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135章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35章

小说: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凉的内乱已经如火如荼了,但很快爆发的宫廷政变更让国家雪上加霜。

    (本章完)

第256章 姑臧政变() 
吕光死后,太子吕绍暂时封锁死讯,不对外发布消息,吕纂却强行打破閤门,在老父灵柩前放声痛哭,各种抱怨哀号,听得吕绍毛骨悚然,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艰难处境。

    过了许久,吕纂终于哭完了,然后一声不吭地准备回府,吕绍赶忙追上他,声称要把王位让给他,用着极尽卑微的语气说:“哥哥功劳既高,年龄又长,应该继承大统的,小弟愿意带头拥护。”

    吕纂白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陛下是王国的正嫡继承人,我怎么可以冒犯,休要再说这种话,让旁人听到,这是要置我于不忠不孝啊!”

    吕绍更加害怕,吕光的侄子、骠骑将军吕超劝道:“吕纂多年来一直担任大军统帅,声威震慑内外,在父亲丧事期间,并不悲哀,反而大踏脚步,高抬眼眉,定有背叛之心,应该早日铲除。”

    吕绍面露难色,苦恼地说:“先帝临终时的话仍在耳畔,我怎么敢轻易违背,我以不到20岁的年纪就担负起重大的责任,正要依靠两位哥哥,安定家国,纵然他要害我,我也视死如归。”

    吕超无法说服他,唯有摇头叹息而已。

    这时宰相吕弘派出政府行政官姜纪,秘密告诉吕纂说:“主上昏庸懦弱,势必不能领导我们渡过灾难,哥哥威望恩德一向很高,应为国家着想,不可拘泥小节。”

    吕纂既得支持,于是率数百武士,深夜翻过姑臧北城,攻击广夏门,吕弘则率东苑部众,用巨斧砍开洪范门,两路进逼皇城。

    首都东区卫戍司令官齐从,正驻防在融明观,发现情况有异,立刻迎上前盘问:“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敢随意入宫?”

    军队回说是太原公(吕纂),齐从当即便明白怎么回事了,喝道:“主上刚即位,太原公夜闯入紫禁城,是不是打算谋反?”

    吕纂已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也不作解释,就那么盯着齐从。

    这种问题又何需回答,齐从迅速抽出佩剑,直砍向吕纂的前额。

    这一剑倒是出人意表,吕纂的左右侍从紧急上前擒住了齐从,吕纂惊魂甫定,淡淡地说道:“这才是忠义之士,不要杀他。”

    士兵于是继续向皇宫深入,吕绍已派虎贲禁卫指挥官吕开率领禁卫军在端门抵抗,吕超也率二千人的骑兵增援。

    但宫中的卫士一向畏惧吕纂,不敢与之交手,吕纂大踏步地向吕绍走去,旁边的士兵根本不敢阻拦,吕超气愤之下亲自上前与其单挑,结果被吕纂打败,吕绍眼看大势已去,黯然自杀,吕超则只身投奔广武。

    政变进展十分迅速,吕纂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控制了宫城,但对吕弘的军队仍然心怀忌惮,假意把天王之位让给吕弘,吕弘连忙回绝说:“吕绍是弟弟却竟继承大统,因此人心不服,所以我才带头违背了先帝遗诏,把他废黜,我怎么能再跳过哥哥继承王位!”

    吕纂得到他这个回应,还算满意,但当然不可能完全解除防备,为了搞定舆论,让他出宫对大家宣布取代吕绍是依照先帝的遗诏,完全合理合法。

    文武百官才不信这一套,但这是吕家的家事,旁人也无从过问,只要国家尚有君主主持大局,管他谁继位呢。

    吕纂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天王之位,追谥吕光为懿武皇帝,吕绍为隐王,任命吕弘为总司令官、全国各军区总司令官、最高指挥官、车骑大将军、京畿卫戍总司令,主管朝廷机要,改封番禾郡公。

    大事平定之后,吕纂找到了齐从,皮笑肉不笑地问他:“你前天用刀砍我,岂不过份?”

    齐从满脸的悲伤情绪仍未退去,凄然回说:“隐王是先帝亲自指定的继承人,陛下虽然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但我位卑人贱,并不十分理解,所以当时是唯恐陛下不死。”

    吕纂忍不住笑出声来,但并没怪罪,反而表扬他的忠诚,加以特别优待。

    投奔广武的吕超很快也被召回京城,吕纂的叔叔、征东将军吕方,当时正镇守广武,吕纂派使节对吕方说:“吕超事实上是个忠臣,道义和勇气都应得到嘉许,只是不了解国家大事而已,我正要任用他共度国难,请把我这番心意转告给他。”

    吕超几经纠结,终于上疏道歉,自请处分,吕纂满心欢喜地恢复了他的爵位,但却不知道就这个决定最终害了他的性命。

    姑臧发生了这种变故,在整个十六国时代并不稀奇,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司空见惯,老皇帝去世,新皇帝不能服众,引起宫廷政变,何其老套,可是吕纂不是第一个抢夺宝座的人,也永远不是最后一个,总是会有那么多来者步其后尘,并非世人不智,而是太智了,明知做这种事会引起巨大的动荡,仍然自负才华、铤而走险,究其根源还是权力的诱惑太过摄人心魄了,当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而上面的人又远不如自己有能力,这时总会萌生一种更进一步的冲动,古往今来能克制此冲动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有强大自制力的人,当然值得赞扬,最终沦落为权力的奴隶的那些人,总不免被权力抛弃,在失落与悔恨中凄然逝去。

    北魏就曾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惹下了大祸,而且当时老皇帝还没死,就被别有用心之人谋害,比吕氏政权更加惨烈,所幸现任皇帝拓跋珪仍然生龙活虎正当年,北魏政局也达到了前所有的稳定与强盛。

    398年6月16日,北魏新征服地区的战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拓跋珪下令文武百官讨论新的国号,认为国家现在已是今非昔比,应该有个更为正式响亮的国号,才配得上既得的成就。

    官员们一致认为秦王朝以前的天子,都是以封国国君升任,因此都用原来封国的国号,当作帝国国号,拓跋家族盘踞在以古代国有百世之久,终于奠定基业,并进入中国,应该仍沿用“代”作为国号。

    禁宫侍从长崔宏却不以为然,“从前商王朝的中央政府并不常设在一个地方,所以有时叫殷,有时叫商,代虽是古老的国度,但上天的恩宠却是新近赐下,当颁布登国年号之时,已经把国名改称为魏,魏是美好的意思,曾经是第一等强国,我们仍应保持这一国号。”

    拓跋珪内心深处毕竟还是倾向于崔宏的观点,早在改称魏王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出决定了,于是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国号确立之后,拓跋珪把首都迁到平城,开始兴建全新的皇宫宝殿、皇家祭庙、土神农神祭坛,并下令有关单位,划定京畿范围、确定道路名称及里程,使用中原政权的标准度量衡,然后派人到各郡国视察,弹劾违法乱纪的地方官,一旦抓到,全部由拓跋珪亲自考核定罪。

    硬件设施得以完善,拓跋珪接着进行中央政府的各项建设,让政府文官部助理官邓渊负责创立国家的文官制度、制订皇家音乐,礼仪部助理官董谧,负责制定礼节仪式,法务部助理官王德,负责制定法律规章,天文台长晃崇,负责考察天象,文官部长崔宏,则担任总监,负责督促整体进度及相关考核。

    12月2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拓跋珪正式登极称帝,大赦,改年号为天兴,下令无论朝廷官员还是乡里小民,都要把头发束成辫子,盘到头上再戴冠帽,追尊遥远的祖先拓跋毛以下27人都称皇帝,尊奉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拓跋什翼犍为昭成皇帝,拓跋寔为献明皇帝。

    束发是当时成年男子都会做的事,但汉人和其他民族不会扎辫子,只是把把头发束起来而已,这是拓跋鲜卑,也即索头部落与其他民族的显著区别。

    北魏正式建国,拓跋珪正式称帝,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来临。

    (本章完)

第257章 北魏帝国() 
就像当初汉赵政权的刘渊宣称自己是汉帝的后裔,拓跋珪为了彰显自己出身的正统性,采纳了崔宏的建议,声称拓跋家族的祖先是黄帝姬轩辕,受到大地之神的保护。

    这种说法在最开始当然只是个笑话,但时间一长,也就在民间传扬开了,几代人之后,大家也许就真的慢慢接受了。

    实际上哪个民族当权并不重要,只要能使国民安居乐业,法律足以保障人身安全,思想不受极端禁锢,何必刻意区分什么汉人胡人。

    拓跋珪此次入关,是奔着统一中原而来的,各方面的工作都尽力做到了极致,因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落后,起用大批有才学的汉人,下定决心把北魏经营成一个比前秦还要伟大的帝国。

    此时的北魏共占据六州的土地,分成了22个郡,拓跋珪把这些郡长县长以及名门望族的家属二千多户,强行迁到首都平城,强化国都的中枢作用,然后把代郡以西、善无以东、阴馆以北、参合以南的区域,划为北魏的京畿,在京畿地区以外的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则设立八部总监,分别管辖。

    一个强盛帝国的雏形渐渐露出了眉目。

    当然想要国富民强,傲视群雄,单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起码的骨架,缺乏血肉的填充,注定不能活蹦乱跳,拓跋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此期间,北魏仍未放弃从高车部落中获取丰厚的补给,不得不说塞外游牧民族的存在,为拓跋珪的霸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每次塞外远征回来,拓跋珪必定要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以庆祝取得的成绩,这时候往往让俘虏的高车人,用身体围成圆周七百多里的人墙,然后把野兽驱逐到中间,再由国内的勇士们进行狩猎比赛,拓跋珪有时兴起,也亲自参与,更多的时候则在群妃和智囊团的簇拥下一同观赏这一盛大的景象。

    399年3月8日,拓跋珪再度远征归来,返回首都平城后,对于治理国家也有了新的灵感,把政府36部与其他一级部会,扩张成360部,让各个部落总监分别主持扩张后的各部,原来的36部则由崔宏全力主持,职位相当于东晋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崔宏也成了这一时期的北魏最有权势的汉人。

    除此之后,拓跋珪还设立儒家学派的五经教授,增加国立大学的学生名额,全国共有三千人,作为一个鲜卑人的政权,儒学生的人数达到这种规模,已算得上了不起了,东晋是名符其实的汉人政权,但曾一度取消了儒家学校,双方对待学问的态度对比明显。

    儒家学说不能算是完美,但其中许多思想都对国家稳定和改善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乱世中,远比其他任何学说都更能有威力。

    拓跋珪曾专诚问国立大学教授、儒学大师李先请教:“这天底下什么东西是最好的,就是那种可以很好增加人智慧的?”

    李先不假思索地回复道:“书。”

    拓跋珪略感兴奋,追问道:“那天下共有多少书?怎么样才可以搜集到一起?”

    李先回说:“自从有文字以来,书的数量每年都有增加,直到今天,数量早已多到无法计算,如果陛下喜欢,搜集起来并不困难。”

    拓跋珪大喜过望,于是下诏让国内各郡县的官员广搜书籍,然后全都送到平城。

    李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无数经典书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得以保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若非拓跋珪的命令,国内必将有无数书籍毁于接二连三的战争之中。

    拓跋珪为了心中的理想,可谓殆精竭虑,有时倒像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小员工,时时处处都谨慎小心,唯恐哪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对,不幸拖了单位的后腿,又时时处处充满了好奇,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惊喜。

    拓跋鲜卑自西晋以来,先后出现的三个首领,在部落的崛起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拓跋郁律第一次带领部落完成了雄居塞外的壮举,若非被奸人所害,还是很有可能与当时的后赵一决雌雄的。

    拓跋什翼犍自幼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第一次把汉人的那一套规章制度应用在部落里,并催生出灿烂的火花,开阔了族人的视野,提高了部落的文明程度,可惜遇到了强硬的对手苻坚,不然也是有可能建立一番功业的。

    拓跋珪则继承了先人的优良品质,而且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条件,趁着中原大乱的几年时间,在塞外苦心经营,并一举击破后燕的入侵,完成了部落多年来入驻中原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他还很年轻,称帝之时仍不满30岁,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同为鲜卑人的慕容家族,与对手相比可就惨淡得多了。

    实际上慕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