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逼上梁山 >

第332章

逼上梁山-第332章

小说: 逼上梁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李民直属的十个军团,那都是李民的手下部队,不是这支部队上战场,就是那支部队上战场,终究都是要有人正面作战的,却也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就有所避讳袒护,毕竟战场伤亡虽大,可立功的机会也多,只要不是阴谋构陷,却都是一样的。
    故此,李民原本就是准备只要慕容博和褚万里等人不表示异议,就直接通过的。所以,李民也是同样对于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一个慕容博和大理体系之外的人出来拦阻,感到微微的好奇。
    而此时,那出声喝止的人,已经是一步三摇的的走出班列,风度翩翩的站立当场。躬身向李民施礼。
    众人一看,这个气啊。
    本来朱武的提议,虽有算计的成分在内,可对于慕容博和大理等,那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原打,一个愿挨。一个是为了消弱李民体制下不可掌控的力量,一个是为了立功,好谋求更大的发展。这出声拦阻,本就不招人待见。可而今一看这个出声的人,那就更是不招人待见了。
    却原来,此人非是别人,正是新进投降李民的张邦昌。
    这张邦昌虽然长袖善舞,可那大理众将早就见过张邦昌的丑态,对其反感,那就自不必说了。就是那朱武,对这张邦昌也没什么好印象。
    这倒不是朱武偏见。却是源于李民叮嘱。
    李民虽然因这张邦昌此时恶名不显,又是集体受降,怕有人误解。阻塞贤路。在没有什么可拒绝张邦昌投效的正式理由情况下,只能暂时无奈的收编了这个张邦昌。可张邦昌那汉奸的名号,那可是让李民不放心的。
    而李民既然存了用体制和律法。来束缚管制张邦昌。或等其成为一个反面典型,震慑宵小,或让其一辈子没有犯错地机会,做一个好人。自然就要跟相关的人等通个气,免得让这张邦昌真的做出点什么来。
    而这相关人等,自然就少不了李民这个心腹朱武。何况,李民暂时也没正式给这个张邦昌什么实际上地职责。更没给其什么实权。只不过是给那张邦昌一个参谋地名分,就把张邦昌掖进了参谋部。
    在李民看来,所谓: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有着朱武担当参谋部的参谋长,李民却是不认为张邦昌能做什么怪。可在朱武看来。那就是让其约束,看管这个张邦昌了。这朱武死忠李民,又如何能能待见这个张邦昌。
    只不过,张邦昌这个人,那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虽然其骨头软了一些,可不能否认,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声地人,无论是英名还是骂名,那无一不是有两下子真本领的。这张邦昌。那也是正规科举出身。从基层官员一步步爬上来的,论情商。政治手腕,以及脑系,那都是一流。甚至,若是不考虑推算能力,这张邦昌的脑系还在朱武之上。情商乃至学问,更不是朱武可比得。
    此时,张邦昌仗着参谋的身份,有资格在大帐军议。自也是听出了朱武的用心。也看出了大理和慕容博的心态巧妙,这要是往常,张邦昌绝对不多事。自作那顺水人情。可问题,张邦昌却也是看出李民虽然收了他,却也是不怎么待见他张邦昌。那参谋,根本就是一个闲职。他张邦昌若是不想办法表现,让李民重视,那他这辈子地前途也就完了。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偷跑回京。
    故此,张邦昌这才根本无视朱武等人异样的目光。只求把握住机会,展现能力给李民。
    李民虽然心恶这个张邦昌,可程序上却是还要公事公办。李民当即面色如常的问道:“尔有何话说?”
    张邦昌正色说道:“主上。臣以为,西南之地,不可强攻。须知,今大宋用兵西南,遣得力干将,立时十载,尚未尽全功。我军若强行一统西南,也亦必旷日持久。主上此时正与大宋争夺天下,正是用兵之际,却是不好分兵于此。乃应集中全力,攻克京师,得其正统大义,此为正理。”
    李民闻言,暗觉有理。可不待李民说话,那慕容博却是怕失去独自领军立功的机会,一旁不满的说道:“张参谋。此言拗矣!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阵应敌,岂可一概而论。大宋军兵,不修兵备。尽是土鸡瓦狗。而我之燕军,却是精锐之师。更擅山林之战。山林之中,无需多了,但有一班军士,足可灭千人之部落。如此,大宋久不能平定西南,又岂可类比我军。我燕军所到之处,尽皆平之。且,大理新降我军,西南不平,大理与我军疆界,始终无有衔接,终究是一块飞地,怎能不打通西南之地,连接大理。又怎能于腹背之处,留他人窥视。”
    这慕容博自小就是以振兴慕容家为己任,对于这军略地学问,虽然不如武功那样精熟,可却也不是草包,到也能寻些说辞。
    只可惜,大宋不已言论罪人,士林好谈时政,这张邦昌能士林之中创出名头,冲杀出来,那口舌自然更是便利,更是纸上谈兵的高手。
    张邦昌当即摆出高姿态,不屑的对慕容博反击道:“将军莫要空谈。将军可知那西南地理?”
    慕容博当即一愣。慕容博既苦练武功,又苦读军略,那还有什么时间去干什么别的小事,自然不可能精通那苏杭以外的地理。而他这一愣,却是应和了没有知情,就没有发言的管理,张邦昌前面的话,自然落实了空谈二字。
    而张邦昌为了显示自身,更是不给慕容博辩解的机会,朗笑道:“将军莫要说什么找当地人向导。须知,那些精通当地地理的,无不是当地氏族之人。家族根基所在,又如何能给将军尽心。”
    这慕容博本来正要说可找当地人向导,此却是又被张邦昌给堵了回去。
    而张邦昌依旧不依不饶的说道:“那西南之地。自唐建羁縻州,氏族割据。虽各自内战,互不统属。可遇外敌,却是排外甚重,多联兵抗衡。且,西南之地,山野众多。土人不敌,多避之山野,待敌军力乏,再出山偷袭。大军别说讨伐,单是入山寻找,就是疲于奔命,又如何能速战速决?”
    慕容博当即更是无话。
    李民不好看他这个大舅哥,小妹夫如此尴尬,当即接过话头说道:“汝之见,虽是务实,可慕容将军所言,也是实情,我军今已兵发西南,却是不好置西南不顾,而转他处。若如此,我军临州等地危矣。”
    张邦昌当即胸有成竹地说道:“主上,臣虽反对强攻西南,可却未说置西南不理。那西南之地,本就服王化不久,却是尚未对大宋归心。前些时日,大理军通行当地,奉宋皇命索取兵粮,尚不得当地人配合,如此可见一般。而当地实权,更是尽在黔南防御使田佑恭之手。那田佑恭本是当地氏族头人之后,又是征战黔南多年,西南一带,尽以其为马首是瞻。只需说服他归顺主上,这西南之地,自然今落主上之手,却是不费主上一兵一卒。臣下与那田佑恭有旧,愿为主上说服田佑恭,尽得西南之地。”
    李民闻言,不禁意动。这西南一带,也就是这大宋地广南西路,确实是城镇荒芜,人口稀少,尽是老山林子。要想彻底平定,没有个几年,光是那些山沟,那都是溜不过来。确实是没有必要在现在正是用兵的时候,耽误这工夫。若是能安抚招降这田佑恭,直接摘了大宋经营十来年地果子,那自是再好不过。
    不过,李民对这张邦昌却是不放心。别看这张邦昌如今说的好,这一放出去,就这么跑了,那也是说不定。要搁以前,李民不在乎他跑,跑就跑呗。跑了还省心了。可如今,若是把这差事交给他张邦昌,这若是张邦昌一跑,耽误工夫不说,还耽误事,却是不好。
    可不把这事交给张邦昌,这主意本就是张邦昌提出来的不说,李民手下也是没人与那田佑恭相熟。而且,如今李民手下话茬子硬的,也是没有。却也是除了这个张邦昌,没别的人可用了。
    李民想了一下,当即说道:“尔之言,确有可用之处。本尊派你前往黔南,说服那田佑恭。并派慕容将军统领燕军护送。若那田佑恭不降,就由慕容将军斩其头颅,令西南失去统领混乱。彼时,慕容将军也无需立时平定西南,只需先占据一地,令那西南之兵,无力突袭我广南东路诸地即可。”
    李民之言,当即令慕容博和张邦昌各自欢喜的应了。
    可待张邦昌去后,一连串的消息,却是让李民安稳不下来,甚至连阻击吐番的军略,都不得不临时改变。   
 ⒈⒈第二十六回 转战
    计划赶不上变化。李民正自整军,准备迎击吐番大军。可还未等整军完毕。已是一连串的消息传来。
    头一个消息,倒是好消息,鲁玉、张月茹、李师师,黄蓉,慕容箐箐等,全都是顺产。给李民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从此李民也算是有后了,很是让李民兴奋了一番。李民当即全军欢庆。
    可两日后,却又有消息送来,密云团练使,无回枪顾彪,密奏朝廷,检举密云兵马都监玉麒麟卢俊义与李民交情莫逆,大宋正自为讨伐李民,以及剿灭青州犯愁,得报,当即就派遣金枪将徐宁,领军五万,带着投靠了蔡京的宋江等人,以讨伐青州之名,借到密云,拿下了密云兵马都监玉麒麟卢俊义。只待剿灭了青州之后,就一同押往京师献俘。
    而后,徐宁聚集密云军兵三万,加上他原本带来的五万禁军,总共得兵八万,奇袭青州。
    而此时的青州,却也是犯了那折家军贪多分兵的错误。
    要知道,李民二龙山的兵马,虽然是根基,可统共也就三万人。而且这还是连非战斗人员都算上了。之所以能快速的一统青州以及拿下登州,一个是那慕容彦达在青州多年,确实经营的相当不错,在他的带领下,青州官员,早就暗中投靠了二龙山。而且,当初投靠高俅的那十几路节度使地兵马。这几年也都被高俅以各种名目。换防到了青州地界。而那登州,更是那孙立经营多年的地界,朱武早早的就把那孙立,孙新派回去了发展联络,故此,二龙山在招到大宋围剿后。这才能一呼百应,迅速以三万人膨胀到了十五万人。拿下了青州和登州。
    可这十五万的兵马。虽然聚起来,兵马不少。可那青州和登州的地界更大,周边更还都是大宋的地盘,不得不防,几处要道一分。每处要道,也就三四万人,单独一地地兵力,却是远不如徐宁凑集的兵马众多。
    好在,燕青在卢俊义被俘之时,却是机警地跑掉了。连夜赶往了青州报信。那林冲得报,有了准备,这才没有被徐宁的奇袭全歼。不过,青州的地盘,却是丢了大半。只剩下了青州城与那二龙山,互为犄角,遥相策应,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
    对此,李民倒是不急。
    毕竟。别的不敢说,那二龙山可是李民经营多年的根基所在。山城依山而建,高大坚固不说,更有青铜火炮,以及火枪兵镇守,别说是十几万人了,就是有着几十万地大军,那也是难以攻破。而且,二龙山山内,既有梯田。又有水源。就算不考虑那些多年囤积的军粮物资,单单就是山内的梯田。屯兵自耕,养活几万的军兵也是不成问题。根本就不怕围困。
    而至于那青州城,其防御虽然不及二龙山固若金汤,可却也是城高墙厚,有着林冲守着,再加上二龙山的策应,那也绝对不是说谁就可以拿下的。
    可随想,这封信地回复还不待送出,又有加急战报传来,大宋为了在牵制住李民情况下,先彻底铲除李民的根基,竟然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抽调了东北边军八万,令定国侯高领军。夹击青州。
    那定国侯高,乃大宋六大将门之一,老高家的后代。兵法娴熟。武功过人,又是连克青州数地。
    李民这一下就有些坐不住了。李民虽然相信林冲应对徐宁,乃至宋江、吴用等人都不成问题。可孤城不可守,若是等那高领兵杀到青州跟前,与那徐宁兵马合兵一处。却有极大可能攻克青州城,而青州城破,只剩下那二龙山孤城一座。虽然城高墙厚,内有军粮,不怕久战,可那围城的压力,对城内的军兵,那也是一种压力与折磨。若是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李民那老婆以及新出生还没见过面的孩子,那可都在二龙山呢。李民可是容不得什么万一的闪失。只是如此,李民就已经有些心中长草,坐不住了。可这还不止。李民派去蒙古通传立国的使者,也回来了。不过,带回来地却不是什么好消息。那宗泽和周侗,接到李民信件,虽然很不忿李民被朝廷逼迫,可却也认为李民应该找机会和大宋皇上赵佶讲清楚,而不应该造反。
    故此,这宗泽却是没接这第二集团军军团长一职。而且不仅没接,还准备在交代完蒙古的事宜之后,就动身返回中原,直接面见李民,劝说李民重新与大宋和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