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君心应犹在 >

第28章

君心应犹在-第28章

小说: 君心应犹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在道上,道在林中,这条小道宛如竹林中流淌的溪流,蜿蜒绵延,穿林而过时,满目苍翠,且行且听着那秋风过林,满耳沙沙作响的竹曲……
  莫说是人,整颗心都不禁沉浸在一片平静安宁之中。
  拐过一道弯,出口已然就在眼前,忽的,一阵悠扬的琴声随着暖阳一同倾泻而入。
  崔莞眸中虽仍是一片平静,但静中的宁和已瞬间散去,恍如古井,无波,清冷。
  踏出那片茂密的竹林,不必观棠指引,崔莞一抬头便远远望见前方有一方小湖,临湖的一座六角木亭中,一坐两立共三道身影。
  其中,一身月白华服,乌发如墨,身姿修长挺拔,正面对着粼粼波光静静抚琴的人,不是秦四郎还能是谁?
  崔莞淡淡一眼便敛回目光,随着观棠一同,慢慢地走向那座临湖的亭子。

☆、第九十三章 一曲弦断为知音(下)

    碎碎行了十数步,观棠与崔莞停在离木亭莫约六、七步远的地方,观棠侧身对崔莞轻轻颔首,示意她暂且在此等候,随即便无声的缓步上前,准备通报。
  可观棠刚行到亭前,尚未来得及出声,便听见“嘣”的一声轻响,悠然婉转的琴声嘎然而止。
  “郎君。”观棠低呼一声,快步上前。
  站在亭中的楼管事与弄梅也忙围上前,欲要查看一二。
  倒是秦四郎,不慌不忙的扫了一眼被琴弦弹中的食指,淡淡笑道:“无碍。”
  边说,他边将正泌出缕缕血丝的食指蜷曲,掩入广袖中。
  听了秦四郎的话,观棠即便心中染忧,亦不便多说,她福了福身,轻轻说道:“郎君,崔氏小姑子已到。”
  “让她过来罢。”
  秦四郎的声音,仍旧如石上泉,温和清润,可若此时有人与他正面向对,便能轻易看出他眸中那一点点微妙的涟漪。
  “诺。”观棠轻应一声,快步返回唤人。
  不一会儿,崔莞便缓步来到了木亭前,她下颌微垂,膝部轻轻一敛,淡淡地说道:“阿莞见过秦四郎君。”
  秦四郎此时已然转过身来,和煦的目光落在她光洁白皙的额前,朗声说道:“不必多礼,过来坐罢。”
  这是打算要与她开诚布公了?
  崔莞心中突突,面上却若无其事,平静的应了一句:“诺。”
  话落,她便慢慢的向前挪。
  木亭远远乍看似小,但行入其中才发现,容下四人两几,竟仍有些空闲。
  在崔莞过来的途中,楼管事与弄梅已将摆琴的短几连琴带几一同移到了角落中,而另一边角落里摆着的长几则移到木亭中间,长几上,精致小巧的香炉,清香扑鼻的茶汤,色香俱全的糕点,逐一摆开。
  崔莞从容的行到长几前,退履上席,与秦四郎面对面的跪坐而下。
  除去那一日,此次两人的相距最为亲近,即便蒙着面巾,她亦能嗅及秦四郎身上那股淡淡的馨香。
  “此茶名凝云,味甘而清,酌于杯盏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故此得名。”秦四郎制止观棠上前奉茶,亲自拎起几上的白瓷贴花竹纹壶,予崔莞倒了一盏茶。
  碧清的茶汤涓涓入盏,氲氤袅袅,果真如云似雾,馥郁的茶香刹时扑鼻而来。
  “阿莞,可一品。”
  他的声音,亦如这盏中清茶,清透甘润,泌人心脾。
  且,他唤她,阿莞。
  崔莞心中微怔,澄澈的目光自被推至身前的茶盏上轻扫而过,落向与自己正面相对的秀俊脸庞,尤其是那抹张红唇边弯起的浅笑。
  突然,她眸光轻轻一闪,慢条斯理的抬起手,在秦四郎含笑吟吟与楼管事三人又惊又诧的目光中,端起茶盏,一手抬至额前,以袖掩面,轻轻撩起半边面巾,一口将盏中温热的茶汤饮尽。
  搁下杯盏,她仿若看不见楼管事等人微微瞪出的眼瞳,静静看着秦四郎面上分毫不改的笑容,淡淡地说道:“阿莞是粗俗之人,品茶这等雅事,着实做不来。”
  秦四郎迎着崔莞平静的目光,轻轻笑道:“既然如此,不妨尝一尝这几碟糕点,桃红柳绿,定会有阿莞心喜之物。”
  话到最后,已是意有所指。
  说罢他目光虽如初,却紧紧盯着那双清如秋水的眸子,试图从中寻出什么来。
  可惜,崔莞眉宇间依旧染满了温宁淡然,她头也未抬,轻轻笑应:“如此,甚好。”
  话虽如此,崔莞身子动也未动,任凭那双银箸静静的摆在身前,闪动着点点微光。
  这小姑子,与先前所见,已不同了啊……
  秦四郎深深的看了她一眼,忽的又开口问道:“方才一曲,阿莞以为如何?”
  “甚差。”崔莞想也未想,张口便答。
  “哦?”秦四郎剑眉微挑,虽不似楼管事等人面露愤愤,一双眼眸中的笑意却淡了几分。
  崔莞垂眸,望着那空空如也的杯盏,淡笑道:“琴本是雅物,最为清悠出尘,便如那高山流水,潺潺落耳,经耳入心。”
  说着她眼波轻转,落向神情渐渐凝下的秦四郎,悠悠再道:“郎君琴技甚是高绝,然心中却焦躁难安,故而琴声如何悠扬,亦只是红尘俗音,空有其表而无其心。”
  “既无琴心,又怎可称得上为琴?那琴……”她瞥了一眼摆在角落里的古琴,淡淡地说道:“断了也好,总比葬身凡俗中强。”
  崔莞的声音温和轻雅,可一番徐徐之言,却让秦四郎眼中仅存的笑意彻底化为了沉凝。
  静默片刻,他突然站起身,对崔莞拱手作揖,朗声道:“闻此一言,如喝棒当头,止桑,谢过点拨之情。”
  他的身份虽比崔莞尊贵许多,但崔莞此时所展现的才学,亦担得他这一声谢。
  故而,崔莞并未避让,而是心安理得的受了秦四郎的礼。
  重新落座后,秦四郎侧首看了楼管事一眼,轻轻地摆了摆手。
  楼管事虽不放心秦四郎与崔莞独处,却还是带着观棠与弄梅二人退出了木亭,候在离亭子莫约十尺开外。
  见此情形,崔莞心中一紧,终于要来了。
  不过,她未表露分毫,依旧平静如初。
  秦四郎再一次拎起白瓷贴花竹纹壶,为崔莞续上茶,涓涓流水声中,他的声音慢慢传开,“阿莞可曾记得,在前来雍城的官道上,你我曾有过一约?”
  “自是记得。”崔莞抬起头,一双眸子映入秦四郎身后的粼粼波光,愈发显得熠熠夺目。
  她抿唇轻道:“只要阿莞在抵雍城三日内,为郎君寻来百里氏,郎君便要为阿莞做一件事,一件无损巴陵秦氏之利,而又是郎君力所能及的事!”
  话到最后,已是铮铮。
  秦四郎深深凝视了她一眼,点头言道:“你确是做到了,百里无崖已为我诊治过头疾。”
  也就是说,该到她说出条件之时了。
  崔莞坐直身躯,定定对上秦四郎的目光,沉声开口,一字一句的说道:“稷下学宫,我要进稷下学宫。”
  说罢,她紧紧盯着秦四郎的脸庞,生怕错落一丝神色变化。
  稷下学宫,她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要进稷下学宫。
  只因,那里有一人,一个足以改变她命运,一个可助她将曾氏彻底踩入泥之人!

☆、第九十四章 此去经年梦不回

    秋阳明媚,木亭中依旧茶香袅袅,一月白,一鹅黄两道身影,已去其一。
  仅剩下举杯独品凝香的秦四郎,以及偶尔穿亭而过,撩起身后粼粼碧波的缕缕凉风。
  “郎君。”楼管事快步进亭,看着自家郎君沉静宁和的摸样,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之色,迟疑片刻,他最终还是张了口:“郎君应了她?”
  原本楼管事、观棠弄梅三人,并不知晓木亭中秦四郎与崔莞所商谈之事,唯独那句“稷下学宫”,因崔莞心绪波动,声音略扬了几分,才泄露了出来。
  而后崔莞离去时,那双熠熠生辉的明亮眼眸,不必细问,十有**是达成所愿了。
  有关稷下学宫一事,非比寻常,楼管事不得不为秦四郎担心。
  “楼叔,你不必担心,我心中甚是明朗。”秦四郎抬眼远远望了望那道逐渐没入竹林中的明媚身影,神情中流露出一丝淡淡莫测。
  不善饮茶,却偏偏精通音律,且看上去颇有名家风姿。
  这小姑子呵,真是愈来愈让人难以琢磨了……
  “可那小姑子到底非秦氏族人,郎君贸然带她入稷下学宫,只怕族老等人会对郎君心生不满。”
  楼管事低低地说道,他与旁人不同,身为秦四郎的心腹,自是清楚稷下学宫不似普通私塾书院,那里可并非人人能随意踏入的神圣之处!
  犹记得当初,他还曾为自家郎君接获稷下学宫发出的名帖而欢喜得数夜不曾睡好。
  而接到名帖的学子,可携两名学识不弱于己身之人同入稷下学宫。
  这便等于是举荐。
  按理说,这是秦四郎结交天下名士的最好时机,毕竟天下名士数不胜数,但能获得稷下学宫名帖之人则好比凤毛麟角。
  秦氏族内,早已为这两个举荐名额争得面红耳赤,若让人得知,秦四郎就这么轻易的将其一赠出,尤其所赠之人还是一个低微卑贱的庶民小姑子……
  想到此,楼管事心头的忧虑又加重了几分。
  “楼叔多虑了。”秦四郎敛回悠远目光,微微笑道:“我不过携她入一道门罢了,能否真正踏入稷下学宫,仍需看她自身的学识与机缘。”
  即便能受到举荐,还需通过到学宫内设下的难题,方能堂堂正正跨门而入。
  若她得入,便足以向世人表明,他目光如炬,慧眼识珠。到时,秦氏非但不会有一丝责怨,反而会比任何人都大声赞誉与颂扬。
  若她不得入,他亦可无恙,昔日西汉淮阴侯韩信,曾以千金报漂母一饭之恩,而崔莞于他有救命之恩,知恩图报,何错之有?
  “至于族老等人,我自会处理妥当。”
  秦四郎抿尽盏中最后一口清茶,轻轻将手中的茶盏搁置在长几上,缓缓地起身,目光看向摆在角落里的断弦古琴,顿了顿,淡淡说道:“将这琴挂到主屋内。”
  观棠与弄梅相视一眼,“诺。”
  “回罢。”秦四郎收回目光,带着楼管事慢慢朝主屋行去。
  而相较于秦四郎的闲庭信步,崔莞则是步履匆匆。
  在木亭未留意,离开时才惊觉,初升的朝晖已高高悬在空中,与老赵约定的时辰,早已过去。
  待崔莞自园内行出秦氏别院,又过了小半个时辰,青石道仍旧宽敞整洁,路上行人依旧稀少难寻,故而她一眼便看到站在路旁一处角落里,靠墙而立的老赵。
  “赵叔。”崔莞心中顿时一松,清声唤了一句,脚下的步伐加快了几分。
  听见崔莞的叫唤,站在角落中的老赵急急抬起头,双眼亮如头顶的秋阳,可黝黑粗糙的双手却不自然的揪着破旧的衣襟,他嘴唇蠕蠕,低哑的回道:“小姑子。”
  三日不见,老赵面色委顿不少,神情中隐隐添了一丝忐忑,尤其是见到崔莞时,愈发显得局促不安。
  “阿莞不是,让赵叔久候了。”崔莞好似看不见老赵脸上的异样神色,弯起一双清透如秋水般的眸子,轻笑言道。
  “不,不……”老赵涨红着脸,连连摆手道:“不曾等多久,不曾等多久。”
  “赵叔。”崔莞的目光轻轻落在老赵脸上,认真的说道:“今日赵叔能来此,阿莞心中甚是欢喜。”
  老赵摆动的双手一顿,怔怔的看向崔莞,透过那层薄薄的帷纱,他可清晰的看到,那双清润的眼瞳中迸出的盈盈笑意。
  这小姑子,是真的欢喜呢!
  老赵忐忑的心,霎时便沉定了下来,眨了眨微微发涩的双眼,咧嘴一笑,继而想到了什么,又敛下笑容,学着曾远远见过的儒生学子,叉手郑重的作了一揖。
  起身后,他一向伛着的后背挺得笔直,对崔莞沉声说道:“小姑子,我赵石一生至此,未识得半个字,也无惊人之华,若小姑子不嫌,赵石愿追随小姑子左右,决无二言!”
  崔莞静静的看着老赵,从那张饱受风霜的脸庞上,看出了他的坚决。
  她心中清楚,老赵此举,便等于放下雍城虽贫穷却还算安稳的日子,背井离乡,踏上前所未知的茫茫之途。
  而令他做出决定的,大多是因她的“身份”。
  当下,崔莞垂眸,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向老赵缓缓言明。
  将来,她要面对的患难恐怕多如牛毛,虽说她迫切需要人手相助,却也不愿以谎言相欺。
  当日不曾相告,为的亦是在等老赵心中的抉择,倘若老赵根本无法承受背井离乡之苦,那么,她又何必多言?
  “事实便是如此,赵叔若另有所选,阿莞也不勉强。”
  听闻崔莞一番娓娓道来,老赵神色一微微滞,但极快便恢复如初,他用力的点了点头,铮铮言道:“姑子放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