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238章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238章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自然是亲萧派——起码不是反萧的。

    萧道成并没有因此放轻松,威胁仍然存在,那就是沈攸之,两个老朋友之间总归也是要有个了结的。

    处理完了袁粲事件的善后事宜,萧道成把指挥部移到阅武堂,把全军主力部队交给黄回,派他西上讨伐沈攸之。

    随同黄回西上的还有萧道成的心腹将领,说是同僚,实则是在旁监视——这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黄回到底是曾经参与过“谋反”的角色,萧道成不可能完全放任他行动。

    千里之外的沈攸之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派大营军事参议官孙同等五位将领,率三万人担任前锋,军政官刘攘兵等五位将领率二万人随后继进,又派大营军事参议官王灵秀等四位将领,分别攻击夏口、占领鲁山。

    闰12月14日,沈攸之抵达夏口城外,仗恃自己兵力强大,脸上不自觉地露出骄傲的神态,暂时把主舰停泊在黄金浦,然后派人通知郢州总部行政官柳世隆,说道:“奉皇太后的命令,暂时还都,你既跟我一样效忠皇家,定能了解我的意思。”

    柳世隆让使者转述:“东下军队的动向,我们早已听说,郢城不过一个小镇,只求自保。”

    沈攸之的主任秘书宗俨之听完了使者的回话,大喜过望,认定这个柳世隆不过是个草包,力劝沈攸之迅速发起攻击。

    人事官臧寅不以为然,分析说:“郢城虽然兵力薄弱,可是地势险要,攻击和防守是两种相反的形势,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见分晓的,如果不能迅速夺取,锐气一挫,声威反受损耗。而今应当顺江而下,长驱直入,只要建康沦陷,小小的郢城岂能独存?”

    沈攸之接受了这一提议,打算留下一小部分军队盯住郢城,然后亲率大军东下。

    大军就要出发时,柳世隆突然派人到西渚展开挑衅,前军将军府大营军事参议官焦度,站在城楼上对沈攸之破口大骂,而且是那种极其脏的脏话,沈攸之当场就被激怒,临时撤销了东下的命令,动员大军焚烧村庄,兴筑长墙,把郢城团团围住。

    正如臧寅所说,攻守本是两种相反的情形,沈攸之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日夜攻打,仍不见成效,被柳世隆困在城下。

    萧赜得知郢城被围攻的消息,可是松了好大一口气,毕竟这是计划中的关键一环,柳世隆果然不负所托。

    但沈攸之兵力雄厚,到底是不争的事实,萧赜特地向周山图打听有关沈攸之的情况,看有无破绽可寻,周山图回说:“沈攸之是我的邻乡,曾经很多次一同带兵出征,我对他可说是相当了解,他性情阴险刻薄,不得军心,从来就是这样,现在困于坚城之下,正是失败的前奏。”

    萧赜会心一笑,大功注定要收入囊中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阿~

    (本章完)

第421章 郢城之围() 
就在与沈攸之正式决战之前,萧道成还煞有介事地问他的军事参议官江淹:“如今下大乱,你认为未来形势会如何演变?”

    江淹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一本正经地回说:“成败的关键在于恩德,而不是人数的多少。

    你具有英雄气慨,谋略高深,第一可胜;你宽宏大量,仁爱宽恕,第二可胜;贤能的人才愿为你竭尽能力,第三可胜;民心归附,第四可胜;奉天子之命,讨伐叛逆,名正言顺,第五可胜。

    沈攸之性情急躁,器量狭小,第一应败;只有威严却没有恩德,第二应败;士卒离心离德,第三应败;地方势力和豪门世族都不支持他,第四应败;深入敌境千里,而无同党响应,第五应败。

    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到结论,即使有十万只豺狼也会被我们生擒活捉。”

    萧道成瞬间笑成了花轿上的大姑娘:“谢谢你对我这么高的评价。”

    江淹可不是一般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此时已颇有名气,所以萧道成才会想得到他的肯定。

    早在几年前,江淹还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小官,连续好几任主子都倒台了,但因过硬的文学实力,被萧道成发掘,把他带到府上任职。

    据说江淹的文采倒还是在政坛失意之后才得以爆发的,有一天他到郊外散心,天色渐暗,便在山上留宿,当晚梦见一个神仙送给他一支五彩斑斓的毛笔,第二天醒来感觉很奇怪,更奇怪的是,之后竟然才如泉涌,终成当世第一大文豪——这就是“梦笔生花”的故事

    多年以后,江淹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没有梦到神仙,而是梦到一个几十年前的大人物郭璞,也就是著名的风水学鼻祖,也是游仙诗的创始人,郭璞对江淹说:“我的五彩笔留在你这里已有很多年了,是时候还给我了!”江淹于是从怀里拿出来,交还给他,自此之后,江淹的文章便没了昔日的风采——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来历。

    前后两个梦当然是虚构的,只是当时的人对于大才子的种种假想,起初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种天才,断定他一定是受到上天的指点,到后来又不敢相信这种天才竟也有才尽的一天,又断定他一定是受到上天的责罚。

    江淹一生著作颇丰,尤其《恨》、《别》二赋更是传世佳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于人生世事的感悟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的,晚年的江淹把更多精力放在生活上,也不再跟名声较劲,为名声所累,文学作品随之风格大变,这也是当时人称“才尽”的重要原因,所谓“才尽”,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反而是一种升华。

    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的景象本来就是大相径庭的。

    所以大才子唐伯虎才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慨。

    此刻的沈攸之也有同样的感慨,他在想自己明明是打着匡扶宋室的旗号起兵,反对萧道成专权跋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理解?

    别人不能理解倒也无妨,柳世隆不能理解,那就真是不能理解了。

    沈攸之一连几次攻打郢城,全都以失利告终,这让他十分郁闷,而萧赜的援军很快赶到,更让局面变得紧张起来,军营里每天都有大批士兵逃跑。

    沈攸之可以容忍城池攻不下,但绝不能容忍人员流失,每天骑马到各营加以安抚,可是逃亡仍不能停止,沈攸之大怒若狂,召集各军各部的带兵官,对他们说:“我奉皇太后的命令,率领义军前往首都,大事如果成功,有官大家一起做,如果失败,朝廷自会杀我满门,与其他任何人没有关系——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想做?最近很多士兵逃跑,全是你们管理不当所致!过去的事,我不再追究,但从今往后,再有士兵逃跑,带兵官连带有罪!”

    他以为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肯定不会有人再逃跑了,结果逃跑的人更多,往往派人前往追捕,最后负责追捕的人也跟着逃跑,而且还没人敢把这一情形报告给沈攸之,沈攸之渐渐成了孤家寡人,却浑然不知。

    这种恶性循环没过多久便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军政官刘攘兵终于忍受不了长官的各种歇斯底里和无理取闹,悄悄把降书射进郢城,向柳世隆请降。

    柳世隆当然不敢相信这这种机遇,打算静观其变,而刘攘兵当天就表达了诚意。

    478年正月19日,入夜,刘攘兵纵火焚烧大片营寨,再派人向城中高呼,然后率军顺利进入郢城。

    营中火光冲天,很多士兵趁乱逃跑,将领们完全无法禁止,沈攸之气得暴跳如雷,立即逮捕刘攘兵的侄子和女婿,当众斩首。

    经此变故,攻城已变得不切实际,甚至自保都成了问题。

    次日一早,沈攸之带着残余部队过江,抵达鲁山时,将领们也都逃光了,臧寅倒是有情义,不忍抛弃沈攸之,却又实在无力继续走下去,毅然投水自尽。

    绝望的沈攸之异常狼狈地向江陵折返,半路上遇到了一些走投无路的士兵,大家互相也没了上下级的那种隔阂,既尴尬又庆幸,携手向江陵奔去。

    沈攸之不知道,此时的江陵早就易主了。

    雍州督导官张敬儿在诛杀沈攸之的使节之后,得到沈攸之东下的消息,立即率兵袭取江陵,杀掉守城将领和沈攸之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

    在距江陵一百余里的地方,沈攸之终于从路人口中得到了江陵的消息,顿感万念俱灰,而重新集结的士兵,眼见回天乏术,再度逃散,沈攸之终于彻底放弃,与儿子沈文和,在华容边界的栎树林中上吊自杀。

    正月21日,当地村民砍下沈攸之父子的人头,送到江陵邀功,张敬儿把沈攸之的尸体放到盾牌上,拿青布伞盖在上面,让人抬到各大市集上展览,最后才送到建康。

    紧接着,张敬儿开始在江陵展开大屠杀,把沈攸之的所有亲戚朋友全都杀尽。

    在被杀的人群中,有两个让人印象深刻。

    留守政府军政官边荣,曾受沈攸之的恩惠,张敬儿攻入江陵后,边荣初心不改,坚决拥护沈攸之,后来被士卒捉住,送到张敬儿跟前,张敬儿问他:“你怎么不早来,兴许还能放你一马。”

    边荣说:“沈公让我守城,我不忍丢下不管,而自己逃命,本就不打算活命,何必多问。”

    张敬儿不屑地说:“不希望活命,那有什么难?”下令将其斩首。

    行刑台上,边荣的门客程邕之突然冲过去抱住边荣,对刽子手说:“我跟边先生是多年好友,实在不忍看他被杀,我愿先死。”

    边荣瞬间泪流满面,与程邕之哭作一团,刽子手一时不能下刀,只得让人报告张敬儿,张敬儿大手一挥:“求死容易得很,为什么不准?”

    于是程邕之和边荣先后被杀,成了当时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知己者遭人唾骂。

    (本章完)

第422章 自食其果() 
就在与沈攸之正式决战之前,萧道成还煞有介事地问他的军事参议官江淹:“如今下大乱,你认为未来形势会如何演变?”

    江淹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一本正经地回说:“成败的关键在于恩德,而不是人数的多少。

    你具有英雄气慨,谋略高深,第一可胜;你宽宏大量,仁爱宽恕,第二可胜;贤能的人才愿为你竭尽能力,第三可胜;民心归附,第四可胜;奉天子之命,讨伐叛逆,名正言顺,第五可胜。

    沈攸之性情急躁,器量狭小,第一应败;只有威严却没有恩德,第二应败;士卒离心离德,第三应败;地方势力和豪门世族都不支持他,第四应败;深入敌境千里,而无同党响应,第五应败。

    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到结论,即使有十万只豺狼也会被我们生擒活捉。”

    萧道成瞬间笑成了花轿上的大姑娘:“谢谢你对我这么高的评价。”

    江淹可不是一般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此时已颇有名气,所以萧道成才会想得到他的肯定。

    早在几年前,江淹还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小官,连续好几任主子都倒台了,但因过硬的文学实力,被萧道成发掘,把他带到府上任职。

    据说江淹的文采倒还是在政坛失意之后才得以爆发的,有一天他到郊外散心,天色渐暗,便在山上留宿,当晚梦见一个神仙送给他一支五彩斑斓的毛笔,第二天醒来感觉很奇怪,更奇怪的是,之后竟然才如泉涌,终成当世第一大文豪——这就是“梦笔生花”的故事

    多年以后,江淹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没有梦到神仙,而是梦到一个几十年前的大人物郭璞,也就是著名的风水学鼻祖,也是游仙诗的创始人,郭璞对江淹说:“我的五彩笔留在你这里已有很多年了,是时候还给我了!”江淹于是从怀里拿出来,交还给他,自此之后,江淹的文章便没了昔日的风采——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来历。

    前后两个梦当然是虚构的,只是当时的人对于大才子的种种假想,起初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种天才,断定他一定是受到上天的指点,到后来又不敢相信这种天才竟也有才尽的一天,又断定他一定是受到上天的责罚。

    江淹一生著作颇丰,尤其《恨》、《别》二赋更是传世佳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于人生世事的感悟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的,晚年的江淹把更多精力放在生活上,也不再跟名声较劲,为名声所累,文学作品随之风格大变,这也是当时人称“才尽”的重要原因,所谓“才尽”,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反而是一种升华。

    别人眼中和自己眼中的景象本来就是大相径庭的。

    所以大才子唐伯虎才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慨。

    此刻的沈攸之也有同样的感慨,他在想自己明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