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小逃妻 >

第128章

小逃妻-第128章

小说: 小逃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纪冷哼:“大意?我看是被女色所迷而已。”
  锦宜忙又拉了他一把。
  李长乐闭口不言。
  睿王抬头看了一眼明帝,突然道:“不过,倒是另外有一件事,想求父皇示下。”
  “何事?”明帝不耐烦般地揉着眉角,仿佛随时又要昏睡过去。
  睿王沉声道:“内阁正在商榷要不要运发军需粮草往边疆,儿臣觉着此事不能再耽误了。”
  太子转头看向睿王,眼中颇为惊疑,似乎没想到睿王会这样说。
  明帝换了个坐姿,双臂张开,歪着头靠在椅背上,看着很不像话。
  他断断续续道:“不是说……桓玹……叛国之嫌么?”
  睿王摇头:“儿臣斗胆,儿臣觉着桓辅国向来忠心耿耿,这必然是有心人的谣传,如果因此而阻断粮草,这何异于自断长城?”
  李长乐盯着睿王,半晌竟笑了笑,一言不发地低下头去。
  八纪忍不住嘀咕道:“睿王殿下英明,比有的人强多啦。”
  太子殿下自始至终未曾出声,仿佛是因为方才安乐伯所说的那一番话……已经让他心神涣散,无法再理会别的了。
  明帝的头歪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一时也没说话。
  就在大家觉着他可能睡着……或者可能“断气”的时候,明帝闭着双眼,喃喃自语般说道:“太子啊,你可太让朕失望了……”
  今日寝殿一会,太子被明帝遣送回府,命禁足府中,不得外出。
  朝中之事,暂时由内阁跟睿王殿下一块儿同理,睿王领旨。
  明帝吩咐了这些后,又半抬眸看向锦宜:“你……”
  锦宜重又鼓足勇气看向皇帝。
  不错,皇帝的样子虽看着懒洋洋病歪歪的,可是这双眼,完全没有那种病入膏肓的浑浊!
  这一刻,锦宜心里突然有种奇异的感觉,似乎隐约窥知了什么,但又触不可及。
  甚至分不清这种感觉究竟是什么,锦宜已经不由自主地抬头,向着明帝身后望了一眼。


第136章 
  锦宜抬眸张望。
  隐隐地仿佛也有人也在瞧着自己一样; 但她扫了一眼明帝身后,却并未看见什么可疑。
  睿王则道:“父皇,您想说什么?”
  却听明帝咳嗽了几声,右手无力一挥; 喃喃道:“无事就退朝吧。”
  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出声。
  睿王躬身:“儿臣等告退。”
  众人鱼贯出了寝殿; 睿王先是询问了几句关于明帝龙体相关; 又刻意叮嘱过内侍跟太医等,十分尽心。
  他回身; 看着身边的锦宜跟八纪,含笑道:“先前本王因事耽搁,来的迟了些; 让夫人受惊了。”
  锦宜道:“何出此言,该多谢殿下鼎力相助而已。”
  睿王微笑:“这也不过是我该当做的; 先前犹豫,只是顾及同太子殿下手足之情,委实不忍。然而事已至此,若束手不管; 将来边疆若是有事,甚至危及社稷臣民,我等岂不都是罪人?因此痛定思痛; 才不得已如此。”
  锦宜道:“殿下实在是深明大义,令人钦佩。”
  睿王点头道:“若非先前夫人跟王妃推心置腹的一番详谈,我也未必能下得了决心啊。”
  八纪插嘴:“殿下; 内阁这下能准往北疆的粮草军备了吧?”
  “这是自然,”睿王笑看着八纪,见他虽然身量未足,但生得金头玉角,气质非凡,大有派头,便赞道:“真不愧是辅国身边教导大的,英雄出少年,以后必然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三人往外而行,一直出了宫。
  睿王谦让了会儿,终于等锦宜上了车,自己才也上轿而去。
  车内,八纪笑道:“姑姑,今日可算是有惊无险,看那蠢太子吃瘪,可真有趣。”
  锦宜望着他灿烂生辉的笑脸,也总算是徐徐地松了口气:是,幸而有惊无险。
  她摸了摸八纪的头,道:“你又是怎么从翰墨跑回来的?你老是这么着,那里的老师要不高兴的。”
  八纪道:“我昨儿就想回来呢,我的眼皮老是跳,总觉着不安生,果然给我猜中了吧?先前若不是我陪着你,蠢太子肯定会更嚣张。”
  锦宜笑道:“别那么说太子。”
  八纪嘟嘴:“难道他不蠢么?”
  锦宜道:“他……他倒也不能算是蠢,只是……死心塌地的痴恋了一个人,未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那这还不是蠢?”八纪嗤了声,“尤其是喜欢上桓素舸那种人,我小时候就知道她不是好人了,还有人喜欢她呢。”
  锦宜叹道:“可知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有人喜欢白,有人喜欢红,有人喜欢吃甜的,也有人喜欢酸辣的。”
  八纪笑道:“姑姑是想说,也有人天生喜欢坏女人,对不对?”
  锦宜点头道:“很对。”又道:“八纪现在年纪还小,以后可千万不能这样。”
  八纪愣了愣,突然脸上一红,扭头哼道:“我的眼睛又不瞎。”
  这一扭头的功夫,锦宜发现他脖子上似乎红了一块儿,忙靠近细看,却见竟是一道血痕,竟有手指长短,虽然伤的不重,但伤在脖子这样的要紧地方,却不是好玩的。
  锦宜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弄的?”
  八纪忙拉拉衣领:“没什么,被树枝划了一下子。”
  锦宜自然知道他在扯谎,八纪无奈,只得说道:“翰墨那里有几个人混说八道,乱传有关三叔的那些胡话,我气不过,跟他们打了一架。虽然受了点小伤,但那些人却都爬不起来了。哈哈哈。”
  锦宜本想怪责他两句,然而听了如此,却也罢了。只叮嘱说道:“你三叔不在长安,你可要万事留神,最好少跟人争执打架,不能只逞一时意气,知道吗?”
  八纪道:“姑姑你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马车走到半道,突然听到外头有人沸沸扬扬地说:“郦侍郎家里出事了,打死人了!”
  锦宜恰巧听见,忙推八纪:“哪个侍郎?”
  八纪探头出去,正丁满也过来,悄悄说道:“是夫人的家里,可究竟死没死,死的又是谁……七嘴八舌的说不清楚,我已经派人去查问了。”
  八纪本不想让锦宜知道,谁知她已经听见,当即色变,催着马车改道。
  不多时来到了郦家,还未下车,就见无数的禁军押在街道两边,门口上也有京兆府衙役服色的人走动,见了国公府的马车忙两边闪开。
  在门口停车,八纪跳下地,小心接了锦宜下车,里间儿早有子远迎了出来。
  锦宜抬头先见子远无事,心放下了一半,忙又抓着手问:“到底怎么了?是不是……”
  子远的神情还算平静,安抚道:“姐姐别急,是老太太出了事。”
  锦宜诧异之极:“什么话,是老太太?这是怎么回事?”
  先前只听见“打死人”,锦宜本能地就想起当初自己差点儿被郦老太太打死的可怖经历。
  但又想子邈不在家,老太太也没什么眼中钉,又能去打死谁?
  子远?雪松?还是小平儿?锦宜最担心的自然是小平儿,毕竟郦老太太那人,情绪十分不稳,若突然发疯,谁也料不准的。
  如今听子远这样说,简直世界颠倒,无法反应。
  子远跟八纪一左一右,小心扶她进门,一边儿把家里的情形同她说明。
  这连日来不是有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百姓们,因听说桓玹叛国的消息,义愤填膺,四处挑衅生事。
  毅国公府虽是众矢之的,但丁满等人防护的密不透风,那些大胆敢闯都是有去无回。
  所以剩下桓府跟郦府就成了聚集目标了。
  桓府毕竟也是侍从众多,郦府虽有睿王安排的禁军看管,毕竟不像是那两处看管的严密。
  这一天,也有几个人在墙外逡巡,突然听到里头有些动静。
  大家抬头,却见一只肥猫蹲在墙头上,正向着他们张口喵喵叫。
  这几人见了,大笑:“这是在向我们挑衅不成?我们找不了郦家人的晦气,难道还打不死这猫吗?”
  于是回头,搜罗了几块石头,砖块之类的,纷纷向着那猫扔过去。
  谁知连扔了几下都没有打中,那猫向他们呲了呲牙,有恃无恐地转身跳进院子里。
  这几人大为沮丧,其中一人索性从墙边上抽出半块砖头,略掂量了一下,用力扔了进去。
  只听得依稀像是一声凄惨的猫叫。
  众人大喜:“这还打不死这贼畜生?”
  正在拍手庆祝,便听到里头叫道:“不得了,打死人了!”
  这些人正兴高采烈,听了这声,皆呆若木鸡。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打猫,竟成了打死人。
  原来,因为外头有人不停地侵扰,向来跟郦老太太交好的那些邻舍妯娌等也敬而远之,连日里没有上门的。
  郦老太太闷极无聊,家里偏又没给她撒气的,只能念念叨叨,自己柱了拐杖出来。
  不料正看见那猫从墙上跳下来,郦老太太是习惯了的行径,举起拐杖就要打猫撒气,冷不防外头一块儿转头飞来……不偏不倚,正中脑袋,顿时天晕地旋,倒在地上。
  锦宜进门的时候,正请了大夫来瞧,但看那模样,已是救不回来了。
  子远说罢,又对锦宜道:“我本来不想先惊动姐姐,怎么这么快就来了?”
  锦宜才把去宫里的事说了,子远道:“罢了。那扔砖头的人先前已经在京兆府投案自首了。至于老太太……这也是……也是无法预料的,姐姐不要太过感伤。你若想见,则过去看一眼就罢了。”
  锦宜叹道:“看一看吧。”
  当下大家一块儿往后宅而来,外头丫鬟婆子鸦雀无声。
  正大夫从里出来,叹气道:“预备后事吧。”
  雪松含泪答应,同大夫出去了。
  子远跟八纪陪着锦宜,掀开帘子入内,见郦老太太闭着双眼躺在榻上,似乎还在呼气儿。
  子远靠近道:“祖母,祖母……姐姐来看您了。”
  郦老太太原本还无声,听了这句,突然挣扎了一下,口中求饶似的叫道:“别、别再打了……走,走……我不要去……”
  子远后退一步,又拦着锦宜不让她靠前。
  锦宜道:“这是怎么了?”
  子远说道:“总是说有人打她,想必是因为那块飞石的缘故。唉!”
  八纪素来不喜郦老太,又不愿锦宜在此久站,便拉拉她的衣袖:“姑姑,看也看过了,在这里也帮不上,咱们走吧。”
  这郦老太太从来对锦宜没什么好儿,但看到她落得如此境地,毕竟是祖母……倒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锦宜也不愿再看,便同八纪退了出来。
  子远则仍留下来照应。
  锦宜跟八纪才出了院子,就见里间婆子跑出来,匆匆地说:“大少爷说,老太太咽气了,让快去找老爷。”说着便又跑走了。
  八纪啧了声,无话。
  锦宜则想到前世郦老太的结局,这转来转去,竟像是冥冥中自有因果道理。
  ***
  郦家这里忙做一团的时候,东宫之中,却也有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好戏。
  太子殿下李长乐被宫内的两个内侍跟禁军们,半是陪同半是押解地送回了东宫。
  进门后,太子茫然四顾,一时竟有些恍惚,记不清先前发生过什么了。
  他不由自主地迈步往内,走了半晌,发现自己是往内室而去。
  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似的,李长乐本能地问道:“太子妃呢?”
  东宫内侍道:“娘娘先前……才去了梧桐院。”
  自打把桓素舸带了回来后,便将她安置在东宫梧桐院里。
  李长乐站了会儿,便也转身往梧桐院而来。
  东宫自有拨过来伺候的一应人手,如今,这些人却都远远地站在院外,未曾在里头。
  见了太子来到,纷纷行礼。
  李长乐不理会,径直入内,到了屋门口,想了想,自己打起门帘。
  堂下无人,可见纤秀跟素舸是在里间的。
  太子殿下静静呆呆地站了片刻,正要向内去,却听到有个声音从里间传出来,道:“我只问你,殿下对三叔起了疑心这件事,跟你有没有关系?”
  李长乐听了这句,像是有人往自己脸上打了一拳,那探出去要掀帘子的手就停住了。


第137章 
  在太子殿下才进门不久; 纤秀就来到了梧桐院。
  经过这许多日子的细心调养,桓素舸已不似才到东宫时候的憔悴可怜了,再加上她气质极佳,虽然出身跟来历太过一言难尽; 但只要她肯尽心待人,人便再也挑不出她的不好。
  是以虽只是这月余; 东宫里但凡是接触过三姑娘的; 没有不说她好话的。
  纤秀自然明白,三姑娘的手段; 她在桓府就早见识明白。
  但自从素舸进门,纤秀便并未去见过她一次,倒不是为了别的; 单纯的逞口舌之利已经没什么意义,何况她如今并不只是一个人了; 肚子里还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