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超H短篇电子书 > 生命八卦 >

第5章

生命八卦-第5章

小说: 生命八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嗣厦娣植甲判矶嗖煌奈毒跏芴澹蒲Ъ野阉墙凶觥捌斗肿邮侗鸬鞍住保∣BP)。为了弄清蚊子嗅觉的秘密,科学家决定从蚊子的基因组入手。由巴黎巴斯德学院负责牵头的“国际蚊子基因组计划”已经测定了疟蚊(Anopheles Gambiea)的全部DNA序列,这种蚊子在非洲特别多,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有了这个DNA数据库,科学家就可以很方便地研究这些OBP了。分析结果表明,蚊子和其他昆虫的嗅觉功能的相似程度很高,有一种同源蛋白质参与了所有昆虫OBP的正常功能,这种同源蛋白质在蚊子中叫做GPRor7,在果蝇中则称为Or83b。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地把蚊子基因GPRor7转移到去掉了Or83b的果蝇体内,结果使后者恢复了嗅觉功能。
  但是这种蛋白质在昆虫嗅觉机制中只是起到了一种辅助功能,而且也没有特异性。而自然界中每一种昆虫都有自己喜欢的气味,比如苍蝇喜欢粪便,蝴蝶喜欢花香,雌蚊子只对人血感兴趣……驱蚊剂的设计者必须对症下药,才能避免滥杀无辜。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拉里?兹维伯(Larry Zwiebel)决定在雌蚊子的基因组中寻找特定的味觉受体基因,但是蚊子很难饲养,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尝试把蚊子OBD基因转移到果蝇体内,利用这种科学家已经非常熟悉的活体实验模型来间接地研究蚊子的嗅觉基因。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了一种蚊子OBD,只对4…甲基苯酚有反应,这种化学物质是350多种“人味”中的一种。有趣的是,只有雌蚊子体内才会生产这种OBD。更绝的是,如果雌蚊子喝饱了人血,这种OBD就不再生产了。这两个有趣现象不大可能是巧合,科学家因此相信,4…甲基苯酚是蚊子用来发现人血的嗅觉信号之一。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蚊子并不仅仅只靠一种OBD来发现人类,雌蚊子触角上有好几类不同的纤毛专门用来闻味道,每种纤毛上都有很多OBD,分别对应不同的气味。对于驱蚊剂的生产来说,这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假如只针对4…甲基苯酚这一种物质来设计驱蚊剂的话,那么蚊子很容易产生变异,驱蚊剂就必须经常更新才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生产出针对多个OBD的驱蚊剂,因为同时发生好几个变异的概率是很小的。目前兹维伯正在和同事们继续研究,试图发现更多的OBD基因。假如能找到4?5个这样的基因,然后根据它们的特点生产出多合一的驱蚊剂,那么人类就可能彻底消灭诸如疟疾、登革热和西尼罗病等与蚊子有关的传染病。
  ()
  
Jing液的秘密
人类Jing液里含有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化学成分,
  Jing液的秘密正在逐渐被揭开。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成年女性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其月经周期慢慢会变得一致。1998年,有几位科学家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个传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有一个例外:同居的女同性恋伴侣之间的月经周期却并不一定同步。
  这个有点让人意想不到的例外引起了两位美国性学家的注意。两人都是纽约州立大学的教授,一个叫里贝卡?伯奇(Rebecca Burch),另一个叫戈登?盖洛普(Gordon Gallup)。他俩认为这个例外足以说明以前的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按照那个理论,成年女性会分泌一些外激素(Pheromone),依靠空气传播,影响到周围的女性。可是,同性恋恋人之间的接触应当更亲密才是,为什么反而没有同步呢?两人经过思考,认为女同性恋有一点和异性恋不同,那就是她们之间的性行为不会有Jing液的参与,换句话说,她们不可能接触到Jing液。
  也许Jing液里含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于是,两人开始着手分析Jing液的组成。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人类的Jing液绝不仅仅是精子的营养液,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性激素。更奇怪的是,Jing液里不但含有雄性激素(比如睾丸激素),甚至有很多雌性激素,比如雌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等等。要知道,正是这些激素决定了女性的生理周期。比如,促卵泡激素可以促进卵子成熟。一旦卵子成熟,促黄体生成素便会突然大量分泌,在它的作用下,成熟卵子被排出卵巢,进入输卵管等待精子的到来。女性测量排卵日期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测量尿液中的促黄体生成素的变化,一旦其水平突然攀升,就意味着马上要排卵了。
  Jing液中含有的大量激素很容易被*壁所吸收,并迅速出现在女性的血液中,发挥各自作用。比如,Jing液中含有的雌性激素可以促使排卵期之前的女性加速排卵,因而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有人做过调查,如果女性室友一方有男友,但却采用避孕套*的话,两人的月经周期便不一定同步了,这一点和女同性恋的情况类似,因为她们都无法接触到Jing液。
  去年年底,伯奇和盖洛普出版了一本关于Jing液的书,初步揭开了人类Jing液的秘密。除了调控女性月经周期的功能外,书中还记录了Jing液的另一项妙用:治疗女性的抑郁症!要知道,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3?5倍,这是很多女性经常要面对的一个心理问题。
  Jing液的这项功能最早是由一个叫内伊(Ney)的医生首先提出来的,他依据的是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伯奇和盖洛普设计了一个试验验证了内伊的假说,他俩调查了293名纽约州立大学的女学生,她们都有固定的性生活,但有的使用避孕套避孕,有的则采用别的办法。两人用心理学界通用的《贝克抑郁症自测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估了她们的抑郁程度。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避孕套的女性比不使用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这些不接触Jing液的女性和没有性生活的女性在抑郁症的概率上却是相同的。更有意思的是,BDI的得分和受试者距离上一次性生活的时间也有相关性,显示Jing液的作用是有时效性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Jing液中含有的雌激素、黄体酮和睾丸激素等都能对抑郁症有治疗作用。
  为什么Jing液里含有那么多“零碎儿”呢?科学家有多种解释,但离不开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人类是比较少见的没有发情期的动物。人类的近亲黑猩猩有很明显的发情期,处于发情期的雌性黑猩猩外阴红肿,离老远就能看到。黑猩猩只在雌性的发情期时才会*,因为雌性只有在这时才会排卵,其余时间*不会繁衍后代,没有“意义”。
  人类女性在排卵期间不但外表毫无征兆,甚至连她们自己都无法感知。科学家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终于搞清了排卵的秘密,在此之前,夫妇要想生孩子,只会盲目地*,很多性生活都是“无用功”。

()好看的txt电子书
  自然选择为什么会选出这样一个奇怪的性状呢?著名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所著的《人类性的进化》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这是女人耍的一个花招,意在拴住男人,让他担负起扶养子女的责任。而性是拴住男人的最佳办法。
  不过,戴蒙德也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解释。女人隐藏排卵日期的做法也许是为了适应滥交,理由是:假如部落里所有男人都不知道那个孩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后代,也许他们就都会对那个孩子好一点。
  不管哪个假说是正确的,既然女人能够想出办法来“欺骗”男人,男人们也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Jing液中含有雌性激素,就是为了让女人赶快排卵,迎接自己的精子。
  当然了,男人的这招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进化使然。那些不会“耍心眼”的男人都被自然选择淘汰。
  ()
  
越想越胖?
你的大脑在想问题的时候真的多消耗了能量吗?
  成年人的大脑重量只占人体总重量的2%,却消耗了20%的能量。可见,动脑筋是很费劲的。
  人们都喜欢把计算机叫做电脑,但是,如果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讲,这个比喻是不准确的。电脑关机的时候不耗电,人脑在休息的时候却仍然要消耗能量。于是,又有人把人脑比做汽车发动机,平时休息时就像汽车怠速,耗油量较少,动脑筋的时候就像行驶途中,油门肯定得一直踩着才行,耗油量立刻就上去了。
  这个比喻听上去很正确,至少直觉上如此。美国《身心医学》杂志(Psychosomatic Medicine)曾经招募了14名大学生做过一个心理测验,让他们分别进行三种活动:坐下休息,给一篇文章写读后感,做一个与记忆力有关的小测验。半小时后让他们去吃自助餐,结果发现,学生们在动脑筋后的饭量明显见涨,平均算下来,写完读后感后吃下去的热量比休息后多了203卡路里,做完小测验后更是多吃了253卡路里!
  问题是:学生们动脑筋时到底多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的能量呢?
  为了回答类似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人做过试验。1953年,一位名叫路易斯?索科洛夫(Louis Sokoloff)的美国医生在一位大学生志愿者的颈静脉里插入一根针管,随时监测他的大脑耗氧量,以此来间接测量这位大学生在休息和动脑筋时的能量消耗。出乎索科洛夫意料的是,这位大学生在闭眼休息和做数学题时的大脑耗氧量没有任何差异。
  索科洛夫认为自己的试验精度不够,因此没有继续做下去,这个试验结果也因此而被埋没了很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掌握了更加精密的测量方法,重新开始研究大脑的能量消耗,得出的数据和索科洛夫的相同。从总体上看,动脑筋并没有多消耗能量。
  但是,如果具体到大脑的不同部位,差别就显出来了。有一种技术名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可以对大脑进行三维立体扫描。扫描前先给志愿者服用一种带有微量放射性的葡萄糖,然后用PET跟踪葡萄糖分子的走向。众所周知,葡萄糖是能量分子,葡萄糖分子聚集在哪里,就说明哪里的神经细胞正在拼命工作呢。
  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理学家马科斯?雷克利(Marcus Raichle)试图利用PET技术研究人脑的哪部分与语言有关。可是,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在休息的时候,人脑中的某些部位异常活跃,可一旦他开始动脑筋,这部分就突然“冷”了下来,葡萄糖不再在这里聚集了。
  和索科洛夫一样,雷克利当初也认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是背景噪音。但是,雷克利的同事戈登?舒尔曼(Gordon Shulman)不这么想。他把134名志愿者的PET数据综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个奇怪的部位在每个人那里都是一样的,都位于大脑皮质的中轴线上,从前额一直延伸到后脑。两人于2001年联名发表了这个试验结果,并把这部分奇怪的脑组织命名为大脑的“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意思是说,平时这部分大脑一直是活跃的,除非人开始动脑筋了,它才会给其他部分让路。
  两人还发现,这个“默认网络”甚至比大脑的其他部位更加耗能,单位体积的能耗比其他部位高30%左右。
  这个发现在神经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大脑深处一直存在一套神秘的系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偷偷干着某种神秘的勾当。科学家们急切地想知道这套系统究竟在干些什么,他们对照了以前的研究,发现这套系统的位置大约相当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这部分脑组织和人的自我认知密切相关,如果内侧前额叶皮层受到损害,人会忘记自己切身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曾经有一位中风的病人,内侧前额叶皮层被损坏了,醒来后她报告说自己仿佛继承了一个空空荡荡的大脑,记忆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漫无目的的意识流现在都消失了。那些细碎的小思想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每一个正常人的头脑里不断地飘过,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不过,人类有时也会意识到这些意识流的存在,人类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白日梦。科学家认为,人的白日梦其实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做白日梦的过程,就是在把我们每时每刻的经历整理出来,把不必要的信息扔掉,把有用的信息存档备用。这项工程是如此浩大,以至于大脑必须每时每刻不停地工作,直到你需要集中精力分析一件事了,才会暂停一下,把宝贵的葡萄糖省下来留给负责进行逻辑分析的那部分神经组织。
  关于这个“默认网络”的研究是当前神经生理学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相信这个神秘的网络将有助于解开人类的记忆之谜,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