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明朝第一驸马 >

第6章

明朝第一驸马-第6章

小说: 明朝第一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风?”

“对,用风~”沈卜琦笑道:”以前与红毛夷打交道的时候,红毛夷说他们的国家靠海,所以建造很多叫风车的东西,利用风力加工粮食。咱们海阳位于海边,黄海大风丝毫不亚于海风。”

孙和京也说道:”其实西域哈烈、撒马儿罕诸国,也多风磨。其制筑垣墙为屋,高处四面开门,门外设屏墙迎风。室中立木为表,木上用围置板乘风,下置磨石,风来随表旋动,不拘东南西北,都能运转。”宋友亮大喜,立刻命沈卜琦等人建造风车。没多久,海阳所外便多了四架呼呼作响的庞然大物,日夜不停地把小麦碾磨成麦粉崇祯十年正元,从大嵩卫来了一位仓大使苏吏员,说是来发粮饷。宋千斤一听说来发饷,才想起海阳所有快一年没有领到粮饷了。海阳所按例应该领到粮食七百石,这还不算历年拖欠的。

结果苏吏员送来的是粮食三百石,见宋千斤皱着眉头,苏吏员说道:”宋千户,别不知好歹,要不是邹指挥的关系,你连这一半都拿不到。”

宋千斤自然只能陪笑脸,还偷偷塞给苏吏员五两银子。苏吏员拿了银子,便私下告诉宋千斤,”其实这是朝廷拨下来的赈灾钱粮,被上峰挪用拿来发饷。指挥使大人和知县熟络,多分到一些,你能拿到一份这就已经不错了,别的卫所一个铜钱一粒粮食都没分到的也大有人在~~”

苏吏员在返回大嵩卫的路上,看见路边有许多农夫在整理土地,浇水施肥,而且田地显然是新开垦的,不禁纳闷,”就这年景还开荒?宋家一老一少没发烧吧?就算有指挥大人照顾,那也不能~~~”不过苏吏员转念一想,这管我何事?让这一老一少去疯吧看到这批粮食,宋千斤习惯性地打算把它们往自己库房里运。宋友亮笑道”爹啊,咱们以后也不愁这点粮食,我看快过年,就把这粮食都发下去,让大伙儿开开心心过个年~~”

“行,就听我儿的~~”宋千斤对这个儿子是越来越视如珍宝了崇祯十一年二月,海阳所城外响起了久违的秧歌声,那是海阳大秧歌。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

海阳秧歌结构严谨,秧歌队分指挥、演员、乐队三部分组成。演员分男女演员两种,人数多则几十人。男演员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组成。货郎与翠花是表现乡间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丑婆则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是顽皮孩童扮相,两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扮老头、老婆的表演者随秧歌队跑场,并指挥乐大夫点报表演节目。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拜进”与”拜出”主要是用于秧歌队与接受单位的联系和告别;而显示秧歌队阵容、技艺和进入表演场地开辟表演区域、拉大场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阵”;”耍小场”和”跑阵式”为秧歌队中几种角色的重复表演和各种图案变换的默契配合,犹如众星捧月;”演场”则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煞板收势”。秧歌队按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场,指挥乐大夫舞至中间点报节目,各种秧歌小戏舞蹈节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员蹲地小憩。

虽然扭秧歌的人都穿着旧袄子,但是他们各个兴高采烈,一些新来的户民和雇工不是海阳当地人,不会扭秧歌,但是受海阳人的感染,也一起手舞足蹈起来。

有些老头老太更是喜极而泣,说道:”以前肚子都吃不饱,有多少年没扭这秧歌了。如今托宋公子的福~~~”

崇祯十年二月农历新年,海阳所象开了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堡内堡外到处摆满了圆桌和方桌。堡中心的空地上,十口大锅一字排开,每口锅里热气腾腾,把个小小的海阳所弄得水汽缭绕,好似仙境。锅里的肉香飘出十里八地,惹得人口水直流。千户所里从宋千斤开始,各级官员都拿出一些体己银子和自己存粮,麦粉、蔬菜和禽肉源源不断地运到厨房,刚堆成一座小山,一转眼的功夫就又塌了下去宋千斤在海阳所摆下流水席,只要是海阳所的人,不管是雇工还是军户,都可以坐下就吃,吃完就走。第一批来吃喝的,是负责在周围警戒的军士。这些海阳所的兵丁好几年没沾到肉味了,有人吃得狼狈起来,把裤腰带松了又松,临走还不忘往怀里塞几个麦饼或是藏一块肉的。有的老军户一辈子都没吃过这样的大席面,刚放下筷子,出去解个手,手也不洗回来接着吃。

负责这次宴席的是孙和斗与沈履素,这二人都是见过大场面的,用沈履素的话说,当年他们沈家长辈做大寿,客人比这多多了。几千人的大席面,在孙沈二人的张罗安排下忙而不乱,井井有条。

宴席开始的第一天还算可以,到了第二天情况就有些不对了。因为海阳所的流水席是见者有份,许多附近屯堡的军户也纷纷过来打秋风。起初是一个两个。后来拖家带口,再后来是二三十人的过来。有的人吃过第一轮之后,出去转个圈子,撒泡尿、拉泡屎之后继续来吃第二轮孙和斗看着忙到脚都快用上,却还是来不及的厨师们,心里也着急,他对沈履素说道:”这是宋公子重用咱们一来,咱们办的第一件大事,要是让席面上断了菜,让吃客干看。那咱们办事不利是小,宋家和诸千户、百户,尤其是宋公子脸上无光~~”

沈履素哈哈一笑,说道:”以前咱们沈家太老爷大寿,也有不少混吃混喝的,我有办法对付~”说着沈履素让人弄来一大桶朱漆,把朱漆暗中涂在碗底,只要你端过碗,手上就一定会占到红色的朱漆。当时的人可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粗野军汉和乡民更是如此。所以,你吃过一番之后下次再来,站岗的兵丁见了就会把你拦下“怎么着?又来啊?在外面候着~消消食再说~让还没吃上的先来~~”

这招果然管用,每次放人进场吃酒席,都有少则十来个,多则几十个人让把门的兵丁拦下。虽然被拦在门外的人免不了被人一番哄笑,但是他们却也不介意,甚至还炫耀道:”老子这辈子也算吃过十几个菜的大席面了~~”

在千户所宅邸里,宋千斤与姜、许二位副千户以及一干镇抚、百户正在推杯换盏。姜怀仁忽然问道:”大人,怎么不见少爷啊~~”

宋千斤带着几分酒醉,笑道:”我那儿子去ru山寨请我妹子和妹夫去了~~咱们喝咱们的~”

张贵山笑着举起酒碗,”大人,属下敬您一晚~~”

【12】乳山寨巡检司

ru山口港位于今威海市ru山县ru山口镇最南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湾条件优越,很早就成为境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后世”北有旅顺口,南有ru山口”之说。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只来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宋代,ru山口的海上贸易日渐兴旺,江、浙一带商船以南方稻米来此换取当地柞茧绸、谷物等土特产品。南宋时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贸易受到限制,ru山口亦在其列。元代,南粮北运兴起,ru山口海上贸易重兴。南方商船载稻米、毛竹、茶叶、木材等物来此换取当地的丝绸、大豆、黄金等。明代初期曾实行海禁,但因客商从事民间贸易获利颇丰,ru山口的海上贸易从未间断。

ru山口港距离海阳千户所不是很远,宋友亮和许二多、张石头骑着马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ru山口。根据前世的记忆,宋友亮可以肯定自己定然是来这里游玩过的游,许二多和张石头倒是从来没来过ru山口港。有一条笔直的石板路直通到海边的码头,石板路两边店铺比邻,柜台上摆放着南北货物,操着各地口音的客商一边大声的讨价还价,一边对着货物指指点点。许二多和张石头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当然,见识过繁华大都会的宋友亮自然不会被这种程度的”繁华”所吸引,更多的只是对古代市井生活的好奇罢了“小姐,一看您就是大家闺秀。这张古琴乃是用上好的五十年杉木制成~~贰佰两银子是物超所值啊~~~”

宋友亮正东张西望时,却听见身边这样一番言语,忍不住扭过头去看声音的来源。那是一爿门面很大的货栈,老板正在向两个姑娘推销一张古琴。虽然宋友亮离那古琴隔着一段距离,不过宋友亮却清楚的看到那木料上的年轮不过十几个圈圈。

“又是奸商骗人~~”宋友亮看那小姐打扮的姑娘神情,便知她显然很中意这张琴,但是又觉价格高昂。宋友亮忍不住上前说道:”姑娘,这琴确实是杉木制作,不过这杉木最多是十七八年的杉树,根本不是什么五十年杉木~~”

宋友亮的搭讪让那姑娘很意外,扭过头来看着宋友亮,宋友亮不禁眼前一亮,这女子十岁,活脱脱一个古典美人的胚子。眉眼五官,瑶鼻樱唇,明眸皓齿,肌如凝脂,芊芊手指好似根根玉蒜。身上穿的衣服是上好料子制成的水田衣,配以精美的苏绣,头上的发钗做工也是极为讲究。

“放肆,你怎么可以这样和我们家小姐说话~~”那姑娘身边丫鬟打扮的女子年纪也不过十岁,穿着兰红色比甲,丫鬟见有登徒子上来搭讪,立刻拦在宋友亮和那姑娘之间“小丫头,你怎么和我家公子说话的~”许二多也毫不客气地大声道“哪儿来的野汉~~青天白日的瞎嚼舌头~”那店铺老板见有人搅局,急忙要赶宋友亮走宋友亮还在欣赏眼前的古典美女,那女子从刚才的诧异中回过神来,却也不避讳宋友亮炽热的目光,似乎已经习惯了。不过见到宋友亮的眼神中没有贪婪与猥琐的成分,便嫣然一笑,问道:”公子怎么知道这杉木是多少年的材料?”

宋友亮这才行了一礼,手指琴身上的年轮,说道:”这叫年轮,就像人额头上的皱纹一样,年纪越大,皱纹越多。这木料上的年轮一共才~~一二三四~~~一共才十七个,充其量就是十七年的杉木罢了,哪里来五十年?”说着,宋友亮笑着扭过头,看着神色尴尬的老板“瞎说~~”那店老板打量了一下身穿军袄,脚穿泡钉军靴的宋友亮,”你个穷军户,宫商角徵羽都不知的蛮汉,哪里懂得这个?小姐,你莫听他胡说,我便宜些卖你便是~”

那小姐笑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位公子说的头头是道,想必是有些道理的吧~”

店老板不屑道:”穷军汉,懂个甚?不过是看小姐你貌美,想上来搭话罢了~”

左一个穷军汉,右一个穷军汉,说的宋友亮好不窝火,”你个奸商,敢不敢和我打赌,输了我给你一百两,赢了你把这琴白送给这位小姐~~”

“赌~~赌什么?”店老板有些心虚“就赌怎么看树龄~~”宋友亮自信满满“我堂堂盛丰号的掌柜和你一个穷军汉打赌,传出去也失了我身份~”店老板不屑道“赌~为什么不赌?”那店老板话音刚落,一个中年人忽然在宋友亮背后插话宋友亮扭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面目清秀的中年汉子站在自己身后,他身穿蓝青色袍子,手摇折扇,腰间挂着一枚三足蟾蜍玉佩“东家~~”那店老板原来只是个伙计,”东家,这穷军汉瞎捣乱,硬说咱家这张五十年杉木古琴是十七年的赝品~~”那伙计赶紧说道“小兄弟~~”那店老板比宋友亮高出小半个头,用居高临下地神色看着宋友亮,”我乃此家店铺的东主沈富平。我比你年长且与你素昧平生,更无恩怨,本不应以大欺小,与你计较。只是我盛丰号乃是ru山口有名的货栈,你说我出售赝品,那可是有辱我盛丰号名声的大事。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和你计较个明白~~”沈富平说道:”我们就赌树龄,你若胜了,我给你贰佰两银子。此琴白送给这位小姐~~我若胜了,你在我家店里白干一个月~如何~?”

张石头忙道:”我家公子怎么能在你家白干活?”

那沈富平见他们张口闭口地喊公子,又见三人都是军汉打扮,不禁轻蔑地歪了歪嘴巴店伙计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心中暗道:你个多事的穷军汉,咱们沈爷在ru山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今天还要你吃不完兜着走?

宋友亮见他咄咄逼人的气势,倒也起了争胜之心,正要答应,那小姐笑道:”这位公子,这位相公,我看就算了吧~~此事由小女子而其,不如由小女子做个鲁仲连~”

“那不行~~事关我盛丰号的名声~”

“小姐好意我心领了,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