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20章

大穿越时代-第20章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飘》相比,《汤姆叔叔的小屋》或许更能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毕竟,《飘》是在南北战争结束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作品,感觉更像是现在的中国人去写民国时代。

    《汤姆叔叔的小屋》由一位主张废奴的美国北方女作家斯托夫人,于南北战争之前写成和出版,主要描写了一位善良、虔诚的黑奴汤姆大叔,充满了不幸和苦难的一生。书中深刻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和残酷,描述了在这个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之中,黑奴们承受的各种苦难——女奴们被奴隶主肆意的奸污践踏,男奴们像牲口般暗无天日地劳作,奴隶的孩子依然永远是奴隶,他们随时领受着奴隶主暴戾的刑罚,在交易所内像商品一样被人挑三拣四,一次又一次地在奴隶拍卖会落幕后被迫妻离子散……

    因此,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就如平地一声炸雷,彻底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国人民对奴隶制的抵触情绪,进一步促使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战争的爆发。

    而在南北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之后的20世纪初期,同样以南方种植园生活为背景,另一部驰名世界的经典——《飘》,却完全是从南方奴隶主的角度,来讲述那段烽火动荡的历史。

    创作这本书的美国南方女作家玛格利特?米歇尔,除了描写斯嘉丽和白瑞德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恋情之外,也没忘了对美国南方的黑奴制度大唱赞歌。她用充满优越感的笔调,将白人对黑奴的奴役描写得既和谐又浪漫,还臆想了他们和白人奴隶主的和谐共处,却对他们的苦难和反抗视而不见。同时更是对林肯总统发起的解放黑奴运动大加鞭挞,认为是北方军队的入侵破坏了南方人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造成了社会混乱、道德败坏和人民的苦难……

    在《飘》这部的字里行间,明显充满了对往昔奴隶主生活的怀念。在作者的笔下,南方的庄园生活是精致而又美妙的,南方上流社会的男人个个都是绅士,对待入侵之敌(北方佬)奋勇斗争,对待女士彬彬有礼,就算是白瑞德这种被赶出家门的浪荡子,都会为了维护女士的名誉而开枪杀人。黑奴则显得愚蠢而又快乐,没什么反抗情绪,大多数庄园对待黑奴都很友善,他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都有基本保障,在精神上也很惬意。如果真要把这些黑奴从庄园里赶出去,他们还得担心能不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

    为了显示南方奴隶社会的“和谐安乐”,否认解放黑奴的正义性,米歇尔还借用女主人公斯嘉丽之口,写出了这样一段抹杀奴隶逃亡史实的奇文:“……那些北佬女人从前听说南方地主家都养着凶猛的猎犬,以备追逐逃走的黑奴之用,便都信以为真……他们又问到那种给奴隶脸上烫字的烙铁,以及那种虐打奴隶用的九个齿儿的铁蒺藜,其实南方地主并没有这些东西,都不过是北方人宣传的资料罢了。”

    可事实又究竟如何呢?只要走进档案馆里,翻一翻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南方各州的旧报纸,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些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刊载着成版的缉捕逃奴广告。而且,根据广告中的特征描述,这些黑人逃奴差不多个个脸上都有烙印,胸口和背部满是鞭痕、伤疤。此外,当时的南方有不少武装打手团伙,专门以替富人缉捕逃奴为生,甚至还有广告在推销经过特殊训练、专为追捕逃奴所用的凶悍猎犬!

    很显然,玛格利特?米歇尔在写《飘》之前肯定没看过这些东西,或者就算看了也故意视而不见。

    还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南北战争失败之后,强烈反对废奴的南方白人顽固派,组建了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三k党。这个三k党乃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种族恐怖主义组织,曾经犯下过无数罪行,并且到现在还有部分残余组织于美国南部存在,继续对有色人种实施暴力活动。但在《飘》中,却把三k党描绘成保卫白人妇女的侠义团体,还长篇累牍地描写了三k党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按照这部的鼓吹,当时所有“真正的南方人”,包括女主角斯嘉丽和她的丈夫、朋友在内,几乎都参加了三k党……

    ——这么看来,按照现代的观点,斯嘉丽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标签,似乎就应该是铁杆反动派后裔,**组织成员、极端种族主义者……外加武装恐怖分子女头目?是不是有点太劲爆了?

    遗憾的是,无论米切尔女士在《飘》一书之中如何妙笔生花,颠倒黑白,试图为残酷的黑奴制度披上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所谓“幸福的奴隶生活、和谐的奴隶社会”,都依旧不过是一个非常荒谬的的伪命题——除非受到暴力和死亡的逼迫,这世上怎么会有人乐意去做奴隶?而奴隶的生活又有何幸福可言?

    总之,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奴隶的地狱。而笔杆子则总是被掌握在“有良心的奴隶主”手里……

    因此,对于《飘》这本书中对昔日南方奴隶社会的过度美化,有一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兰德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慨,并且提笔写了一部同人《风吹走了》。该书以一个黑人女奴代替富家白人小姐斯嘉丽作为主角,重新演绎了一遍《飘》所讲述的故事,通过对《飘》中大量人物、情节和对话的改编,用辛辣讽刺的笔调,揭露了那些白人绅士在光鲜外衣之下的残忍、虚伪和堕落,从而表现出当年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以及黑奴们对这种不公正命运的抗争,故而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美国黑奴已经被解放一百多年了,这种陈年旧事不提也罢。那么我就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在印度的新德里,有个婆罗门种姓的女教授,家里很有钱,雇了很多仆人。前不久,她在博客日志上写了一篇附有照片的短文,吹嘘自己家对待仆人是何等的仁慈宽厚——具体来说,就是允许仆人在不当班的时候,和她一起待在客厅里,观看大屏幕液晶电视上播放的美国肥皂剧。

    但问题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女教授自己坐在沙发上,仆人却必须跪在地板上。而那张长沙发最起码可以坐得下四五个人,旁边还有几张靠背椅……可仆人们却不能坐,因为他们是低种姓族群。

    这要是放在我们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你让你家里的保姆有凳子不许坐,只能跪在地板上跟你一起看电视试试看,人家不气死才怪!

    然而,就算是这样的人格侮辱,在当今这个号称“民主自由”的印度社会,都已经算是宽容的表现。

    如果当前的中国社会也突然变成这副模样,那么某些节操匮乏的富人和“精英”,或许会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很是喜欢,但是放在一般的人民群众身上,却恐怕会愤怒得要爆炸了!

    放到民国时代,恐怕也是一样:对于劳苦大众来说,那肯定是水深火热的地狱;而对于少数“精英”来说,那倒确实是能够肆意妄为的天堂!

    所以说,就整个社会的各阶层而言,民国有民国的好,新中国有新中国的好,具体就要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而且,民国时代的旧中国社会,在两极分化、阶级对立、陈规陋习、漠视人权等问题上,恐怕比现在的印度社会还要更加糟糕得多,以至于黑暗到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程度。

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 
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

    上面已经说过,就整个社会的各阶层而言,民国有民国的好,新中国有新中国的好,具体就要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怀念那个“无比美好”的民国时代?

    请大家在这里先看两份工资单:

    1918~1919年,青年时代的**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而著名海归学者胡适则在北大当教授。

    ——毛图书管理员的月薪不过8块大洋,胡教授的月薪却高达240块大洋,两者相差30倍!

    事实上,当时的胡适虽然从海外镀了一层金归来,但在北大参加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名声也远不如后世,月薪还不算最高的。同一时期,北大中文系主任陈独秀的月薪为400块大洋,相当于毛管理员的50倍——再过几年,北大教授的月薪还要再翻一倍,平均达到500块大洋,而图书管理员的月薪却没怎么上涨。

    而更要命的是,胡适教授的240块大洋,一般来说每个月都能按时发放。而毛管理员的8块大洋月薪却总是被拖欠,直到离职也没能全部拿到手。

    据说他先后干了半年,最后却只拿了三个月的薪水,相当于减薪一半——我突然明白传闻中**仇视知识分子的原因了……

    嗯,此外还有陈独秀主席在日后为什么会右倾投降,而胡适又为什么坚持反。共立场,也可以从这份工资单上看出一点倪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嘛!

    事实上,真正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平心而论,假如我们工薪阶层能够拿到2000~3000元的工资,基本满足温饱、接近小康,那么就算看到某位高级白领能拿十几万的月薪,是自己的几十倍,大家最多也就在私下羡慕一番,只要自己的日子还过得去,就不至于会发展到阶级仇恨的程度。

    可问题是,毛图书管理员的8块大洋月薪,在当时的实际购买力,到底有多少呢?

    由于民国时代战乱频繁,各地物价的变动幅度极大,光是米价就经常上下波动好几倍。基本上是越到后面的年代,通货膨胀就得越厉害。

    而且,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的物价水平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较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张冠李戴,用上海的收入去比山西的物价,用20年代的物价去比40年代的收入,用乡下丰收时节的粮米收购价去比大城市工人的收入(可参考《多收了三五斗》),就很可能得出一堆非常荒谬的结果——而这也是当代“历史发明家”们常用的一种移花接木之术。

    举个例子来说,前些年,河南乡下的白菜收购价一度跌到一毛钱一斤,让农民们赔本赔得欲哭无泪。可我们有谁在城里买到过一毛钱一斤的白菜?光是运费就有采购成本的好几倍了啊!

    同理,如果现在让人拿着上海的收入到青海的西宁去生活,也绝对会非常宽裕,但问题是根本办不到。

    回到正题,当**进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时候,民国才建立了六七年,尚未进入最黑暗的年代,大洋的币值还算坚挺。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的北京消费市场上,一块大洋应该可以买20斤最差的糙米,假如按照米价来算的话,购买力大概相当于如今的40元人民币。

    而毛图书管理员的8块大洋月薪,只能折合如今的320元,还不够当代很多城市的低保标准。

    更要命的是,首都北京又是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物价高昂之地,毛管理员的8块银元月薪在湖南老家已经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却实在是不经花——虽然这8个银元可以买到160斤米,可是他在北京除了吃饭,还要吃菜,要买衣服,要交水电费,要买煤球做饭,还要买报纸和火柴、香烟,尤其是还要交房租……

    当今的“北漂一族”,想必都对北京的房租之高昂深有体会。而**当年的北京房租水平,虽然没有眼下这般夸张,但同样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现在的320元人民币,在不少地方应该也可以买到160斤米,可有谁能用320元的收入过日子?不信的话,让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个图书管理员试试看?恐怕就算是兼职的也招不到吧!

    而胡教授的240块大洋月薪,却可以折合为当今的9600元人民币,完全够得上现代大学的标准。若是放到那个烽火四起、饿殍遍地的民国年代,更是已经要归为富豪一类了!

    很显然,让劳动人民们拿着3000元工资看教授们月入96000元,与拿着300元工资看教授们月入9600元,绝对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前者还只是一般的羡慕,而后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红了。

    ——富者有阡陌之田,从来都不是革命的理由;贫者无立锥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总之,在民国年间,大学教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大学教授们的工资水平远高于社会的平均工资,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如此高薪之下,北京的大学教授和讲师们,自然有很多钱去逛琉璃厂,买书籍报刊,买古玩字画,生活充满了小资情调。

    北洋政府的那些军阀们,虽然外表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