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

第9章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第9章

小说: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公感叹:噫,人应有自知之明,怎么能够大言不惭地夸耀自己呢!
侈之忍第五十二
<原文>
天赋于人,名位利禄,莫不有数。人受于天,服食器用,岂宜过度。乐极而悲来,祸来而福去。
行酒斩美人,锦幛五十里,不闻百年之石氏;人乳为蒸豚,百婢捧食器,待诧一时之武子。史传书之,非以为美,以警后人,戒此奢侈。
居则歌童舞女,出则摩*结驷。酒池肉林,淫窟屠肆。三辰龙章之服,不雨而溜之第。
厮养傅翼之虎,皂隶人立之*僭似王侯,薰炙天地。
鬼神害盈,奴辈到财。巢覆卵破,悔何及哉!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然界赋于人类的东西,如功名利禄等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从自然界接受的如衣服、食品、器具怎么能不加节制而用之无度呢?快乐超过了极限,悲伤就接踵而来;祸患来临,那么幸福就会离你而去。
晋人王恺,用美女劝客饮酒,如果客人不饮酒,就杀劝酒美人。另一说法是石崇以美女劝酒。又据传说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作紫丝步障长达四十里,石崇就作锦步障五十里来比。晋人王济,字武子,风流奢侈,气盖当时,有一次招待皇帝,所有的东西都用玻璃器具盛着,一百多名丫环穿着绫罗绸缎前来伺候。席间有一道蒸猪味道十分鲜美,皇帝问其中缘故,回答说是用人奶和在一起蒸的,皇帝听后非常不高兴,离席而去。
王恺、石崇、王济等人,夸耀富有,极尽奢侈,但是他们的行为违背礼仪,用度太过,必有败亡之祸。此类的事例史书记载颇多,记载他们并非赞美他们,而是“以警后人,戒此奢侈。“
晋人贾谧家居有歌童舞女相伴,权过人主,极乐一时,后被人所杀;楚王出游则结驷千乘,旌旗蔽天;史载商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百姓怨恨;唐王元宝以金银砌房子,以铜钱饰小路,时称“富窟屠肆“;还有人因为富有,即使无一官半职,却穿着皇帝诸侯般华丽的服饰,住着皇帝诸侯般豪华的住宅。
富家*养的奴才也如虎狼一般凶狠,富家*养的跟班也如野猪一样威武。这样的人富贵似王侯,气势倾天下。
然而鬼神会惩罚那些拥有财富而挥霍无度的人,就像石崇那样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到此时巢覆卵破,连后悔也来不及了。
许公感叹:噫,骄奢生淫逸,淫逸遭祸患,怎能容忍自己有奢侈之心呢!
勇之忍第五十三
<原文>
暴虎冯河,圣门不许;临事而惧,夫子所与。
黝之与舍,二子养勇,不如孟子,其心不动。
故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圣人格言,百世诏诰。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孔子对子路说,不用武器去打老虎,不用船只而涉水过河,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并告诫子路遇事一定要小心谨慎,而不要轻举妄动,才能够把事情做好。一般而言,有勇而无谋,办事则不能成功。
北宫黝的勇气在于与人一拚,志在必胜;孟施舍的勇气在于无所畏惧,保存自己。他们哪里能比得上孟子的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呢?孟子道明德立,一举一动,尽合礼义,自然无畏怯之心。孔子说:君子有勇却没有道义,便会作乱;小人有勇,却没有道义,便会作乱;小人有勇,却没有道义,便会作盗。圣人的格言,应成为后世百代的座右铭。
许公感叹:噫,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怎能不忍耐而逞一时的无谋之勇呢!
直之忍第五十四
<原文>
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
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君子好直,思免于难。直哉史鱼,终身如*。以尸谏君,虽死不死。夫子称之,闻者兴起。
时有污隆,直道不客。曲而如钩,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于道边。枉道事人,隳名丧节;直道事人,身婴本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左传》载,晋国大夫伯宗,非常耿直,为人刚正不阿,喜欢讲直话,其妻常常劝诫他直言会带来实难,他听不进,结果他遭人诬陷而被杀。吴公子季札也劝告晋国大夫叔向说,你为人处事正直,一定要考虑怎样避免灾祸的降临。《鲁论》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其品行像箭一样正直;当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品行也像箭一样正直。“还说:“古时候的谏者死了,也就算了,而史鱼死谏不成,再用尸谏,其忠诚感动了君主。“孔子对史鱼正直的赞扬,使人纷纷仿效史鱼的正直行为。
道有兴盛也有亏损的时候,但正确的道理和正确的原则很难被人接受。柳下惠三次被罢官,有人劝他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他国去做官,柳下惠说:“根据正确的道理来做官,到哪里不受贬黜?根据不正确的原则来做事,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东汉李固,为人正直如弦,结果被人害死,尸抛道旁;而胡广、赵戒因世故圆滑被封了侯,就像当时京都童谣所唱的那样: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以封侯。
当然不正直之人最终是毁名丧节,但正直的人也会受到被剪去毛发,锁在铁器上的耻辱。
许公感叹,正直是美好品行,但为了更好地坚持正义和保存自己,该忍耐的地方还得忍耐啊!急之忍第五十五
<原文>
事急之弦,制之于权。伤胸扪足,盗印追贼。诳梅止渴,扶背误敌。
判生死于呼吸,争胜负于顷刻。蝮蛇螫手,断腕宜疾。冠而救火,揖而拯溺,不知权变,可为太息。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事情危急犹如在弦之箭,这时必须以权变来控制局面。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的部队都驻军广武军,汉高祖乘机指责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拔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却摸着自己的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头。“他带伤出战,以便稳定军心。
唐德宗时,朱泚反叛,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千士兵到京城救援。皇帝及公主逃往奉天,结果士兵哗变,拥朱泚入宫,自称权知六军,并派韩旻带兵一千迎接皇帝,实则袭击奉天。司农段秀实觉得事情急迫,就伪造了姚令言的兵符,盖上司农印印符,追上韩旻,韩旻得到兵符就返回了。司农段秀实急中生智,缓和了危急的局势。
三国魏武帝曹操率部行军时迷失了找水的路,三军将士都十分口渴。曹操就下令说:“前面有一片梅树林,结有许多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水都流出来了。于是乘机前进,终于找到了水。
东魏侯景等把独孤信困在金墉,北魏丞相宇文泰前来救急,交战之中,宇文泰的马中箭,宇文泰摔倒在地,被东魏兵追上。这时宇文泰的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打着宇文泰的背说:“你不过是陇东上兵,你的首领在哪里,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东魏追兵听了,并不把宇文泰当成重要人物,李穆和宇文泰便乘机逃跑了。北魏部队见宇文泰回来,士气大振,乘胜打败了东魏兵。
在呼吸之间可以决定生死,在片刻之际可以决定胜负,其关键是要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以权变灵活的方式处理,才能绝处逢生或者赢得胜利。这就如蝮蛇咬手,应马上砍掉手腕一样。斯斯文文无法扑灭火灾,慢慢吞吞也不能拯救落水之人,在紧急状态下不知改变思路迅速决断,真是令人叹息。
许公感叹:急中生智,方能化险为夷,危急之时,怎能容忍哪些不知应变的行为呢?
死之忍第五十六
<原文>
人谁不欲生,罔之生也,幸而免;自古皆有死,死得其所,道之善。
岩墙桎梏,皆非正命;体受归全,易箦得正。
召忽死纠,管仲不死,三衅三浴,民受其赐。
陈蔡之厄,回可敢死!仲由死卫,末安于义。百金之子不骑衡,千金之子不垂堂。非恶死而然矣,盖亦戒夫轻生。噫,可不忍欤!
<解说>
哪个人不想活着?但活着却不遵天理,只能算侥幸地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这才符合正道。
一个顺应而知命的人绝不会站立在危墙之下,也不会去犯罪而死于非命。孔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父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所以对于个人的生命,自己是无权去随意毁灭它的,但是在道义面前,即使死亦无憾。《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重的时候,睡在床上,挣扎着坐起来,换下了季孙送给他的席子,然后说:“我可以正正当当地死了。“
《春秋》记载,齐襄公昏庸无道,鲍叔牙保护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到无知杀襄公时,管仲和召忽又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国派军队送公子纠回国为王没有成功,而公子小白回国做了齐桓公。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也死了。齐桓公却三次洗澡三次薰香后前往迎接管仲回国做宰相。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这是孔子回答子员所问管仲为何不死时所说的话,大概孔子认为召忽跟着公子纠死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节操。管仲不跟着公子纠死,是因为公子小白是兄长,理应由他做诸侯,当然也应为他服务。公子纠是弟弟,不应辅佐他来争夺政权,所以圣人并不责备管仲为什么不死,反而称赞管仲的功德。
孔子在陈蔡被人围困,颜渊后来才赶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在,我怎么敢死呢!“孔子的弟子仲由,在孔辄手下做官,由于参与宫廷斗争而死在卫国,孔子认为他死得没有意义。朱熹也认为:“子路仅仅因为吃了别人的饭就不能逃避别人的艰难是义,却不知道吃孔辄的饭本身就不是义。“
西汉文帝在霸陵游玩,想纵马向西边一个陡坡冲去。随行的中郎将袁盎连忙拉住文帝的马缰。文帝问道:“你害怕了吗?“袁盎说:“我听说千金之家的子弟,不坐在房子边缘;百金之家的子弟,不骑在栏杆上玩。圣明之主不去危险之地,不凭侥幸心理做事。现在陛下坐着六匹马拉的车子,飞快地从陡坡上跑下去,万一马惊了,车坏了,怎么向高祖的在天之灵和太后交待呢?“袁盎的劝谏并非是自己害怕死亡,实在是避免拿生命当儿戏作无谓的牺牲啊!
管仲不死,是为了义;仲由死了,却末安于义。舍身取义,是死而无憾,但没有意义的轻生,却是不可取的。许公感叹:噫,生命是宝贵的,在生死面前,还得三思而后行呀!
生之忍第五十七
<原文>
所欲有甚于生,宁舍生而取义。
故陈容不愿与袁绍同日生,而愿与臧洪同日死。
元显和不愿生为叛臣,而愿死为忠鬼。天下后世,称为烈士。读史至此,凛然生风。
苏武生还于大汉,李陵生没于沙漠,均为之生,而不得并记于麟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人喜欢活着而讨厌死去,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碰上变故,想保全生命,就会损害道义,为了成全道义就只好死去,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
东汉陈容看到袁绍违背天意,杀害了汉室忠臣臧洪,义愤填膺,对袁绍说:“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也不与你同日而生。“于是被杀。北魏元显和说:“我宁死为忠鬼,不能生为叛臣。“结果被叛臣元法僧所杀。
陈容、臧洪、元显和等人如此忠烈,载入史册,使普天之下,百世之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凛然正气,他们的英风忠义,却万世永存。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北海牧羊十九年,保持节操不肯屈服,等到回到汉朝时,头发都已白了;而李陵变节投敌,客死沙漠,而苏武不失节操,生还长安,他的画像供在麒麟阁上受人敬仰。
许公感叹:生命诚可贵,但为了道义,又怎能乞求苟且活着呢?
满之忍第五十八
<原文>
伯益有满招损之规,仲虺有志自满之戒。夫以禹汤之盛德,犹惧满盈之害。
月盈则亏,器满则覆,一盈一亏,鬼被祸福。
昔刘敬宣不敢逾分,常惧福过灾生,实思避盈居损。三复斯言,守身之本。噫,可不忍欤!
<解说>
《尚书;大禹谟》记载,伯益赞扬大禹誓师攻伐有苗时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仲虺之诰》也说:“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禹和商汤都是有高尚道德的贤人,但依然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
月亮到了圆时,就会渐缺;器具装满了东西,就会倾覆。盈亏祸福,都是由鬼神的意志主宰着。
晋人刘敬宣,晋安帝时为冀州刺史。有人要求和他一同求富贵,刘敬宣回信说:“我常常恐惧福太多而招致灾祸,总想着如何避开富足而处于不足之中。“
谦受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