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回明末当皇帝 >

第157章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57章

小说: 重回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局面自然引起了清廷高层的震怒,鳌拜和苏哥哈桑两人一如既往的争锋相对,鳌拜主张出动军队彻底的封死北京城的七座城门,并且要在城中施行禁严,以强有力的手段来阻止城中的百姓们出逃和恐慌,他还主张对于敢于在城中议论关于流言的人一律以扰乱民心抓捕严惩。

苏哥哈桑自然是反对他的这种做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虽然是汉人的说法,但是用在这个时候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禁严能禁得住一时半会,但是改变不了民众心理的恐慌,一味的施加暴力对民心的损害极大,甚至有可能危及帝国的统制。

两人一番唇枪舌战,互相攻讦,朝堂里面也是议论纷纷,这让继位还不到一年的康熙皇帝很是无奈,他无法阻止手下的这两人的纷争,因为他这个时候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政权并不在他的手上。

鳌拜这个时候势力正盛,党羽众多,远非苏哥哈桑之人能够相抗衡的,所以最后议事的决定几乎全都采用了鳌拜的主张,清军出动两万人的军队在北京城中实施戒严,严禁任何人谈论有关这起流言的事情,鳌拜还将所有的粮铺以军队备战为由强行征占,然后将斗米一百文钱直接提高到了斗米三百文,等于白白的拿别人的资源做自己的生意,大赚了一笔。

城中的百姓见到军队的这番做法,更加坚信战争将要来临的传言了,但是这个时候七个外城城门都已经被军队控制了下来,许进不许出,使得抢购米面粮食的浪潮更加汹涌,就连鳌拜自己也被账上不断增加的数字给吓到了于是干脆一日三价,斗米从最初的三百文涨到了五百文,到最后涨到了斗米一千文,这个价格简直堪比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围攻北京城的时候的粮食的价格了。

鳌拜除了在城中有所动作之外,还派出了五万军队前往津京卫驻扎,以拱卫北京城东面的门户,他在调遣兵力上面耍了一个小心思,将北京城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正黄旗给调走了,因为这一支军队是直属于皇帝领导的军队,远不是他的正蓝旗能够比拟的,所以他便借口正黄旗装备好战斗力又强,是最佳的选择了,小皇帝这个时候毫无办法,他刚想张口反对鳌拜的一众党羽就高呼不可,整个朝堂上面都是反对他的声音了。

鳌拜对于康熙小皇帝从骨子里很是看不起的,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又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尸山血海,也不是出生于女真人苦寒之地的纯正男儿,加上年纪只有八岁出头,所以只要将他身边的一干大臣处理掉就好了。

而在他的眼中有两人是他一直想要处之而后快的,一个就是他的对手苏哥哈桑,这人手中的实力不强,但是头顶上挂着一个辅政大臣的名号,又是内阁大学士,比较棘手。

另外一个是一个汉人,这个人就是洪承畴,鳌拜曾经在洪承畴的手下吃过亏,当年的松锦大战的时候,清军损失最大的就是豪格的正蓝旗,鳌拜正是豪格的副将,洪承畴当时将豪格大的大败,歼灭清军三万余人,豪格吓得肝胆尽裂在鳌拜的保护之下才一路艰难的逃回,最后遇上了皇太极的大队人马,这才保住了性命。

鳌拜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可是这一段经历却老是被人拿来戳他的痛处,所以他便深深的嫉恨上了洪承畴这个人,在不久前洪承畴上书致仕的时候,正是他的全力运作,最终才将这件事情办了下来,然后又驳回了洪承畴请求告老还乡的要求,将他困在京城里面,尽管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对他动手,但是随着鳌拜的权力的一天天增大,他迟早会那洪承畴开刀。

不久之前,福建的另外一个汉人的降将,好像叫做施琅还是什么的,这个人本来被闲赋在京,相当于是被软禁了,但是他却通过拜会洪承畴最终得以被皇帝重用,这引起了鳌拜的警惕,他一度怀疑这是皇帝小儿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军队势力,他的手中本来就已经有了一个正黄旗,如果再加上一个水军大将,这对于鳌拜今后的局势可是大大的不妙,他对水军是没什么兴趣的,而且自己的手底下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鳌拜不喜欢汉人,所以手底下也没有汉人将领投奔,而那些满清将领们根本就从来没有接触过水战,更别提对此精通了,所以他便对这个施琅十分的记恨,一心想要找到机会剪除皇帝的这个羽翼,不让他发展起来。

第两百四十章兵临城下

施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遭到了朝廷的重则,官降一级保留职位,从原来的从一品武将变成了正二品的参将,官品上面跟手底下的两名副将一样。

如果施琅对这件事情还不算太在意的话,那么接下来朝廷的一纸命令让他的火气腾地升来来。

朝廷在兵部的批文之中要求他不得延误战机,限期在十天之内解决台湾匪患,这让施琅大为不满,战场上的事情只有当事的主将最为清楚最真实的情况,这群人远在几千里外的京城,什么也不知道就随便的发号施令,这让他这一仗怎么打?

不过在向前来报信的官员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施琅也吓了一大跳。

此时江南提督是梁化凤,这人曾在1659年郑成功北伐的时候和郑成功的军队打了一路的仗,从崇明岛一直打到了江宁城下,令郑家军对损失惨重,可谓是一员悍将,尤其是他还精通海防,曾在崇明岛上修筑一套防御设施,施琅和此人打过交道,知道他不是那种没有大局观的人,所以这件事情应该不是他向上面上的书。

江南之地就是现在的江苏和江西,江苏地段因为有运河的关系,所以设有漕运总督一职,专门管理运河上的大小事情,此时的漕运总督是林起龙,施琅对于这个人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顺治三年的进士,刚刚被调到江南来担任漕运总督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但是漕运的事情事关朝廷水手,官盐的供给,北方大量的物资需要从江南一带经由运河北上,直达京师,从理论上推断中华军的军匠是不大可能经由淮水西进,然后驶入运河中去的。但是这件事情极有可能就是这个林起龙和江宁巡抚韩世琦两人搞的鬼。

但是这艘军舰毕竟是打到了京师一带,甚至是攻击了清军驻天津的军队,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施琅也深知自己这边很难解释,因此一方面对清廷的决议不满,一方面也充满了担忧。

对方的舰船竟然能够北上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他当然知道能够拥有这样的航程的,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行驶这么远的距离的战船,中华军只有五艘铁甲舰,还好对方的这种舰船的规模不大,要是这种舰船来个十几二十艘,对方甚至可以真正的对京师形成直接威胁,想想都令施琅感到不安。

与其被动的防守,不如主动的出击,将敌军的主力歼灭在大海湾里面。然后再去慢慢解决沿海一带的残留势力,施琅相信,只要他的军队能够击溃中华军的主力,然后直接威胁到敌方陆地上的目标的话,对方在己方沿海一带游弋的战舰势必将会回援,善攻,也是一种防守。

施琅这个时候终于等不及所有的战船全部装备新式的火炮了,他下令大军装满弹药和补给品。士兵们全部登船,不在澎湖岛上留下一名士兵。所有的战船和人员全部启程出征。

清军进过之前的一些列的消耗,战船已经损失了将近九十艘,但是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面,福建和浙江一带的船厂一共下水了超过两百艘战舰,其中吨位在三百吨以上的战舰的数量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余艘,算起来清军的舰队规模不减反增。这个时候整支舰队达到了恐怖的五百五十艘战舰,这一数字是中华军的整整四倍!

清军这种规模的动向自然是瞒不过中华军的巡哨了,从澎湖出发,速度快的话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就能够抵达台南,所以留给中华军的准备时间并不是很多。

不过这个时候台南的防御早就已经就绪。就在清军备战期间,中华军这边分别在台湾城和台南城外修筑了两处炮台,进一步增强中华军对于海上的封锁和打击能力。

中华军集中了台南所有的海军舰艇,包括六艘铁甲舰,除去安北舰在外执行任务之外,剩余的包括基隆舰、台中舰、台南舰、安平舰、马尼拉舰和台东舰都已经集中到了台南,台东舰在之前的交战之中受到了一些损伤,进过半个多月的修理之后又重返作战序列,但是上面的舰长和减员则是全新的一批,原来的舰员和舰长王佐才这个时候正在北方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

中华军除去六艘铁甲舰之外,还有一百二十余艘各类战舰,吨位大多是在三百到四百吨,这也相当于清军的主力战舰的标准。

中华军原先制定了一套战术,包括诱敌深入,利用台南城外的大海湾的地利特点,对敌军舰队进行主动出击,使用纵向编队,四艘铁甲舰打头阵,两艘铁甲舰收尾,这样一来能够大大的提高编队的冲击能力,对敌方的阵型造成最大的冲击,因为这个时候海上一直都是刮着北风,所以舰队将从台湾城出发,首先占据有利位置,以防止清军使用火攻的战术。

清军在十二月二十一号终于抵达台南,整支舰队浩浩荡荡遮天蔽日,让人只看一眼就心生畏惧,附近海域的所有船只早就消失一空,海面上除了这一支庞大的舰队之外再也见不到其他的舰船。

“提督大人,我们到了安平镇了。”一名士兵小声说道。

施琅没有答话,直勾勾的盯着远处冒着浓烟的城堡,这是台湾城上面的中华军在发出报警的信号。

施琅从一旁士兵的手中取过来一副望远镜,放在眼前向远处看去。

根据之前他们掌握的情报,从外海进入大海湾有两个主要的路径,一个就是台湾城下面的大港,这一处水道比较深且宽,比较适合他们的船队通过,但是这个航道就在台湾城的城脚下,舰队想要通过这里必须要先拔掉台湾城,不然的火城中和岸上的炮台对他们的舰队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施琅看了看台湾城,这是一座不同意中土大陆的城郭类型,是一种典型的欧洲风格的建筑物,显然是之前荷兰人遗留下来的东西。

第两百四十一章大海战的前奏

但是这个时候的台湾城显然已经不是之前的荷兰人那个时候的热兰遮城了,其主体建筑虽然变化不大,但是中华军对其进行了加固和加高,并且修建了更多的射击口,以提供给城内的士兵们防守的时候使用,城中目前的火炮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一百五十门,在加上城外的一处炮台,这个火力能够完全封锁住大港的航道。

清军目前不能从鹿耳门水道走,显然也不能直接从大港穿过,施琅不打算发动攻城战,那样他的舰队不得不在中华军的坚城之下和对方的舰队硬拼,清军的队形无法施展开来,台湾城他肯定是要打的,但是不是这个时候。

清军向北调头,施琅准备从北面沿着台湾海岸线向南进入大海湾,这是最稳妥的方案,能够尽最大可能保持清军编队的完整,也能够避免过多的损失。

清军的选择在项玉的预料之中,实际上如果换做是他是清军的主将,他也会选择这个稳妥的办法,事实上如果清军选择攻打台湾城或者强行通过大港水道的话,中华军这边的应对方法非常简单,项玉会直接以六艘基隆级战舰为先锋,直接率军冲击清军的编队,在航道这里面狭小的水域里面,清军舰艇数量再多也难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反而是占优单舰优势的中华军这边会在岸基炮火的配合之下能够取得优势。

清军这边以十艘五百吨的新式战船打先锋,显然两边都知道先锋船的作用巨大,因此派出了己方最为强大的力量。

清军渐渐的从北方进入了大海湾里面,虽然整个队形被拉扯的有点长,但是清军的整体的队形保持的十分紧凑,外围还有十余艘战船在游弋。显然是充当警戒和保护的作用,以防止中华军这边的突然冲击,也为编队里面的战舰提供时间来准备迎战。

项玉并没有选择在这个时间发动对清军的进攻,尽管这个看起来像是一个机会,但是清军的阵型保持的很完备,中华军的冲击只会对他们造成短暂的影响。等他们中坚和后续的部队加入战局之后,中华军的劣势就会暴露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中华军就是要等待。

清军直到整支舰队都开进了大海湾,中华军这边都没有丝毫的动作,这让施琅也有点吃惊,对方的沉静显然不是畏惧,而是像一头猛兽一样在等待时机,而他则有种被猛兽盯上的感觉。

大海湾并不是很宽,南北上长不过数十里。东西宽不过十余里,双方的舰船加起来一共有六七百艘之多,全都拥挤到这个海湾里面一时之间有船满为患的感觉。

中华军这边的规模看上去要弱很多,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8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