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风流军师 >

第424章

大唐风流军师-第424章

小说: 大唐风流军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是大家说这么多的关键所在,李彦也不隐瞒观点:“皇上,长孙大人,你们在顾虑锦儿新汉国吧?”

    李彦这样一说,这些人反而不好意思。这种事是不能公开说的,但李彦却摆到桌面上,让这些人一时间说什么都不是。李彦轻轻一笑:“我为什么说了那么多国家概念问题,也就在于这里,并不是我向着自己妹妹,其实薛廷陀归新汉归大唐都没什么区别,都是让他们接受汉家文化和中原思想,难道你们看不出来,新汉为什么国号为汉,他们有多少汉人?恐怕十分之一也没有,可为什么不起别的名称?锦儿让他们慢慢变成汉人啊?”

    这一下所有人都吃惊的张大嘴,这一点他们谁也没想过。好半天房玄龄说道:“俊青可以确定锦儿是这么想的?”

    李彦点点头:“不错,因为这是我安排的,虽然定国号汉不是我出的主意,但她确实在推进这一点。看看西海,看看西域,再看看现在的新汉,锦儿哪一样和大唐有区别?汉字,汉语,汉人官制,汉服,到礼仪,哪一个不是在推进这些。同时所学的也是儒家文化,尊崇的也是道教,我想皇上应该明白这是为什么?新汉国经过几十年或者百年,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什么突厥人?什么铁勒人吗?他们都会有一个名字汉人,那时候如果新汉国皇帝荒淫无道,中原王朝吊民代罪,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他们和关内道、陇右道和河南道又有什么区别?”

    不等他们说话,李彦接着说道:“其实承乾、李泰、李书同都一样,他们在推行李锦儿的战略方式,我相信几十年之后,这些地方都是大唐的领土,都是汉家天下。李锦儿是我妹妹,但她也姓李,李承乾、李泰可是皇上你的儿子,李书同是你的侄子,皇上难道还不明白吗?”

    震惊,绝对的震惊,李彦已让这几个人大脑当机。李世民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俊青好大的手笔,真是谋略天下,朕自愧不如啊!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李彦瞪他一眼:“这不是废话吗?我早说你会信吗?还不得说我图谋不轨,想谋夺江山啊?就是现在你还不是一样担心锦儿的新汉国?”

    李世民有些尴尬,但嘴硬的说道:“你太小瞧朕了。”

    李彦说道:“我一点都没有小瞧你,也尊重你,今天不妨把话说明白,如果皇上不是一代明君贤主,那我怎么干可说不上了。”

    李世民心头一惊,暗道好险,如果自己行为真有一些差错,一意孤行,李彦可能真的灭了自已,有些心虚的说道:”那现在呢?“

    李彦一笑:“你大可以高枕无忧,其实高句丽在我眼里小丑一个,根本不值得大动肝火,我可以随时灭了他。既然皇上想威震天下,创大唐千秋功业,臣也就支持你,把薛廷陀交给我来处理如何?”

    “好,朕答应,你说需要多少兵力?朕给你。”李世民痛快的说道。

    李彦摇摇头:“不用多,把原来的骁卫军给我,把原骑士团的人调给我就可以了。”

    连李靖都吃惊:“俊青,你的战略确实高明,但战场上还是讲实力的,薛廷陀为铁勒后裔,是突厥一脉中战力最强的,兵力达二十多万,左右骁卫才不足一万人,是不是轻敌了?”

    他一说,其他人也这么认为。李彦说道:“李将军年事已高,皇上心疼你,不让你随军征伐高句丽,李将军有没有兴趣随我征战漠北啊?”

    李靖当时高兴的说道:“好,皇上,臣请求出战。”

    李世民担心的说道:“药师身体能行吗?”

    李靖很自信的说:“永王已不便之躯尚且如此,老臣难道不如他吗?”

    李彦说道:“没事,怎么也比我强。再说,也不用将军提枪上马,有李将军随军指挥,可抵十万精兵,我认为,一个骁卫军足够了。”

    “好。”李世民说道:“朕同意,那就”他刚想说任命李彦为总管,但一下看到李彦使眼色,改嘴说道:“任命李靖为漠北道行军大总管,李彦为行军参谋,指挥骁卫军和漠北诸州兵马,讨伐薛廷陀部。”

    李靖愣了:“皇上怎么是臣为大总管?我愿相助永王为副。”

    李彦一笑:“李将军,皇上可是给你机会,我还年轻,以后有很多机会,不着急。”

    李靖明白过来,给李世民躬身施礼:“多谢皇上成全,臣定不负重托,让漠北成为大唐领土。”

    这一来,房玄龄可是高兴坏了,李彦越来越会处事。只有李绩心里不是滋味,他却没这样的机会。没办法,谁让自己和李彦一直不咸不淡呢。李彦也清楚,说道:“李尚书,听说你随皇上征伐高句丽,有没有兴趣比一下啊?”

    李绩一笑:“那好,看看谁先结束战事。”

    李世民大手一挥:“好,各自准备,朕看看会不会和俊青一起班师回朝。”

    这些人告辞离开皇城。李彦说道:“李将军,整顿军队,集结粮草,什么时候出兵就麻烦你了,我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有什么命令,吩咐就行。”

    李靖笑着说道:“永王客气了,这些我来安排。”

    李彦笑着离开了,他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呢,起码要解决了李治的问题。

第437章 东征西讨(三)() 
这一次进攻薛廷陀,李彦不要那么多兵是有原因的,因为从这里进入漠北作战,路途很远,军队越多,粮草越是沉重的负担。虽然有从长安到肃州,长安到定襄这两条快速干道,但这时候运输大部分是马车,不只是人吃,牛马也需要吃的。所以,从出发带的粮草,到地方只能剩下三分之二就不错了,打仗就是烧钱啊。

    这些年,大唐是比较好,但也只是刚刚脱贫而已,算不上多富裕。不过加大商业和工业税,加上矿产税收,大唐已不再是贫困户。如果不是岭南、东南、台湾、吕宋不断有运进来的粮食和物资,李世民哪敢两面开战。

    十月份,李世民已离开长安前往洛阳,李彦他们却没有快速出兵。李靖在整编军队,骁卫军一直是李彦的老牌部队,但是二十几年过去,一些新上来的府兵,战斗力减弱,和其他兵一样,连原来周景龙和孟厚也早已致仕,所以根本和其他十六卫没什么区别。

    李彦要骁卫军也不过就是对这个名字亲切而已,如今平阳公主不在了,柴绍也于李秀宁死后第二年重病去世。由于李彦的出现,两个人算是走完了一生。

    对此,李彦只能是心中感叹,这些从历史上留下一笔的重要人物,在李彦的注视下离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凌烟阁已建成,上面的二十四位功臣,如今已好多都去了。让李彦知道的时候,心中很有感慨。那是去年的时候建立的,按着房玄龄提出,应该有李彦一个位置,但被李彦拒绝了。

    其实李彦功劳确实不小,也很多人不反对,但李彦一句话,让所有人都称赞和佩服。李彦告诉李世民,他不是遵守道义的人,也没有为大唐的奠基做什么贡献,以他的资历是不应该登上凌烟阁的。如果李彦上去,那些和他一样为大唐做出贡献的人呢?那不是太多了?

    李世民表示同意,其实李世民心中多少有对李彦的不满和提防,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内心深处,李彦并不是认为自己功劳不够,他是随李世民进长安的,虽然没有参加晋阳起兵,但李世民的一系列大事,李彦都参与了,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李彦可是保全了李世民全家。

    就这一个功劳就无人能比。但他明白,历史已让自己弄得面目全非,按着后世的推论历史,他在某一个点上改变,那么他后面的历史就将全部消失,会形成一个新的历史,即使穿越者再回去,也不会认识那段历史。

    按时间空间定律,其实在李彦做出足以改变历史的事情时候,后面他来的那段历史已不再是李彦来时的历史。即使李彦再穿越回去,也是他回到了未来。那就是他进入大唐的时候,已变成了大唐的人,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时空的人。

    这是时间理论,因为时间是永恒的,也可以说是一维的,但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李彦的影响多大也就注定了他会改变多大范围的历史。当他足以影响世界的时候,那么全世界的历史也会随之变化。

    所以,李彦不想改变大唐,他认为只要李世民不变,大唐历史就会走下去,中国就会按着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但是不是李彦想的那样,他就不知道了。

    其实,这些也是李彦自己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到底是不是,李彦永远也不会知道,只是心里抱着那一丝希望,让他从来没想过夺取李世民的天下。尽管他在极度不满的时候也动过推翻李世民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放弃。对未来一切的不可预知,让李彦十分小心,尽可能不去做大的变动。他经历的很多事还是能看出来,很多事物已不再按着李彦知道的方向发展。

    起码,李锦儿的出现,完全是改变了西域的发展,吐蕃被灭了,西突厥也提前被灭,但吐谷浑却比历史中多延续了好几年。如今薛廷陀是不是历史上在贞观十八年被灭的,李彦根本不知道。

    这些源于他对原来历史的不了解,其实,确实李世民没有变,历史就会按着他原来的轨道前进。历史上,薛廷陀确实是在贞观十九年到贞观二十年之间被灭的。但那是征伐高句丽之后,可历史还是出现了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灭薛延陀之战提前了,和李世民征伐高句丽同时进行。

    李彦并不精通历史,如果精通,他会知道,既然李世民没有变,那他征伐高句丽就会走与原来历史一样的道路。如果知道,可能历史变化更大,但李彦不知道。所以,他和李靖领兵进攻薛廷陀。李世民进行对高句丽战斗,还会是原来的样子。

    以大唐现在的国力和军力,李彦相信不应该像原来那样,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他不再管李世民的征伐高句丽,而是一心准备自己的事情。李靖虽然老了,但他的能力却没有减少,相反,用兵更加老练。

    和李彦研究后,李彦才知道,李世民进行这次作战,对高句丽用的不是府兵,竟然是募兵,采取自愿参战的原则。十万大军是自愿军,并非是十六卫的府兵,所以才大方的对李彦说需要多少人,他给李彦。

    但李彦没多要,只是要了左右骁卫,这一来,只是两个卫的兵力,共计一万人。因为是调府兵,从全国各地向北集结,要比李世民慢的多。对于用兵,经验丰富的李靖在李世民前往洛阳的时候,他也离开长安,前往夏州,准备在那里集中兵力,集结作战物资。

    薛廷陀占据了东突厥的地方,主力在渃真水一带,而他的牙帐在原来颉利可汗的牙帐,阴山以北,也就是碛口一带。李靖决定从定襄集中兵力,进入夏州,也就是原来的朔方城,再向前,从朔州可直接进攻渃真水,击溃他主力之后,直接进攻碛口,再来一次灭突厥的战斗。

    对这个计划,李彦没有反对,对于用兵之道,李靖超过李彦太多,他不过是仗着知道很多后世的战法而已。单论古代用兵,李彦根本不行,所以,他把总管的位置让给李靖,自己还当好自己的参谋就行。

    李靖先期离开,李彦并没有走,一来,他通过李丽质在准备一些物资,二来,他还有些事情要处理。

    按李世民要求,李治留下监国。但他并不在长安,而是要求李治前往洛阳随驾。当李世民宣布的时候,李治脸上的不情愿,李彦能看出来。因为什么,李彦也知道,毕竟他偷听了李治和武媚娘两个人的谈话。

    除了说李治没出息以外,李彦想解决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李治一朝,武则天并没有篡权,只是李治身体不好开始,武则天逐步掌握权力。当她的儿子上来之后,帝后之争越来越厉害。为了自己说了算,武则天连着把三个儿子全废了,最后才自己称帝。

    如果他的儿子表现的强一些,武则天未必能篡权。对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李彦还是承认的,也是后来历史学家不得不承认的。只能在她个人生活作风上,大肆贬低她。

    所以,李彦决定找来两个人谈一下,有自己监督,有周围庞大的力量,武则天如果明智,她可以协助李治治国,但不能篡权。这也是李彦的小心思,他想利用武则天的能力。

    起码李彦看过的书中知道,武则天开文武两科科举,同时,大力打击世家,重视商业和农业,对外强调用兵,取得平定西域和吐蕃的军事胜利,也成功灭掉高句丽,如果没有武则天,李治那性格未必有永徽之治。对于武则天能否篡权,能不能还政于李唐,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