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拳破诸天万界 >

第94章

拳破诸天万界-第94章

小说: 拳破诸天万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67章 三元及第() 
金陵城。

    今日可不是寻常日子,三年一度的“秋闱”又开始了。

    街道上是车水马龙,冠盖如云,到处都是从城外赶来考试的学子。

    “秋闱”应试之地就在十里秦淮不远的金陵贡院之中。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次秋闱关乎未来一生的前途,但是对于他来说,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在乡试开始的七天前,礼部的官员就已经将本次乡试的题目送到了沈府,与题目一同送上的还有当朝文采数一数二的一位翰林侍郎亲自书写的答案。

    其实就算没有当朝翰林侍郎给与的答案,只是乡试的话,李伯阳凭借自己的能力也是有把握通过的。

    不过能不能得到乡试第一就不好说了,乡试三年才一次,整个明朝三年也才出了十几个解元,能获得乡试第一的基本上都有了一次性通过会试的实力了。

    有现成的答案李伯阳自然不会迂腐到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乡试开始时,其他的学子为了一道题目绞尽脑汁,抓耳挠腮时,李伯阳只需要将背诵好的题目全盘默写出来就好了。

    乡试放榜的时间在乡试结束的三天后。

    这三天的时间是留给主持考试的官员们阅卷的,官员在初步将成绩做出排名后,还要送到内阁去审核。

    内阁朱批后,在交由当朝的皇帝盖印,然后才会发还到本次监考的官员手中,最后进行放榜。

    监考的官员们可不知道金陵乡试中有李伯阳这么一位存在,李伯阳的试卷实际上在监考官员初阅的时候只排在了第三。

    文无第一的情况可见一般,文风与监考官员的喜好对不上,再有文采也排不到第一名。

    其实第三也不低了,来金陵参加乡试的人数一千多人,通过的不过区区三十人而已,千分之三的通过率,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了。

    不过当金陵乡试的试卷被送到内阁后,李伯阳的试卷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第一位,且不说他与朱元璋的约定。

    就凭如今内阁中的话事人就是他的徒弟刘伯温,给个第一也没有人敢说二话。

    实际上与朱元璋的交易给多是保证殿试的第一,乡试与会试刘伯温自己就能搞定了,因为这两门考试皇帝是没有权利插手的。

    只有殿试,完全是凭着皇帝的喜好选拔的,皇帝说哪个是今科状元,哪个就是,历史上会试中的二甲被选成状元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在内阁将李伯阳定位金陵乡试第一后,朱元璋也痛快的盖了大印,虽然他到现在都没想清楚李伯阳到底唱的哪一出。

    全国乡试的成绩一出,李伯阳的名字直接亮在了金陵一地的榜首。

    这立刻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要知道不少世家本身就与江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以自然也知道中原武林第一人就是血手人屠李伯阳。

    原本江湖中人还在纳闷,血手人屠怎么突然间辞掉了六扇门的职位,感情是去考举人去了。

    这让不少人都跌破了眼镜,不过更多的人是在庆幸,只以为血手人屠称霸武林称霸够了,感觉没意思,所以现在想去士林找找刺激。

    许多江湖门派为此狂欢了好几天,血手人屠只要不祸害江湖,管他去哪。

    不过李伯阳显然不会在意江湖人士的想法,在拿到乡试第一名,正是成为解元后,他已经感觉到,这方梦境世界束缚自己的压力轻了一点。

    只要在拿到会元与状元,他将完全脱力这个梦境世界的束缚,离开这方梦境世界。

    就在秋闱结束的七天后。

    朝廷宣布了一条令士林翘首以待的消息。

    明朝的第一次会试将在三个月后举行。

    这次会试以恩科的形式举办,然后形成惯例,每三年一次。

    消息一出,士林轰动。

    已经苦等科举好近十年的举子们听到朝廷终于要开恩科时,眼中老泪纵横,等了如此久,终于又等到了。

    这次恩科的意义可非同一般,将诞生出明朝开国以来的首位状元公,这是青史留名的最佳机会了。

    就像奥运会,获得冠军的都被人铭记,然而第二的有谁还记得。

    全国各地有举人功名的士子立刻备好牛车马车,如过江之卿一般,纷纷向金陵敢来,没有任何人愿意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状元的诱惑力不是一般的巨大,就连那些遁世已久的大儒都有出山前来应考的。

    在恩科公布的一个月后,各地官府登记的报名举子人数就已经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正常的一届会试,全国应考的人数大约在三千人左右,而这次恩科报名的人数已经将近一万人。

    随着这些人陆续到达金陵,整个金陵城的客栈瞬间爆满,甚至出现了出十倍的钱都住不到店的情况。

    不仅如此,随着这些人来到金陵,金陵的生意人可开心坏了,这些举人在各地都是有头脸的人物,自然不会差钱,出手阔绰的很。

    可以说一次科举就带动了金陵的经济,这点令当朝的内阁都没想到。

    不过如果这些人知道,这次会试的头名已经被内定了,如果这些人打得过李伯阳,李伯阳怕是会被愤怒的士子们给生撕了。

    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能知道此次会元以及状元被李伯阳内定的人,至少都是当朝的阁老一级,这些人自然不会嘴里没把门的,到处宣扬。

    如同乡试一样,李伯阳在会试开始的七天前就收到了这次会试的题目,还有一份这次会试的答案。

    意义如此重大的会试,主考官的人选自然也分量极重,这是会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李伯阳的徒弟,明朝的第一阁老刘伯温。

    有意思的事,李伯阳手中的答案就是刘伯温送来的,刘伯温参与出题,然后刘伯温在自己写了一份答案。

    如果广大士子知道这个消息,怕不得郁闷的直吐血,哪里待这么玩的,这是根本不给人留活路啊。

    本来刘伯温就是这次会试的主考,也是这次会试出题人之一,他自己写的答案自己审,这要不第一都没天理了。

    在拿到刘伯温亲自手来的题目与答案,李伯阳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题目与答案都背下来。

    做完这一切后,静静的等待着会试来临即可。

第168章 回归() 
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明朝开国的第一次恩科会试,就在这样万众期待,又内幕重重的情况下开始了。

    士林中人纷纷摩拳擦掌的进入考场,所有人都在期待这自己五子登科,高中会元的时刻。

    会试的内容第一场考的是四书,第二场以五言八韵诗为主,第三场的内容最重要,考的是五经与策问,也是真正决定能否晋级的一场。

    会试并不是一天就考完的,一共要考三场,每场考试之间有三天的间隔,在考试的前一天,考生们会一起进入考场。

    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由同考官员分号,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直到第二天才出来。

    一场结束后有三天的休息时间,三天后接着继续考,无论对人的体力还是精神都是一种折磨。

    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比较难熬,但是对于李伯阳来说,就不算什么了,每次考试,他更多的是在修行武学中度过而不是答题。

    人家在拼了老命回忆知识的时候,他在修炼。

    人家在拼了老命奋笔疾书的时候,他还是在修炼。

    人家在拼了老命引经据典的时候,他依然在修炼。

    同考的官员来回游荡在考场中,每个看到李伯阳的行为都摇摇头,直呼不可救药了。

    然而谁有知道,其他士子花一天答完的内容,他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写完了。

    当持续进半个月的会试结束时,所有从考场中出来的人脸色都充满了疲惫,显然精神上的消耗最为折磨人。

    唯有一人是例外的,这人自然是李伯阳,没办法,人家是真正的在考试,他纯粹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会试结束的当晚,金陵中的十里秦淮一座难求,终于解放了的士子全部都涌向了秦淮画舫,尽情的放纵,而李伯阳则默默的回到沈府,继续修炼。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这句话就算到了练气境也是一样的至理名言。

    会试发榜了。

    这次一共录取了三百多人,相比起一万多应试的举子,不可谓不惨烈。

    发榜的地点就在皇宫的东华门外,也就是著名的东华门唱名。

    榜单发出来之前,东华门外的街道就被士子们围满了,当唱名的差役跑出皇城时,瞬间被人海给淹没。

    金陵中的世家老爷早早的就抢到了最好的位置,每当有士子高呼“我中了”时,下一秒一个麻袋就套到了士子的头上。

    榜下捉婿的一幕不出意外的上演了。

    不出意料的李伯阳拿到了明朝第一次恩科的榜首,一甲第一名,当唱名的差役来到沈府时,沈万三直接替李伯阳封了一个万两白银的红包给差役。

    而殿试将会在会试结束的十日后举行。

    十日后,当皇宫的东华门一打开,三百多名本次会试的通过者趾高气昂的走进了皇宫,这是人生中最得意的时刻,哪里能不张扬。

    而李伯阳,身为今科会试的会元,却默默的走在了队伍的最后头,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这次殿试的举办地点。

    殿试的举行地点就在金陵城的皇宫中的太和殿,也就是举行大朝会的地方,由朱元璋亲自主持,这也是天子门生的由来。

    殿试考的主要是策问,由朱元璋亲自出题,向会试通过的举子们文策,一般都与当年发生的大事有关。

    这次殿试,李伯阳如同乡试与会试一样提前拿到了题目与答案。

    殿试的题目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牧民之道,何如?

    这题目自然反应了朱元璋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打天下不容易,守天下更难。

    如果治理这泱泱大国是朱元璋最关系的问题,所以直接当成题目向考生们问策了。

    谁的答案符合朱元璋心中的想法,这次殿试的排名必然就高。

    虽然得到了这次殿试的答案,然而此次殿试李伯阳却没有按照刘伯温给与的答案回答。

    这次是的殿试,李伯阳按照自己的见解,从人心、人欲、人情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牧民之道的见解,交给了朱元璋。

    殿试之后,他就要离开这方世界了,或许是想在这方世界留下点什么吧。

    当朱元璋看到李伯阳的策问时,久久不能言语,显然是被李伯阳的回答给震撼到了,久久之后,当着三百多名士子与文武百官的面说了一句:

    “伯阳先生有倾世之才,可惜不能为我所用,可悲,可叹。”

    在朱元璋看来,以李伯阳的水平,何须他来帮忙,就凭这份策问就无人能出其右,当之无愧的状元。

    此话一出,立刻震动了太和殿,刘伯温第一时间向朱元璋讨取了李伯阳的策问,看完之后也说了一句:

    “老师之才,学生恐这辈子都难以项背了。”

    此话一出,太和殿中90%的官员一脸骇然的看着李伯阳,而士子们的目光中都透着不可置信。

    这些人原本可不知道李伯阳与刘伯温的关系,直到这一刻才知道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书生居然是当朝第一阁老的老师。

    震惊的同时他们也都在纳闷,都是第一阁老的老师了还来考什么科举,这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么,平白占去一个位置。

    而李伯阳的脸色平静如水,一如既然的淡然。

    下一刻朱元璋钦点了李伯阳成为本次恩科的状元。

    随着朱元璋宣布,李伯阳愣了片刻,原本以为自己会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在太和殿中,没想到居然还停留在武当世界中。

    此时的他只感觉束缚自己的压力几乎完全消失了,但是还差了最后那么一点点。

    在钦点李伯阳为今科状元后,朱元璋后公布了今科的榜眼与探花,到最后的第十名,在之后的直接交给内阁拟定了。

    做完这些后,朱元璋再次宣布,赐宴琼林苑。

    李伯阳这才反应过来,三元及第虽然已经完成,但是还少了最后一个步骤,琼林玉宴。

    跟着文武百官移步琼林苑,李伯阳饮用琼林宴后,最后一丝束缚他的压力也不见了。

    琼林苑中天空之中垂落一道七彩华光。

    就在华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