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茅蓬语录 >

第45章

茅蓬语录-第45章

小说: 茅蓬语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条又长又好的链子,中间坏了一个小环,就不能佩戴。

诗人可以历尽一切劫难而永远存在,只是受不了排印的错误。

健全的心灵,胜过强壮的外表。

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像有十只眼睛在盯着自己,有十只手在指着自己。

净化我们的心灵变为纯净的意识,就能切除生死轮回的死结。

吾人在心灵的生活里,自己制造出各种的欲望、感受和情绪等难以处理之矛盾和冲突。

业力是心灵上的污染。

如心一恶,万恶便从之而生。

不做良知不应为之事,如此,就能无愧无怍,心安理得。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应质直其心。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人生最伟大的目标,不在于成名,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保持自己心灵的高洁。

你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做事。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不奋发,则心日颓废。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邪书休看,邪话休听,邪人休见,邪地休行。

有求于人而不加亲,无求于人而不加疏,此其人君子也。

征服了心理上的痛苦,生理的健康自然就受到直接的影响。

台上台下

一分钟的轶事,胜过一小时的历史。

公开演说中不可原谅的过错是,忘记了观众的存在。

一句切中要点的话,胜过没有重点的长篇大论。

笑声比掌声好,因为人们可能基于礼貌鼓掌,但笑声却是生理反应。

喜剧里最难扮演的角色是小丑,虽然是傻角,但扮演的人却必需很聪明。

选字得当、善加组合的谈话,能带给听者极大的满足。

说得越多,人们记得越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平等心

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阳光与雨露,对世间的一切生命都一视同仁。

平等心是所有情操中最殊胜的一项。

平等必须先放下我见。

公平是人类永远追求,却遥不可及的梦。

映照在贫民窗上的落日与映照在富人屋顶上的阳光是一样的灿烂,而贫人与富人的门前积雪,同样都会在春天消融。

根据真理,在生、老、病、死当中,一切众生都是同伴。

在世俗社会,有在分贫富贵贱,只要走进佛门来,就没有在分别高下。

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

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

如果我们不去分别,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直至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

好也笑笑,坏也笑笑,好坏是分别出来的。

住无分别,万缘自寂。

真净法界,性相平等。

于一切法,不见二相,万有平等,唯是一相。

远离爱憎,住平等舍。

一起分别,便生知见。

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

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

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观;治散乱心重者,教修止观;治业障重者,教修念佛观;一切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不可思议,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轻偏重。

夫受世间差别果报,皆为一念心异,分别情生。

不分别诸境,是真调伏心,了一切法空,则常在三昧矣!

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不畏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都无选择。

当死期将至的时候,皇上和奴才又有什么分别呢?

若有人掘开死者的坟墓,他必认不清那个是贫,何者是富的。

佛弟子应将平等不二,纳入自己身心日用中,使妙法从自身中表现,因佛性而成

佛,转凡心成佛智。万法自如如,云何有动静,一切的影现,皆是自心分别。

当你用平等心行使于世间,德行即随之而来。

佛魔体同,而最大的魔就是心不平等。

心起还同心灭,学佛要进入空观,一切法平等,不生不灭。

欲得本性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在不同阶段中,若悟平等法性皆可融通。

在一切差别相中,当下一切平等。

佛是最平凡的,平凡到众生无法做到,因佛如虚空般无高、无低、无上、无下,绝对平等。

若不强加分别一切境界,业障就不会现前。

摆平了自己,不要去分别执着,就没有所谓的是非可言了。

若平等了你的心,你就平等了一切。

心能平等,我们就能处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

佛陀说:「布施给我的功德,等于布施给乞丐中之下贱者。」

以平等心,过着没有欣厌取舍,没有祸福得失的生活。

智慧是平等心,聪明却是分别心。

「自大」是心灵的毒药,「平等」是心灵的乐声。

必须用「无分别心」,慢慢才有办法了解什么是「本性」。

悟的究竟处只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一心」罢了,并不神秘。

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要知道:一切的差别,皆源于自己卑劣的心性。

好和坏,苦和乐,皆因自己的分别心而来。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

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

观自在者: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

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性自本来清净。

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体性: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者,法身无二也。随顺者,无碍也。故能由体起用,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无住者,人之本性。

不分别诸境,是真调伏心。

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当你眼光持平之时,即见坑谷中亦有平原。

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入不二法门。

我所为二,因我有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入不二法门。

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入不二法门。

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入不二法门。

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入不二法门。

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

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入不二法门。

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

不起二见,不厌不忻(忻:高兴喜悦。)。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空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拂电。

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心本不异,法亦不异。只为汝见解不同,所以差别。

一切处无心,则种种差别境界自无矣!

无量功德,即是一心。

固守动静,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说。

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总尽,不被系缚,处心自在,名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分别不生,虚明自照。

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无生灭。

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

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觉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人等修一切善法,则得无上菩提。

平等法界,本来一切法无我。

一切平等不二,谓之不二法门。

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烦恼因心而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双烛烧残观法界,万缘放下见真心。

真理一如,更无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阴(五阴)拘,便有众生名,有佛名。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道心者,无一切心。

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

但能当处无心,如莲在污泥,岂碍香洁?

寻牛须访迹,悟道贵无心。

于一切境不起分别,还汝本来面目。

凡圣之枢机,只在识智之转移。识者逐境分别,恋境生情;智者对境无心,本觉常明。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

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

自性本来具足,只要在善恶事中,没有所执就是修道人。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若心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此妙理方见如来。

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

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分别。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

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

般若无见,能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