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942章

我要做皇帝-第94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台之上,有一石碑。

    石碑上用着铭文、小纂以及另外一种,一种出自监狱的,共同书写着一个‘汉’字。

    而当今天子欲用后者,全面取代现在通行的小纂!

    这个计划可谓是自秦始皇书同文后,文坛最剧烈的一次变革。

    文字,从此将要面目全非。

    因为,那种名曰‘隶书’。

    它相较于现行的官方文字小纂,根本就是一个异端。

    它用笔画和偏旁,取代了小纂的象形之法。

    特别是当今天子这些年来搞出来的全新的‘汉隶’文字改革系统。

    笔画工正,扁平,很漂亮,看上去赏心悦目。

    而且更加易于书写和更加易于理解。

    但是……

    这个世界,并非是好的东西,就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想当年,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经典?靠着暴力,才让小纂成为唯一通行天下,并且被广泛接受的文字。

    而当今天子却想靠着一个石渠阁会议,就搞定两种文系的变革。

    这可能吗?

    更别提,对于很多人来说,隶书都是对先王和三代的践踏。

    是比小纂还要不能容忍的异端!

    小纂最起码还保留着古代先王造字时的精髓,是象形文字,画其成物随体诘屈。

    隶书呢?

    刑徒之书,本就低贱。

    更别说它彻底破坏了先王创造文字时,留下来的意境。

    不再是象形文字,而是用笔画偏旁来取代画物形象。

    接受的自然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恐怕要跳脚!

    毕竟,哪怕是小纂,尚且也有许多名士,包括了儒家和黄老派的名士大力抨击,认为它毁先王之道,作桀纣之乱!

    要不是大家用习惯了,肯定要砸烂这个暴秦的产物,将文字恢复成先代的铭文,至少也要恢复到大纂时期。

    刘彻自然也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难度。

    但没关系,有难度才有挑战嘛。

    而且……

    作为皇帝和穿越者,刘彻很清楚,在纸张出现,并且雕版印刷大行其事的今天。

    事实上,一场新的文字革命已经迫在眉睫了。

    隶书取代小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然。

    与其被动的等着民间隶书大兴,倒逼官方不得不改革文字,不如先发制人,作为这场革命的领导者。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古皆然!

    更别提,隶书远远要比小纂先进。

    自仓颉造字,五帝用礼,三王治世。

    中国文字,走过了漫漫数千年的发展路程。

    刘彻知道,已知的最可考的文字系统,在于现在依旧深埋安阳地底的甲骨文。

    然后就是宗周的铭文。

    接下来,就是春秋之后,各国内部互相使用的各种文字。

    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位雄才大略的祖龙,毅然决然的用暴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

    用小纂全面彻底了列国的各种变种文字。

    不取代不行!

    在秦始皇书同文之前,特么一个羊字,在当时就有二十多种写法。

    倘若保留那些文字,中国根本不可能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迟早会变成跟欧陆蛮子那样各自为政,四分五裂的诸侯王国。

    但,当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纸张全面取代了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

    小纂这种书写方式,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的需求。

    更加无法满足未来诸夏文明更进一步所需的要求。

    因为,文明程度越高级,其就必然越简单。

    道理很简单,更高级的文明,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以及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甚至天家。

    这必然要求该文明,必须有足够大的识字的受过教育的人口基数,从而诞生出那些需求量越来越高的精英人才。

    自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简洁,而且不能给孩子和青少年造成理解、书写障碍。

    现行的小纂,是古文的终点。

    它从远古而来,承载着先王和先民的思想,以及诸夏文明的文明结晶。

    它将先王以及先民的智慧,传递至今。

    但现在,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

    诸夏文明要再进一步,点燃高等文明的火光,就必然需要一种更简洁书写理解更简单的文字。

    而隶书,就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形势,同时也是一种人民方便和便捷自行创造的文字。

    就像后世的简体字,这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导致的必然。

    这种革命性的,非常适合在纸张之上使用、书写。

    而且结构优美,易于理解,便于人民接受。

    哪怕是刘彻不站出来,推广它,普及它,将它捧上神坛,点燃神火。

    只要再发展下去,不出十年,它就自然而然,肯定会占据主流地位,成为公认的书写文字。

    没有别的原因。

    就因为它简单、工正,便于书写,适合传播和教育。

    这就够了!

    至于反对声和质疑声。

    这是肯定会有的,也一定会有的。

    然而,刘彻相信,欢迎的人,的人会更多。

    中国这个文明,从来都是向前看的。

    诸子百家,哪一个不是怀着对先王和先贤的崇敬之请,放眼未来的产物?

    易曰:通其便,使民不倦。

    诗曰:九变复贯,知言之选。

    就是这么个道理!

    望着会场的情况,刘彻提起绶带,带着汲黯,走到石渠阁的主体建筑之中,与正在跟司马谈等人一起紧张的计算着全新历法的司马季主等人打了个招呼。

    就像文字一样,现行的颛顼历,也已经不再适合作为中国的历法使用了。

    不合用的东西,就该放弃掉。

    当然,跟小纂一样,刘彻是一个非常爱惜和尊崇先王和先民的智慧以及文化结晶的帝王。

    新的产物,取代旧的产物,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但旧文字、旧历法,就不是说没有用了就丢掉。

    而是应该保存下来后人看看后人知道,祖先和先民,筚路蓝缕,有多么艰苦。

    更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的源头和自己民族的历史。

    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素材,更是留给后世人研究的最好的档案。

    所以,刘彻会将它们都保护起来,编辑成册,收藏在皇室档案馆。

    不仅仅是颛顼历和小纂,刘彻甚至已经下令,征召了大批的懂得铭文和大纂的学者。

    趁着现在知识界和文化界还有人懂它们,还有知道它们的发展历程和背后的故事。

    将它们用文字的形势,永远的记录下来。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诸夏帝王应该去做的事情。

    据旧以鉴新。

    在缅怀和尊崇先祖的同时,站在先王和先民的肩膀上,总结祖先的智慧和经验,结合当前形势,向前,将自身的文明不断提高。

    直至世界尽头,直至那星辰大海的未来。

    所以,其实此刻,司马季主等人已经早已经完成了全新历法的计算,只差复核和审议了。

    他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在整理颛顼历。

    将这个曾经陪伴了诸夏文明数百年,指导了中国人民数百年的农业教科书,再次的重新编辑。

    从历史记载,推算这部历法走过的道路,还原它最初的面貌和数百年来的演化之路。

    见到刘彻到来,司马谈和司马季主都微微起身,表示尊敬。

    刘彻看着两人,微微一笑,道:“两位爱卿辛苦了!”

    司马谈和司马季主都是摇头笑道:“不辛苦!”

    制定历法,重定星辰日月的运行轨迹,推算天时,这怎么能叫苦?

    这是大大的乐事!

    哪怕是死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也会含笑而逝。

    因为,这是每一个士大夫文人的最高梦想和终究理想。

    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中国文化里,死从来不是可怕的事情。

    真正可怕的是,羞辱先王,亵渎大道,为万世唾弃。

    仁义道德从来不是儒家的专利。

    就像大一统不是儒家发明的名词,就像‘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是儒家独有的气势。

    事实是,这些东西,是诸子百家都所共有的。

    只不过在后世,被儒家自己戴到自己头上,然后告诉世界:这些都是我的!(~^~)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节 雄心 2() 
司马季主和司马谈,在做的事情,自然远不止一个编纂新历法。

    事实上,刘彻早就答应和应允过他们一些条件。

    司马谈,希望得到国家的,从而收集天下史料,将中国历史,原原本本的客观的,从轩辕黄帝开始,一直记录到今天。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

    没有国家,没有二三十年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做成。

    历史上太史公以莫大毅力写出《史记》。

    但事实上,史记其实没有完本。

    而且缺漏蛮多。

    很多著名人物和经典故事,都没有录入。

    但这不能怪太史公,他是以个人之力,拖着残躯,数十年默默耕耘,才写出来史记。

    而对这个事情,刘彻自然很赞同。

    记录历史,正本清源,这确实是一个国家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司马季主,刘彻答应他的条件是帮助他编纂一部《天官书》和《律书》。

    而刘彻自然也鼎力司马季主去做这个事情。

    天官书,表面上看是一种在记录星辰之神的星相学家的书籍。

    但实则不然,在中国,天官在很多时候,不是用在宗教范畴,而是天文范畴,甚至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哲学和人文、地理。

    舜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在事实上,有关天文学的研究,在中国一直就是跟哲学、人文以及地理甚至执政者的执政策略,息息相关。

    它甚至深入到了诸子百家思想核心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统一整理和编纂一部官方的《天官书》确实是可以稳固统治,进一步强调刘彻的执政和统治合法性的。

    至于《律书》,那就更了不得了。

    自古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律,律为万事之根本!

    对中国来说,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律是十二阴阳律。

    阳六律称律,阴六律称吕,是乐器的声律之学。

    这本身就已经很高大上了。

    因为中国礼乐不分家,礼乐自古就是统治的王道核心!

    仅仅是这个原因,就足以让统治阶级不得不去慎重对待。

    更别提,广义上的律,无所不包。

    它是天地星辰万物万事运转规律的体现,是法律法令政策的一个投影。

    所以当年汉室初立,刘邦在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祭祀兵主蚩尤,第二件事情是论功行赏,第三件事情是命令萧何‘次律令’。

    最明显的一个举措,就是废弃秦朝的圣数十二,改用五。

    这很关键,表面大汉帝国跟大秦不是一路人。

    除此之外,日月五星二十八舍,在传统的学术界看来,是天地所以运转正常的关键,是诞生世界万物的关键。

    这就给了刘彻一个钻空子的机会,一个掺杂私货的机会。

    所以,刘彻在跟着两位长者聊了一会后,故意借故支开了司马谈和其他人。

    只留下他与司马季主,独坐室内。

    “陛下,可是有什么要是,需要老臣效死?”司马季主当然不傻,自然知道刘彻把其他人全部支开,甚至还将他的亲信扈从都支开,肯定有事情,而且是了不得的事情要他去做。

    所以他立刻拜道:“倘臣能做到,既请陛下吩咐!”

    刘彻望着司马季主。

    沉吟片刻,然后从怀中取出一张被珍藏许久的薄薄的纸张,递给司马季主说道:“烦请长者未来编纂《律书》之时,将此中之文表,也想办法记录进去……”

    司马季主接过那张薄纸,看了看,有些不明所以,但仔细观察了之后,却跟见了鬼一样的看着刘彻。

    良久,他才问道:“陛下,此物何来?”

    刘彻笑了笑,指了指天,道:“天之授也!”

    “老先生不要激动……”刘彻笑着告诉他:“先生只需要在未来编纂《律书》之时,将此中文字附录于任意一个地方,哪怕是角落也可以……”

    刘彻望着司马季主目光灼灼。

    这张纸上写的东西,在现在来看,是一派胡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