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超级科技强国 >

第285章

超级科技强国-第285章

小说: 超级科技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利亚同志,条约从来都是拿来撕毁的,想让德国人遵守条约的前提是,苏联在西线的数百万大军,一动不动地待在那里,而一旦他们被调去了中苏战场,我以自己的军衔保证,德国人一定会加快侵略苏联的步伐。”铁木辛哥是少有敢于在斯大林面前直言的人之一,他进一步说道,“斯大林同志,虽然我不是特别清楚中国人的军队力量,但是,至少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场由我们挑起来的边境战争,虽然他们采取了可耻的反偷袭,但是,一旦中苏全面开战,我们至少将投入数百万的部队与中国人开战。或许还不够,以他们的人口和工业规模,经济规模,至少能够武装起上千万的部队。如果再加上日本人,我们将面对蝗虫一样的中日大军,他们将试图最贪婪地抢走整个西伯利亚,整个远东。”

斯大林沉思良久,不愠地说道,“收起你的那套德国威胁论,他们不敢向我们发起进攻,除非我们主动进攻他们,芬兰才是你应该关心的。即便中苏交战,芬兰方面也将确保胜利。梅列茨科夫同志,你的意见呢。”

梅列茨科夫敬礼说道,“斯大林同志,中苏方面一直不是我们的防御或进攻重心。我们在新疆方向,远东方向,甚至是蒙古方向,都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虽然中国人可耻地偷袭了我们,但是,他们的交通比我们更方便,在多个方向都可以快速地发起进攻。他们的精锐部队,有一半都布置在北部,必要时,在一个月内,他们能动员至少200万人投入战争。

而我们至少也要半年才能投入200万人参战。第一批的参战部队,不会超过120万人。

最关键的是,从这场边境战争暴露出来很多问题,我们在飞机、坦克方面已经处于劣势,或许是从德国或者美国方面得到的技术,中国人的飞机和坦克性能极其出色,一旦中国人在边境集结超过1000辆坦克,超过1000架飞机,我们大约,大约要准备两倍的数量,才能确保平衡。

而且,西伯利亚最寒冷的寒冬即将来临,中国境内的气候则要好很多,我们面临严峻的气候困难。”

如果不是刚刚得到过情报部门和军事专家关于中国人新式武器的评论,还有前线回来的详细战报,斯大林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这些数据的。

“最重要的不是战争如何进行,而是战争对于苏联有什么好处。我基本同意铁木辛哥同志的意见,如果我们与中国人开战,那么,很可能德国人会改变对我们的战略。如果不调动欧洲的部队,我们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军。”

梅列茨科夫很清楚,芬兰的问题和蒙古的问题是一样,不同的是,芬兰人没有中国那么庞大的国土,没有那么强势的经济,政府和军队,如果时间提前二十年,全面下手,蒙古甚至是新疆,或者整个东北,都有可能成为苏联的囊中之物,但如今,这一切都显得极其困难。

究竟是下注在欧洲,还是全力去和中国人死战,这是一件只有斯大林才能作出的决定。

斯大林沉思良久,国家大事虽然不是很快就能下决定的,但是梅列茨科夫和铁木辛哥的话还是说到了他心里的一些担忧。

作为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他也许有些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不把芬兰或者波兰甚至是德国人放在眼里,但如果仓促地和中国人爆发一场全面战争,而且是收益匮乏的全面战争,对苏联是不利的。

斯大林甚至从未想过和中国人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哪怕是在中国最弱的时候,但如今,当全面战争的风险来临是,如何取舍,却需要仔细考虑了。

“下午有一场国防会议,你们都准备一下,把刚才的话在会议上再说一次,看看其他元帅和将军们是什么看法。这是一场事关苏联命运的会议,我希望你们足够重视。”

汉京,中国元首办公中心。

罗峰正站在张蜀生的办公室里,向他汇报苏联的情况。

相对于中国对苏联的情报渗透,苏联对中国的情报渗透就差很多,要知道,苏联没把中国当一回事,中国却把苏联当成注定的对手,双方的重视程度不是一样的。

“西伯利亚和新疆,远东的苏军都有大规模的调动迹象。恰克图等数个机场也在进行紧急的修复工作,不过预计至少要2到3个月的时间,这些前线机场才能形成规模战力,之前即便是大量修建野战机场,配套的设施、油料供给也跟不上,而且,西伯利亚最寒冷的季节已经来临,预计大规模的战争爆发,最迟也在大雪开始融化后。

苏联国内正在进行高峰讨论,众多大将和元帅的意见不统一,绝大多数的人反对全面战争,认为进行一场边境战争已经足够了,看似独裁的斯大林,其实个人很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他对欧洲方面一直念念不忘,很难短时间内下定决心和我们全面开战。”罗峰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苏联方向的情况。

张蜀生点点头,他对于苏联人的反应有一定的预计,以斯大林的性格,转而和中国全面开战的几率不到10%,而且,即便全面战争来临,中国也有信心将它变成一场边境战争,苏联休想长驱直入。

全面成功或者全面失败的局面,在中苏之间,只可能是全面动员和全面入侵后,才可能出现的结果。

“密切注意苏联的动静吧,我预计这场边境战争规模将扩大,甚至蔓延到远东边境或者新疆方向。如果我是斯大林,取得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是最好。”

这次偷袭苏联,虽然让苏联的前线机场损失惨重,但远没有到让苏联伤筋动骨,或者难以承受的地步。如果说到战争规模,后世的诺门坎战役,比这场边境战争一开始就大得多。然而,获得胜利的苏联人,并没有乘胜追击日本人,甚至连后续的惩罚性动作都没有,而是退回了国内,直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力量降到最低,苏联人基本收拾完了欧洲的烂摊子后,百万红军才挥师东北,说是支援中国,其实原因很复杂。这一系列的缘由,放到现在,也大致都是苏联人正面临考虑的因素。

让罗峰下去后,张蜀生又翻开了桌上总参制定的对苏作战计划。如果苏联人执意发起大规模的全面战争,或者全面入侵,那中国只有迎战的份。

如果只是一场边境大规模战争,像后世诺门坎战役一样,中国将动用最少30万到50万人的部队,最少1000架飞机,1100多辆坦克,近3000们大炮和苏联人的军团对抗。这个数字视苏联人的部队阵容,可以适当提高,确保战争不影响到国内,只在呼代里——恰克图一线或者边境地区进行。

而中国需要做的,就是防备苏联人的报复性轰炸,多个边境机场将常年进入战备状态,对苏方向的远程警戒雷达不但要全天候开机,还要加强数量,防备被苏联偷袭。哪怕中苏边境几百公里内,中国只有几个大城市,但依然要采取重点防备,中国能想到突袭,苏联人也可能会以牙还牙。

按照张蜀生的预计,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边境战争,以及长期性的边境空战。

这将一定程度上损耗中国的实力,但无伤大雅,反而能够采取车轮战的办法,长期地训练大量的部队,尤其是新兵,有足够的敌人让他们进行实战训练,同时也让国人知道,世界不太平,国家正在打仗,集中民族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以中苏战争为借口大规模扩军,遮盖中国提高军备的事实。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张蜀生回过神来,“进来。”

“委员长,刚刚收到的情报,英法联合向缅甸方向大规模增兵,两个航母舰队正在向新加坡驶来。”

第252章 火箭试射(上)

德阳重型拖拉机厂,位于德阳市区七八公里外的重工业区,作为四川四大科工新城,德阳虽然没有成都、重庆的政治地位高,也没有宜宾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等院校多,甚至不如一旁发展新科技的绵阳风光,但却拥有着独具特色的重工业。

模仿重庆的发展路线,德阳在多年的重工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一批重大军工厂外,德阳第一重型拖拉机厂绝对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生产的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履带式车辆和德龙重卡不但供应军队,行销西南,还沿宝成铁路一路北上,销往大半个中国。

陈志杰是拖拉机厂的一名技术干部,副总工程师,如今机械厂的生意好上了天,拖拉机厂能生产出来多少履带车辆和德龙重卡,就能卖出去多少,而作为拖拉机厂的主要技术人员,毕业于西南理工大学的他当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从一个拖拉机厂,发展到生产包括履带式车辆以及拳头品牌德龙重卡,是陈志杰带着厂里的技术人员,一次次地跑重庆,跑宜宾,请专家,学本事,从其他的汽车厂学到了经验。而正好德阳的工业布局中就有柴油机厂,德阳重型机械厂就自发研制起了重型卡车,并且经过多发努力,在上级专家的帮助下,用生产拖拉机的利润办起了卡车生产车间,实现了德龙重卡的投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间拖拉机厂成为了中国数一数二的特种车辆、超大型卡车的生产厂家。

“陈副总工!”

陈志杰刚骑着自行车进了厂门,就看到副厂长高强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叫住了自己。

“高副厂长,你这是去哪里啊?”

“找你去啊,呵呵,正好。机电局来人了,走,我们边走边说。”

两人推着自行车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聊一些拖拉机厂的事情。

“老陈啊,这些年你为我们拖拉机厂作出的贡献,大家都看在了眼里,昨天开会,机电局的一个同学透了一点风声,准备提你到副厂长的位置。”高强玩味地说道。

“副厂长?一个厂就一个副厂长,我上去了,可占了老高你的坑了。”陈志杰摇摇头,以他在拖拉机厂的现状,收入和地位都很高,不亚于一个副厂长,真要靠争抢上位,他不如做他的副总工。

“你呀,还是老样子,理工科的头脑,凡事怕麻烦,连升官都怕麻烦。我自然有我的安排。这次啊,总工老于爷子是年纪大了点,对新机械也不太吃得透,所以轮到了你。”

陈志杰一听,原来厂里要划分成三块,老于爷子将主要负责拖拉机和德龙重卡方面的技术督导,而副厂长人数也将增加一个,他和高强。

“具体的,我们进去再说,有上级等着呢。”

两人来到厂长办公室的时候,陈志杰发现,厂长正陪着四个人聊天,两个身穿藏青色工作西服的干部,两个身着军装的军人。

其中军人的军衔还很高,两条杠两颗星,陈志杰也是去德阳重工的时候,见到过这样高军衔的军官,中校,可是了不起的。另外一个军官则更加了不得,肩上的肩章他也认识,居然是五级士官,从那人手上的老茧来看,此人是个有真本事的技术军官,五级士官,在极其重视人才的人民军,比那个中校的地位怕是只高不低。至少,陈志杰当初接触的那些专门督导军用卡车制造的驻厂的军队汽车专家,也就二、三级士官。

“小陈,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德阳机电局的王副局长,这位是西南重型机械厂的徐工。这位是装备部某局张中校,这位是某部特种车辆专家田教授。”

厂长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就坐在那里,示意他们交流下,这次的两个项目对拖拉机厂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国家级的使命。从四人来到厂里后,到现在,厂长也没有完全平静下来。

机电局的王副局长简单地说了下这次来拖拉机厂的事情,“小陈,我们刚才已经把事情简单向你们厂长和副厂长说了一下。经过上级部门认真考核,严肃审批,德阳拖拉机厂分配到了两个重大任务。

第一,在现有的履带车辆生产车间的基础上,拖拉机厂将增设两条坦克生产线,这两条坦克生产线将负责生产目前的某型号主战坦克,视情况需要,未来可能将其余的履带车辆生产线改造为坦克生产线。第二,经过装备部专家的审批,某型号军用特种卡车的研制任务被下发到了你们厂,这是我国一项重大军事项目的分支项目。

大家也知道,北方在打仗,世界多个地方都在打仗,坦克这种东西我想你们作为车辆专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小陈和小高,你们两人都是技术出身的。

这两个任务都是非常重要的,上级部门把任务分配到我们德阳后,局里面选中了你们。”

陈志杰沉思了片刻,国家下达的任务当然是要无条件完成的,而且,如今是什么时代?那是全民奉献,连环卫工都争先进的时代,能接到这两个重大任务,他觉得心情非常激动。

“我个人完全没有意见,拖拉机厂的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增添一些设备,再经过几个月的改装,两条坦克生产组装线是可以完成的。

至于新车辆的研制,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