被扣上“叛徒”罪名的人都做不到,在荆州大族面前,镇南将军兼荆州牧的刘表,显得是那样苍白而无力。

就在这个复杂的局面之下,一个人出现在了荆州。

这个人的到来,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使原本纷乱复杂的荆州陷入更大的旋涡之中。

这个人便是刘备。

大战博望

盛大的欢迎仪式之后,刘表为刘备选择了一个妥善的驻地——南阳郡新野县。

新野刚好位于襄阳和宛城中间,距离两座城市大约是七八十公里。之所以不能将刘备安排到更北方、更富庶一点的宛城,是因为当时宛城已随张绣投降成为曹操的领地,新野反而变成刘表最北方的前线。

这也就解释了刘表为何高规格款待刘备,不是因为两人都姓刘,五百年前是一家,而是刘表需要一只看门狗为自己看家护院。而新野,正是看门狗应该待的位置。

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在官渡之战爆发的同时,刘表在荆州也有着不错的发展。一方面,历时两年的长沙叛乱终于弭平,襄阳政府的统治力正式覆盖荆州全域,成为“土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超级大镇。

另一方面,江东传来孙策被刺客暗杀的消息,十八岁的继承人孙权还压不住内部局面,暂时无力骚扰荆州。

在这种内外俱安的情况下,刘表自然有心放手一搏,挑战在北方已经打得精疲力竭的曹操。

刘备的到来,正好弥补了张绣留下的空缺。对于刘表来说,这是一支百战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兵强将勇,而且这些人对曹操有着天生的敌对情绪,保证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会像张绣那样中途倒戈。换句话说,让刘备去攻打曹操,那是不用动员的。

刘备自然也乐得有个安身之所,享受刘表源源不绝的补给。

于是“双刘阵线”一拍即合,一外一内,一主一辅,一文一武,随时准备在曹操背后放冷箭。

不过,出兵的时机却并不好拿捏,刘备在建安六年年底来到荆州,但接下来整整一年都没有什么作为。建安七年中大部分时间,曹操都待在兖州与豫州休整,五月袁绍病逝后,曹操更可以好整以暇地坐看袁家内讧,巩固南方防线。

相信不管是刘备还是刘表,都还不至于手痒到对力量正慢慢回升的曹操动手。

直到建安七年第四季度,情况终于有了变化。

曹军开始动员北上,攻击在黄河北岸的袁尚与袁谭部队。建安八年三月,曹操集中火力攻陷重镇黎阳,逼得袁谭、袁尚向北撤退。四月,曹操更进一步北进,准备攻打袁家的大本营——冀州首府邺城。

荆州双刘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动手了。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约四五月份,刘表正式命刘备出兵北伐。于是刘备从新野出发,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经过宛城后向北直逼南阳郡与颍川郡交界处的叶县,不但收复了大半个南阳,离许都也不过七十公里。

面对刘备强悍的复仇式攻击,人在河北的曹操连忙派遣心腹爱将、建武将军夏侯惇以及禆将军李典、于禁督率数军前往迎敌,曹操本人也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暂时放下河北,回师许都,准备应付南方事变。

话说夏侯惇自从五年前在小沛被张辽、高顺击败之后,军旅生涯就一直不大顺当,当曹营诸将正在和四方的敌人周旋时,夏侯惇却领了一个济阴兼陈留太守的官职,在曹操地盘的正中央负责工程建设、粮食生产等后勤工作,毫无用武之地。

对于个性勇悍的夏侯惇来说,这无疑是很郁闷的,如今曹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对手还是个数次败于曹操的软柿子,夏侯惇自然希望能够好好把握,奋勇立功,借机一扫颓势。

可惜他遇到的是进化过的刘备,也可理解为:刘备2。0版。

却说夏侯惇率军来到叶县,与刘备军展开对峙。一天,探子忽然来报:刘备军的屯堡冒起大火,原本驻守于屯堡四周的部队已不见踪影。夏侯惇忙派人进一步探察,得知屯堡其实是敌军自己烧的,而且敌军一早便已向西南宛城方向撤退了,行军速度颇快,眼下已退出数十里。

夏侯惇岂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立功良机?他随即下令,各部队向南自由追击,务必摘下大耳通缉犯的脑袋。

这时候地位最低的李典跳出来给他浇了盆冷水,他告诉夏侯惇:“敌人没有理由撤退,估计是设有伏兵,往南道路狭窄逼仄,草木深长,追击会有危险,还是放弃好。”

但夏侯惇此时已是热血沸腾、立功心切,哪里听得进这种踩刹车似的建议?他命令李典留守,自己则与于禁率军向南追赶刘备。

夏侯惇一路往南,一追就追出了六十公里,经过堉水后,来到一座名曰博望的小县。说起来,这个地方也还颇有些来历,曾经是西汉大外交家张骞的封地,也是南北交通要道。

李典的猜测没错,刘备的确设下伏兵,而地点便在此处。

伏兵设好之后,刘备便专等着曹军来自投罗网。夏侯惇果真追到此处,结果中伏大败,损失惨重,将领夏侯兰被俘,多亏了后方留守的李典及时支援,夏侯惇这才安然撤退。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场胜仗扎扎实实是刘备打的,诸葛亮当时还在襄阳务农,与这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博望坡之役”可以说是刘备到目前为止作战生涯的代表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