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448章

大穿越时代-第448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演?范先生,你身作汉人,却为异族为虎作伥,戕害自己同胞,如今又来劝我背弃祖宗,做这不忠不孝之人。哼!道不同不相为谋!”

    “……总督大人心系天下,鄙人甚是感佩。只是,如今北京已成孤城,明廷覆亡在即,大人的一己之力,又能奈何得了天下大势?吾主一向爱民如子,我大金更是内外皆有清名,国势蒸蒸日上,一统天下不过早晚之事!大人即以天下黎民为念,却又断然与大汗为敌,岂不是拖延战事,使百姓更遭战乱之苦?大人若是归顺我主,协助我朝天下一统,而后百姓方得安居乐业,大人亦可名垂青史啊!”范文程摇头叹息道。

    “……岂不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胡元乱华之罪孽,历历在目!范先生却心生幻想,呵!幼稚!”

    “……大人此言差矣!胡元道,这正是吾皇深以为戒的……八旗铁骑入关,虽有若干杀孽,只是洪兄可曾想到,大明的皇上听谗言,诛忠臣,尽失民心,弄得民怨载道,就算没有女真八旗吊民伐罪,那陕西的流寇、山东的闻香教妖人、还有南方福建的叛将,不也是汉人?那叛将黄石还曾是天启帝的爱将,明国的常胜勇士,如今不也照样扯旗讨伐朝廷了?这就是因为大明的气数已尽,各路豪杰都在顺应天意啊!”

    “……哼!一派胡言,强词夺理!”话虽如此,洪承畴却皱起了眉头,一时陷入沉思。

    范文程见此话貌似有效果,便乘胜追击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尽义,所以仁至。我辈士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不就是辅佐明君,安定天下么?可是你想想,那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之后,又为天下人做了什么?不过是敲骨吸髓的苛捐杂税而已!良禽择木而栖这个道理,洪大人应该还是明白的吧……”

    总之,范文程对着洪承畴是好话说尽,百般的伏低做小。但洪承畴却依然一直是横眉冷对,语中带刺,貌似完全没有软化的意思。就连站在帐外的皇太极,都听着感觉有点泄气了。

    但是,当范文程离开营帐,向皇太极汇报劝降任务的时候,却胸有成竹地说道:“……大汗,依臣之见,洪承畴的心思已经动摇了,他是不会舍得去死的——如果他当真是一心想要寻死的话,那么在被俘的时候就可以挥剑自裁,被俘之后也可以绝食自尽,但洪承畴都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自从被俘以来,吃喝如常,可知其并无求死之心,既非求死,便是求活。眼下若是要求活,岂能不降?”

    “……可他分明还没有任何投效和归顺的意思啊?”皇太极困惑地问道。

    “……唉,陛下,越是人才,劝降起来就越是麻烦。不下足了水磨工夫,如何能让国士投效?”

    范文程解释说,“……洪承畴乃极傲气之人,以文人之身,统领大军扫荡西北流寇,智勇双全,威名卓著。又并非与圣上正面对垒之时落败,而是因为偶然兵变,意外为我所破,故而难免有些不甘心,却也在情理之中。何况,明国之倾颓,世所共见,难道此睿智之人,便能视而不见?洪承畴此刻不降,主要倒不是为了什么华夷之见,而是一来心中不服气,二来还有所幻想,觉得北京城未必会陷落。陛下若能破格召见,使其得睹天颜,再温言招揽,想必更能动摇其心。待他日北京一破,再行劝降,便更有把握了……”

    于是,皇太极便下令大排宴席,犒赏全军,预备誓师征讨北京城,顺便也让。

    之前,后金大军分兵多路,四出扫荡,捷报连连,目前已经基本扫平畿辅,碾碎了残余少量明军的最后抵抗,掳掠到了大量财货和壮丁。如今正在武清县大营再次集结兵力,准备对北京城发动总攻击。

    此时,皇太极的御营一时间冠盖云集、名将荟萃。莽古尔泰、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阿巴泰等女真勇将,吴襄、祖大寿等关宁降将,以及入关以来投降的明国文武官员,此时全都奉命会聚一堂,举杯痛饮山西汾酒、贵州茅台等世间佳酿,甚至还有几瓶岭南“澳洲人”所造的“国士无双”酒……而身为战俘的洪承畴,也被单独安排了一席酒菜,由范文程在旁作陪,与众人一同宴饮。

    宴席上,皇太极先是夸奖了一番诸将的功劳,鼓励他们继续奋战,然后又让人捧出两份文件,当众宣读。其中一份文告是表明皇太极对待明朝官员的招揽态度,上面写着:“……明朝官员归降,子孙世袭父职不变;杀官来归,授予官职;一人来降,国家恩养;率众来降,按功授职。”

    另一份文告则是发给北京朝廷的最后通牒:“……我见黎民百姓涂炭,常以和睦为念,致书遣使不下数次,不知是下边的臣属欺骗蒙蔽明廷,还是明朝的皇帝明知黎民涂炭、人民死亡而漫不介意,不愿和平?我一再讲和,你明朝大臣竟无一言回答,这是有在招惹祸乱!因此你国人民之忧苦、死亡并非是我之责,而是你国的君与臣之过。今后凡我大军所至,有敢逆我对抗者,杀之;逃避山林者,俘之;如安居不动,投降归附者,秋毫无犯。此次进兵,必要全取河北,决不似以前那般轻易撤兵!”

    这两份文告一出,那些八旗豪酋听得一知半解,倒也罢了,诸位新近归顺的汉官汉将,却是听得眼神发亮,眉开眼笑。旋即更是对着皇太极连连谢恩恭贺,阿谀之声如潮,各种马屁不要钱一样地乱拍。

    而肩负劝降使命的范文程,也趁机举杯对洪承畴说道,“……洪大人可看见了?我大金国一心仰慕汉化,容纳百川,傲立辽东。如今更是捷报频传,国威强盛,万民四夷莫不敬服!若论这天下有谁能荡平乱世,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舍我主之外还有何人?大人又何必为那朱家小儿,而荒废一身本事呢?”

    “……呵呵,我大明朝承受天命,圣天子垂治四海。定鼎神州已近三百年,乃是万邦母国之尊,岂是几场区区小挫就能摧垮的?”洪承畴哼了一声,眼底隐隐有些怒容,但却略微显得色厉内荏。

    “……圣天子?嘿嘿。”范文程嘿嘿一笑,“……洪大人可知,你口中的这位圣天子,已经丢弃了京师宫阙和祖宗陵寝,仓皇西奔了?连死守都城,与我军交战一场的胆量都没有,哪里配做这天下之主?”

    “……这如何可能?!天子绝非这般脾性!休要以谎言欺我!”洪承畴顿时一惊,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以洪承畴对崇祯皇帝的认知,这位死要面子的圣上是绝对不会学习唐玄宗,轻易丢下京师逃亡的。而朝中那些素来只会唱高调的大臣,也不会有哪个人愿意做出头鸟,提出这等丧尽脸面的建议。

    既然如此,那么皇帝又为何会丢下京师出逃呢?就不怕那千古骂名和世人耻笑了?

    “……洪大人,都到了这会儿,我还用得着欺骗您么?此事千真万确啊!”范?程微笑着说道,同时拿出厚厚一叠信笺,摊开在洪承畴的面前,“……这些都是京中高官贵戚,在近些日子写给我主的秘信,将天子出奔之事说得明明白白,连如何向我军献城的安排,都已经商量好了……大人还以为此战会有变故么?”

    ——这些京中权贵跟女真八旗暗中勾搭和投效的信笺,是范文程向皇太极讨来,作为劝降工作的道具使用的——到得此时,有些事情也不需要保密了,反正洪承畴不过是一介囚徒,知道了消息也传不出去。再说,八旗精兵马上就要直扑北京了,这些秘事就算泄露了又能如何?莫非北京城中还有人能肃奸不成?

    于是,洪承畴就这样被华丽丽地震住了,再也说不出什么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硬话了。

    尤其是当洪承畴在这些私通建奴的密信上,看到了嘉定伯周奎(周皇后的父亲)和游击将军田弘遇(田贵妃的父亲)的签名及他们对皇太极的献媚文辞之后……那可是崇祯皇帝的国丈大人啊!

    ——连自家岳父都要私通建奴要造反了,可见朱由检这个皇帝当得有多么失败……就是不知道他的枕边人(周皇后和田贵妃)有没有也跟外寇勾连?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崇祯皇帝的人生就堪称是惨剧了!

    总之,堂堂天子都已经退避三舍,丢弃京师出奔了。京师里的那么多尚书侍郎、阁部学士、皇亲国戚,都争着抢着要来捧敌酋皇太极的臭脚了。他区区一个兵败被俘的罪臣,还在这里倔强个什么劲儿呢?

    然而,正当洪承畴为“天子弃国”之事而心神剧震、神不守舍之际,帐内诸将们则彼此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时。皇太极之前派往北京城方向侦察的女真探马,却报来了一桩始料未及的变故。

    “……什么?陕西流寇抢先打进了明国京师纵兵大掠,占了咱们的便宜?”

    这个意料之外的消息,让帐中已经喝得半醉的后金诸将,一时间颇为错愕,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半响之后,才有人恨恨地叫骂起来,不外乎就是那些陕西贼人抢了大金的口中肉。唯有范文程在沉思片刻之后,却悄悄起身离开坐席,凑到皇太极的耳畔,小声说道:“……大汗,大喜!真是大喜啊!”

    “……哦?这话听着真怪,这等晦气事,于我何喜之有啊?”同样喝得微醺的皇太极皱眉问道。

    “……禀报大汗,我军此次进占京师,若大肆屠戮,必然民怨沸腾,不利于日后治理;若分文不取,则又会让将士失望。如今有了陕西流寇为王前驱,给咱们做脏活和背黑锅,这事情可就好办多了……”

    ※※※※※※※※※※※※※※※※※※※※※※※※※

    崇祯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得知京师变故之后,皇太极亲率八旗铁骑奔袭京师,各路汉军随后跟进。

    此时北京城内依然一片大乱,陕西流寇一心劫掠城内商铺宅邸,对外敌全无防备,连城门都未曾关闭,八旗精兵遂轻易入城,后续各路兵马亦蜂拥而入,于京师街巷中混战一日之后,陕西流寇兵败大溃。

    流寇之首闯王高迎祥,正下榻于紫禁城,与诸贼首饮酒作乐。闻声即刻披甲,率亲兵且战且走,但部众散于全城,召唤不及,最终力不能支,于午门外授首。其余各路陕西贼首,亦多半于城中被擒被杀,或没于乱中,不知所终。唯有闯将李自成,事先约束部属,扎营于城外,未被后金铁骑冲散,但也无力扭转战局。见事不可为,李自成便一边收容溃兵,一边拔营西走,金兵闻讯后追之不及,只得坐视其全师远去。

    经此一番战乱浩劫,京师半数房屋被毁,数十万黎民涂炭,皇宫紫禁城也有多处被焚毁。许多皇亲国戚、豪门富户“据说”是被流寇屠了个干净,他们家里囤积的金银粮米,在通过陕西流寇过了一遍手之后,自然也都成了女真八旗的战利品,仅现银一项,就高达五千万两之巨,让八旗显贵们一个个喜得合不拢嘴。

    因为皇宫沦为战场,尚?清理干净,皇太极最初下榻中南海紫光阁,并于此地召集明朝降官,温言抚慰,量才录用。有一名翰林庶吉士三跪九叩,奉上劝进表,请皇太极于北京称帝,皇太极笑而婉拒之。又有一名科道言官请示皇太极,问归顺的汉官是否要剃发留辫,皇太极表示,此等小节尽可以悉听尊便……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师局势开始稳定下来,老百姓麻木地接受了女真人的统治,但缺粮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北京的新主人……于是,在几名明国降将的提议下,皇太极把目光放到了东边的天津海岸……

第一百零三章、京师大乱斗(下)() 
第一百零三章、京师大乱斗(下)

    崇祯五年十一月末,天津,大沽口

    在大明帝国强盛的时代,大沽口一带曾经是天津水师的驻地,关防严密。但是到了世道衰颓、兵制崩坏的崇祯年间,这里只剩下了寥寥几座烽火台而已。不过民间搞海上贸易的私港市集,倒是颇为兴旺。

    然而,随着登州镇在夏天举兵叛乱,袭击天津港口,封锁渤海航线,天津的海港也迅速萧条了下来。

    接下来,大约在三个月之前,登州叛军和一支陌生的南方兵马登陆大沽口,驱逐了当地寥寥无几的地主团练和衙门差役。随即却没有占领那处私港,而是另外挑了一处荒僻海岸安营扎寨,建立起了据点。

    如果是在承平年代,这绝对是一桩能够震动北京朝堂,并且轰传天下的大事,只是此时数万鞑虏已然破关攻入北直隶,正在肆意扫荡永平府和顺天府,整个华北平原都变成了一片大战场,大明帝国在北直隶的统治已经迅速瓦解。一片烽火狼烟、兵荒马乱之中,根本没人顾得上这股突然渡海挤进战场的小部队。

    另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