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455章

明末强国梦-第455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都是骑兵,骑兵作战靠的就是速度和冲击力,如果哈萨克人原地不动,定然要吃大亏。站立不动的马匹毫无冲击力,那就等同于步兵了。所以哈萨克军也运动起来。他们人多,在两翼各有一只队伍冲出来,对准格尔人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准格尔人也是久经战阵的,各种队形的攻防都会有应对之策。只见令旗挥动,战鼓的节奏明显的变化了。准格尔人进攻队形的后部两个三角向两翼迅速突出,迎战哈萨克人的两翼夹击的队伍。噶尔迪更是在后面催动人马,全军掩杀过来。一场残酷的大战在哈萨克大草原上拉开了序幕。

    双方的队形尚未接触,一群轰天雷(手榴弹)像腾空而起的鸟儿,飞入了哈萨克军的队伍,爆炸声随之而起,哈萨克人绝对不能料到遭到这种攻击。在他们与罗汝才的西路军的交战中,他们领教过轰天雷的厉害,只是没有想到准格尔蒙古人也有这种武器。

    在密集的马队中数十枚手榴弹的爆炸,造成了大片的伤亡,没有受伤的马匹也被近在眼前的爆炸惊吓了,受惊的马匹乱蹦乱跳,造成了队伍的混乱,也有不少的马匹被倒在地上的人和马绊倒,哈萨克军的阵型顿时混乱不堪,准格尔的部队乘势杀入,三眼铳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准格尔人的三只队伍向三艘巨型的航船,劈开了哈萨克人的队形杀了进去,双方展开了最原始的冷兵器肉搏战。嘎尔迪亲自率领的大军也掩杀过来加入了战团。

    这场混战哈萨克一方占人数优势,准格尔一方占士气的优势,同时有少量的三眼铳,关键时刻可以打黑枪。

    混战中兵器碰撞叮当之声,喊杀声和受伤者的嚎叫声混成一片,经过艰苦的搏杀,噶尔迪率军杀透了敌阵,冲到了敌军的背后。随他冲过来的兵丁也有六七千之众,看着一个个的蒙古健儿血染征袍,大口的喘着粗气,噶尔迪整顿队形,命令手持三眼铳的兵丁重新装子弹,手中还有轰天雷的全部拿出来。此时的哈萨克军已经被分割出几个孤独的小块。

    噶尔迪观察着战场,他发现哈萨克军的帅旗在北侧。那么南侧的几块孤独的敌军定然失去了指挥。

    稍事休息的部队恢复了体力,噶尔迪又指挥着这支人马向南侧失去指挥的敌军杀去。

    双方激战都已经疲惫不堪,这一支生力军,杀向了相对弱势的南侧敌军,轰天雷爆炸之声、三眼铳的发射之声再次响起来,南侧的战场形势发生了转变,准格尔一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失去指挥的部队,又遭到强力的打击,开始出现颓败之势,有的哈萨克人开始逃跑了,噶尔迪指挥着部队一鼓作气击溃了南侧的敌军。

    北侧的鏖战还在艰苦的进行,分不出胜败。噶尔迪禁止追击溃兵,再次集合整顿队伍,粗略的估算数量超过一万五千人。

    他在队前大声的呐喊:“准格尔的雄鹰们天下无敌!你们跟随着我,杀!”

    他一马当先杀向了北侧混战的战场。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为即将渐渐支撑不住的这一侧准格尔人带来了勇气,战场的形势逐渐的明朗了,准格尔人取得了优势。

    哈萨克军再次的被分割,眼见败势已成。

    在彪悍的噶尔迪的鼓励之下,准格尔军士气大涨,“嗷!嗷!”的喊叫声再一次充满了战场。

    哈萨克人战败了,零散的逃跑变成了大队的溃散,兵丁向四面八方无目的的逃窜。准格尔军则乘胜追击,斩杀敌军。

    这一战准格尔斩杀敌军约一万五六千,哈萨克一方主要的伤亡是溃散之后被分散追击中产生的,队伍一旦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组织,成了乌合之众,那就只能是被宰杀的羊群。

    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个规律,在冷兵器的战场上还是有效的,准格尔的损失也接近了万人。

    准格尔军以少胜多,打胜了第一仗,手榴弹和三眼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火器突然出现在战场,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哈萨克这十万军队虽说不是他们的全部,也是他们的主力了,能够拿出十万的部队已经是数十万哈萨克人的极限。双方刚一交手就吃了一个大败仗,这对哈萨克一方的打击是很大的,也是决定性的,此后,哈萨克一方就只能被动招架,没有还手之力了。

    这十万部队绝大多数还是逃出去了,但是已经分散逃向四面八方。游牧民族军队的构成都是一样的,其绝大部分就是临时召集的牧民,是按户抽丁的结果,这种队伍一散,兵丁们就会各自回家,寻找自己的亲人,因此,这支队伍大量的减员,剩余不多了,并且他们是失败的军队,斗志全无,就不能再指望他们有大的作为了。

    此战之后,后续的准格尔人的队伍陆续的进入了哈萨克大草原,展开了劫掠,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成了他们抢劫屠杀的对象。哈萨克人也展开了数次的反击,虽然也打了几个胜仗,但是大势已去,哈萨克人开始了四处的逃亡。因为是夏季,北方的西伯利亚大草原就成了他们首选的方向。

    准格尔是举族迁移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牛羊,当遇到草场时,他们就会暂停下来,进行放牧,让牛羊吃饱,然后再继续行进。因此准格尔人西进的队伍慢腾腾的走着,速度并不快。

    到了七月初,正当准格尔的部队在哈萨克大草原上鏖战之时,新建的第十三师仅仅是搭起了骨架,整编训练尚不充分。但是,时间不能等待了,他们必须要出击,向准格尔施加压力,目的是不能让准格尔人从容不迫的收拢牧民,让他们留下更多的人口。

    国防军的出击使得准格尔人匆忙起来,后部的队伍都是匆忙的逃窜,丢下了大批的牧民和牛羊,这正是国防军需要的。

    国防军的攻击也是不紧不慢,他们也要避免孤军深入,避免激烈的交战。准格尔地域太辽阔了,如果形成没有后援的孤军,国防军也是会吃亏的。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518章完………

第519章:通缉张彝宪() 
崇祯十二年七月初,准格尔蒙古人西迁,目标是里海沿岸的平原,他们不但途径哈萨克人的领地,并且里海沿岸预定要占领之地也大部分是哈萨克人的领地。因此,他们与哈萨克人就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同一时间,准备并不充分的,新建的第十三师,也在西北军军长朱顺的催促之下快速出击。快速出击的目的是为了向准格尔人施加压力,使其不能从容不迫的收拢牧民,让他们留下更多的人口。

    准格尔地区(新疆)地域广袤,一个师的部队只有一万人,算上临时营不过两万人,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此国防军的策略就是沿着主要的交通干道前进。那里的主干道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在准格尔境内,其道路也不止一条。从出发地敦煌起,就分为南北两条路,南侧的一条过博斯腾湖、和田到达南疆,就与罗汝才的西路军会师了。北边的一条直奔乌鲁木齐然后转向喀什,也到达了南疆。第十三师以团为单位分几条路出击。

    乌鲁木齐还有一个古名称,叫做迪化。这个名字是清代乾隆年间命名的,当时的迪化就是新疆省的首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迪化恢复旧称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蒙古语的地名,也是明代时的名称。

    朱万化是主张尽量的使用汉语地名的。因此,国防军占领乌鲁木齐之后,将更名为迪化。使得迪化这一名称提前一百多年出现。

    国防军的进军速度基本保持在五十里到一百里之间,紧紧的驱赶着准格尔人,又不要与之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当然小摩擦是免不了的。因此,他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复了准格尔,并且与罗汝才的西路军会师。

    而此时的罗汝才正做着与国防军类似的动作,他们跟着准格尔人的后面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原来是哈萨克人的领地。西疆省动员了所有的人力物力,忙着在新占领区选择要地,建筑城池,迁移人口,调配驻军,巩固占领区。罗汝才等于是付出了四十万石的粮食、其他物资还有一批军火买下了这一大片的土地,他赚了一个大便宜。

    经过崇祯十二年的夏季、秋季,准格尔人到达了里海岸边,他们与哈萨克人的战争还在继续。按照历史的轨迹,他们将征战多年,准格尔人还要向西迁移直到黑海沿岸才安定下来,由此可知,哈萨克人也不是好惹的,他们终于还是赶走了准格尔蒙古人。

    罗汝才也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国防军也到达了南疆,收复了整个的准格尔地区。

    之后联省按照预定的计划,对罗汝才依旧维持原西疆巡抚的任命,暂时代管西疆省,联省衙门派出布政使、按察使、巡按御史还有府县一级的官吏开始对西疆进行管理。

    罗汝才同时被封为属国国王,他的王国被命名为巴尔喀什王国,其地理位置就是巴尔喀什湖的以北、以西,哈萨克人领地的南部、中部地区。在联省的支持之下,巴尔喀什王国,成了中亚地区的一个强国,人口以华人为主,语言、文化、历法全部汉化,就是一个华人的海外政权。

    准格尔省收归联省直接管辖,暂时不设议会,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偌大的准格尔连个城池都没有,真正是百废待兴,城池道路等基本建设任务繁重。

    从此,西北地区建立了两个省份:准格尔省和西疆省(南疆地区归西疆省)。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

    崇祯十二年二月初朱钰遭到袭击一案中,有一名凶犯在逃,按特征逃犯可能是个太监,35岁左右,朱大典嘱咐朱万雄动用京城的坐探,按此线索追踪。

    对于坐探来说,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不大,其原因就是北京成了陪都,皇宫里没有了皇帝,太监们的地位一落千丈,都成了平常人,了解他们的情况也就容易的多了。

    皇宫的建筑很好,按照现代人的观点,这么大一片建筑应该善加利用才对。可是明代办不到,那是皇帝住的地方,别人是没有资格居住,也不能开辟为衙门的办公地,因此就只能闲置了。

    皇帝不在,但是该有的机构还都存在,皇宫就在内务府的管辖之下,由内务总管大太监管理。如果有皇帝在,内务府可是个了不得的机构,也是权势熏天了。可是面对一个空皇宫,内务府就剩下一个看守打扫的职责了,实际上就相当于门卫保安,外加打扫卫生的环卫处。不要说高级官员,各部的办事员都不会到这个地方来,整个就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帮太监们只有两件工作:巡查和打扫。

    内务府的职责也很杂,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管家,皇宫里的事都归它管,当然所有的太监都在他的管辖之下。比较重要的权利还有管理皇帝的私房钱,也叫内帑(tang)银。它还管理着很多的工匠作坊,这些作坊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因此也都是手艺高超之人,他们制作的产品都是高档货。但是皇帝搬走了,工匠作坊没有了服务对象,他们也就跟着迁移或者遣散了。

    如果是正经的内务府,其门卫的通报费用就不是小数字。而到一个扫大街的地方打探一点消息,那就太容易了。

    他们要打探的就是一月、二月期间,离开皇宫的太监,并且有个年龄条件:35岁左右,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体貌特征。

    由于皇宫的没落清闲,这两年陆续有一部分辞职返乡的太监,保留下来的太监人数少了很多。返乡之人可以到其家乡追踪其踪迹,太监的家乡基本上都是直隶地面的人,因此筛选的难度不大。坐探们这么一查,在筛选一下,这个嫌疑犯就找到了,他就是——张彝宪!并且他不是白丁,他就是现任的北京内务府总管大太监。就是他,过完年后告假离开了皇宫,至今未归,其家乡河间府也没有他的踪影,他今年三十七岁,完全符合凶犯的条件。

    这个张彝宪就是崇祯五年底的时候,大都督府曾经开出赏银,指名道姓地索要他的人头的那个太监。当时中华日报上刊登国防军大都督府的声明:坚决制止内臣干政,并通缉了官军中的监军,各地官府中的监管太监,全部是悬赏一千两。唯有张彝宪是悬赏一万两缉拿。

    张彝宪是当时最猖獗的一个太监,比在宁远被杀掉的御马监太监高起濳更过分。崇祯四年,时任司礼监太监的张彝宪被任命为户部、工部二部的总理,监视中央政府的财政。崇祯给他的权利是:“权视外总督”,就是等同于总督的职位和权力,已经是位极人臣。

    张彝宪小人得志,飞扬跋扈。在崇祯的支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