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209章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209章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交给的第一项任务,是利用自己实地探察过山陕河南名山大川的优势,协助兵部职方司郎中牛聚明及其麾下的一干工匠,把大明北部九边各镇及其所在省份的地形沙盘制作完成。

    此外,就是皇帝交给他的第二项任务,利用皇帝从内帑之中拨给地理学会的五万银元,办理发行一个皇明地理学会的会刊《天下地理》。

    《天下地理》的刊名,还是崇祯皇帝亲自题写的。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说起来是个穿越客,但是这穿越客在后世也曾跟着后世时的领导附庸风雅地临摹过一段时间的颜体法帖,最重要的是,虽然灵魂是个穿越客,但崇祯皇帝的身体却依然保留着色之前的肌肉习惯和记忆,写起颜体字来,也是有模有样,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深知舆论的厉害之处,所以在自己能够完全掌控话语权之前,是绝对不会开放报禁的,好在这个时代虽然有许多民间文会诗社自办的会刊类的东西,但是还没有人有这样的头脑去创办什么报纸。

    若说有,那么就只有通政使司发行天下各驿站各衙门的朝廷官方邸报了。

    如今由于军机处的成立,更是由于当今皇帝对于朝堂机密事宜的高度重视,所以邸报也不会轻易刊发军机处的奏报和条陈,更不会轻易刊发督察院御史与六科廊言官们的上书言事折子。

    所有需要在朝廷邸报上刊发的东西,都必须经过崇祯皇帝本人的亲自批准。

    所以,如今这个时空之中,流贼或者建虏想要通过朝廷官方邸报搜集有关大明京师朝堂上的机密情报,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因为真正的机密情况,甚至包括朝廷之上的争议情况,都不可能再在朝廷的邸报上出现了。

    除了皇帝想让朝野之间更多人知道的消息,比如朝廷赈灾、免粮、开海等等消息,能够登上邸报之外,其他的一概受到了皇帝本人的严格控制。

    谁不经皇帝亲自的批准,敢于将已经递进了通政司的奏折或者弹章,私自公布出去,或者张帖在通政使司衙门口的邸报栏上,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重则抄家斩首,轻则抄家流放。

    二者必居其一,没有其他选择。

    这一下子,过去大明朝跑风漏气的朝堂,跑风漏气的通政使司,尤其是因为大嘴巴而跑风漏气的督察院、六科廊的御史言官们,也没有了机会再通过朝廷的邸报而大放厥词。

    当然了,这个时代也曾出现过类似报纸的东西,那就是揭帖,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揭帖类似于后世的大字报,其中充斥着的都是政治上的诉求。

    这种揭帖的出现,通常是在在野官员或者士子没有上书言事渠道的情况下发生的。

    不过,这种揭帖毕竟不是后世的报纸,因为多数都是一次性的而已。

    在明末的历史时空之中,朝野之间的舆论管控问题不是太严格,而是太放纵,处于完全没有管理的状态之下。

    任何人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出版任何书籍、杂志和刊物,朝廷之上也没有专门的衙门来审批管理这类东西。

    所以在整个江南,民间舆论完全被东林党人所掌控,朝廷的声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皇帝的声音,常常没有人能够知道。

    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状况下,大明皇帝在明末江南士民阶层的眼中,会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但是对于书籍的刊印出版这类事宜,崇祯皇帝不打算去约束,去压制,至多在将来某一天针对民间出版业立法的时候,进行适当的限制。

    书籍不是报纸,私人性和专业性更强,但是短期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却要弱上不少。

    所以只要民间不出现公开发行的报纸,崇祯皇帝就不打算主动去管理。

    《天下地理》是专业性的地理知识杂志,不问政、不论证,也不议政,当然可以公开出版发行,而且在大明的范围之内,传播的越广越好。

    当然了,这样的出版物恐怕还不如朝廷的邸报有市场呢,刊印发行之初肯定跟皇帝出资赞助的其他产业样,绝对是个赔钱货。

    但是这样的事情,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额来说,就算是赔钱赔上一百年,也得干起来再说。

    至于天下地理的内容,那可是有现成的好东西。

    那天崇祯皇帝接见完徐弘祖之后,临出宫之时,徐弘祖献上了自己这两年刚刚开始总结记录写出的三卷《游记》。

    这三卷用蝇头小楷写就的《游记》,煌煌三十余万言,里面虽然有不少游山玩水之际的文人情怀,但却也包含了很多地理学上的真知灼见。

    崇祯皇帝拿到之后自然大喜过望,这可是徐霞客游记头三卷的手写真本啊!

    但是为了让这些有价值的地理记录尽快流传开了,影响带动更多人去搞地理大发现,崇祯皇帝一边下令让史可法、吴伟业这些身在翰林院、每天闲得蛋疼的修撰、检讨、庶吉士们尽快誊抄一份留存,一边也下令徐弘祖,在《天下地理》创刊之后,连载这些地理学笔记。

    除此之外,皇帝还让徐弘祖将郦道元的《水经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以及老祖宗《山海经》等华夏地理学名著,一起分期分批地在《天下地理》之上进行不间断的连载、考证和注释。

    为了做好这些皇帝亲自交办的工作,很快,徐弘祖就不得不赶紧写信邀请自己在地理研究方面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比如陈翰辉、季孟良、莲舟和尚等人,以及写信让自己的长子徐屺,前来京师帮助自己,一边打理皇明地理学会,一边编辑刊刻《天下地理》这本钦定的杂志。

    毕竟徐弘祖本人还需要参与兵部职方司为武英殿制作大明地形沙盘的任务呢,在九边之外的两京十三省地形沙盘全部制作完毕之前,实际上也并没有多少专门的时间,去处理皇明地理学会和《天下地理》的一应具体事务。

    对于这种具体的事务,崇祯皇帝当然也不会去干涉,而且也没有必要去管那么多,给你任务,然后给你名义,再给你经费,剩下的事情就得完全由你自己想办法去完成了。

    这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一贯用人做事的套路了。

    不过这样的套路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人得到了皇帝的充分信任。

    如今的徐弘祖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与各种老奸巨猾的京官朝臣们打交道,处理繁琐的政务,肯定不是他的长项,也不是他的志趣所在,但是对于地理学会的事务,以及皇帝交办给他的刊刻《天下地理》杂志的事务,他却肯定会主动想尽办法去干好。

    因为这既是他的能力之所及,又是他的志趣之所在。

第三三七章 吕梁山脉() 
对于安排给徐弘祖的具体事务,崇祯皇帝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具体过问。

    就在崇祯皇帝带领着内阁和军机处的几位重臣,到武英殿看了地形沙盘,并趁着这个机会接见了徐弘祖之后的第二天,他就从军机处那里收到了以军机大臣身份入晋督师剿匪的李邦华六百里加急呈递京师的奏折。

    李邦华在奏折上说道,正月里东渡黄河入晋流窜的陕北乱贼,目前已经探明了他们的去向。

    目前,这些流贼分成了两支,其中一支以高迎祥、老回回等贼头为主,往北进入了芦芽山脉,另外一支以目前陕北最大的贼头王嘉胤为首,进入了梁山山脉。

    这里所谓的梁山山脉,当然不是山东的梁山,而是后世山西西部的吕梁山脉。

    当然了,若是较真起来,芦芽山脉也是后世所谓吕梁山脉的北段一部分。

    山西这个地方地形比较独特,除了最西边与陕西以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以外,剩下的基本上可以用两山加一川来概括了。

    其中的两山,也即是两大大体成南北走向的山脉,西面距离黄河不远的就是吕梁山脉,而东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太行山脉。

    至于中间的一川,就是南北横贯几乎整个山西内陆的汾河了。

    虽然山西境内这两大山脉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小山脉,但却没有能够与吕梁山、太行山这种南北走向的庞大山系相媲美的了。

    当然了,北面与这个时代的大同镇连接处的恒山山脉,与南面隔着黄河与河南连接的中条山区,也是群山连绵不绝。

    所以整个来说,山西的地形十分独特,也可以说是十分封闭,若是能够堵住太行八陉,那么在冬季到来、黄河封冻之前,将这两支乱贼剿灭在山西境内,也不是没有可能。

    且说崇祯二年正月的除夕夜里,王自用、高迎祥、马守应等人在抢掠了绥德州东面的葭县之后,趁着黄河冰冻的天赐良机,带领众多人马,裹挟葭县等地百姓,往东渡过了黄河天险,一举攻占了山西吴堡、永和、吉州三座县城,而山西总兵官王国梁麾下的山西卫所兵望风而逃,没有一点抵抗的意志。

    山西沿黄一线卫所兵的表现,让山西巡抚张晓和山西总兵官王国梁气得跳脚的同时,也让率领乱贼流民进入山西境内的众贼首们欢欣鼓舞。

    在这些贼首看来,一河之隔的山西境内,真的是他们这些义军的福地,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起事之初那种所向披靡的感觉。

    王嘉胤、马守应这些贼头都是边军出身,他们对大明地方卫所军备废弛的情形了如指掌。

    面对孙传庭麾下的延绥镇边军,他们可能打不过,但是面对山西境内的卫所兵,他们却有着很强的优越感,根本没把这些卫所军队放在眼里。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些贼头带领着在陕西被官军追剿得无处躲藏的乱贼,自从进入山西境内之后,就如同进入了无人之境一般。

    还未出正月,就把吕梁山以西搅了个天翻地覆,不仅拿下了沿黄一线的吴堡、永和、吉州三座县城,而且还攻占了永宁州州城离石,游击高从龙兵败被杀,永宁知州钟万里以下未从贼文官尽被杀害。

    离石在这个历史时空之中也叫作永宁州,州治就设在离石县。

    同样是这个离石,在后世的时候改名叫作了吕梁。

    而它之所以后来改名叫作吕梁,就是因为它处在吕梁山的正中央,是吕梁山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了。

    如今的离石,周围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往北的吕梁山北段又叫芦芽山脉,往南的吕梁山北段,就叫做梁山山脉。

    王嘉胤会合了两路贼军之后,顺利攻占了永宁州城,而到了这时,时间也早过了正月。

    山西上下官员一边赶紧行文往上报告贼情,一边也赶紧调集兵马保卫太原。

    明代的山西镇是九边之一,这意味着山西镇的总兵府与山西巡抚衙门并不在一个地方。

    山西巡抚衙门在太原,而山西镇的总兵府则设在太原北面三百里的代州。

    山西镇所属边军主要负责的,也是内长城一线的关口,从西往东依次是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和倒马关。

    所以山西镇的重兵,也就是按照边军标准发给饷银募集而来的营兵,主要部署在这几个关口的一线。

    虽然崇祯皇帝之前已经三令五申,让山西巡抚张晓和总兵官王国梁沿着黄河增筑堡垒,防止陕西的流贼流窜进入山西境内,但是山西军中,上到总兵官王国梁下到普通士卒,都没有把陕西的流贼农民军放在眼里。

    而山西巡抚张晓虽然也在沿黄一线投入了大量的钱粮,募集流民修筑堡垒,但山西去年遭逢数十年来未曾遇到过的大旱天灾,实在是没有太多的余力在沿黄一线大力修筑堡垒了。

    就这么地,一年过去了,崇祯皇帝设想中的山西沿黄防线,不仅进展缓慢,而且漏洞百出。

    但是崇祯皇帝却不能因为这个就罢免了张晓和王国梁。

    一来,自从下令在山西、河南修筑面对陕西的防线以来,山西巡抚张晓和总兵王国梁还算是尽心尽力,所上报的方案也都经过了崇祯皇帝的同意。

    两个人在山西沿黄防线,一共充实部署了将近万名的卫所兵,从最北面的偏关,到最南面的蒲州,该修缮的城池进行了修缮,该整顿的卫所也进行了充实整顿。

    所以,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做。

    二来,山西与陕西一样,从天启七年就是全年大旱,到了崇祯元年之后,旱情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变本加厉,全年一滴雨都没有下过。

    面对这样的情况,山西没有如同陕北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民乱,就是因为巡抚张晓和总兵王国梁等人拿了修筑防线的钱粮赈济了饥荒的百姓。

    这一点,怎么说也算是有功劳的。

    历史上,崇祯皇帝很轻易地就罢免了张晓的巡抚之位,之后还接二连三地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