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246章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246章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嘁痈墒裁矗�

    杜玉清说:“今天把最后一批粮食都卖了,钱都收回来了,最后的结算是平均赚了四倍利润,当初祖父交给我是五千两,这里是两万两,祖母给我了三千两,这里是一万二千两。”

    杜凌和老伴对视了一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少?赚了四倍的钱?”他知道粮食涨了很多,但能赚这么多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你不会把钱都给了我们吧,那些费用你都扣除了吗?还有是不是你把最早的赢利也拿来平均了?”他知道杜玉清早就开始投资做这生意,而他们是在知晓安化王造反以后才投入的,成本毕竟不一样。杜玉清把所有的赢利都拿来加权平均,自然是她吃亏一些。

    “您还要和我算这么细啊,放心,费用自然是都扣除了的。”

    杜凌还有疑虑,实在是这银子来得太容易了,他有些不敢相信。官场黑暗,很多官员靠着贪污**,甚至克扣下级的军饷大肆发财,但杜凌向来是不屑为之,所以杜家除了这个祖上留下的这个大宅子之外家当并不丰厚。他平时又是谨言慎行的人,不会做什么出格的生意,在钱财上就没有什么积累,杜玉清一下给他赚回了四倍的回报,这让他真是又惊又喜。

    “哎呀,祖父您还不相信我吗?”杜玉清搂住祖母的脖子撒娇道:“祖母,我当初不是说过不会让您吃亏的吗?”

    “是说过,是说过哦。”杜老夫人抓住杜玉清的手笑眯眯地说道,眼睛开心地眯成一条缝,“我的宝贝孙女向来说话算数,这不,才两月银子就成倍地赚回来了。不过,杏啊,赚回的钱我们已经看到了,你的孝心我也知道了,你祖父的钱是公中的,不好动。而我的钱是自己的体己,我呢就收下一半,其余的你拿回去,我知道你是做事的人,这银子放在你那里更有用。”

    杜凌也说:“你祖母说得对,你做事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我也拿一半好了,其余的你拿回去。”

    杜玉清当然不肯答应,她说:“那怎么行!谁出的本钱赚回来的盈利自然该给谁给谁了。您放心,我自己有钱,不会耽误做事的。祖父您不是想要扩大族学吗,刚好可以把银子花在这上头,这是惠及子孙的大事,你出钱出面,这是多好的事啊。祖母呢,如果嫌银子多扎手,不如您下次多赏给我一些首饰。我也可以出去显摆显摆。”

    两位老人都笑了,这个孙女还真是窝心,不仅能干而且考虑周到,让他们都很欣慰开心。

    不久,杜凌把杜府隔壁的宅子给买了个过来,这家人原来也是世家大族,不过因为太会生了,人丁兴旺子嗣繁盛,原来的地方就不够住了,加上子孙众多,家财越分越少,现在渐渐难以支撑,当家人听说杜家愿意出高价收购他们的宅子来办公学,觉得很有面子与有荣焉,就爽快地签了约,还把后面的一个破家庙和已经泛着臭气的死湖塘一起送给了杜家。愉快地拿着钱在城西购进了大宅子继续繁衍生息去了。

    杜府管家找人整修房屋,疏浚湖塘,最后前院建成学堂,后院交给了杜玉清,她又把它交给老郑父子,最后整理成为一个大花园。

    族学分为小学和大学,所有杜家的孩子不论亲疏都可以免费来上学。到了后来杜家族学越办越好,名声渐起,许多外姓人也找了各种途径把他们的子弟送进来读书,学堂不仅先生学问好,对一些读书特别用功家里却比较贫困的孩子不仅给予免费就学,一天还管两顿饭,到了这些孩子渐渐成才以后,他们便成为杜家很大的助力。

    族学原来的校舍变成了女子学堂,不仅请了女先生来教书,还请了绣娘大家来传授刺绣技艺。一时间杜家的后花园里莺莺燕燕,好不热闹。来求学的女子也络绎不绝。

    三个月后耿家辉回到了京城,此时的粮食价格已经回落到了三百八十文一石。他听说朝廷为了平抑粮食价格,还严惩了几个囤积奇货的商行,不禁长嘘了一口气。他这次回来不仅给“衣锦坊”带回来各种绫罗绸缎,还给南北杂货行带来了各种干货和茶叶,还有杭州城郊的千亩农田的地契。这几个月他跟在常胜身边学习,才知道在杜玉清的操持下杜家三房的家当到了怎样丰厚的地步。如果不是他亲眼所见,他真是不敢相信,成衣铺、农庄、茶山、杂货行,也许还有他根本不知道的生意。起码,夏锦那块他就是不知道的,也不能问的。他只知道,杜玉清在财务上非常谨慎,她把钱分为三份,一份买地种粮食,一份投入商业做生意,还有一份现银留作备用,她曾经说过:“和军队打仗一样,经营生意靠的也是‘以正和,以奇胜’。‘奇’的意思是多余,而不是所谓的投机的出奇制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极个别的,因为少所以才会被人津津乐道,绝大部分的胜利靠的是碾压对手的实力,靠的是稳扎稳打,靠的是后备充足。所以它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所以不值得大书特书,泯然于故纸堆中。”

    不得不说,耿家辉已经领略到杜玉清在做人做事上越来越明确的理念,那就是风险与收益同在,要由进攻、防守、储备构成稳固的三角结构,去防范风险,保证自己能够稳步前行。

第三百七十二章 里应外合() 
    通过最后殿试的进士们很快就有了着落,进翰林院的进翰林院,分配地方的分配地方,只有少数几个人还侯在京城等待吏部的分配,他们有的是因为挑三拣四,不愿意去边远贫困的地方就职;有的则是实在没有门路,或者是得罪人被冷落了,有些可怜人甚至可能要等上三五年才能等到补缺。范斯远很不幸就属于少数几个没有着落的人之一,范府很快又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了,有传言说这位范公子最近太出风头了,惹恼了上面的大人物,被人有意排挤了。范斯远于是备受打击,一直在闭门谢客。只有亲近的几个人才晓得范斯远实际上并不在家中,也不在京城,他早已按照他们和李宾之密谋后d的安排快马加鞭跑去西北找平叛安化王朱寘鐇的元帅杨应宁去了。

    安化王朱寘鐇,是庆靖王朱栴,靖王第四子的后代,实际上他在众多皇亲国戚中属于势单力薄的一支,要不然也不会给分配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偏偏这位庆靖王庶出的第三子还认为自己是皇位的有力候补人,于是就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动下发起了一次草率的行动。

    事情的起因还是和大太监刘瑾有关,孝宗时期开始商人到边境贸易缴纳的税银,先是统一上缴户部,然后由户部根据情况下放给各边境地区,用以补助军需,这被称为年例银两。刘瑾却认为,这是户部与边地官员在“共盗国帑”,于正德三年下令废除该条例停止发放年例银两,商人边境贸易所缴的税银留在朝廷使用。使得各边境军需不足,军士们叫苦连天。

    正德四年刘瑾又借清理屯田的名义派御史到各地征收银两,对军田实施新的税率,对欠税的人施行逮捕和责打。这些到各地勘查的御史为了巴结和迎合刘瑾,多采取虚报伪造的数字来增加屯田数目,多出的数目用于出租来大肆敛财。其中尤以派往宁夏的大理寺少卿周东最为过分,他到宁夏后以每顷五十亩来征收银钱,多征数量上获得的银两用以贿赂刘瑾,这引起了宁夏守卫军士的强烈不满,当地的巡抚都御史安惟学也不是好东西,他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造成了极大的民愤。安化王原来就有想法,现在有些人也有意,于是几股力量合在一起就发动了一场造反。

    正德五年春,游击将军仇钺和副总兵杨英领兵去抵御蒙古军,五月十二日夜安化王邀请当地所有高级官员到自己府上赴宴,宴会当中,持刀士兵突然冲了进来,当场砍杀了宁夏总兵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然后又派兵在公署杀了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及一批执掌兵权的将领,然后占领城镇释放出狱中囚犯,焚烧当地官府,抢劫了府库的金银作为造反军资。

    安化王还迅速派人去招降仇钺和杨英。结果杨英部众溃散,他一个人单骑逃到了灵州。而仇钺则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并且主动地把自己的军队从驻地玉泉营带来交给了安化王,安化王非常高兴,在毫不客气地收下兵权后拿出大量的金银棉帛来奖赏仇钺及其将士。交出兵权后的仇钺就称病回家休息了。安化王随即以何锦为讨贼大将军,周昂、丁广为左右副将军,孙景文为军师,张钦为先锋,魏镇、杨泰等为总兵都护,打着“举义兵,清君侧”的名义,宣布起兵造反。檄文分发各地,其中历数刘瑾种种罪状,很快获得众多军士和民众的同情,云集者众多。边镇各军事首领接到檄文后反应不一,大多数人采取的是一种观望态度,既不愿意投降,也怕得罪刘瑾不敢上报,致使朝廷一直不知道安化王造反的消息。最后是延绥巡抚黄珂将檄文封奏朝廷后才将此事暴露了出来。朝廷在李宾之等人的举荐下起用前右都御史杨应宁为总制军务,泾阳伯神英为总兵官,太监张永为监军,率十万大军西征讨伐。

    杨应宁在孝宗时间曾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武宗即位后,受命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因不愿意依附刘瑾,被刘瑾以贪没的罪名诬陷下狱,因李宾之、王鏊等人大力保举营救才换得一条性命,最后被罢官了事。杨应宁熟悉西北军务,这次又出紧急,还是被首辅极力推举,所以皇帝很快就批准了对他的任命,刘瑾虽然满心不愿意,但此时他已是无能为力,此次安化王造反可是打着“举义兵,清君侧”的名义,这个“侧”是非常明确地指向他了。此时他已经被吓得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冒头反对,引起众怒惹火烧身呢。

    大队还未出发,杨应宁即派杜文斌快马加鞭出发去联络自己原来的一些老部下。杜文斌第一个找的是镇守固原的署都督同知充总兵官曹雄。曹雄得知安化王造反的消息后即命令指挥黄正率领三千士兵赶到了灵州镇守,以防叛军东渡侵犯,是少数几个态度坚决反应灵敏且有头脑的军事将领。杜文斌到了以后传达了杨应宁指令。然后曹雄密令临近各镇守军事将领待命,准备统一行动予以讨罚叛军,又派遣灵州守备史镛等人把黄河西岸的船只都夺取过来,全部停靠在黄河东岸,摆出一副随时会渡河征讨的架势。然后杜文斌又秘密潜入安化城中去见仇钺。

    仇钺此时在家中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没着没落的,他投降是因为不得已,如果他当时不做出投降姿态来立刻就会性命不保。所以他交出兵权后立刻称病回家,既是为了打消安化王顾虑,更是因为不敢同流合污。他觉得就凭着安化王这帮乌合之众做不了什么大事。可是他心里又七上八下的,一旦朝廷派兵来剿灭了这帮叛军之日也是他的末日之时,投降就是投降,成王败寇,没有人会听他述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得已,他必须采取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要怎么做才行呢?他的军权已经交出去了,身边没有几个可用的人,只凭着他自己的力量来对抗安化王的军队无疑是以卵击石,他必须联络外部力量里应外合才能奏效,可是他现在消息闭塞,又是身在曹营,他能信任谁呢?但这样等下去也不是个事啊,他必须采取行动来证明自己。

    所以当有人说是奉曹雄之命前来见他时,仇钺顿时喜出望外马上见了杜文斌。可是一见到杜文斌本人,他又即刻顾虑重重起来,杜文斌虽然打扮成当地商人的样子却操着一口京腔,仇钺立刻怀疑对方是不是安化王派来试探他的人。直到杜文斌从贴身处拿出杨应宁的亲笔信,他才放下心中的大石。他是杨应宁的老部下,自然认得自己老上司的笔迹,又听说杨应宁现在为平叛大元帅不禁大为惊喜,他可是非常了解自己这位老上司的为人,只要老上司愿意相信他万事就好办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来阅读。在信中杨应宁首先肯定地指出自己了解他的忠诚,他的投降是不得已,是为了和安化王虚与委蛇,是诈降,是为了作为内应配合朝廷对叛军的剿灭。作为总帅的他会向朝廷解释他的行为。读到此处仇钺不禁热泪盈眶,对于正走投无路的他来说老上司的信任无异于是来自天国的福音,他恨不能粉身碎骨报答杨应宁对他的理解和知遇之恩。

    杨应宁在信中让他和杜文斌一起,集结力量配合曹雄等人伺机而动,大军不日就会到达。仇钺把信收好,问杜文斌对下一步行动有没有什么具体想法?杜文斌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渐渐变得成熟,他忙笑着说:杨元帅派他来只是配合仇将军行动,他自然一切行动都会听仇将军的安排。仇钺不愧为身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