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136章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36章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一八章 熹宗归葬() 
如今,当了一年的大明天子之后,崇祯皇帝对于朝政的熟悉和控制,已经基本上做到游刃有余了。

    皇极殿大朝会,也从最初刚刚登基时候的天天上朝,改成了每月两次的朔望朝。

    朔望朝,是历史更为悠久的一种传统了。每个月里,皇帝只在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搞一次在朝京官的大朝会。

    现在,崇祯皇帝也恢复了这个古老的传统,之前坚持了几个月之久的逢五大朝,也放弃了。

    对于清流御史的上书批评,如今的崇祯皇帝依然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只要内阁和军机处的几位重臣不反对,那就无关痛痒。

    当然了,皇帝因为大杀阉党而在士林之中快速树立起来的好名声,如今也在一批批清流君子的批评下,开始往下坡路上走了。

    不过,内阁和军机处几位重臣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至于原因,崇祯皇帝当然心里有数。

    人都是自私利己的,皇帝举行大朝会的目的很明显,其中一个就是要用朝堂之上所有有资格上朝参与廷议的朝臣,来稀释和制衡内阁阁臣手中的权力。

    有明以来,当皇帝对内阁不满的时候,就会频繁举行大朝会,通过诉诸廷议,让更多人参与到朝堂决策之中,从而稀释内阁阁臣的分量。

    因此,皇帝恢复朔望朝,既师出有名,又对内阁和军机处有利,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内阁和军机处的大臣们,一直在文华殿和武英殿,与皇帝保持着通畅的联系。

    所以,如今的皇极殿大朝会,除了朝廷需要兴师动众地搞的一些礼节性、程序性的活动之外,就是公开宣布一些重大的诏令颁布、人事任免、朝廷决议了,已经完全流于形式。

    然而,即便是大朝会已经沦为了形式,有需要搞的时候,还是要搞一搞的。就像后世红朝每年三月搞的那些年度大会,虽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是该开的时候还是得开一开的。

    大行皇帝也即是熹宗皇帝归葬德陵的日期、程序和仪式,就是在十月十五的大朝会上定下来的。

    到了十月二十八日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多,崇祯皇帝起床更衣,然后与皇后周氏、丽妃田氏、静妃袁氏,以及兰妃博尔济吉特氏一起,身着素服,在司礼监在京诸内臣的陪同下,先去钟粹宫,请了熹宗皇帝的懿安皇后,一行人在灯火通明的紫禁城中步行,来到了大行皇帝停梓处,也就是武英殿后面的仁智殿,俗称白虎殿。

    到了这里,在早已等候在此的礼部官员指导下,与内阁阁臣、军机大臣们一起,先行祭拜一番,读了一通祭文,然后烧掉。

    祭文的内容,大概是告诉熹宗皇帝,今日就要归葬了,请他安息的意思。

    正式起灵之前,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得先哭上一通。

    到了寅时与卯时交接之时,皇帝带领后宫一种后妃以及懿安皇后,各回自己居处休息。

    内阁首辅李国鐠、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礼部尚书徐光启等人,则指挥着锦衣卫和内廷太监们,将熹宗皇帝棺椁运至午门外的辂车之上,然后带着午门外等候的其他有资格参与廷议的京官和勋贵武臣一起,簇拥着天启皇帝的棺椁辂车,在京师三大营精选士卒的护卫之下,先行出城,往昌平方向而去。

    京师距离昌平天寿山陵区虽然不远,但也有六十多里的路程。而且一路上,但凡遇到桥梁或者幅度较大的弯道,送葬的官员勋贵们还要跪地大哭一阵子,所以需要的时间比正常行进要久一点。

    熹宗皇帝生前从未乘用过的那架四轮辂车,如今成为他的灵车,前面十二匹白马拉着,后面则跟着人人皆着孝衣孝帽的勋贵京官们。

    就这样,为天启皇帝棺椁送葬的队伍,一路上走走停停,官员勋贵们在内阁首辅李国鐠带领下跪跪起起,一直到了日头就要落山,才总算是到了德陵的外面。

    李国鐠就带着送葬的勋贵官员及大队人马,在这里停灵,一边稍事休息,一边等待皇帝驾到。

    熹宗归葬德陵,这是一件大事。如今的崇祯皇帝当然要来,一来自己继承了朱由校的皇位,二来朱由校一生短暂而且命苦,实在是值得怜悯。

    再说,如今有了御用的四轮马车,皇帝出行不再像过去那样繁琐复杂,趁机出宫走走看看也是好的。

    内阁首辅李国鐠带着大队人马护送熹宗皇帝棺椁先行离开之后,崇祯皇帝带着其他关键人员,午时出发,前往德陵方向行进。到了傍晚时分,载着皇帝、皇后以及其他后宫人员的十数辆马车到了德陵外面。

    到了明代,皇帝的陵寝自有固定的制度和规矩,德陵当然也必须遵从祖制。

    因此,当崇祯皇帝来到德陵附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神道,这也是整个德陵的中轴线。

    神道由青砖铺就,两侧都是马匹、大象、骆驼、神兽、文臣、武将等一对对的石像生。

    再往前,是一道石牌楼,叫作棂星门,再往里就是明楼。

    所谓的明楼,就是一个碑亭,里面有神兽驮着一块巨大的石碑。

    而这块石碑就叫神圣功德碑,或者神功圣德碑,正面写着:大明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神功圣德碑。

    其实,对于天启皇帝来说,不管是庙号熹宗,还是谥号悊皇帝,都不是太好的字眼,

    别看前面有着一大串的好话,比如什么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等等,只是到了最后,落在一个“悊”字上,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就把前面的美好寓意给抵消掉了。

    这个字眼本身倒并没有什么恶意,古语里有“视之不明,是为不悊。”这么看的话,这个谥号本身并不算是一个差评。

    或许它最大的缺点,只是在于它太不常用,而且很少拿来用作皇帝的谥号,普通人并不知道它的意思,只会与熹字一样,引起类似荒唐短命等不好的联想。

    但,这是朱由检登极之后不久,就由内阁确定而朱由检接受的,所以如今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大动干戈去修改它的必要。

    而这个神功圣德碑的后面,则刻着大明熹宗皇帝的简要生平、品德与功业。

    再往前走,就是帝王陵墓之前必有的一条人工河了,上面有五孔石桥。过了桥就是祾恩门,而过了祾恩门就到了整个德陵建筑群的核心了。

    这个核心,就是祾恩殿。

    也有的帝王陵里,管这个陵前的大殿叫隆恩殿。

    这个大殿的功能主要是下葬前的停灵,以及下葬之后的祭祀。

    由于熹宗皇帝的棺椁已经在紫禁城白虎殿里停灵一年多了,这一次自然没有再停灵数日或者数月的必要了。

    酉时正,崇祯皇帝以及随行勋贵大臣,一起请灵。由礼部官员再念一通祭文,然后起灵,在崇祯皇帝的送行之下,在懿安皇后以及其他崇祯后妃、勋贵大臣们的哭声之中,熹宗皇帝的棺椁被运进德陵的地宫之中安放。

    当天夜里,所有人留宿在德陵的苑内。而崇祯皇帝与后妃们则在陵宫前的祾恩殿内守灵至黎明,然后又是群臣祭拜和哭灵。所以这些活动直到日出为止。

    到了太阳升起的时候,辰时正,内阁首辅李国鐠在祾恩殿外再读一通祭文,到焚帛炉中烧掉,然后带领送葬勋贵群臣,到地宫前的宝顶外再次哭上一回,就开始为德陵地宫关门封土了。

    封土完毕,时间就已经到了午后的申时,直到这时,熹宗归葬的事情才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随行的后宫、群臣和侍卫,分食了祭祀的食物,然后继续安排轮流守灵的事宜,而皇帝也继续留宿在德陵的陵园之内。

    直到第三天,正午时分,守灵结束,整个熹宗归葬的全部程序才算是走完,安排一批熹宗皇帝生前使用过的太监留下永久守灵之外,其他勋贵、大臣以及太监宫女,就可以回京了。

    熹宗皇帝的皇后即懿安皇后张氏,陪着当今天子的皇后周氏,以及其他几个后妃,在内阁首辅李国鐠、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彝宪、礼部尚书徐光启、军机大臣张惟贤、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等人的陪同护送下,顺利返回京师。

    而崇祯皇帝本人,则带着军机大臣孙承宗、李邦华,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以及一身内侍打扮的兰妃海兰珠,在拱卫司、殿前司以及一批御前侍从武官的随扈之下,启程前往居庸关视察京西防务。

第二一九章 居庸之行() 
如今的崇祯皇帝,虽然对哈日珠拉的汉名海兰珠,不是特别满意,但是如今成为了崇祯皇帝兰妃的哈日珠拉,却如同命里注定一般,对自己的这个汉名非常满意。

    海兰珠入宫的当天夜里,崇祯皇帝忙完手头的政务,与皇后周氏共进了晚餐之后,被贤惠懂事的周皇后赶去了储秀宫。

    虽然感到有点尴尬,但是崇祯皇帝想了想还是去了。毕竟纳海兰珠为妃的第一个晚上,自己若是不出现,对自己来说固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海兰珠将来在宫中的地位,乃至于对今后两人的关系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所以当天夜里,崇祯皇帝还是去了储秀宫留宿。一开始的确是有点小尴尬,毕竟曹文诏、牛聚明等人一个月前才率领着热河堡的明军,在左翼科尔沁的后方大肆烧杀抢掠而回。

    就是眼前这个女子,也是曹文诏、牛聚明等人抢掠而来的,自己与她即便说不上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但至少也不是朋友。

    但是等到崇祯皇帝揭开一直蒙在海兰珠头上的大红盖头之后,这点小尴尬立刻就不见了。

    海兰珠的脸庞不像普通蒙古族女子那样面若银盘,相反倒是有着一些欧亚混血的特点,肤色更为白皙细腻,眉毛、眼眶、鼻梁、嘴唇,与普通蒙古女子甚至汉族女子相比都显得更为立体,再加上栗色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以及丰满挺立的上围,让见惯了宫中纸片人美女的崇祯皇帝激动不已。

    崇祯皇帝只问了一句话:“海兰珠,今日朕纳你为妃,你心中可是真的愿意?”

    海兰珠也只回了一句话:“陛下贵为大明天子,愿纳塞外女子海兰珠为妃,是海兰珠的福气,臣妾愿意!”

    话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也不需要再多想再多问了,不管海兰珠心中到底怎么想,若是她誓死不同意,曹文诏、牛聚明等人也不可能毫发无损带她回来,即使毫发无损带了回来,若她不同意,也不可能这么顺顺利利地入宫成为他的妃子。

    崇祯皇帝也曾想过,这个海兰珠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刺杀自己为其父亲的部众报仇什么的,但是后来想了想,反倒是觉得自己多虑了。

    从成吉思汗的时代开始,蒙古草原上就盛行抢婚的风俗,即便是整装待嫁的女子,若是途中被人抢了去,本来迎娶的一方若是没有实力抢不回来,其他各方也只能认命。

    因为女人对他们来说虽然重要,但却仍只是一种重要的财产罢了。

    成吉思汗本人的妻子孛尔帖就曾被自己的仇家抢走过,等成吉思汗借了兵再把她抢回来的时候,孛尔帖已经怀孕数月,但成吉思汗除了自责之外,并没有怪罪孛尔帖这个女子,反而让他把仇人的孩子生下,并抚养长大。

    因为他认为孛尔帖被抢走,不是孛尔帖的错,而孛尔帖本人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

    这一点与汉族女子历来被教育的所谓妇道,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也是海兰珠能够坦然接受自己命运的原因。

    海兰珠被迎娶进宫的时候,虽然蒙着大红盖头,但在一跪一起的行礼途中,她还是偷眼看到了大明天子,也就是自己要嫁的那个男人的样子。

    十八岁的崇祯皇帝相貌堂堂、文质彬彬,说不上有多么英俊帅气,但至少也在中人之上,而且身着皇帝衮服冠冕,显得既英武不凡,又斯文有礼,与草原上满身臭气的粗莽汉子相比,当然更容易得到同龄女子的芳心。

    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民族,都是如此。海兰珠当然也是如此。

    因为对她来说,想在草原上找到一个年龄相当的台吉或者贝勒嫁出去,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她想来,若是留在科尔沁,即使顺利寄给一个部落首领,对方也多半是与自己的父亲斋桑一样年纪的男人。因为只有这样身居高位的部落首领才是对科尔沁拥有的人。

    所以,她对自己能够嫁给大明年轻的天子,心里并无多大的抵触。

    就这样,自从亲见了海兰珠面容体态就一直蠢蠢欲动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再与海兰珠多说什么,当下亲自为她更衣,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