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842章

大穿越时代-第842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回事儿。很多热门的环保话题,都是被故意或者无意地宣传得过了头,咱们的地球可是结实得很,没那么容易掌握,但同样也没那么容易玩坏。”

    神社的起居室里,王秋如此侃侃而谈,讲起了他在拯救p;毁灭p;搞乱了若干个世界之后的心得感悟,“记得之前总有些环保人士,总是咋咋呼呼地说亚马逊热带丛林是什么地球之肺,占到全球森林比例的几分之一,砍掉了之后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云云,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我后来回头一想,若是追溯到远古时代,那么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这些日后的人口稠密地区,在那会儿可都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啊!还有古罗马时代的欧洲,整个儿就是一大片黑森林,一只松鼠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一直从西班牙跳到丹麦,都不用下地。到了现在,这些森林基本上都被砍光了,论总面积的话,起码是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好几倍吧?可是地球大气层的含氧量在这几千年里,为什么却没有任何明显的下降呢?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真的别有用心,还是纯属没心没肺的傻白甜,反正在亚马逊森林的氧排放量问题上,那些环保人士根本就是在胡说八道。其实呢,在整个地球的每年净造氧量之中,海洋藻类生产了其中的90,淡水藻类生产了其中的3,苔藓和地衣生产了其中的6。而包括森林、草原、农作物在内的所有陆地高等植物,总共才生产了氧含量之中的多少呢?才1!!

    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的氧气之中,所有陆地高等植物们只作出了百分之一的贡献,森林占到的比例就更低了对于地球,森林的造氧能力几乎是可以被忽略的,甚至无法影响大气含氧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等植物本身也是要呼吸的,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的氧气,自身还要重新吃掉一部分,吐出二氧化碳。再加上任何高等植物都是生物碳堆积的产物,在他们死亡之后会腐烂变质,释放大量的碳排放物,同时消耗掉许多氧气根据许多科学家的计算,如果将氧气的收支相抵的话,某些植物的一生不但没产出额外的氧气,反而消耗了更多的氧气!

    因此,哪怕地球上所有的森林都变成了沙漠,对大气含氧量也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反过来说,即使时光倒退几千年,人类聚居地重新变成大森林,地球的空气也不会变得更清新”

    王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又滔滔不绝地继续说了下去,“由此可见,亚马逊的热带雨林根本不是什么地球之肺,冷战时代的核冬天概念,也属于善意的骗局在冷战时期,哪怕全人类所有的核弹一起引爆了,其总能量对地球而言,也不过就是一次大型火山的喷发量,如果无法诱发出更多的火山喷发,那么光靠核弹爆炸的能量,也是无法改变气候的。

    而近来被炒得很火热的所谓控制碳排放,低碳生活,其实同样也是一个刻意炮制出来的伪命题事实上,我们人类对地球施加的那点儿影响,对地球来说,其实啥都不是。全人类每年的碳排放总量,还不如森林里那些腐烂植物排放的多。而全人类每年的甲烷排放量,也赶不上火山喷发,甚至还赶不上白蚁放屁。所谓的控制碳排放议题,不过是发达国家鄙视和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借口而已,类比于古代巫师指责部落成员触怒神灵,纯属人类自己折腾自己

    所以说,大家不要太看得起自己了,地球不用人类拯救,人类只要拯救自己就足够了!”

    听完王秋的这番长篇大论,众人似乎都有些头脑发晕,被各种观念冲突给搞得有些思维打结寂静地沉默了半响之后,还是对这个世界最为关心的舰娘苏菲小姐,首先开口反驳。

    “你说的没错,地球确实不需要我们拯救,人类也毁灭不了地球。但问题是,人类纵然毁灭不了地球,却还是可以轻易毁灭自己!所以眼下的人类文明世界,依然需要我们的拯救!”

    刚刚从重伤状态中痊愈修复的舰娘苏菲,苦笑着摊了摊手,“地球生物圈虽然很坚韧,但人类文明却很脆弱啊!而且,你知不知道,如今欧洲人的生活环境,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状况?”。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云来阁,或者直接访问网站

第一百二十三章、坚韧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 
第一百二十三章、坚韧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

    从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依旧生机盎然的表现来看,地球生物圈的坚韧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古代玛雅、古印度等各个消逝的人类古文明遗迹来看,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人类或许无法毁灭地球,但却绝对可以毁灭自己。

    冰岛的这场火山喷发,对于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影响自然是微乎其微,甚至连造成物种小规模灭绝的程度都办不到。但对于脆弱的人类文明社会来说,却已经是山崩地裂的灭顶之灾。

    尤其是在欧洲大陆的人类文明社会,之前就已经被战火折腾得濒临解体,只差最后一击的情况下截止到目前为止,曾经的世界文明中心,如今却饱经战火蹂躏的欧洲各国,依然基本是一片废墟的凄凉状态。即使不考虑目前陷入无政府混战状态的英国,光是在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荷兰、比利时、瑞士和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也有大约五千万到八千万人,因为城市被毁而无家可归。这些人蜗居于地窖、废墟、洞穴之中,只要有个栖身之所就行了。还有上千万人连这样的栖身之所都没有,只能在荒野里露宿。

    很显然,如此糟糕的生活条件,是绝对抗不过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的,冻死几百万只是小意思。

    即使是那些侥幸保住了房子的城市居民,日子过得也是苦不堪言。因为城市基础设施被战争破坏,他们完全被剥夺了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比如饮用水、煤气、电力,全欧洲到处都有这样的苦命人。

    例如,在前后打了大半年血腥拉锯战的法国马赛港,停火之后全城只剩下两盏路灯,80的房屋沦为瓦砾。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由于奥地利的新政府执政能力低下,内斗频繁,无心恢复经济的缘故,自来水和电力居然一直没能恢复,市民只有从浑浊的多瑙河里获得饮用水,到了冬天还得凿冰融水,即使是到访此地的高级官员,每天也只有一瓶水用于洗漱。人们等于是坐在二十世纪的破烂机器中间,过着中世纪的生活。

    哪怕是在原本已经初步完成战后重建的苏联本土,由于核爆的缘故,还是又出现了大批无家可归的战争难民,只能住在苏联政府紧急安排的临时收容所里,一间屋子要住四十个人,挤得好像沙丁鱼罐头。

    欧洲的城市固然是一片破败,欧洲农村的日子其实同样不好过。由于战争的缘故,欧洲大陆的耕地要么开垦过度,要么兵焚火烧,要么洪水泛滥,要么丢弃荒废。墨索里尼曾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排干了意大利南部的沼泽,但在接下来的混战之中,盟军又故意放水淹没这一地区,由此引发严重的疟疾疫情。在苏军跟英军争夺荷兰的战斗之中,英军还故意打开荷兰的拦海大坝,导致超过三十万公顷的牧场和耕地被海水淹没。

    当战火方熄之时,得胜的斯大林俯瞰欧陆,却发现由于各方都在战争中采取了焦土政策,导致乡间的果园和葡萄园被烧毁,家禽家畜被屠宰一空,甚至连水利设施都被恶意捣毁,比如炸开水库大坝之类在纳粹德国的败退过程之中,希姆莱明确命令前线的党卫队指挥官,务必彻底摧毁占领区甚至失陷国土的一切“在我们走后,不留俘虏,不留家畜,不留粮食,不留铁轨敌人只会发现一个彻底被焚烧和毁灭的国家。”

    当然,跟乡村与牧场相比,工矿企业更是首先被摧毁的目标。例如,在匈牙利,超过90的工厂被德国人故意焚毁,几乎所有煤矿都被淹没或者炸塌。而在战祸更惨的南斯拉夫,干脆已经被重新打回了农业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农业的状况自然是惨淡无比,幸存的农民就算逃过了战火的直接杀戮,但是等到他们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置身于这样一种绝望的处境没有化肥,没有农药,缺少种子,没有农业机械即使有也找不到开动它们所需的燃油。哪怕他们翻出了祖辈们曾经使用过的陈旧木犁,也找不到拉犁的牲口,只能靠自己的双手用锄头刨地。甚至连灌溉用的水库都被炸毁了,农业用水都得指望老天爷下雨。

    呃,此外,很多水库、渠道和田野里还埋了不知多少地雷,想要种地就得冒着随时被炸死的风险。

    很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都立刻重新跌回了中世纪水平更要命的是,随着冰岛火山的喷发,欧洲迎来了一个“无夏之年”,欧洲乡村连中世纪水平的粮食产量都没了。

    而且,按照专家的评估,这种农业基本绝收的状况,恐怕还得再接着持续短则两年,长则五年

    在这种情况下,陷入死亡绝境的欧洲各国,尤其是战火刚刚平息不久的西欧和南欧各国,只能跪下来向苏联老大哥乞求援助。但随后又更加绝望地发现,目前全欧洲交通普遍瘫痪,哪怕有援助物资也送不进去!

    整个欧洲的道路布满地雷,电话线路被切断,大小桥梁被炸毁,除了几条承担军事任务的主干线之外,全欧洲的交通都处于瘫痪状态。在法国和意大利,80的铁路和60的公路网无法使用。在希腊,战前四分之三的船舶被毁,连港口设施都基本成了废墟。欧洲人普遍有效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步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在继续进行,欧洲各国正活跃着数以百万的**游击队,听从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无线电远程指示,一刻不停地四处炸桥梁、扒铁路、挖堤坝、烧仓库很多地区基础设施修复速度,往往还赶不上他们的破坏速度那么快,在超级寒潮、气候异常和饥荒面前,自然是愈加凄惨。

    在这种状况之下,各国的首都和大城市,最多也只能够维持最低标准的战时食品配给制度,而在绝大多数较为偏僻或者被破坏得太惨重的地区,当地政府如果还有政府这种玩意儿的话,已经是连配给制度都无法维持,只能什么都不管,任凭人民自生自灭目前的西班牙、瑞士与荷兰就是这么一副状况。

    苏联方面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收缩兵力,撒手不管,除了保留少数可以通过海路补给的港口据点之外,原本进驻西欧的红军主力,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基本都已经撤出“柏林日内瓦”一线以西地区,退守情况相对较好的东欧,让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自力更生”,独力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

    结果,无论哪个西欧国家都没能解决自己的民生问题,只知道继续向苏联讨要援助物资但即使拿到了援助物资,因为交通瘫痪也分发不下去,只能囤积在港口慢慢消耗。同时还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难民潮,两千多万饥寒交迫的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比利时人、荷兰人、德国人和东欧各国人民,挣扎着逃向传说中有着牛奶和面包的苏联,其中在半路上倒毙了一半以上,只有不到一千万人能够活着踏入苏联境内。

    在难民入境之后,按照克里姆林宫的最高指示,除了部分技术人才及其家属之外,所有难民都不许在苏联欧洲版图内逗留,一律火速遣送西伯利亚开荒种地砍木头下矿坑。对此,难民们的反应自然很大,没有谁愿意心甘情愿去西伯利亚那种地方。但问题是,如果铁了心不去西伯利亚,那么斯大林就要让他们去地狱了。

    斯大林时代的红军,可不是后来心慈手软的红军,政委的大能和契卡的威名,依然比地狱撒旦更加可怖,对待眼下这会儿疯狂涌入国境的欧洲难民,苏联人自然也是采取铁血政策,但凡敢闹事的难民都是反革命分子,一律直接枪毙负责执行的契卡战士原本以为起码得要枪毙个二三十万人,才能起到震慑效果。没想到前后才枪毙了区区十万多人,剩下的难民就基本都老实了,可见这些欧洲人实在是挺怂的。

    另一方面,对于之前一贯劳动力短缺的西伯利亚地区来说,欧洲的噩耗就是西伯利亚的福音随着将近一千万欧洲难民的迅速涌入,如今西伯利亚的人力资源充足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并且还不是中亚那些只肯念经不愿意上学的文盲,而是来自欧洲的高素质人才,什么工程师、高级工人、大学教授、农业专家都是一抓一大把,只要熬过了暂时比较混乱和艰难的起步阶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