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奥匈帝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而是不顾一切的宣传让人们相信,因为那符合他们的利益、符合教会的利益。
古堡、庄园很奢华,他们的宴会也很丰盛,但……不过几个月的恩斯特只能喝奶,看着面前的美食他只有观赏的资格。
由维也纳乘坐马车前往梵蒂冈大约需要18天的时间,一路上走走停停外加休息宴会,这个时间提高到30天也实属正常。
频繁的离开马车空间,这也让恩斯特对于自己的队伍情况有一些明白,身穿大红色长袍的约有三十几人,这些无疑是教会的骑士团,他们主要负责主教的安全问题。传统日耳曼式蓝色笔挺军装骑士则属于奥匈帝国,他们的数量多一些大约有百余位。
但奇怪的事情就在这里,相比较那些本应该忠诚恩斯特的奥匈帝国骑士实际上远远没有那些教会骑士恭敬。由此也能够看出恩斯特在奥匈帝国的地位,离开奥匈帝国也许还是一件好事。
一路就这样过去,见识到各种风格的小镇城市,32天之后罗马就在眼前,第一次来到1894年的罗马恩斯特是有些小激动的。
可惜……此时的罗马没有街头小音乐团、没有小丑、没有穿着时尚的靓女丽人,有的是残旧、是古朴、是战争留下来的痕迹以及面容消瘦、忙碌工作的意大利公民。
意大利此时全称应该为意大利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1861年统一意大利,现任国王是他的儿子翁贝托一世,继位时间为1878年,出生1844年都灵。
恩斯特怎么知道这里是罗马?那是因为前世他的初恋就留学罗马,他对罗马多多少少有了解。另外一路上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已经有一些明白,因为他终于想起自己从什么地方看到过那个大胡子。
不仅仅是自己的父亲,那个花白大胡子的家伙恩斯特也开始有印象,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奥匈帝国创始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自己的父亲则是那个一战中最大的倒霉鬼斐迪南大公?
当然,凭借恩斯特那浅薄的历史知识,他清楚的也只有这些,具体未来谁继承奥匈帝国皇帝的位置、为什么自己兄弟几个会备受冷遇并不是很了解。
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孤儿?想着这些恩斯特内心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因为双方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即便那个漂亮的微胖妇人很是疼爱他,那个不经常露面且面容严肃的父亲看到自己也有一些柔情。
罗马……自己是前往罗马皇宫还是梵蒂冈?相信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最高吧!
当黑暗的中世纪如同迷雾一般解开,上帝的光辉也开始没落……回想起梵蒂冈的辉煌,恩斯特的不由用意大利语念叨起这一句话。(仅会这一句,囧~)
咣当~
不好!
抬眼看过去,果然……
欧仁大主教和奶妈一脸惊恐的看着恩斯特,甚至欧仁大主教手中的黄金镶宝石杯子掉在地上也毫无察觉。
第三章 教宗利奥十三世()
“当黑暗的中世纪如同迷雾一般解开,上帝的光辉也开始没落……,上帝的光辉也开始没落,主……这是您的化身还是您安排来拯救我们的救世主?”
欧仁主教从没有如同现在这样虔诚,奶妈更不用多说,如果不是抱着恩斯特,估计她早已经跪在地上,可即便是这样她嘴里也不停的嘟囔着什么,空闲的右手画着十字。
已经开始有些等待不及的欧仁大主教催促的着队伍的速度,而那句话也默默的在队伍里传播起来,当圣彼得大教堂大门前奶妈抱着恩斯特露面的时候,全部骑士看向他的目光都不同起来,即便那些桀骜不羁的奥匈帝国骑士们。
恭敬、迷茫、狂热、慌张……
之前对待恩斯特不同的态度,此时的目光中自然完全不同,觉得失礼的骑士则有些慌张、信仰不坚定的则开始迷茫、虔诚教徒则是恭敬、狂热。
迈着坚定的步伐,欧仁大主教带着奶妈以及她怀里的恩斯特朝教堂里面走去……
因为之前已经提前通知过,一路上见到的神职人员都纷纷面色复杂和疑惑的看着奶妈怀中的恩斯特,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恩斯特每对上一个神职人员的目光都会报以一微笑,初生婴儿最纯洁无暇的微笑。
呆愣、随后激动,这是大部分甚至人员见到那微笑之后的反应,前面的欧仁大主教虽然没有回头可是他察觉到这一幕,脚步越发紧促、坚定起来。
仿佛……腰板也越发直挺!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的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
再通过一道门,才进入教堂的大殿堂,而大门处有两个小天使捧圣水缸的雕塑,从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岁的样子,然而雕像的实际高度有2。5米。众多的统治者、勇士、殉难者的雕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威严、冷峻和痛苦的记忆后,再看到这天真可爱的小天使时,一种安慰、一种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建筑师把小天使和圣水放在一起,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视水为上帝赐予人的圣洁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来到这里的参观者、朝圣者惊叹,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
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华盖,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圆顶廊檐上有十一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的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和一座圣彼得的青铜塑像。
当然,这些都不是恩斯特需要注意的,因为欧仁大主教已经带着他来到教堂中心的祭坛上,他的面前有十几个人,统一的老者可是他们身上的教袍、高冠、权杖、权戒、小圆帽代表着他们不同的身份。
红袍大主教、白袍教宗……
又是一阵叽里呱啦,随后几人吃惊的看向恩斯特,恩斯特猜测也许和自己那句罗马语感慨有关,尝试着重新说一句,随后……
教宗很开心、非常的开心,因为他看到教会复兴的希望、重新夺回教皇国的希望!
利奥十三世是1878年继位的教宗,可是同他的前辈不同,他的教宗生涯是充满坎坷和崎岖的,因为教皇国已经消失不见,甚至意大利国王还想要剥夺他的政治权利。
他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教皇,生于罗马南部山区的一个中上等家庭。1831年取得神学博士学位,1837年任神父。1843年,作为教皇格列高列十六世的全权代表,总领主教衔派驻布鲁塞尔,他曾访问过科隆、伦敦和巴黎,对欧洲的工业化和议会制度有所了解。1846年在佩鲁贾教区任主教。1853年任枢机主教,继续在佩鲁贾教区任职,1877年前往教廷,任事务长,开放梵蒂冈珍藏,鼓励研究圣经。1878年2月任教皇,是梵蒂冈丧失教皇国以后当选的第一位教皇。
担任教皇的这些年里,他竭尽全力企图恢复教皇国,他曾向卑斯麦、恩斯特的叔爷爷(伯爷爷?)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甚至法国的第三共和国寻求帮助一起反对意大利,并曾60次正式抗议意大利对教会的掠夺。
同时利奥十三世足智多谋且富于热情,他做了许多工作。他十分重视教廷的经济收益,上台不久就收购了大量奥地利、巴伐利亚、法兰西和比利时的股票和有价证劵。他接受法国投机商邦特的建议,决定将梵蒂冈的财产化为资本,成立各种企业,如电气汽车公司、面粉公司及罗马银行等。庇护九世死时,梵蒂冈财产据估计约为8000万里拉,此时上升到1。4亿里拉,全年预算600万里拉。
如果恩斯特知道这一点一定会非常的感慨他究竟是教宗还是集团总裁,他获得的究竟是神学博士还是金融博士。
利奥十三世唯一的缺点也许就是对于权势的掌控欲望太强,他干涉各国的天主教会,强化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中央集权制,加强了教皇宗座代表的地位和对各个修会的领导。
可惜……
再厉害的能力、再多的财富也不能改变现在的格局,因为意大利国王也非庸徒,而且各国都很害怕教会的光明再次到来,利奥十三世想要重新恢复之前的教皇国困难至极!
而就在这个时候,恩斯特到来,他带着希望到来!
当黑暗的中世纪如同迷雾一般解开,上帝的光辉也开始没落。这虽然不是一句好话,可也实实在在说明基督教由巅峰到没落,最为主要的是——这句话来自一个不满一周岁的孩童。
开心一会轮到面对现实,一个红袍老者叽里呱啦说两句话,白袍教宗眉头微皱,随后低声说两句,可惜却遭到一致摇头反对。
恩斯特虽然明白他们在说自己,可是究竟说什么却是听不懂的,不光是他就是抱着恩斯特的奶妈同样听不懂。
没一会,商谈仿佛暂时有一个结论,欧仁大主教招来一位黑色长袍的神职人员,紧接着奶妈就跟着神职人员抱着恩斯特离开。
穿过复杂的走廊、精致的小院,奶妈带着恩斯特来到一个房间,房间很奢华、很华美,但是有些空荡荡显得很不舒服。
恩斯特这样奶妈何尝不是这般?尤其在这样四处需要小心翼翼且完全陌生的地方。
而同一时间,教宗利奥十三世正在一个小会议室同自己的大主教们进行商谈,商谈的内容自然同恩斯特有关。
第四章 苏联仓库()
“我希望他能够留在梵蒂冈。”
“不可能我的教宗冕下,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斐迪南大公的二子,斐迪南大公不会同意你的要求。”
“可我们需要一个在此时能提高我主影响力、稳固信徒的神之子出现。”
简单一句话利奥十三世就把恩斯特定位为神之子,这足以看出他的迫切,红衣大主教们没有纠正他的话,因为他们也是同样急迫。
唯一具有反对意见的只有欧仁大主教,他不是否认神之子而是否认利奥十三世要把恩斯特留在梵蒂冈,因为最终需要交代的是他,他可不想面对愤怒的斐迪南大公。
“也许我们可以给斐迪南大公一些补偿。”
“补偿?”
“斯拉夫人!”
利奥十三世的意有所指让其他红衣主教们领悟,欧仁大主教同样如此,想一想欧仁大主教觉得斐迪南会让步的可能性非常高。
一个儿子、尤其是次子,如果能够帮奥匈帝国稳定南斯拉夫,那么即便他不同意,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也会逼迫他妥协。
斯拉夫人的不稳定主要由来还是在奥地利帝国改建为奥匈帝国为起始。匈牙利民族是当初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地区脱离奥地利独立,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多元帝国。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当时的事件埋下种子,此时斯拉夫人的不稳定、未来一战导火索斐迪南大公被枪击都同此件事情有一些关联。
教会在斯拉夫地区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如果他们愿意出手,那么让斯拉夫地区稳定一些、甚至同奥皇进行重新谈判也并非不可能。
……
“这是什么?”
迷迷糊糊中恩斯特深陷睡眠,但就在这个时候本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