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314章

明末强国梦-第314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的。因此国防军驻扎万州,近在身旁,她始终也没有动,换了别人,她早就会发兵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人家找上门来,并且要动自己的切身利益,她绝对是不能容忍的。

    秦良玉是有军事天赋的人,他知道国防军不好对付,敌我双方的实力她很清楚,她敢于向国防军挑战绝对不是勇敢,也不是自信,她是被逼无奈,或者叫做垂死挣扎,因为国防军的条件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她家世代的领主地位已经造成了思维定式,她生来就是高人一等,做奴隶主是天经地义的,国防军的条件她无法接受。如果说解散白杆军尚可商量的话,废除奴隶制、废除土官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就比如红军长征路上碰到的小叶丹,如果红军说:我们要你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为自由人。那么小叶丹绝对会拿出所有的力量与红军玩命,战败、战死也不回头!还谈什么合作?

    秦良玉的反抗也是有条理的,他知道,面对面的作战白杆兵不是国防军的对手,于是他就想到了偷袭。

    忠州、万州这一带已经不是大巴山的腹地,它的地貌特征接近于重庆那种地形:大山不少,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弯弯曲曲的山路也是四通八达。

    国防军有水上舰艇的优势,一般会乘船而来,方便快捷,还便于携带装备。

    秦良玉就打算避开其锋芒,走山路偷袭万州。白杆兵都是山民,爬山的能力极强,走这一段山路那是家常便饭。

    秦良玉派出的斥候随时盯着万州的国防军,那边国防军一出动,她就会带着她的白杆兵快速出击,乘虚攻击万州。她的策划还是不错的。

    第七师因为要作战,就在万州集结了部队,现在的兵力是一个团,并且这一个团的三个临时营已经扩充完毕,所以原本是两千多人的一个团现在膨胀了一倍。赵率教的打算是,第一批攻击忠州的部队就是一个营,暂时留下临时营的话十几只船的船队就可以运送一个营的部队,第二批再把它配属的临时营运过去。这种方式完全是运输船只的数量决定的,十几艘客运船已经是第七师的最大运力了。

    这种运输方式造成了秦良玉的失误,因为出动进攻部队的万州并不空虚,大部分兵力并没有动。不过即便是万州空虚了,就算剩下一个连,作为防守的一方,这一个连的阵地也是固若金汤!

    一再等待,秦良玉也没有反应的情况下,四月十二日,赵率教出兵了。国防军的一个营刚出发,那边秦良玉就得到了消息,她几乎是倾巢出动,白杆兵的主力就奔万州而去。如果她的对手不是国防军,估计秦良玉会打一个胜仗,他的计谋还是不错的。

    国防军的防御和侦查通信手段是建立在先进装备的基础上的。忠州杀来的白杆兵也是三万之众,不是那么好隐藏的,万州是七师的第一重要据点,其四周的岗哨、侦查点必然是很多。何况朱万化已经三番五次的强调防偷袭,军官手册的第一页上就是朱万化的那一段著名的语录。第七师的驻地岂能被偷袭?

    得到消息的赵率教出动了一个营,并且带上临时营,据山势而守。因为他体会到了朱万化对秦良玉另眼相待,所以也就命令守军手下留情,点到为止,不要过分的杀戮。

    下川江两岸的山势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条一条的条形山脉随着川江的走向而伸延,或者反过来说,川江是沿着条形山脉的缝隙流出四川盆地的。

    所以大军沿江行进没有困难,路也不会过分难走,但是,遇到阻击时,若想横向迂回,那就太难了。不管山峰高不高,你必须要翻越过去,走一段还要翻回来。

    在这样的山地上,国防军的一个营做防守,秦良玉的兵就被堵在了胡同一样的山沟里,那是绝对过不去的。若是下狠手,打个歼灭战倒是最好的地形,因为这就是一个大胡同,无处可逃!

    作战的过程就乏味了,国防军手下留情,并不认真的打,当然要有条件,就是白杆兵不要玩命的冲。白杆兵冲不过去,也绕不过去,退兵还不甘心,也是进退维谷。

    国防军的喊话器倒是很动感情,说:我们同为大明的子民,犯不着在这里争斗,你们投降过来也行,我们优待俘虏;老老实实的退回去,就地解散也好,总之不要打了,平白无故的伤了性命划不来。

    秦良玉干生气,一点办法也没有,她心里是明白的,忠州已经完蛋了。那里已经是空城,乘船到忠州的花皮早就把忠州拿下了。不过有一点她还是放心,常年打仗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来,国防军就没想打她,给她留着情面,如此看来,在忠州的老家还是保得住。

    万般无奈的秦良玉只能撤兵,白杆兵到了忠州,不用说,自己就散了,回到家中的秦良玉大病一场,身体更衰弱了。现在反倒是花皮给她站岗,保着她家的平安。

    花皮告诉她,奴隶制不能存在下去了,一年的期限依然有效,一年之后将强制释放奴隶,还他们自由之身。

    秦良玉大势已去,她只能做个富家婆了。她的儿子马祥麟带着5000白杆兵尚在北京宣武门驻扎,今后如何结局尚不可知。

    ………第361章完………

第362章:制裁见效() 
朱万化还注意到一份来自台湾的电报:孙和斗报告经过试验证实了生产火药的副产品就是上好的肥料。朱万化指示立即筹备建厂,初期建设规模不要大,目的是取得经验,要留有扩建的余地,把肥料和火药生产联合起来,并且加强保密管理,毕竟它涉及到军火的生产。

    肥料定名为“尿素”,继续扩大试验规模,并且要考虑北至辽宁,南至琼州、南交口,在广泛地域进行实验。

    陕西毛九华报告:沙柳的种植效果特别好,目前已经是泾河流域的主要种植品种。

    朱万化批示,可以实验每年收割两次沙柳枝条,但是要注意保护好沙柳的根系。收割的枝条粉碎干燥后储存,实验其作为饲料的效果,如果好,可以考虑大规模的圈养牲畜,生产肉类和奶制品。另外实验其作为造纸原料的可行性。这两条实验如果取得成功,就会为当地农民找到新的经济来源。

    台湾的铁路已经南北贯通,开始考虑支线建设,山东的一段铁路也已经通车。铁路的正式运行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个是通信能力、安全设备、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另一个就是各种铁路设备、装备,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创新。

    例如:现在的这些铁路都是单轨运行,这是因为财力、钢铁产量的制约。在两个车站之间只有一条轨道,两个方向的列车都在同一条轨道上行驶,这就要有一个严格的控制办法,否则就会撞车!这个办法既不能靠人的大脑记忆,也不能靠文字记录,因为轨道的通行状态随时在变化,变化的频度很高,一般的记录方式都不可靠。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前的章节说过,这个通行权就是一张“牌”,牌在谁的手里,谁就有通行权。它是在信息高度发达之前的产物,是个纯机械的自锁装置。历史上中国最早的铁路出现在清代,那个时候的信息沟通方式是极简陋的,要想严格的控制通行权,这个机构就要十分可靠,因此它是一个设计巧妙的机构。

    朱万化只是知道其原理,这种古老的东西还是无处可查,于是只能按照这个思路自己研究制造。现在他们掌握了电报的技术,就可以利用电在两个车站之间传递信号。

    一条线路两端的两个车站之间的装置必须联动,还要有自锁的功能,这就成了一套机电结合的自锁系统。

    台湾、山东已经运行的铁路都在使用这套装置。朱万化要求他们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改进。

    铁路上初期的的车次比较少,以后必然会逐渐增多,它的第一个结果就是铁路调度的信息量会猛增。车站上现有的通信手段就是有线电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电报的通信速度就会成为发展的阻碍。更好的办法就是电话,电话的研制已经迫在眉睫了。

    如果暂时不考虑复杂的电话转接交换技术,单从一对一的通话技术来看,那就是声波转化为电波的送话器和电波转化为声波的受话器的技术了,通俗的说就是耳机、话筒的研制,应该是不困难。因此,朱万化翻出最老式的耳机、话筒的资料,酸锌电池资料,进行整理,使人送往台湾,给通信设备厂下达了研制电话的指令。

    朱万化要求的是那种最老式的“摇把子”电话。要求通话的一方摇动手柄,实际上是摇动了一个小型的发电机,电波使对方电话的电铃响起来,然后双方拿起听筒开始通话。通话的电力供应是话机箱底部的一个大电池。

    干电池的难度太大,现在的工业水平做不了,因此朱万化的资料中提供的是酸锌电池,它可以用直流电机充电,因此可以反复使用,只要密封的好,还是很方便的。

    硫酸的制作古已有之,原料是硫磺。

    现代人都知道,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竞争,现在的铁路刚刚起步,各种产品装备的技术都是落后的,为了刺激技术进步,产品不断更新,朱万化也要引入竞争的机制,独此一家就会固步自封。因此,对于向铁路提供主要装备的工厂,朱万化开始分割他们,使之成为两家、三家,甚至是更多家独立的实体工厂企业,具体实施竞争的机制。同时用股份制的形势,引入更多的资本,要避免朱家一家独大。

    因此,生产轨道的工厂、机车车辆厂、通信设备厂等等全部划分成多个工厂,各自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

    经济制裁执行了一个月,效果还是有的,北方的山西、直隶因为自身缺粮,粮价直线飙升,已经超过了预计的每石稻米二两银,造成社会上的恐慌。由于中华日报的宣传,粮食涨价的原因是瞒不住的,百姓、士绅纷纷指责官府衙门。

    由于支援陕西治理各省调拨银两是朝廷的圣旨,他们也没有办法向朝廷打小报告,但是这两个省都是相关受益省份,数量都是五万两,相对数额比较大,因此,他们还硬挺着观望。看其他省份的态度。

    福建虽然不缺粮,但是其他商品的依赖程度很高。由于临近浙江、台湾的原因,其商业,工业比其他的省份要发达,因此,工商业的损失很大。有的工厂因为原料进不来,不得不停工停产,甚至有一些企业开始外逃,他们逃往浙江、台湾太方便了。工商业的头面人物开始威胁官府,若不改弦更张,他们就要发起立宪的风潮。

    福建是非相关省份,调拨的银两只有两万两,他们又是比较富庶的省份,相对数额比较小,因此很快就出现了转机。福建巡抚邹维琏与朱大典有共事的交情,与浙江巡抚梁廷栋关系也不错,因此,他通过梁廷栋陈说:福建今年局部灾荒,钱粮一时紧张,没能及时调拨。现在府库周转已经没有问题,可以立即调拨银两,希望联省及早解除制裁。

    有态度就好办,联省方面立即解除制裁,并且在报纸上公布,当然也不会忘记为福建解说几句,面子还是要挽回的。

    这个形式对于北方的山西、直隶压力就大了,他们的经济情况都不是很好,拿出五万两也是有一些困难的。于是他们联合在一起派使者到开封,争取能够减免一些。

    时间已经是崇祯八年的六月中旬,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户房(主管钱粮经济的)侍郎马士英接待了他们。

    马士英已经得到了授权,同意减免,原因就是这两个省,特别是山西的确困难一些,也不能过于逼迫他们。善始善终,能解决问题才是最好。否则,不拿银子的就算了,明年怎么办,是不是别的省都不拿了?逼迫过急他就破罐破摔了,联省还能派兵打过去?

    在户房的客厅里,三人对坐,桌子上摆着香茶。对于炎热的夏季,客厅里的凉爽让人很舒服。两位使者凉爽的感觉很好,他们也很奇怪,这个房间门窗紧闭,为什么这么凉爽呢?也没有看到冰盘呀?

    古代人也有调解温度的办法,就是在室内放上一个大盘子装上冰,用来降温。那冰是从冰窖中取来的,冬季在江河湖泊中凿取存大块的冰存入窖中,当然也只有达官贵人能有这种享受。冰盘的降温效果很差,不会像冷气那样明显。

    古代的官府春夏秋冬就是那一套,冬天里面可以穿棉衣、皮毛衣服,夏季可以穿一件单衣,但是办公的场所官服是必须穿的,长裤子也要穿,否则官服下面露出一双毛茸茸的大腿来成何体统?官员的裤子是红色的,所以俗语中有“红官绿娘子”之说。在炎热的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