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

第334章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第334章

小说: 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山交好,还拿出自己府里的钱财劳军,期待着在新朝廷里得到“参政”的机会。

    国债的发行买卖,理所当然由潘小园管控。把当年参与发行梁山“山债”的小喽啰聚起来,和朝廷度支司的小官小吏一道,官匪合班,进行了一整天的简单培训。最后拉出一个十四五岁小丫头:“若有疑问,我不在时,向这位小娘子请教就成了。”

    贞姐儿脸发白,小声说:“我……我……”

    “你不是都做熟练了吗!别有压力,干不好我会换人。”

    小姑娘没什么社会经验,但跟数字打交道的时间不比其他大叔大伯短,况且还有着几乎永不马虎出错的天赋,不把她放在国债部门,简直是浪费人才。

    但国债的发行规模和梁山上那次不可同日而语。好在度支司有现成的国家级对账单模板,拿来简单改进一下,聪明的学一学就能上手了。

    贞姐工作之余,在对账单上看到岳飞的名字,感慨道:“他……那么有钱啊。”

    潘小园微笑:“现在一文不名了。谁以后嫁他,啧啧,不自带三千贯嫁妆是养不起的。”

    小姑娘听出她话有所指,满脸通红:“我不是……”

    潘小园严肃说道:“岳统制人很好,可以做朋友,能帮衬就帮衬。但你别忘了,你是我雇来干活儿的。十八岁之前不许想嫁人的事儿。要是因此工作有疏漏,该怎么罚就怎么罚,我可不会手软。”

    她觉得自己的语气好似无良班主任。但她向来脸皮贼厚,有些事儿觉得不该藏着掖着,不如说开。

    小姑娘花痴不是罪过,但早恋误事,尤其是眼下国难当头,救国就是自救,时间必须花在刀刃上。岳飞都把包办婚姻给推了,自己手下的人总不能再三心两意。

    贞姐也知道自己无依无靠,全赖她扶持,不敢拂她意思,乖乖点头,一边想着,到十八岁时攒够三千贯,似乎有点困难?

    作者有话要说:  那什么,说一句哈~ 作者是文史废,尤其是眼下朝堂内容,职位、品级、称号等各种细节难免有疏漏。而且由于是水浒同人,有时候遵从水浒,就会和宋代真正历史相冲突。所以如果行文中有bug,请温柔对待~~

    ‘

    还有就是水浒/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比如宗泽、李纲、张用、王庆之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文蝴蝶翅膀的影响,其所作所为不一定与历史符合。大幅度的二设我会说明,但一些无伤大雅的改编演绎,限于篇幅,无法面面俱到的指出来,望海涵。

    ‘

    霹雳炮:又称火药火球,宋末年所发展出来的火炮,威力巨大,声如霹雳,故称之,由扭力投石机投射出。靖康元年(1126年),金入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绍兴末年(1161年)虞允文领导的采石之战中都立下战功。

    ‘

    神臂弩:又称神臂弓,北宋神宗时期由李宏发明(史书也有说为他人李定),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长弓可射200码远),神宗时传入北宋,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标准兵器之一。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曾经对其大加赞叹:“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

    ‘

    以上来自维基和度娘

第275章 物以稀为贵() 
武松也知道贞姐儿眼下在官府里做事; 还特地来看望勉励了一下。见小姑娘出落得愈发伶俐; 第一反应是,六娘以后没那么辛苦了。军事上的任务; 有众兄弟帮忙分担,政治上有各朝廷大员配合,而经济方面靠她一人力挽狂澜; 再多一百个帮手都不嫌多。

    贞姐连忙放下手里的笔; 站起来打招呼。她年龄渐长; 如今倒不怎么怕武二叔了。只是武二叔变成了六姨她姑爷,便不知该怎么称呼。想来想去,还是遵循旧制,小声叫道:“武二叔……”

    潘小园赶紧解释:“是前几天刚进京的,秦桧……”

    武松却表示明了; “知道。这几日好几个兄弟已经跟我说; 秦中丞派人把他们老小都接来团聚了。”

    潘小园默然。秦桧做的好事众人皆知。又忽然心中起念; 吩咐贞姐:“能不能查到秦桧秦中丞有没有认购国债?”

    贞姐手捻单据; 飞快一扫,答道:“有。前日朝堂上‘集资’时,当场认了一千缗。昨天又派人专程来度支司,买了三百八十七缗,说是又从家里找到些积蓄。”

    潘小园跟武松对望一眼。姿态做得如此漂亮。先积极参与,大方出手,然后又有零有整的买了第二次,似乎是为了支援卫国战争; 俨然已是倾家荡产。

    但她又不是没去过秦桧家里。单是那小院子就精美瑰丽,再加上王氏说漏嘴的那个“比皇宫还好看”的大花园,拥有这样府邸的人,家中积蓄只有一千三百八十七贯钱?

    当年武松被通缉的时候,人头还值三千贯呢。秦桧这点“积蓄”,半个武松都买不起。

    果然是在真金白银的利益下,不得不露出些真面目。跟风站队、巴结上官,对自己有利之事不吝啬花钱,但在“买国债”这种得不到短期回报的集体行动中,似乎就不那么大方了。

    他可没想到,潘六娘手下的小账房,居然一笔一笔记得清楚,也想不到,会有人时刻惦念他,专门查他一个人吧。

    这事记在心里,嘱咐贞姐别乱说。

    毕竟像秦桧这样,只是象征性出资的朝廷大员不在少数。民间百姓里,多半也只是称赞岳飞等人的慷慨解囊,轮到自己的时候,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拿半辈子的积蓄换一张精美的纸——纸上的字儿也不认得呀!

    到底是新事物,不太容易被人接受。潘小园觉得需要出动“宣传部”了。但以萧让为首的“传令司”大部分人,眼下都忙着对宪法草案进行最后收尾。吴用更是带着一班“聚义司”兄弟,忙着给各处来勤王的义军们进行洗脑教育,大谈替天行道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教诸军更是压根不认“国债”。方貌明确表示,只出力,不出钱。派兵试探北上,解了赵州、辽州几次围,缴来大批金军粮草,赢得百姓交口称赞,同时自己也充实了实力。

    一支战力极强、战功赫赫的独立武装,在眼下的卫国战争中不可或缺。于是也就不强求他们在钱财方面为国分忧。

    潘小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召来左右,小字条上刷刷写个地址,吩咐:“给我把这个人请来。”

    …

    乔郓哥在那张紫檀木八仙太师椅上,坐立不安一阵子,还是站起来,恭恭敬敬地作揖,嬉皮笑脸问道:“嫂子,我那干闺女——哦不,干外甥女呢?”

    潘小园端起盏茶,不疾不徐地轻抿一口:“养着呢!据说已经十斤了,你孙嫂子不让别人随便抱,你去的时候备个红包。”

    郓哥十分自然地笑着接话:“生意惨淡,这几天没几个人买杂货,你瞧小的糊口都成问题,衣裳破了都没钱补,袖口都烂成这样了——哪有红包!”

    笑了:“把你的铺子关了!给我做事,我给你发工钱。”

    郓哥早就等着这句话,双脚一并,忠心耿耿地答:“是!”

    潘小园从袖子里摸出几张“国债”样本,拍在面前茶几上:“知道这是什么吗?”

    郓哥拿起来仔细看看,一边摸脑袋,一边捻纸,不一会儿几张债券就油光锃亮。

    “……不是说叫什么‘公债’?老百姓都说,是朝廷变相收税呢,好在不是强买强卖——照小的说,嫂子你们比原先那个朝廷爱惜百姓。”

    潘小园哭笑不得:“你坐下,我给你上上课。”

    郓哥并没有经历过梁山融资发债的那段时刻。他脑子再灵活,也不过是个金牌销售员的底子,没法自行想出这么多宏观经济的大道理。此时听潘嫂子娓娓道来,觉得醍醐灌顶,柳暗花明。钱还能这么玩!

    “嗯,朝廷……借钱……定期还款……每年给利息……要是不还怎么办?”

    “天子一诺千金!听说过发出的圣旨又收回去过么?要是连官家都不可信,还能信谁?”

    郓哥却不买账,嘴一撇,破锣嗓子开始控诉:“官家当然不可信!去年我卖东西收的还是加一税,说好了十年的经营,今年开封府空口白牙,给我涨了七成!不然就不让开店!你现在让我买什么公债,我看十有八‘九官家会赖账!今年给了利息,明年不见得给!不敢信!”

    潘小园没辙。朝廷的公信力确实让**害得差不多了。在文武百官眼里也许是神圣不可侵犯,但在寻常百姓眼里,也许就是个常年耍赖的小孩子。

    郓哥却机灵,话锋一转,笑道:“不过既然是嫂子你主持发行的,我乔郓哥再不信官府,也不敢不信嫂子啊。但光我一人信不算数,你要让全京城全天下的百姓信你……这个,嘿嘿……我看,有点儿困难……”

    油嘴滑舌,把其中阿谀谄媚的部分过滤出去,倒是大实话。

    “那,依你看,这东西怎么才能推销出去,让百姓们买得心服口服?”

    郓哥知道这便是面试了。说得好了,下半辈子衣食不愁,再也不用开杂货铺。

    “给我一个时辰想想。”

    “好。来人!上茶上点心。”

    ……

    郓哥文化水平不高,勉强会写自己的名字。于是又管潘小园要了一个文书匠,一边思考,一边口述,一个时辰下来,厚厚的一大沓“企划案”。

    潘小园慢慢翻着:“你能做到?”

    “嫂子给我经费,让我自己雇人手,我保准把积压的公债全给你卖出去。”

    心里是相信他的。回想起当初这小猴子在阳谷县卖雪梨的日子,那时就让她看出一颗冉冉的商界新星。眼下几年过去,本事渐长,也该是他这颗新星发光发热的时候了。

    敲打一句:“这可不是开玩笑。夸下海口做不到,可是要军法处置的。”

    郓哥嘻嘻笑:“要是做到了呢?”

    “七品以下乌纱帽随你挑。”

    郓哥倒抽口气:“嫂子,你这叫卖官鬻爵,犯法的。”

    “那又怎样?法是我写的。”

    “……”

    玩笑归玩笑,乔郓哥的推销天分在卫国战争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以至于多年以后,乔老太爷坐拥全国连锁乔记杂货铺,闲时喜欢捋着白苍苍的油头发,跟一群儿孙们回忆往事:“想当年,爷爷我……”

    首先召集这几个月经营杂货铺攒下的人脉,市井巷陌里安插了一批“托儿”,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来,就出门直奔交引铺中的债券代售点,神秘兮兮地带回些东西,藏在袖子里不让人看。有人问的时候,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老百姓们虽然战争阴云压顶,虽然天天盘算着要不要南逃,但该过的生活还是要过,甚至由于是在战争期间,而格外相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

    “……见了那个卖帽子的老黄了么?他今天也去了!去的时候包袱里沉甸甸的,还叮当响,装的是钱!……回来的时候那钱就没了,可是他倒还挺高兴,还吹口哨……”

    慢慢的,大伙聚集到“代售点”外面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门口竟有几十个排队的,都拎着提着一包包银钱,望眼欲穿往里看,不辞辛苦地站着等。

    当然,这其中一大部分是郓哥花钱雇来的托儿,专门负责排队,营造一种抢购债券、人满为患的错觉。

    自古物以稀为贵,既然那么多人都凑热闹,总不至于是坏东西。

    风声慢慢散出去了:这是朝廷发行的“限量版”战争公债,只要认购,每年返还百分之三的利息,到期一并偿还本金,稳赚不亏!

    有那懂行的生意人,压低声音跟周围的人分析:“譬如我花一百贯买了公债,朝廷每年给我三贯钱,十年就是三十贯,到了第十年上,连那一百贯也还给我,我便是一百三十贯到手——这不就是钱生钱么!诶,这事千万别跟别人说,我也是走关系才买到的……”

    发行的“公债”,只有十分之一投放了市场。越是有稀缺性的东西,越能激发人们的购买**。一开始是郓哥雇佣的“托儿”在不辞余力地介绍。等过一阵,老百姓就自发开始传说了。

    “这世上真有钱生钱的好事!一百贯变成一百三十贯!——这不就相当于给我们老百姓发钱么!”

    还有人为官家这种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发钱”行为找到了理由:“前阵子鞑子兵打得凶,不是说割地赔款么,搜刮了民间那么多钱财。现在新皇帝坐了天下,估计是觉得对不起咱们老百姓,因此把钱还回来……当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