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37章

宋时风韵-第237章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媲埃闭嬲秸骄ぞせ炭植话病�

    李宗勉瞥了眼李鸣复,并不言语。

    李鸣复暗自叹了口气,他是主兵的,自要开口详询,当下道:“吴蓝山,方才你说李易心怀叵测,却要有个出处。”

    吴蓝山一怔,惶然道:“相公,小人在奏章中说的明白,方才又点明李易残暴,为图各人富贵前程,甘心充当虏人军锋,南相公便死在他手中。李易在蜀川肆意攻伐,杀戮吏士,小人奉命成立忠孝军,却被此人整整围剿两年,我部数万忠义之士,死在此人屠刀之下。”

    (本章完)

第487章 小人() 
    李鸣复看了眼李宗勉,李易行径如吴蓝山所言,却是太过分了,无论其如何说,即便驱逐虏人,也摆脱不了苟且偷生,肆意杀戮的罪名。

    李宗勉似乎有点被渲染,却在自言自语地道:“李易凶暴太甚。”

    “其不背朝廷之心犹在,纵然行事毒辣,也有几分无奈。”李鸣复算是知兵,倒是为李易说了句话。

    李宗勉脸色不豫,并不接李鸣复的话,对吴蓝山道:“本官问你,李易在掩杀扎末台之际,同时对你动手?”

    吴蓝山嘴角一阵抽缩,脸色变了几变,似乎下定决心,决然道:“相公说的是,李易丧心病狂,意欲将虏人与我一网打尽。小人得到可靠军情先发制人,却不想还是功败垂成,不得不委曲求全,保存数万生民。”

    李鸣复大为吃惊,吴蓝山之言若被采信,便是颇为毒辣,李易会成为一个居心叵测的人,为保全生民伺机恢复,成为妄图将蒙古和大宋势力驱逐出去,自己占据蜀川,甚至来临安面圣,也会成为为了减轻蒙古人的压力,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事。

    他念头闪动,却敏锐地捕捉到吴蓝山的语误,对方既然识破李易用心,率先发难战败,兵马仅存数千,李易若有枭雄志向必会全力剿灭,收其兵并其民,岂能让他来到行在。

    更何况,吴蓝山为数万家眷忍辱负重,与李易归降蒙古人何其相似。

    吴蓝山面带阴毒,继续道:“二位相公,小人辛苦发展三万余人,却被李易几乎斩尽杀绝,仅有数千人被吞并,李易实在是包藏祸心,所图甚大,还望相公明鉴。”

    李鸣复吸了口凉气,捻须不语。

    “相公,想必朝廷已知,李易在蜀川拥有重兵,光在合州一线,便有部下精锐上万。”

    “你有何证据,肯定李易在合州一线,撒下精锐上万?”李宗勉听出端倪,光是南面就有上万精锐,岂不是说对方精兵数万,这点和李易说法有了出入,不由地眉头微蹙地打断吴蓝山的话。

    吴蓝山一怔,随即疑惑地道:“相公不知?”

    “说。”李宗勉有些不耐烦,他非常讨厌下位者的小心思,在他眼里简直就是小丑作态。

    “相公,李易在袭击我部时,在阆州便有精锐主力四万余,副马马军万计,半数步卒也有马匹,他的部将呼延信自阴平北上,也有上万主力,蒙古降将张宁,被他委任为合州一带主帅,所率精锐不下万人,还不算州郡兵。”

    在吴蓝山的述说中,不禁李鸣复惊讶万分,连李宗勉也吃惊不小,李易说拥有精锐万五千人,本以为其兵力庞大,发展颇为不易。却不想,竟隐瞒大半兵马,尤其是马军竟是副马制,步跋子也半数配马,这是什么概念?

    “李易应该拥兵十万,且大半是主力精锐。”李鸣复自言自语,目光中充满了热切。

    李宗勉目光锐利,死死盯着吴蓝山,沉声问道:“你所言,可全部属实,若有半分造作,你吃罪不起。”

    吴蓝山一愣,脸色稍有犹豫,暗自咬了咬牙,决然道:“相公,小人虽不敢说完全,却知李易图谋不浅。李易不仅隐瞒精锐,他在蜀川建立州郡兵,非常庞大,兵力已有十余万。小人在军中,听闻他再次征发乡民,组建新军。。。。”顿了顿,又咬牙切齿地道:“恐怕他掌握蜀川兵力,以不下二十万众,主力在七八万之间。还有,各军官长全部是他自行任命,可以说整个蜀川大部,已不是朝廷天下。”

    李宗勉与李鸣复面面相觑,若按吴蓝山说法,恐怕朝廷对李易,要做另一番计较了。州县官吏任命,倒是无可厚非,且李易非常赞同朝廷官吏入驻,并请火速恢复总领所。

    但是,仅凭李易隐瞒兵马,又把这些可作为孤臣的证据推翻,大宋朝廷可以容忍贪污,更能容忍非议狂言,却不能容忍兵权旁落,任何人拥有绝对的私兵,都将面临朝廷严酷打击。

    “成叔兄,你意下如何?”李宗勉也有些犹豫了,毕竟兹事体大,李易拥有的兵力,太过骇人听闻,他不敢妄下评论。

    同样,李鸣复也拿不准主张,李易拥精兵八万,怎么可能?若紧急征召壮丁,或许可征召二十万人,这并不在他考虑范围,更不构成对李易忠心的质疑。毕竟,蒙古军大局进犯在即,李易大量招募士卒,也在情理中,蜀川近千万百姓,临时组建二十万人,并不为过。

    但是,最引人眼球的是精兵七八万,一万五千与七八万的差距,足以说明李易不仅对朝廷说了谎,还有一支恐怖的力量。整个大宋朝廷才有多少兵马?李易手下力量,竟是朝廷的两三层,不能不让人心惊。

    他目光游离不定,举棋不定,道:“李易隐瞒,或有缘由,时下不能做定论。”

    虽然,李宗勉对李易很不感冒,却干系重大,不敢轻易下判语,李鸣复的犹豫,让他也举棋不定。脸色阴沉沉地,盯着吴蓝山,厉声道:“吴蓝山,如你有半句虚言,可知后果?”

    吴蓝山大惊,他何尝知道李易底细,不下二十万大军,完全是杜撰,整个前线也仅有七万余人,再加上留守兵马,也不过十万人而已。李宗勉的话令他恐慌万分,隐隐后悔操之过急,不该把话说的太过,导致毫无退路。

    不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否认,必惹两位执政大臣不满,使他以孤臣晋身的目的,大打折扣。既然,话也说了,索性走到底,他不相信在蜀川失败,在临安还扳不回局面,当即斩钉截铁地道:“相公,小人所言千真万确,绝无半句虚言。”

    李宗勉盯着吴蓝山看了阵,方才转首对李鸣复,道:“成叔兄,李易欺君罔上,拥兵自重,不可不究。”

    李鸣复一怔,明白李宗勉要他表态,意欲二人一同上奏,拿下李易审问,不禁有些筹措不定。

    虽然,他也肯定李易欺君,定要好好盘问,心中去有股没来由的添堵,也不知为什么,总觉得不对劲。

    (本章完)

第488章 坦白() 
    李易脸色显得格外凝重,独自坐了半柱香时间,就在半个时辰前,宫中来了个青衣打扮的小内侍,带了句董宋臣的话:泰山压顶,风雨不歇。

    他联想到吴蓝山与南玥奉召陛见,立即明白发生何事。虽然,话说的很含蓄,却能品味出吴蓝山嫉恨进谗,朝廷又对他产生忌惮,而且不是寻常能渡过的。

    吴蓝山必是拿蜀川事拿捏,自己可是真正隐瞒了兵马,无他,只是杜绝朝廷戒心。若真让朝廷知他拥精兵数万,还能放心让他回归蜀川?赵昀不傻,乔行简更不是傻子,朝廷那些个可都是老狐狸。

    好在他和董宋臣有几分善缘,来时也秘密托人交通,自然奉上了几件相当珍贵的玩意,才得到及时的消息传递。

    有时候,交通内臣也是必然的手段,这些阉寺不太讨人喜欢,还极度的喜爱财帛,却是能给人办事的,尤其是珍贵的内宫消息。

    “子明,事已至此,当速速面圣辩解。”李慕白知情形危机,却对朝廷抱有希望,相信是吴蓝山的诬陷。

    此刻,李易心情很复杂,吴蓝山虽是构陷,却也道出许多实情,他的确隐瞒很多事情,往大里说还真是欺君之罪。

    终于有人在背后推了他,让他跨出他不想跨出的步子,现在他的秘密保不住了,唯一的希望也是他始终犹豫不愿做的,那就是彻底占据蜀川,无论从名义上维持君臣关系,还是彻底决裂,他都将成为一方割据势力,从一颗棋子彻底变为棋手,也是他坚持来临安主要原因,因为他不想跨出这步。

    如今,恐怕事与愿违,不得不做出决裂的考虑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逃离。否则,即便能够保住性命,也将一生无可作为,赵昀能放过他?朝廷重臣能放过他?很显然不可能,蜀川的军力太强大了,大到朝廷不能漠视的程度,作为这支力量的首领,必需从肉体上消灭。

    不过,他并不后悔来临安陛见,不来他会不甘心,也没有时间去后悔,能否顺利脱身,逆江而上三千里,才是正题。

    李慕白,很不错的幕僚人才,可惜对朝廷的眷顾很深,全然不是叶知秋骨子里天生的叛逆。

    如果,拿二人相比较,李慕白有兼济天下的宰相才华,可惜做事并不果断,心胸也稍有不宽;叶知秋就是谋略百变的狂人,毫不在意礼仪道德,完全是法家和兵家的融合体。

    如果说信任,他现在无法和李慕白推心置腹,毕竟对方心怀朝廷,对赵家还有期盼,叶知秋却是真正可信赖的谋士,能放心交付兵权,把后背留给对方。

    他很矛盾,无法让李慕白了解他实力,便无法让其做出正确判断,透露出来,却无法保证完全,不得不试探地道:“子圭,朝廷本就想拿我,无奈无法堵天下悠悠众口,又有虏人即将南侵,才不得不放我,看蜀川安排便知。”

    李慕白平静地望着李易,淡然道:“子明,蜀川实情,到底如何?”他就算是忠孝军提控,却对李易所部很不了解。

    李易目光复杂神色犹豫,心中犹如翻江倒海,纠结是不是对李慕白和盘托出,如是,其结果会是如何?

    李慕白似乎有些明悟,脸色变了变道:“子明,如有隐瞒,大势危矣。”

    李易听出李慕白的不满,当此紧要关头,他并不想不信任,而是事关重大不能不谨慎再三。

    他对叶知秋十分放心,甚至能把大军交付对方,自己千里迢迢奔赴行在。但是,他对叶知秋也有隐隐的忌惮,或许是对方能力太强,太桀骜不驯,他能放心有难同当,却不敢保证有福同享,李慕白是标准的儒家士子,有坚持的道德底线,能保证其掌控。

    不舍,他在顷刻间权衡利弊,慢悠悠地道:“子圭,不是我不信更非我虚伪,而是为你留一线生机。”

    说出此言,他忍不住一阵巨汗,自己怎地变的如此无耻,虚伪之言信口就来。

    李慕白神色愕然,方才失望的神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深深地感动,正色道:“子明何须见外,你我同为天下生民,但需问心无愧,便是同赴艰难又有何妨。”

    李易稍稍放心,至少挽回了李慕白的不悦,至于蜀川虚实,他心下有了计较。当下,稍显无奈地道:“子圭,我在蜀川征战,为有足够力量反击,秘密培养兵马,如今已有劲卒五六万。但是,怕朝廷猜忌,不敢在诸公面前坦言,只说有精锐万五千人。”

    李慕白却惊讶万分,心里真是震撼到了极点,瞪着李易失声道:“短短两三年,你竟在虏人眼皮底下,培养出精锐五六万?我竟然不知道。”

    “以战养战,不断用壮丁编入那可儿,生存下来的,都是勇士,稍加训练便是锐士。”李易并不理会李慕白的惊讶,他用的法子非常残酷,以惊人的淘汰率,培养一批铁血悍卒,虽有违人道却也是速成良法。

    不过,他对李慕白还是做了一定保留,把主力减去三成,没有说那些正在训练的少年勇士,这些少年日后可是他作为将校训练,一旦成军将是恐怖的力量。

    “子明,你真的不应该隐瞒,难怪忠孝军会失败。”李慕白长长一叹,如真的被人揭发,事还真不好办,就看别人如何去利用了。

    李易何尝不知其中利害,坦言道:“事关蜀川,我不相信别人,必需亲自击退虏人。”

    万五千人不多不少,即展示实力又不给人强盛印象,李慕白亦是绝顶聪明人,自知其中道理,他无奈地道:“你用心不错,却留下后患。”

    李易点了点头,李慕白虽有道德底线,却在大是大非上,手段还是很辣的。不过,他的确还不够果断狠辣,当初就该把吴蓝山一众斩尽杀绝,而不是留下祸患,要在人吃人的世界生存下来,必需把一切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

    “时下,如何是好?”他心下已有最佳的避祸策略,却还是要试探李慕白,以决定某些事情。

    (本章完)

第489章 小人野望() 
    李慕白怔了怔神,脸色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