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月老志 >

第634章

月老志-第634章

小说: 月老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不太好吧。扶我一下就可以了。”

    明钦对杜芳惜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杜芳惜总是以一种长姐的态度庇护他,让他觉得分外亲切,有些荆眉妩的影子。不过荆眉妩和他年纪相仿,纵然时常摆出姐姐的架子,遇事总是顺着他的多。

    “这都什么时候了,别罗嗦,快上来。”

    杜芳惜伏低身子,让明钦趴到她软滑的粉背上。明钦心中怦怦直跳,现在要紧的是个隐蔽之处,设法提聚真气,的确不是磨蹭的时候。

    山路高低不平,明钦贴在杜芳惜的玉背上,随着她的脚步微微起伏,尽管浑身乏力,下体却不知羞耻的起了变化。

    两人肌肤相贴,杜芳惜不会感觉不到,两人都羞于点破,杜芳惜埋头疾走,幽冷的月光下,明钦发觉她的面颊仿佛涂了一层胭脂,分外娇艳,连小耳都红透了。

    身后传来呼喝叫骂之声,两人回头一看,山道上火把张天,连成一道火龙,大队人马往山上冲来,大概观中发觉两人踪迹全无,调派人手前来追赶。

    杜芳惜加快脚步,直奔山顶,铁驼山虽然比不了苍梧山峰岭连绵,却也颇为高峻,林木葱茏,易于隐藏身形。但两人中了蛊毒,恐怕难以逃过施术者的耳目。

    “芳惜姐,那边有个山洞。”

    明钦目力还在,目光逡巡,看到数十步外的山崖上有一个山洞,连忙指了指。

    杜芳惜轻嗯了一声,几个起落赶到山洞跟前,山洞里漆黑一片,有种鬼气森森的味道。无奈后面追兵不远,杜芳惜无暇多想,背着明钦进了山洞,走了一二十步,将他放下来,抹了把香汗,长吁口气。

    明钦默察真气,发觉经脉中空空如也。一般来说,真气运行凡人是感觉不到的,但是人人都有脉搏,医家通过切脉诊断病症,可以察知许多微妙之处。

    修行者吐纳练气,到了高深境界可以返观内视,对体内的一切状况了然于胸。

    虫蛊就像种子一样,初时极为微小,入体之后吸**气慢慢生长,明钦的功力虽然不及杜芳惜深厚,这才短短半天功夫,便将真气吸食净尽,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明钦修炼生息术之后,真气藏于气窍之中,一来可以强固身体,二来丹田好似中机枢,调动真气的时候有一个过程,不及气窍来得便捷。

    但是藏气于穴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真气太过分散,一旦遭到梗阻,容易失去掌控。

    修行者说识海,识海指的是心识,凡人都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大脑是意识的器官,此外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九识阿摩罗识,都归于心识。心是情志的器官,人在感情上的一切波动都非大脑所能掌控,心疼必然是感情创伤,头疼多半是伤风感冒。

    真气运行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意识。人有理智和情感两种活动,理智在脑,情感在心。

    …………

    元婴修炼同样如此,修行者凝结金丹要花费很大气力,如果金丹品质不佳,还会影响日后的道果。而成仙行道的成功率要比儿女成才小的多,而且道术修行需要相当财力,很多修士一旦结丹就和买了房子一样,一贫如洗。即便仙界兴起的假丹之法也需要数十上百万,是以凝结金丹对绝大多数人修行者来说是万分慎重的事。

    当然,明钦在下界的时候,道行离凝结金丹还相差很远。来到仙界之后,眼界大开,发觉凝结金丹并非惟一之法。生息术藏气于穴,金刚法相更是讲究离欲空相,类似于炼体之法。

    修行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精和气就像水和蒸气一样,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态不同,道家又有还精补脑的说法。

    蛊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吸**气,造成真气的混乱。虽不像毒药那样剧烈,却更为隐蔽,非常难以化解。

    “你觉得怎么样?”

    杜芳惜见明钦一声不响,心中更加焦急,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你别难过。不是你的错。”

    明钦不相信杜芳惜一掌能把他打的真气枯竭,肯定有别的缘故。

    “敌人恐怕不会善罢干休,得先找个地方躲起来。芳惜姐,你扶我一下。”

    两人逃出飞云观没有多远,敌人要追上他俩并不很难。而且对方能控制蛊虫,必有方法侦知他们的去向。

    杜芳惜连忙抹了下眼泪,咬牙道:“来,我背你吧。”

    以前两人也遭遇过恶劣的局面,但从没有像今次这样,明钦身上劲气全无,几乎失去行走的能力。杜芳惜受蛊虫的干扰,提聚真气时也觉得经脉隐隐生疼。

    “这样不太好吧。扶我一下就可以了。”

    明钦对杜芳惜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杜芳惜总是以一种长姐的态度庇护他,让他觉得分外亲切,有些荆眉妩的影子。不过荆眉妩和他年纪相仿,纵然时常摆出姐姐的架子,遇事总是顺着他的多。

    “这都什么时候了,别罗嗦,快上来。”

    杜芳惜伏低身子,让明钦趴到她软滑的粉背上。明钦心中怦怦直跳,现在要紧的是个隐蔽之处,设法提聚真气,的确不是磨蹭的时候。

    山路高低不平,明钦贴在杜芳惜的玉背上,随着她的脚步微微起伏,尽管浑身乏力,下体却不知羞耻的起了变化。

    两人肌肤相贴,杜芳惜不会感觉不到,两人都羞于点破,杜芳惜埋头疾走,幽冷的月光下,明钦发觉她的面颊仿佛涂了一层胭脂,分外娇艳,连小耳都红透了。

    身后传来呼喝叫骂之声,两人回头一看,山道上火把张天,连成一道火龙,大队人马往山上冲来,大概观中发觉两人踪迹全无,调派人手前来追赶。

    杜芳惜加快脚步,直奔山顶,铁驼山虽然比不了苍梧山峰岭连绵,却也颇为高峻,林木葱茏,易于隐藏身形。但两人中了蛊毒,恐怕难以逃过施术者的耳目。

    “芳惜姐,那边有个山洞。”

    明钦目力还在,目光逡巡,看到数十步外的山崖上有一个山洞,连忙指了指。

    杜芳惜轻嗯了一声,几个起落赶到山洞跟前,山洞里漆黑一片,有种鬼气森森的味道。无奈后面追兵不远,杜芳惜无暇多想,背着明钦进了山洞,走了一二十步,将他放下来,抹了把香汗,长吁口气。

    明钦默察真气,发觉经脉中空空如也。一般来说,真气运行凡人是感觉不到的,但是人人都有脉搏,医家通过切脉诊断病症,可以察知许多微妙之处。

    修行者吐纳练气,到了高深境界可以返观内视,对体内的一切状况了然于胸。

    虫蛊就像种子一样,初时极为微小,入体之后吸**气慢慢生长,明钦的功力虽然不及杜芳惜深厚,这才短短半天功夫,便将真气吸食净尽,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虫蛊就像种子一样,初时极为微小,入体之后吸**气慢慢生长,明钦的功力虽然不及杜芳惜深厚,便将真气吸食净尽,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第887章 良知() 
理智和情感常常对举,但是两者并非对等的东西,理智只是一种大脑思维,换而言之,不论何种理性思维都有其情感基础。

    理智是后天锻炼出来的,以人类最为发达。情感则是与生俱来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草木有没有情不太好说,人乃至鸟兽大抵都是有情的。孟子说的良知良能,指的便是先天的情感作用。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也是有见于此。

    先儒有性善情恶之说,智巧更为老子深恶痛绝,以为是诈伪丛生的根源。实际善恶是人类才有的观念,春生秋杀本来是自然现象,世间鸟兽或食肉或食草,也不过是随顺其禀性罢了。

    许多宗教都戒杀生,以杀生为恶,驺虞不践生草,不吃活物,被称作仁兽。若以肉食为恶,素食为善,人类既食肉也食素,自然是可善可恶的了。

    至于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一种是顺适的情绪,一种是不适的情绪。理智又以情感为基础,性、情、智勿宁说是一脉相承的,存善心的人,其情多顺适,理智也多在为善上努力,反之,亦然。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也是后世智巧日进,诈伪丛生,老子看出这种情状是理智发达的缘故,是以要屏弃一切圣智仁义,复返于自然。

    然而自然之世,人类与鸟兽同群,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直到圣人出世,渐次有了种种制作,人类才制伏了凶禽猛兽,成为大地之主。可以说惟圣与智,民利百倍。仁义孝慈也是人类才有道德,道德是要求人类团结互助,发扬善性的。荒野蛮民,诸洲多有,因无圣智仁义,更谈不上孝慈巧利,只能终古与鸟兽同群罢了。

    所以说,老子的观察虽不无可取之处,提出的解决方法则根本不对。再者,既然要民利百倍,为何又绝巧弃利,岂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老子的理智和蒙昧对立,取消理智,返于蒙昧,虽然在降低个人欲求上有一些作用,像少私寡欲还不无可取,绝学无忧勿宁说是自我愚弄。

    究其原因,老子认为一切人类智能道德都是不好的,所以要一切取消之。这种思维方式直到近世还大张其焰,大约道德文化不至于全好或全坏,就像对一种病症无可措手,不论病入膏肓是否属于误判,倘若开出绝、弃、革、打、破的药方,也只是恨其不死,而要其速死而已。

    庄子也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任何道德礼制都有被绑架的可能。所以阮籍大呼‘礼岂为我辈而设’?藏在心中的才是真道德,狂呼叫嚣光在嘴上喊的往往是假道德和不道德。道德礼制诚然有其流弊,然而一切取消之,也未免因噎废食。

    文明之树能结出硕果,不能不说是道德智能的功劳,后人不能杀虫除草,使其永葆生机,反而要连根绝除之,实在是丧心病狂,枉为人子。

    老子说少私寡欲,较为可取。绝学无忧,则值得商榷。盖因私和欲多被认作负面的东西,‘私’确实是人类的大敌,人类能制伏鸟兽,便缘于群道的发皇,组织种种团体,而‘私’则是群道崩溃的根源,宛如堤坝上的虫蚁,任何组织的崩溃都是因私害公的结果。

    道学家认为‘欲’是有害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一些宗教家也多有禁欲的主张。一个‘寡’字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节制欲求的,或许他认为私和欲难以禁绝,但是要加以节制。

    至于学,先儒说学是仿效的意思。‘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人类有历史,而鸟兽没有历史。便是因为人类既能学习,又能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人类文明便是这种智识积淀的结果。

    ‘绝学无忧’,固然有一定道理。学为理智,忧为情感,情感有顺适的,有不适的。忧大抵是一种不适的情绪。理智皆有情感基础,换而言之,老子认为学习本身是含有苦味的,学得越多,忧患越深。

    与之相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把学习当作愉乐的事,想来不学不但不能解决他的忧愁,反而会减少他的乐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忧愁的情绪,做什么都会忧愁。学亦忧,不学亦忧,世间不学之人比比皆是,无忧之人能有几人?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子独以学习为忧,老子其器小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为尧舜。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恻隐、羞恶皆为情感的范畴。又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良知便是从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情、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四情发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从善性、四情派生出来的,纯然是善的,理智虽以情感为基础,亦受情感所左右。

    …………

    理智和情感常常对举,但是两者并非对等的东西,理智只是一种大脑思维,换而言之,不论何种理性思维都有其情感基础。

    理智是后天锻炼出来的,以人类最为发达。情感则是与生俱来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草木有没有情不太好说,人乃至鸟兽大抵都是有情的。孟子说的良知良能,指的便是先天的情感作用。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也是有见于此。

    先儒有性善情恶之说,智巧更为老子深恶痛绝,以为是诈伪丛生的根源。实际善恶是人类才有的观念,春生秋杀本来是自然现象,世间鸟兽或食肉或食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