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143章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43章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牢之虽然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只是保持中立,但在广大群众来看,他或是主动出击,或是迎风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显然东晋国民一致认为刘牢之害怕桓玄,所以无条件投降了。

    出现这种舆论,对于刘牢之可是大大的不妙,对于东晋政府来说,更是灾难。

    北府兵团是当时的王牌军队,桓玄居然能把他们降服,政府军哪还有勇气与之对抗,纷纷弃械投降,司马元显眼看着手下的士兵一个个逃散,却终究无计可施,狼狈地投奔父亲司马道子的东府,询问破敌之策,但司马道子比他还昏庸,只是一味地喝酒抹泪而已。

    桓玄顺利攻入建康,或者说根本就是堂而皇之地入驻建康,沿途完全没有遇到抵抗,基本上先锋部队吼一嗓子就能开路净街。

    3月4日,桓玄宣称接到皇帝的诏书,解除全城戒严状态,并自任总管文武百官、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丞相、主管朝廷机要、京畿卫戍总司令官、徐荆江三州督导官,假黄铖。

    实际上从这一刻起,桓玄已完全掌控朝廷,接下来就要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任命桓伟担任荆州督导官,桓谦担任政府左副行政长官,桓修担任徐兖二州督导官,桓石生担任江州督导官,卞范之担任首都建康市长,王谧担任立法院总立法长,殷仲文担任高级咨询官,刘迈担任军事参议官。

    这些人里面,桓伟、桓谦、桓石生和卞范之,都是跟随桓玄一起造反的亲信;桓修则因为是同族的关系,虽然并不受行风,但也跟着沾了光;王谧是王导的孙子,和刘迈一样,都是望风使舵的行家,眼看司马家衰弱,立马向桓玄投诚,马屁拍得响了,自然少不了好处;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更重要的是桓玄的姐夫,有这层关系,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就不稀奇了。

    第二天,有关单位向皇帝呈上奏章,弹劾司马道子酗酒不孝,应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这个有关单位和上级领导一样神秘,其实比间谍还特工,向来都是国家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此时东晋的有关单位,当然就是桓玄的第三只手了。

    就在当天,桓玄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令把司马道子贬到安成郡,但并没急着杀他,而只砍了司马元显,及其子东海王司马彦璋,谯王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人,也都没能幸免,全都被绑到建康街市上斩首示众。

    王诞作为司马元显的死党,本来也要被砍,但桓修竭力为他求情,桓玄只好饶他一命,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下令将其贬到岭南,永不录用。

    处理了建康的各项事务,桓玄终于可以专心对付刘牢之了。

    毕竟刘牢之已表示中立了,而且也没妨碍桓玄的大事,所以桓玄并不好找借口武力讨伐,但这不代表两人就能和谐相处,桓玄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整他,调任刘牢之为会稽郡长,用温柔的手段剥夺其兵权。

    刘牢之闻讯大怒,加上民间的舆论压力,无尽的悔恨填满胸口。

    留在京城的刘敬宣,也意识到中了桓玄的奸计,以劝父亲接受调任为由,请求前往京口,准备把建康的虚实通报刘牢之。

    桓玄并没把刘敬宣当成威胁,批准了他的请求,刘敬宣赶到京后口,力劝刘牢之讨伐桓玄。

    刘牢之正有此意,先把大营移到班渎,秘密派人找到了刘裕,问他:“我想率军北上,与广陵的高雅之会合,起兵安定国家,你可愿意一起行动?”

    刘裕回说:“将军率领数万人的精锐部队,望风迎降,归附桓玄,他的名望已达巅峰,声威震动天下,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对他一致顺服,广陵虽然距离不远,但桓玄岂能由你走到?我当脱下军服,恢复平民身份,仍回京口老家,才有望保得一条贱命。”

    何无忌不久也找上门,问刘裕:“桓玄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你说我该怎么办?”

    刘裕说:“以我观察,你舅舅终究难逃毒手,你不妨随我到京口,如果桓玄遵守臣属的节操,我们就还事奉他,如若不然……再从长计议。”

    何无忌顿感心潮澎湃,收拾行囊与刘裕悄悄向京口转移。

    刘牢之已然精神失守,无尽悔恨和愤怒充斥着大脑,就算部下都不支持,他也决心领兵南下。

    战前动员大会上,军事参议官刘袭一脸阴沉地说:“有一种绝对不可以做的事,就是谋反,将军几年前反了王恭,近些日子又反了司马元显,现在又打算反桓玄,一个人一连三次谋反,还怎么能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脱下官服,头也不回地离营而去。

    他这一走,在座的其他人迟疑了片刻,也纷纷离席,刘牢之顿时又燃起一种绝望的情绪,众叛亲离的滋味可当真是不好受的。

    当年的名将却不幸沦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进退失据,左右两难。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想等到中央和地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却丝毫意识不到国家形势的变化,中央已丧失了统率力,如何与地方要员对抗?

    美梦破碎带来的不只是失望,还是无尽的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丧失人心。

    古往今来无数智者贤人都曾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刘牢之凭借寒门的背景,能够割据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北府兵团的拥护,水能载舟,变能覆舟,当将士们纷纷转身而去,刘牢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继续叛变似乎不大可能了,刘牢之几经纠结,终于放弃了争权夺利的念头,让刘敬宣去京口迎接家眷,一家人好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啊。

    然而约定的日期到了,刘敬宣却迟迟不归,刘牢之本就悬着的心变得越发恐慌,认定是桓玄已经发难,只怕全家人都已惨遭杀害,于是强忍悲痛率领私人军队向北逃去。

    这一路可不轻松,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这个征战沙场20多年的老将,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经过新洲时,抛下部众,孤身一人跑到野林中上吊自杀,东晋最后一个名将就此陨落。

    (本章完)

第271章 桓玄称帝() 
刘敬宣确实只是耽搁了些日子,并没发生意外,但当往回走的时候,意外得知父亲的死讯,虽然悲痛欲绝,可也不敢贸然前往为父亲治丧,因为他也误会是阴谋泄漏,刘牢之才会被杀,所以飞船渡江,投奔广陵的高雅之。

    刘牢之的尸体最终被桓玄获得,下令砍下尸体的头颅,然后拖到街市上由民众观看。

    东晋那么多名将里面,刘牢之无疑是下场最凄惨的一个。

    不久之后,变民首领孙恩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被刘裕围追堵截地打了几个月,孙恩集团的部众日渐稀少,尤其长时间在海上漂泊,集团内部人心思变,为了鼓舞人心,孙恩准定发起最后一击,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万一失败,也好过在担惊受怕中度日。

    402年3月,孙恩亲率所有部众攻击临海,可惜这最后一击并未奏效,被临海郡长辛景,打得溃不成军,而辛景也是个铁腕人物,击败变民后,也不管什么人命关天,更不理会什么坦白从宽,对变民集团展开疯狂而彻底的屠杀,孙恩当初裹肋的三吴百姓,几乎全部死光。

    孙恩自知罪孽深重,如果遭到生擒,必将受到丧心病狂的折磨,于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自由洒脱而又不失一代变民首领风度的死法——投海自尽。

    他的门徒党羽,以及姬妾、歌女、舞女,一起陪同自杀的,有数百人,残余的数千人部众则称孙恩是借水成仙,并未真的死去,共同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盟主,继续水仙的大业,但规模和实力都远不如孙恩,对政府造成的威胁也大打折扣,桓玄为了避免引发更大的麻烦,暂时任命卢循为永嘉郡长,以求取一时安宁。

    但卢循可并不因此心怀感激,继续祸害百姓,并于5月份从临海推进到东阳,重新吸纳了大批部众。

    桓玄很不开心,出兵镇压,显然就在无形成削弱了建康的防卫能力,但如果坐视不理,那也不合适,搞不好卢循会发展得比孙恩还要强悍,苦思冥想之后,决定还是依靠北府军出面,既能镇压变民,又能牵制敌对势力。

    刘牢之死后,北府军中既没有复杂的家族势力,又颇具威名和影响力的,就只有刘裕了,桓玄于是擢升刘裕为抚军将军府大营指挥官,由他率军讨伐卢循。

    卢循当然不对手,但刘裕倒也不急着结束战斗,与卢循展开拉锯战,趁着讨伐变民的机会,好好观望一番朝廷的局势,另外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如果卢循之乱平定,桓玄一定会把矛头伸向刘裕。

    事实证明,讨伐卢循确实成了刘裕的护身符,北府军的许多将领接连被害,但刘裕终于安然度过危险期,熬死了桓玄,并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

    上位之初,桓玄还没有露出凶残的一面,为了拉拢人心,主动让出丞相和荆江徐三州的职位,改任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京畿卫戍总司令官、豫州督导官、文武百官总管,而由命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太宰,以表明自己对司马家族的忠心。

    虽然这种诈骗手段很是蹩脚,但起码没有露出大的破绽,旁人无从指摘。

    接下来桓玄就开始在诏书上下功夫了,欲扬先抑的本事可谓炉火纯青,往往先饱含深情地上疏贬低自己,然后再以安帝的名义下诏反对自己的意见,力证自己是何其伟大。

    类似的把戏玩了不下十几回,但完全是自欺其人,朝野上下谁不知道安帝是个白痴,更清楚这一切都是桓玄自导自演的好戏。

    当然站在百姓的角度,谁当权与自己有屁的关系,只要保证衣食无忧就万事大吉。

    遗憾的是桓玄并没有满足大家这个愿望,刚到京城的时候,倒是一副忠臣良将好领袖的模样,罢黜奸佞,擢升贤才,民间一片欢腾,都对新政府心怀期待,可是没过多久,桓玄便深溺于奢侈豪华,放纵享乐,法令也不断更改,丝毫不顾及百姓的感受,更不理会民间生存之艰辛,坐视三吴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却不施予援手,人民饿死或逃亡的占原有人口的一半,户口相比也减少一半。

    当然这其中也有程度上的差异,会稽郡的户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临海郡及永嘉郡,几乎死绝,富贵人家虽然身穿绫罗绸缎,怀藏金玉奇宝,但没有粮食,终究难逃一死,与穷苦人家的区别只是死在什么地方而已。

    桓玄对这些都不在意,他唯一只关心如何夺位,何时登极而已。

    8月,桓玄以平定司马元显有功为由,自封豫章郡公,以平定殷仲堪和杨佺期有功为由,再封桂阳郡公,原来的南郡公不变。

    他一人身兼这么多公爵并没什么益处,实际上只是想借机提升子侄的地位而已,不久便把豫章公转给儿子桓升,把桂阳公转给侄子桓俊。

    篡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司马道子虽没有什么才华,但桓玄越看他越不顺眼,终于派人将其毒死,结束了他39年的昏庸人生。

    到了第二年,朝廷内外基本上已经全都打点完了,为了进一步提升威望,一副大义凛然地模样上书请求领军北伐,扫平关中河洛。

    但他当然不肯在这节骨眼上北上打仗,接着便以安帝的名义下诏反对。

    为了力求真实,桓玄在上疏北伐之后,还装模作样的整理行装,但既不是准备粮秣,更不是动员军队,而是下令建造轻便的快艇,在上面满装绸缎衣服、稀世珍宝和名人书画,时刻做最坏的打算,万一发生不测,立刻跑路。

    即使已控制全局,桓玄还是略觉紧张,这种不自信的味道自始至终都伴随其左右,也决定了他终于斗不过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性格决定命运岂是随便说说而已的。

    实力和名望都已无可复加,殷仲文和卞范之,秘密写妥了加九锡和让位的文告,力劝桓玄尽快夺取政权,并接受安帝的禅让,以免夜长梦多。

    桓玄表示同意,于是一切依照顺序进行,先以安帝名义下诏任命桓谦为高级咨询官、开府、主管朝廷机要,王谧为立法院副总立法长、宰相,桓胤为立法院总立法长,桓修为抚军大将军,几天后再下诏擢升桓玄为相国、文武百官总管、封楚王,采邑十个郡,加授九锡,楚国设置丞相以下文武官员。

    10月,楚王桓玄上疏请求返回封国,然后接着下了一道拒绝的诏书,把禅让运动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

    一般在改朝换代时都会出现祥瑞和名声很高的隐士,桓玄不想留遗憾,于是先制造谣言说钱塘临平湖的湖水,忽然满盈,江州又下甘露,然后秘密指派官员集体道贺,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