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524章

大穿越时代-第524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对峙僵持使者往来和勾心斗角之后,为了争夺皇太极驾崩后遗留下来的皇位,满清八旗集团的全面内战也终于在三月下旬正式爆。

    先失去耐心,主动挑起清廷内战的,乃是皇太极的长子,正蓝旗的旗主豪格。

    按照豪格的想法,他身为皇太极唯一的成年儿子,乃是毋庸置疑的下一任大清皇帝。谁想到磨蹭了这么些日子之后,莫说居心叵测的其它几旗了,居然连两黄旗都支支吾吾地不肯拥戴他即位皇太极的两黄旗五十个牛录,在皇帝驾崩之后立刻分裂成了许多个小集团。其中,正黄旗都统何洛会和镶黄旗都统谭泰两人明确反对豪格登位,但他们掌握的牛录很有限。掌握皇太极御前亲军的索尼鳌拜等人则是态度游移不定,同时往豪格多尔衮和哲哲皇后三方派遣使者讨价还价,预备待价而沽。

    更令人担忧的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在这段时间里不断招兵买马,同时拉拢两红旗的势力自从大贝勒代善死后,他的两红旗也分裂成许多小团体,分别由代善和其兄褚英的儿子们带领,其中阿达礼和硕托的七八个牛录向多尔衮表示效忠,其他的集团正在犹疑中,但多数都对济尔哈朗表示了善意和靠拢。

    相反,原本最具威胁的对手多尔衮,他手下的两白旗六十五个牛录,却依然是一片四分五裂,留在多尔衮手里的只有二十七个牛录,而且缺额很多。只有他舅舅阿布泰所管的五个牛录基本齐装满员,而且是全甲的重骑兵。头脑简单的阿济格则带着自己的十三个牛录在扬州进退维谷,在皇太极死后,他连渡江投奔也没了目标,如果退回徐州的话,他又要受到多铎和多尔衮这两个小兄弟的白眼,当真是左右为难。

    如此一来,坐拥三四十个牛录的济尔哈朗貌似也有了问鼎皇位的资格他毕竟也是姓爱新觉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局势非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愈混沌,头脑相对简单的豪格再也坐不住了。此时他名下的正蓝旗共有四十二个牛录的兵力,但只有豪格自己亲领的二十八牛录勉强算是嫡系,同在正蓝旗的阿巴泰等人并不听他调遣。于是,最初豪格打算先整合正蓝旗,火并阿巴泰,再联合正在江阴一带休整的图尔格,凑成了四十五个牛录的大军,最后开向南京,威逼朝廷,迫使哲哲太后同意他继位。

    然而,此时已经秘密投靠豪格的范文程,却星夜赶到位于溧阳的豪格大营,替他出谋划策:“……争夺帝位之事,素来兵贵神,岂可如此缓慢行事?如今两黄旗态度游移,南京防务空虚,驻军甚少,殿下只需挥师直捣京中,逼降太后,自然可以早定大位。待到名分已定之后,又何必在意麾下兵马多寡?”

    豪格一听觉得有理,便纠集麾下嫡系兵马五千余人,绕过各旗驻扎的营地,沿着大道直扑南京。

    此时,南京宫廷的哲哲太后掌握着大清皇室的各种印信,名义上控制着大清王朝的合法中央政权,但支持她的蒙军旗和两黄旗牛录,多半都还滞留在镇江一带。在残破不堪的南京城内,并无多少嫡系兵力。

    结果,当豪格率领正蓝旗大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顿时打了哲哲太后一个措手不及。掌握皇太极御前亲军的索尼和鳌拜等人,居然在雨花台按兵不动。而南京城墙依然残破,缺口坍塌甚多,无法固守。于是哲哲太后只得派遣身边的少许侍卫兵马出战御敌,结果兵败被杀,而皇太极的两位小皇子,也于乱军之中失踪。但大玉儿和海兰珠两位宠妃,却设法带着皇室的玉玺印信潜逃江北,一路辗转投奔了徐州的多尔衮。

    对于这两位俏佳人的投奔,多尔衮顿时大喜,须知大玉儿跟他有旧情,而海兰珠则是天姿国色,能迷得皇太极颠三倒四,自然也让多尔衮颇有羡慕,于是当即按照女真旧俗,纳大玉儿和海兰珠二女为妃,并且历数豪格的“谋逆”之罪,自封盟主,声称要南下讨伐。

    与此同时,身在南京的豪格虽然没能找到玉玺,但却俘获了皇太极的整个文官班子,便索性在一众汉臣的拥立劝进下,于南京紫禁城称帝即位,在今年继续沿用皇太极的崇德年号,同时下旨讨伐反贼多尔衮。

    然而,豪格和多尔衮这两位死对头,最终还是没能打起来。因为对于突然冒出来的豪格这位皇帝和多尔衮这个盟主,剩下的各旗头领全都表示坚决不认账得知南京惊变之后,把扬州看成自家地盘的阿济格,立刻北上陈兵于淮河要津清江浦,阻拦多尔衮的南下之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则联合阿巴泰,纠集起了一百多个牛录的大军进逼南京,要求就自身的地位和权力问题,跟豪格这位新皇帝讨个说法。

    看着城外黑压压的一片兵马,心理素质有限的豪格顿时麻了爪,只求保住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其余的一切都好商量。接下来,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豪格皇帝宣布裂土封疆,济尔哈朗阿巴泰阿济格三位实权派皆封亲王,各领一府之地为藩国,日后若能打下更多疆土的话,也一律归其各自所有。

    按照这一方针,阿济格封藩扬州府,阿巴泰封藩常州府,济尔哈朗封藩太平府,并且允许他们各自在江北苏浙和皖南开疆拓土。豪格这个大清皇帝则只保有应天镇江二府之地,不敢再奢望更多。

    此外,不愿意归附豪格的两黄旗部众,也可以投奔任何一位自己认可的藩王,皇帝不得加以追究。

    通过这样一番放权和大放血之后,依靠着各旗领之间的互相牵制,新任的大清皇帝豪格总算是勉强坐稳了皇位。而唯一心有不甘的多尔衮,也无力南下,只得在徐州悍然称帝,将国号改回大金,自称大金皇帝至此,南下入关的满洲八旗正式分裂,形成了南北二帝对峙,沿江三王封藩的格局。

    不过,由于深知自己孤悬汉地得不到补充,经不起任何内耗。所以满清八旗虽然四分五裂,但依然不敢自相残杀,而是默认了和平分家的现实。接下来,阿巴泰和济尔哈朗便在南京城下分手,带着他们的部众各奔东西,准备再次启动停滞已久的江南攻略。其中,济尔哈朗计划从太平府西征,沿着长江攻取上游地盘。阿巴泰则准备先拔掉常州府内残存的江阴县城这颗钉子,再顺势直捣苏州和松江,全取江南沃土。

    然而,阿巴泰并不知道的是,江阴县城这颗钉子并不是那么容易拔掉的。

    因为,就在他厉兵秣马,预备东征的时候,“澳洲髡贼”的援助船队,也悄然抵达了江阴码头……

第一百七十六章、今年中国盛产皇帝(二)() 
第一百七十六章、今年中国盛产皇帝(二)

    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

    滔滔长江从县城旁边流过,古老的城墙上满是斑驳的破损和血污。

    城墙脚下丛生的荒草之中,散落着被烧毁的攻城器械,偶尔还能看到几截尚未收敛的骨骸。而原本散布在江阴县城外数里范围内的几处村庄和驿站,则已经被焚烧成了一片焦黑的残垣断壁。

    崇祯七年的春天,在整个常州府的版图内,江阴县已是唯一尚未被清军占据的明朝城市。

    上一次清军进犯给这座城市造成的创伤尚未愈合,新一波攻击的烽烟又已经在此时悄然燃起。

    三个月之前攻打江阴的清军将领图尔格,仅仅动用了三个牛录的二百多号真鞑子,再加上几千临时搜罗的汉奸降军,就已经把江阴县城打得残破不堪。而这一次即将进犯江阴的满清亲王阿巴泰,麾下却有足足二十个牛录的真鞑子,以及数万剃发投鞑的汉军,江阴县的压力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幸好,就在这危机一发的关头,据守在这座江阴县城里的军民,得到了一批至关重要的援助。

    “……呜呜”

    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和滚滚的煤烟,长江的水面上出现了一艘风格迥异于这个时代的蒸汽动力船只。

    如果有现代的船舶航海爱好者看到这艘船,恐怕会认为这是一个混搭了古今风格的四不像:修长的飞剪船型、半密封的甲板、沿中线布置的开放式炮塔、两根高高的桅杆、以及两套烧煤粉的蒸汽机。

    事实上,这艘在海南岛临高造船厂刚刚下水不久的“疾风”号快速巡洋舰,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当前地球上能够独立造出的最先进战舰了在华盟建立之后,各个加盟共和国考虑到全球攻略的需要,认为应该制造出一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标区域并发挥作用的殖民地巡视/干涉舰”。

    因为如今这个世界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处于蛮荒状态,考虑到挖煤比开采石油容易得多,而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以烧木头,所以选择燃煤蒸汽机而不是更先进的柴油机作为动力。最终在设计完成之后,除了木制的舰体外,这就活脱脱就是一艘一战时期的驱逐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艘战舰拥有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无可匹敌的惊人速度:在一次海试中,“疾风”号快速巡洋舰在六级风的海况下机帆并用,居然一度达到过二十五节的高速。即使在平时正常的航行中,该船型也可以轻松超过十五节。

    此外,被引到两侧船舷外的烟囱末端,还按照了先进的喷淋消烟装置,可以向出烟口喷洒水幕,冲洗烟尘,使得战舰的被识别距离由以前的十几海里减少到三海里,大大增加了这艘巡洋舰行动的隐蔽性。

    (看过《甲午战争》的人都知道,蒸汽铁甲舰时代的海战都是军舰还没出现,就已经能看到烟柱了。)

    这一次向明军据守的江阴县城输送军械弹药,是“疾风”号快速巡洋舰完成海试,正式服役之后的第一次任务。由于需要深入内河航道,跟态度难测、还喜欢摆臭架子的不靠谱“盟友”接触交涉,所以为了防止海军在江阴闹出什么乱子,赵引弓庄主十分难得地离开了杭州凤凰山庄,亲自监督此次援助行动。而闲来无事的王秋也跟着过来,想要看看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阴抗清义军乃是怎样一番情景。

    在一艘导航小艇的指引下,“疾风”号快速巡洋舰缓缓靠上了江阴城外的码头,舰上运载的海军陆战队员随即列队下船,按照战术规定控制码头,防备袭击很显然,他们对本地的明军毫无信任可言。

    另一边,如今驻守江阴的永和朝廷水师提督沈廷扬,此时正带着一帮同僚,站在岸边迎候,同时仔细打量着这股陌生的势力根据沈廷扬的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短发贼兵们虽然经历了长途航行,但军容却相当整齐,光是看着他们在码头上排列的整齐军阵。以及在军官的口令和铜哨声中变换队形的熟练程度,就知道这支军队堪称训练有素,至少比江阴城里那些连军服都凑不齐的叫花子“官军”要强得多了。

    然而,虽然“澳洲人”的此次来援堪称雪中送炭,但江阴这边依然有人对这支“友军”并不怎么欢迎。

    “……哼,枉这髡贼自称宋室苗裔,而今观之,穿着竟类胡服,须发亦随意毁伤,想必其国中华夏道统已绝,已和蛮夷无异矣。”在沈廷扬的身后,刚刚带着家小从宜兴一路逃到江阴的南直隶名士陈贞慧,一脸不屑地摇了摇头,状似悲悯地叹息道,看他那神情,似乎是见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人间惨剧一般。

    “……哼,何止!”站在一旁的兵部侍郎夏允彝,闻言也气哼哼地说道:“……吾也读过《髡事指录》,此辈屑小避居海外多年,服饰、言语、法度均不类中华,道统断绝已是无疑!贤弟也看过髡贼的文书,字句直白、文理不通,简直有辱斯文!更有甚之的是,髡贼据说还私分田地,收买奸民,迫害士绅,行那禽兽之事!如此狼心狗肺之辈,夫复何言?待到日后驱逐了鞑虏,定要大起天兵南下,将此贼诛杀殆尽方可!”

    夏允彝出身于未曾陷落过的松江府,其家族田产还没有在这场天翻地覆的大乱之中遭到任何损失。但士绅阶级出身,又性烈如火的夏允彝,依然分外看不惯“澳洲髡贼”在浙江小范围零星执行的土改政策(因为缺乏工作人员,与其说是土改,还不说是对某些顽固派地主的惩罚),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感觉。即使明知道即将来袭的满清鞑子,才是眼下的头等大敌,但他还是忍不住尖锐抨击起了眼前的髡贼援军。

    夏允彝的这番尖刻抨击,引起了身后更多读书人的附和,这些所谓的读书种子们,纷纷开始对码头上看到的一切评头论足了起来,若细细听之的话,不外乎“奇技淫巧”、“有伤风化”、“与禽兽何异”、“豺狼虎豹之辈”之类的负面话语,仿佛个个都恨不得举起刀剑,朝着对面码头上的髡贼兵船砍杀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