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656章

大穿越时代-第656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顿公学,学费是按星期收的,一周最少一个先令,而且课本和纸笔还要学生自己额外购置。

    说完了物价,再说收入。当时伦敦城内一个临时工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薪水,大约只有两三个便士,一周只赚一两个先令。而签了合同的正式工人,十二小时工作制下的日薪也不过四到六个便士。总体而言,在简。奥斯汀里的拿破仑战争时代,英国工人阶级的平均年收入只有十英镑左右。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福尔摩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也才只有二十五英镑。而且当时既没有失业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普通劳动人民必须每天工作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一旦生病就可能会面临全家饿死的结局。

    由此可见,班纳特一家每年的两千英镑收入,论购买力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两百万到四百万人民币。而班纳特太太给五个女儿留下的五千英镑嫁妆,则相当于人民币五百万到一千万……真心不算少了。

    所以,简对自己这些人的未来英伦乡村生活前景,似乎感觉比较乐观——在简看来,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那么在这座房子和附带的地产被柯林斯牧师收走,把她们扫地出门之前,她们也可以每年获得两千英镑的田租,此外还有至少五千英镑预备做嫁妆的积蓄,怎么算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只要不去胡乱投资,蚀光了本钱,哪怕她们一辈子不工作,光是吃利息也能马马虎虎过日子。

    (这个时代的英镑都是金币,基本一辈子不会贬值,真的有很多人是靠银行利息过日子。)

    就算哪一天觉得寂寞空虚冷,打算结婚成家了,想要找个门当户对的绅士固然不容易,但只要放低一些标准,从平民百姓里面勾搭几个颜值高的英俊小鲜肉,还不是手到擒来?

    总之,想想自己手上还有这么多可以继承的财产,她们就觉得以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太糟糕。

    然而,简和伊丽莎白都想得太天真了,事实上,命运的苦难才刚刚开始露出狰狞的獠牙……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理想都是很美好的,而现实则是很残酷的。

    ——在班纳特夫妇失踪的第二个月,换了魂儿的班纳特五姐妹就惊讶地发现,家里似乎快要没钱了!

第五章、贫穷姐妹物语 上() 
第五章、贫穷姐妹物语?上)

    一七九三年三月,英格兰东南部,赫特福德郡,朗伯恩村

    冰雪消融,春光明媚,绿色的乡野之间,到处弥漫着庄稼、草叶和泥土的气味,还有呱呱的鸭子叫声。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乡村,总是透出一股悠闲和慵懒的气息。

    在这里,没有人要求你加班加到深更半夜,也不用每天去挤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车和地铁,更不会有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和随之而来的上司怒吼,或者令人烦躁的房地产推销广告……同样也不会有呛人的汽车尾气和吵死人的广场舞音乐,处处都是鸟语花香、风光明媚、草木葱笼,湿润的空气是那么清新……

    但是,我们这位不解风情的穿越者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依然无限地怀念着故乡那片空气混浊,噪音嘈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怀念那间踏出房门就是便利商店、坐在床上就能网购的小出租屋;怀念她的苹果电脑、智能手机和小电动车,还有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热水瓶和太阳能热水器……

    曾经,她也是一个迷恋西方古典文学的文艺女青年,憧憬着那些舞会、恋爱与乡村庄园的风情。

    现在,自从穿越以后,她就开始坚信,每一个穿越到过去的的妹子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这种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自来水,连铅笔和卫生纸都还没发明的世界,真心是伤不起啊!

    (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西方人直到十九世纪晚期才开始用卫生纸,最早使用卫生纸的是美国人,一战前夕刚刚在整个欧洲普及。之前的绅士和小姐们很可能根本不擦屁股——这是早期中国留学生在苏联观察到的真实情况,他们的毛子同学在大便过之后很少擦屁股,少数用卫生纸的人被视为奢侈娇贵。)

    眯起眼睛,筋疲力尽的伊丽莎白叹了口气,抬头看向灿烂的太阳,那刺目的光辉,让她的眼角似乎有些发酸……然后,她认命地再一次推起装满木柴和食物的小车,继续走在刚刚下过一场春雨的泥泞小道上。

    ※※※※※※※※※※※※※※※※※※※※※※※※

    ——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社会,充斥着无数歌颂昔日乡村田园生活的文学作品。那些诗人和文学家不遗余力地在笔下讴歌着农村生活的美好,抨击着都市的堕落和喧嚣,声称随着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古老生活的消逝,曾经的那些淳朴、宁静、灵性和人情味,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连人的品德也不如过去了。

    然而,这种带着玫瑰色的怀旧思潮,多半却是出自于那些远离乡村的上流阶层,至少是衣食无忧的小资文青之手。他们一边抨击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让人们道德败坏,一边却从来没用过一次偏僻乡下那种臭气熏天的蹲坑式茅厕,充其量不过是开着车子逛过几次风景旅游区而已。如果让这帮家伙真的来到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完全启动之前的英格兰乡下,估计根本待不住一个星期,就想尽办法要逃回都市里去了。

    比如,此时此刻,在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的身边不远处,就是朗伯恩村一户典型的农家居所。这户人家还不是最穷的佃农,而是在圈地运动之后的英格兰本土已经很少见的自耕农,据说是一个破落乡绅之后,虽然曾经也阔绰过,可惜因为父辈和祖辈的若干次失败投资,导致失去了几乎所有产业,只能靠着最后剩下的一小块土地耕种为生,是村里各家绅士教育子女的重要反面例子,所以伊丽莎白对他们一家的情况知道得比较多……但即便如此,相比于需要租种土地的佃户,他们的家境已经好得多了。

    那么,这样一户富农之家的生活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从伊丽莎白此时的视野中就可以看到:在一座爬满了青苔的古旧砖房里,一家四口人围坐在壁炉边。父亲兴致很高地大声朗读着《圣经》,母亲为大家准备好了炖牛肉。还没断奶的年幼小弟在摇篮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大儿子从陶罐?舀出牛奶,倒进餐桌上每个人的杯子里。屋子外面没有汽车发出的噪声,更没有吵得人耳鸣的流行歌曲或地狱摇滚。刚刚从母牛身上挤出来的牛奶里,也绝对找不到任何二恶英或者其它工业添加剂的痕迹。

    一切都是如此的绿色环保、淳朴和谐、宁静安详。宛如绿色和平组织那些环保主义者想象之中的天堂。

    可惜如果你真的走进他们的家门,用神探福尔摩斯的观察力仔细搜集讯息,你就会发现很多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苦恼:比如说,虽然这户人家已经是年收入超过五十英镑的富农,但正在读经的父亲,仍会因为柴火冒出的烟而使劲咳嗽个没完。如果继续这么咳嗽下去,他早晚会患上支气管炎,最多四五十岁就没了命,而这在当时的英格兰属于常态。换成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三十岁多一点儿。

    接下来,摇篮里的宝宝哭个不停,很可能是因为他得了天花或者其它什么无法治疗的婴儿常见病,隔不了多久就会死掉——这个年代的婴儿夭折率高得惊人,班纳特五姐妹个个都能长大成人,实属上帝保佑。

    然后,那位母亲一边做饭一边抚摸着肚子,承受着胃痛的折磨。但就算她舍得花钱去看病,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医生能够给她开出的唯一有效药方,恐怕也只有鸦片膏……桌上的炖牛肉吃起来没滋没味,很难嚼得动,但除了牛肉和土豆,桌上就没有别的菜肴了,因为这个季节没有水果和新鲜蔬菜。

    在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因为蜡烛太贵,绝大多数节俭的劳动人民只能靠着炉火看东西,结果因为光线不好,没看几本书就伤了眼睛——别以为在篝火旁边读书是什么很浪漫的事!他们全家人没有一个看过歌剧、画过油画,或者听过一场完整的钢琴演奏,母亲干脆就是文盲。这个家里的父亲和大儿子之所以还能识字,是因为去最便宜的教会学校上过几年课,但除了会读圣经之外,连基本的乘除法似乎都没有掌握。

    他们的家距离首都伦敦只有二十五英里,但全家人只有父亲乘坐公共马车去过一次伦敦城,而且来回的旅费开销花掉了他一个月的收入。其他人从来没有离家超过十英里。全家每个人都有足够御寒的亚麻衬衫和羊毛外套,但都在潮湿的天气里长满了虱子。家里也没有床,而是用铺在地上的草垫来代替。

    这就是十八世纪末不列颠乡村劳动人民家庭的一般生活条件,足以令一切现代人望而生畏。

    当然,上面那是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作为乡绅之家的小姐,班纳特五姐妹原本是不会过这种日子的。

    在十八世纪末的英格兰,所谓的乡绅,一般是指那些只靠祖传的产业盈利就能生活得很好,从来不工作的人。他们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牧师、官员或政客,而是彻底的剥削阶级。他们每天什么工作都不做,甚至把工作视为耻辱,只是在每年四次的结账日之前,把自己的账单结算一下就可以了,平时就是喝茶、跳舞、社交、吃饭、喝酒、读书、赌博……堪称是不折不扣的社会寄生虫。

    当时的英国乡绅大部分是地主,但因为大不列颠岛并不是很适合农业发展,国内的肥沃土地有限,所以另一些后来发家的乡绅买不到合适的土地,于是就把祖产换成现金存放在银行里吃利息,或者是一些比较可靠的债券、基金、股票之类,依靠每年的盈利和分红来过日子。在十八世纪末,英格兰国内每一英亩土地平均每年大约获益一英镑,而银行、股票、基金、债券等的利率大致都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而更高利率的股票和债券则通常属于风险投资,很可能会赔个精光,性格谨慎的人都不敢轻易把身家押上去。

    班纳特一家之中,班纳特先生每年有两千英镑的地租收入,即代表他起码拥有两千英亩的地产。他太太的嫁妆是五千英镑,存在银行里每年的利息按百分之四计算,就是两百英镑,这就是说他们全家在完全不工作的情况下,全部的年收入是两千两百英镑。在当时的全英国财富排行榜上,绝对在前五千名之内——要知道,那时候距离大英帝国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还很远,全英国只有四百户人家的年收入在五千英镑以上,而年收入一千英镑以上的家庭也只有七千户。好几个拥有世袭领地的伯爵,一年收入还不到一千镑。

    而且,比起中国那些不得不雇佣大批狗腿子,每年下乡找佃户收租的地主土豪不同,像班纳特先生这样的英国地主更加聪明,也更加偷懒,连自己的土地也不去经营,而是签署合同转包给了一个代理人,或者说某位农业资本家,从而转嫁了一切麻烦和风险——哪怕承包者经营不善破产了,班纳特先生也还可以找担保人要账,然后把土地转包给下一个农业资本家。如果承包者经营得当,获利丰厚,那么班纳特先生则可以在合同到期、对方续租的时候乘机抬价,提高地租来分享好处……简直就是一个小号李嘉诚……

    所以,按照伊丽莎白最初的想法,她们有着这么多的财产傍身,生活情况怎么也不会沦落得太惨才对。

    但遗憾的是,她忘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上述这些都是班纳特夫妇的财产,而不是她们五姐妹的财产。

    事实上,不要说班纳特先生的地产,就连班纳特太太存在银行里的五千英镑嫁妆,她们都动用不了!

    ※※※※※※※※※※※※※※※※※※※※※※※※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眼下的班纳特夫妇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处于失踪状态。

    其次,班纳特夫妇也都没有留下遗嘱,规定在他们失踪或死亡之后,到底该怎么安排家产。

    而按照此时英国的惯例,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那么一般人都要失踪满七年之后,才能宣布死亡。

    ——之所以会把从失踪到宣布死亡的时间设定得这么长,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大英帝国殖民全球的开拓阶段,数不清的不列颠男儿正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扬帆闯荡。而当时的通讯条件又比较落后,没有无线电,寄信也天晓得能不能到达。某人出海几年,家中音讯全无,都是常有的事。如果不这样立法的话,那么就会经常出现某位倒霉的船长、军官或者商人,从印度、非洲或美洲历经无数艰险,风尘仆仆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