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100章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00章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让武英殿中书舍人沈廷扬草拟完了这道圣旨之后,连带着将毛维张的密折奏疏,也一起转给了几位军机大臣参详。

    崇祯元年恩科进士沈廷扬、李信、牛聚明中进士后都奉旨作了武英殿的中书舍人,主要就是在武英殿中值守,算是军机处的一种秘书性质的职务。

    而崇祯皇帝所知道的其他几个人,比如吕大器、李孟辰、王章、高斗枢、宋应星等几个,本来排名也较靠后,没有资格进翰林院,因此全都奉旨作了内阁中书舍人,分别在文华殿、文渊阁等处当值。

    至于新科状元、后世大名鼎鼎的史可法,以及榜眼夏允彝、探花张溥,再加上第四名吴伟业,虽然文采非凡,但却因为排名在前四位,所以只能按照惯例进了翰林院,这样的人还有二三十位,对他们的任命,有修撰,有编修,也有庶吉士。

    剩下的其他新科进士,要么早就赴任离京,要么还在六部及各院寺府监内观政。

    六月末的时候,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史可法上疏,请求皇帝批准同意,让已经得官并在中枢任职的新科进士们,在京畿各地走访观政,了解军政民情。

    因此整个七月份,分在了翰林院、内阁和军机处的这些新科进士,先是结伴走访了通州讲武堂、农事院、枪炮厂,然后又相继走访了涿州新军训练大营、遵化白冶城铁厂。

    到了七月中旬以后,沈廷扬、李信、牛聚明这几个分在了军机处的人,又结伴走了一趟宣府、蓟镇和山海关,对整个京畿北部的边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对水师极感兴趣的沈廷扬,还特意去看了山海镇宁海城的水师营地龙虎营。

    直到一个月的观政眼看就要结束,这些新科进士才匆匆赶回,而他们此行的收获当然也是不容小觑。

    特别是李信、牛聚明这些曾在历史上造了明朝反的人,看到了京畿之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之后,以前隐隐约约藏在心底的那种明朝气数将尽的念头,还没来得及萌芽,就被自动清除了。

    武英殿中书舍人沈廷扬草拟了皇帝给毛维张的旨意,然后与李信、牛聚明分别带人,即刻分送三位军机大臣。

    第二天下午,三位军机大臣联袂前来求见。崇祯皇帝召见之后,英国公、军机大臣张惟贤率先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东江镇监军御史毛维张为我大明新开一片疆土,实在可喜可贺!朝廷封赏其中有功将士理所应当!臣完全赞同!”

    崇祯皇帝微笑着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这时,孙承宗说道:“臣贺喜陛下!我大明自成祖之后,鲜少对外开拓之功,如今毛维张监军东江镇不过数月,即建此功勋,确是可喜可贺!朝廷封赏,也是合情合理。

    “只是臣所虑者,朝鲜世代为我大明藩属,忠谨可嘉,去岁为建虏所迫,不得已向建虏称臣纳贡,但到如今,朝鲜国主李氏仍奉大明正朔。臣以为,此事是否应当知会理藩院,以备朝鲜国主遣使前来讨索。”

    听完孙承宗如此说,崇祯皇帝心想,这个时候的士大夫果然是死要面子讲吃相,这么大的好处摆在面前,还非得端着什么君子之风,于是干脆说道:“孙爱卿多虑了。朝鲜国主既然已经向建虏称臣纳贡,又何谈忠谨可嘉。既然已经转投建虏,与我大明即是敌国,奉不奉我大明正朔,朕并不在意。若朝鲜国主以为,区区朝鲜可以在建虏与大明之间脚踩两条船,两头讨好,两头得利,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我大明虽然幅员万里,但却没有一寸多余的土地。如今朝鲜所谓济州,已经成为我大明的瀛洲。朝鲜国主若想讨还,那就遣兵来战。朕绝不会拿我大明士卒流血死伤换来的土地,去换取朝鲜毫无意义的忠谨恭敬!”

    孙承宗一听之下,连忙离座跪地,叩首说道:“启奏陛下,臣心中并无此意。陛下若决心已下,以朝鲜改投建虏为由,宣布其为我大明之敌国,臣以为东江镇的困局则由此可解。

    “朝廷可敕令东江镇毛文龙所部择机上岸,占土地、募辽民,以备反攻辽东。若如此,陛下东攻西守之平辽战略则全盘皆活。臣请陛下明鉴。”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这才心中释怀,也是离座起身,上前将孙承宗亲自搀扶起来。

    崇祯皇帝再次回到御座之上坐好后,说道:“倒是朕误会了孙爱卿的意思。今日既然说到了这里,那么朕也向几位军机大臣说清楚朕的心意。

    “朕闻汉人陈汤有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从今往后,我大明也再无不征之国,凡图我疆土,杀我百姓,损我商旅之国,皆大明之敌国。

    “凡能为我大明讨平敌国者,朕必不吝公侯之封!”

第一六一章 扫清障碍() 
明初之时,明太祖朱元璋钦定了一部《皇明祖训》,其中将周边的朝鲜、日本、安南、暹罗、缅甸等十五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列为大明对外“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明太祖给出的理由是,这些周边异族小国,要么隔山,要么隔海,而且普遍地处偏僻,文化各异,得其地不足以耕种供给,得其民不足以驱使利用,若是其不自量力前来骚扰,那么灭了他们轻而易举,若是他们不来骚扰,那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当然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边鄙小国不重视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告诫后世子孙,要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长城以北的胡虏身上。

    关于这些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之中是这么说的:“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当然了,后来的明朝皇帝们也并没有完完全全地遵守这个关于不征之国的祖训,比如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派大军征服了安南,而前去征服安南的大将军,就是英国公张惟贤的祖上。

    可惜的是,明军撤军之后,明朝在安南的统治只维持了十几年,因为用人不当、搜刮过甚,致使安南人反抗不断,朝廷得不偿失,最后不得不又放弃了安南。

    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历任皇帝几乎全都自觉或者无奈地遵守了这条祖训,即便是万历年间自己掏钱打了数年的援朝抗倭战争,胜利之后,也并没有趁机占领朝鲜,哪怕让朝鲜割地补偿都没有想过。

    虽然有兵力乃至是国力上的考虑,但与万历以来朝堂之上儒生文臣一再鼓吹的对外交往中的仁义礼信这些东西不无关系。

    万历之后的文官集团不愿对外打仗,一来固然是不愿生事,二来也是不愿勋贵当权或者武将地位上升,毕竟一打仗,勋贵将门的政治地位就会随之上升。

    此外当然还有很多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万历之后党争激烈,党争的背后虽然是利益之争,但却表现为义理之争,都喜欢用大义压对方,先把对方名声搞臭。

    因此,朝堂之上开始盛行所谓清流,而但凡文官都喜欢自诩清流,喜欢高谈阔论仁义之道,当西北饥荒、流民遍地、国内缺粮、无法赈济的时候,都不去想着对外开拓,征服土地以转移人口、掠夺周边以稳定国内,甚至连提都没人敢提这个茬。

    而当时的安南、占城、暹罗、缅甸等东南亚小国,都能生产大量的稻米,只需一支舰队出海,就能征服一国土地,带回无数粮食,可惜没有人去做。

    说到底,就是思想上的束缚和禁锢在发挥着作用。

    而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不会跟周边的蛮夷小国讲什么仁义道德,杀其民,夺其地,足够安置西北数百万无地流民了。

    而要想在不远的将来这么做,首先要破除的,就是朝堂之上的思想禁锢,对周边蛮夷不需要讲什么仁义道德、礼仪之邦那一套,从今往后也没有什么“不征之国”。

    是以此时崇祯皇帝说完这番振聋发聩的话语,三位军机大臣全数离座跪地,阁中中书舍人及拱卫侍从等人,也全都跪地,齐声高呼:“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在殿中已经可以独立当值的新任中书舍人沈廷扬、李信、牛金星三人,心中自然更是激动万分。

    因为皇帝的话,不仅仅是为大明解下了那副束手束脚的枷锁,而且也为他们这些胸怀壮志、想要有所作为的青年俊才,指出了一条马上封侯的金光大道!类似班超、陈汤这种立大功于异域,从此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自然是他们素来崇敬和极欲模仿的对象。

    所以,这些人如今呼喊起吾皇万岁来,心中比以往尤为虔诚。

    这些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倒是始料未及,当下也是很快请阁中众人起来。

    待众人起身后,崇祯皇帝说道:“方才孙爱卿所说很有道理。中书舍人可再拟一道旨意,给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就说朝鲜如今已经投靠建虏,以大明律论,叛主投敌,从今往后,朝鲜以敌国论处,但凡朝鲜土地城池人力仓储财富等等,可用来破灭建虏者,东江镇所部若有需要,皆可上岸自取,朝廷不予过问。”

    几个中书舍人,当即奋笔疾书,记下皇帝所说的每一个字。

    这时,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李邦华说道:“陛下,臣受陛下启发,有一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对于李邦华的人品见识,崇祯皇帝是充分信任的,于是说道:“李爱卿有话,尽管讲来!”

    李邦华说道:“陛下下旨在瀛洲岛上设置镇守府,并以东江镇监军御史毛维张为镇守使,臣以为此举或可推而广之,我大明边外土地广阔,而人口稀少,若如同内地设置州府县官管理民政,再设守备、都司乃至参将、总兵管理军政,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臣看陛下设置瀛洲镇守府,将辖内军政民政等一应庶务全部统管,确是一个好方法。是以臣建议陛下,可在边外人烟稀少而又至关重要之处,设置镇守府,似瀛洲者如前置之东番卫,如登莱之金州卫,如西陲之肃州卫,辽东边墙之外的营州后屯卫等地,皆可设置镇守府,统管军政民政。”

    说到这里,李邦华见皇帝冲他点了点头,于是接着说道:“如今臣惟一所虑者,乃是镇守使的人选,边陲之地人口稀少,似应以武将镇守,而瀛洲镇守使,陛下委之于监军御史毛维张。毛维张乃进士出身之文臣。不知陛下……”

    听李邦华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

    于是不等他说完,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朕明白你的意思。如今镇守府制度初创,朕心中并无定论。以朕看,不拘文臣武将,进士或者白身,有边才、能胜任者,中枢皆可任之。”

    众人听了,齐称“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示意不想再听这种话,然后接着说道:“李爱卿的建议,倒是提醒了朕。如今东番卫初设,朝廷不宜朝令夕改。而金州卫需待东江镇此番战事结束之后再议。至于其他,也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说。

    “如今有一处要地,朕倒是以为可以设一镇守府统管军政民政事务,此地就是如今曹文诏武烈营驻守的热河堡。”

    因为乾清宫东阁之中没有地图或者沙盘,所以崇祯皇帝也无法向在座诸人指出曹文诏领着武烈营新修的热河堡究竟位于何处。

    但是皇帝如此说,殿中大臣除了称颂皇帝英明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只听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朕看,军机处可再拟一道旨意,以热河堡为驻地,设立热河镇守府,任命蓟镇副总兵曹文诏为热河镇守使,除了武烈营,热河堡周边之兴州卫、安州卫、会州卫、大安卫驻屯千户所军政民政,一概归属热河镇守府管辖。

    “军机处派人前去传旨之时,要提醒曹文诏及归义王布尔哈图等人,注意提防科尔沁、敖汉部联合建虏前来报复,尤其是建虏的声东击西。”

    军机大臣张惟贤、孙承宗、李邦华自然领旨应诺。

    说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又提醒军机处随时关注辽东军情,并做好各种随时策应的准备,然后就结束了今日的议事。

    第二日,也即八月十七,一道道圣旨再次从宫中发出,一队队传旨的使者分别奔往不同的方向。

第一六二章 武烈河畔() 
武烈河是滦河上游的一条重要的支流。

    这是一条从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称不上宽阔壮观,水量也不是足够的丰沛,但是它却有一个其他塞北河流都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它在汇入滦河之前的几十里河道,到了寒冬腊月,即使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气,它的河面也不结冰。

    当塞北寒风怒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