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苏联教父 >

第290章

苏联教父-第290章

小说: 苏联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廖沙现在在莫斯科每天都在关注着这场大贸易争端,他在等着德国政府屈服。而在苏联国内,因为被削减了一部分福利而心生不满的工人阶级对戈尔巴乔夫和利加乔夫的改革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

    像肥皂这类的日用品虽然不起眼,但是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在苏联畸形的经济制度之下,这些轻工业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如果要生产这些产品,需要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流程,效率低下不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不怎么样。在谢廖沙减少了这些商品在全国市场上的供应之后,由于可购买的产品又短缺了,老百姓手上的卢布实际购买力也在减少,这在事实上进一步让卢布变得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让国内的生活成本进一步的上升,而这就为走私活动提供了土壤,,同时也让马克、美元等外汇在地下市场上越发的值钱。很多地下走私集团和钱庄都趁着现在在扩充实力,积累原始资本。谢廖沙不会去关心这种小生意的,无论如何总要给老百姓一口饭吃,所以在谢廖沙的授意之下,外经贸部下属的海关和缉私部门开始对猖狂的走私活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暗中默许了他们的行动。

    戈尔巴乔夫对国内乱糟糟的局面感到不满,而利加乔夫却始终不能够彻底的收回下级部委手上的经济大权,这让戈尔巴乔夫对利加乔夫也越发的不满意了。苏联的国内的经济改革陷入了停滞,政治改革却一马当先。雅科夫列夫所代表的开放派彻底占据了舆论的主要位置。两相比较下来,戈尔巴乔夫对雅科夫列夫的能力更加信任了,开始给他以更大的权力和平台。

    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苏联的国防部们感到万分尴尬的事情。1987年5月28日,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克里姆林宫周围的红场上游人如织。不少来自友好国家的外国游客也在为克里姆林宫的壮丽和辉煌所折服。人们纷纷挑选着最好的角度在广场上合影留念。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传来了马达的轰鸣声,人们纷纷往天上看去,一架蓝白相间的小型分机正在低空盘旋,似乎要在红场的人群之中寻找降落的地点。不一会,这架飞机在瓦西里布拉特教堂旁边的一块空地上选择了降落。

    红场上大部分的游客都是苏联本国人,他们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一架飞机居然在红场上降落了,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到底是在举行什么活动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家纷纷的围拢了过去,纷纷的举起手中的照相机对着这架小型的飞机按下了快门。

    没过多久,飞机的舱门被打开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从飞机上跳了下来,开始疯狂的欢呼着,同时还向周围的人热情的打着招呼。

    在红场上的守卫虽然感到奇怪,但是他还是把这架飞机的降落当作是上级部门的安排。一名守卫走过来向这个小伙子说道:“兄弟,我在这里干了好几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飞机在这里降落!你是从什么地方飞过来的?”

    “我吗?赫尔辛基?飞了快五个小时了,饿死我了!”小伙子冲着穿制服的守卫轻描淡写的说道。

    “那是哪里?是在白俄罗斯吗?”守卫似乎没听明白,他于是又追问了一句。

    “不是的!”小伙子否认道。

    周围的游客听说小伙子飞了五个小时都没顾得上吃饭,有人把随身的食物送给了他,她表示感谢之后就坐在飞机的舱门处大快朵颐的吃了起来,看起来还真是饿坏了。

    “赫尔辛基,难道是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的某个城市?”守卫感觉这个地名十分的耳熟,但是就是想不起来这个地方在哪里。于是他开始向周围的游客们求教。

    “你们谁听说过赫尔辛基在什么地方,我有点想不起来了?”守卫的话刚问完,不少游客也摇头表示不知道,就在这时,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会然说道:“我知道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我们的邻国芬兰的首都!”

    “芬兰?喂,小子你的飞行是谁批准的……”警卫的话刚问完,就忽然意识到芬兰可不是苏联的盟友,是铁幕另一边的国家。然后守卫毫不客气的冲着这个小伙子扑了过去,用手铐把他拷了起来。

    周围的游客仿佛再看天外来客一样的看着这个年轻人,他们实在搞不懂这个小伙子是怎么从芬兰来到莫斯科的,

    “我在严肃的问你一边,你真的是从芬兰过来的?”

    “是的警察先生!”

    “你是怎么过来的?”

    “我是从赫尔辛基的机场起飞,按照地图的指示飞过来的。”

    ……

    “快看啊,这架飞机是西德的!”有人在这时候忽然惊呼道。

    守卫闻言拽着这个年轻人按照人群众游客手指的方向,走向飞机的尾部,在尾翼上看到了联邦德国的国旗。

    “你这家伙,你到底是什么人?”警卫恼羞成怒的问道。

    “我是居住在联邦德国汉堡的马第亚斯·鲁斯特,很高兴认识你!”年轻人似乎一点都不知道自己会面对着什么。他伸出手来想和守卫握握手以示友好。不过守卫无情的打落了他的手,然后严肃的说道:“好吧,你这个胆大妄为的德国人,你被捕了!我要把你交给克格勃。”

    守卫说完这句话,就掏出了对讲机和自己的上司联络,不一会儿,一辆内政部的警车开到了附近,几个警察下来不容分说的就将马第亚斯·鲁斯特押上警车带走了。周围围观的群众都感到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是不敢相信自己今天的遭遇,简直像做梦一样。

第一百四十章 熊孩子() 
红场上和快就聚集了大批的警察以及克格勃,游客们的照相机被勒令上交,飞机也被一辆军队涂装的汽车拉走了。但是官方的处理还是太慢了,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就连路边卖格瓦斯和冰激凌的小贩都知道了这件事。

    谢廖沙很快也从自己的同事手中听说了这件事情,他很是吃了一惊,根本就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驾驶着民用飞机从赫尔辛基飞往莫斯科,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件事情很快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官方的态度开始变的欲言又止。因为雅科夫列夫发起的公开性政策,现在苏联国内的媒体环境已经宽松的多了,于是开始有媒体记者向内政部、克格勃、以及国防部来求证这件事情。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之下,苏联全国各地工人的抗议活动开始被淡化,红场飞机事件成为了媒体的最新关注点。

    不过国防部始终拒绝回答有关这起事件的任何问题,并且对外始终宣称一切都在调查之中。这让很多刚刚尝到了无冕之王滋味的记者们感到非常的不满,有的记者直接找到了雅科夫列夫,甚至还联络了戈尔巴乔夫办公室。可是这一次,百试百灵的公开性上方宝剑不再管用了,克里姆林宫以事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透露任何的消息。

    不满意的何止是记者们,戈尔巴乔夫从来都没有这么生气过,那架降落的飞机距离他的办公室不过几百米的距离,如果是不怀好意的敌人的武装行动,戈尔巴乔夫搞不好就要躺到契尔年科书记的旁边了。

    随着克格勃对马第亚斯·鲁斯特的进一步调查,苏联政府掌握了更多的情报。说起来,这个马第亚斯·鲁斯特并不是什么技艺高超的飞行员,也没有在空军服役过的经历。他只是德国汉堡当地一家航空俱乐部的成员,今年才17岁。满打满算的加起来,总共也只有四十个小时的飞行经验。而他的这架飞机,是一架专供初级学员使用的单引擎,单翼轻型飞机,总共只有160匹马力,时速220公里。简直就像是一个玩具。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愣头青,居然越过了拥有1300架飞机,一万余枚防空导弹,7000部雷达装置和传感器装置的苏联西部防空网。要知道,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无论是苏联国防部还是北约司令部都一致认为苏联的西部防空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难突破的防空网,是所有战斗机的飞行禁区。

    可是所有的不可能在马第亚斯·鲁斯特面前全都成了笑话,马第亚斯·鲁斯特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苏联花费了巨资修建的防空网只是一个摆设。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直常驻在莫斯科的外国记者们很快就把这件事情捅了出去。这个大新闻从莫斯科传到了纽约,伦敦,乃至马第亚斯·鲁斯特的老家汉堡。当马第亚斯·鲁斯特的父母听到自己的儿子在苏联红场上降落被捕之后,老两口喜极而泣却又很快陷入了忧伤之中。马第亚斯·鲁斯特的父母之所以会高兴,是因为在不久之前芬兰方面通知他们马第亚斯·鲁斯特的飞机可能坠毁在了挪威附近的海域。而现在他们意外地得知自己的儿子居然驾驶着民用螺旋桨飞机,穿越了苏联防空网降落在了莫斯科红场。可是儿子被苏联抓了还能活着回来吗?

    得到了消息的媒体一瞬间就挤满了鲁斯特家门口的道路。几乎欧洲以及美国的所有人都十分的好奇,马第亚斯·鲁斯特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苏联人会怎么对他。

    关心马第亚斯·鲁斯特的的不仅仅是他的父母以及媒体,联邦德国政府也很关心马第亚斯·鲁斯特的下落。他们很快就像谢瓦尔德纳泽所领导的苏联外交部发出了外交问询函,询问马第亚斯·鲁斯特的下落。

    “马第亚斯·鲁斯特违反了苏联的法律,他要在莫斯科接受审判。”这是苏联官方给出的回答,简单而又直接。这样的答案显然不能让联邦德国政府满意,也无法向公众和传媒交代。

    仅仅几天的时间,马第亚斯·鲁斯特似乎成为了西方国家所有青年人的偶像。不少人对马第亚斯·鲁斯特的勇气感到钦佩,这让马第亚斯·鲁斯特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于是这个不起眼的熊孩子几乎成了东方博弈的新焦点。

    联邦德国政府开始寻求利用政治家的私人关系和苏联进行非官方接触,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联邦德国现任总理赫尔穆特·科尔更是千方百计的和苏联的高级官员们展开接触,以期望保住马第亚斯·鲁斯特的这条小命,将这起事件顺利的解决。

    于是这几年跟苏联打得火热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就成了科尔总理的第一选择。科尔很快就和撒切尔夫人通了电话,两人先是谈论了半天最近发生的大众汽车和保时捷汽车的纠纷,双方谁也没有作出让步。最后科尔就提到了马第亚斯·鲁斯特的事情,他希望撒切尔夫人能够借助自己的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来化解这场危机。

    “好吧!科尔先生,我其实和戈尔巴乔夫先生没什么私交,无法不通过正常的渠道私下和他取得联系,这件事情很遗憾我无法总你们的中间人!不过如果你听说过苏联的外经贸部长乌里扬诺夫的话,我倒是可以帮你和他联系一下,他可是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大红人,很有能力的一个年轻人。“撒切尔首相在电话里回答道。

    “真的吗?如果能知道戈尔巴乔夫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对我们的营救行动帮助就很大了!”科尔激动地说道。

    “科尔总理,我的丈夫丹尼斯和他交情不错,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原来的亲信女秘书现在正在伦敦,担任苏联外贸银行的负责人,我想她肯等能够联系到她的上司……”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因势利导() 
德国方面很快就派出了驻扎在伦敦的外交人员前往苏联外贸银行驻伦敦的办事机构,拜访了谢廖沙的前秘书…纳斯佳。而撒切尔首相的丈夫丹尼斯也以个人的身份将一封亲笔信托纳斯佳转交给谢廖沙。纳斯佳当晚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谢廖沙,谢廖沙在初步了解了情况之后,就让纳斯佳带着这封信返回莫斯科。

    纳斯佳在伦敦已经工作了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纳斯佳除了谢廖沙交代下来的工作之外,还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读了一个金融方面的学位。总的来说,纳斯佳在银行的工作岗位上总算是熟悉了一些业务。其实作为一个管理者,最主要的不是拥有高超的金融学技巧或者丰富的金融学知识,最关键的是要有承担压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因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优越的待遇和丰厚的薪资总是会吸引最优秀的头脑加入进来,如果你不懂某些方面的问题,只要叫下属给你写一份详尽的报告就可以了。

    纳斯佳返回了莫斯科之后,谢廖沙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英国那边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了,而纳斯佳的学位是英国一年期的硕士,基本上再有一个月也就差不多要结束了。谢廖沙询问纳斯佳个人有什么打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