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无赖帝师 >

第130章

无赖帝师-第130章

小说: 无赖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他快步走到书橱的最左边,却发现最下面刻着一个“乾”字,刘赫顺着一个方向看去,每个书橱上都刻着一个字,除了这个“乾”字之外,后面分别是兑、离、震、巽、坎、艮、坤。

    刘赫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这不正是八卦的顺序么,而自己面前的这个“乾”字书橱,正是八卦的起始。

    想到这里,刘赫毫不犹豫的从书橱的左下方取出一本书,回到书桌前翻看起来。

    翻开第一页,刘赫就笑了出来。

    看来自己想的没错,这本书确实是整个房间之中最浅显易懂的一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不就是稚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么?

    刘赫笑着摇了摇头,手捧这部大名鼎鼎的巨著,却是心情大好,一时兴趣倍增。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刚看到第二句,刘赫突然一皱眉,像是想起了什么,急忙放下手中的那本《三字经》,又向书橱走去。

    拿过第二本书,翻开一看,果然如刘赫猜测的那样,《三字经》之后,正是《千字文》。

    放下手中的书,刘赫眉头紧锁,脑中开始飞速的盘算起来。

    说起由浅及深,《三字经》和《千字文》确实是应该放在前两位,可关键问题是,刘赫现在身处的世界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而《千字文》是在南北朝时期编纂的,而《三字经》则成书更晚,最早的一说,也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

    《三字经》和《千字文》还有纸质的书,这一切全部联系在一起,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房间之内的书,并不属于,或者说是并不仅限于三国时期之前的,很有可能是各个朝代的巨著都有所涉猎。

    刘赫再次扫视着这个只有一扇木窗,却没有大门的房间,突然间有了一种想法。

    这个房间,似乎是只有自己才能进来的地方,甚至很有可能,这里是是一个存在于其他世界之外,完全独立的一个空间。

    虽然这个想法看似很荒谬,但也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解释为何这里没有房门,而且书橱上还有三国时期之后的典籍。

    刘赫反复思量,最终认定,这一切都源于那碗醉人的清茶。

    既然一碗茶可以让他醉上一整天,那么出现一间这样的书屋,又有何不可呢?

第二百六十八章 过目不忘() 
对于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形,刘赫虽然毫无头绪,心底里却涌上一股兴奋之情。

    如果这是一间寻常的书屋,倒不一定会让坐不住的刘赫提起兴趣,可既然是如此奇妙的地方,其中必然暗藏着某种玄机。

    想到这里,刘赫毫不犹豫的重新翻开了《三字经》,从头开始读了起来。

    转眼的功夫,刘赫便将这部千余字的书看完了,放下书之后,刘赫的兴奋之情已经是溢于言表。

    虽然一部短短的《三字经》并没有包含太过高深的学问,可让刘赫感到惊喜的是,自己不仅可以一目十行,而且还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欣喜之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赫又将其翻开,随便看向一处,接着合上书,闭上双眼,在心中默默背诵了一段,接着再翻开书,一个字一个字的验证。

    见到自己背诵的与书上完全一致,刘赫心中不禁一阵狂喜。

    眼下这部千余字的《三字经》,就像印在了刘赫的脑中一样,不管从何处开始,他都可以准确无误的背诵下来。

    在得知自己掌握了这种常人无法想象的超能力之后,刘赫迫不及待的翻开下一本《千字文》又看了起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再合上书页之后,整部《千字文》也已经全部装入了刘赫的脑中。

    虽然以前看过这本书,但只是凭着一时兴趣随手翻翻,之后再想起,除了那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外,后面的早就忘了个干净。

    可今天将整部千字文全部看过记住之后,刘赫突然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有很多东西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深意。

    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看《西游记》,图的就是孙大圣打妖怪的一时痛快,而长大之后再去回头品读,才发现那种就算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斗战胜佛,却仍是逃不出世恶道险的悲凉。

    刘赫莫名的一声长叹,接着走向书橱,取下了第三本书。

    这本书相对前两本来说,似乎要有趣一些,而且对于刘赫来说,也要更加实用一些。

    《孙子兵法》。

    通读过一遍之后,刘赫又有了新的发现。

    自己不仅能将其从头到尾完整背诵下来,而且似乎还能将其套用到之前所见过的那些战役之中。

    其中最让刘赫印象深刻的,是当初韩义决定在当阳阻击曹军追击的那一战,其中便包含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作战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以及火攻篇这八篇中的精要。

    除此之外,刘赫还发现,那些让自己倍感头痛的作战地图,此时竟犹如在自己眼前一般,而那些地名,地形,攻守的重地,全都历历在目,每在脑海中出现一张以往的地图,刘赫便能按照当时的情形,马上判断出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

    有了这种更加实际的收获,刘赫马上对书橱上的其他书籍兴趣倍增,这一次,他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只拿下一本,而是直接捧回了七八本,放到桌上,迫不及待的翻看了起来。

    在这之后,先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再是二十四史这样的史书,刘赫都是一字不落全部翻看了一遍。

    再接下来,便是包含了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著作。

    在兵书方面,除了之前看过的《孙子兵法》之外,刘赫还翻阅了吴起所著的《吴子》,姜尚所著的《六韬》,黄石公所著的《三略》等等,甚至连那部被后世称之为奇书的《鬼谷子》,刘赫也一并将其印在了自己的脑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或许是早已失传,已经不为后世所知的书籍,其中还夹杂着几本生涩难懂的论述,可在通篇熟记于胸之后,刘赫也能对其中的精要之处窥探一二,即使如此,也已是受益匪浅。

    在翻看了不下百余部典籍之后,刘赫终于从书橱上取下了最后一本书。

    与其他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封面上空无一物,既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的名字。

    这本没有名字的书并不厚,比起之前那些气势磅礴的恢弘巨著,似乎显得有些单薄。

    可就是这样一本连名字都没有的书,却被放在了所有书籍的最后一位,很明显说明这本书中所蕴藏的道理,要比之前那些被后世传诵千年的典籍还要深刻。

    究竟是怎样的道理呢?带着这个想法,刘赫缓缓的翻开了第一页,当他看到第一行的时候,便已是目瞪口呆。

    何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不正是赵家家主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么?

    刘赫震惊之余,急忙继续翻阅下去。

    果然,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和赵家家主在凉亭中所问的一模一样。

    读书人,一个过目不忘的读书人。

    刘赫突然意识到,自己现在跟那个闻名天下的赵家家主一样,这满屋子的书,只要随意说出一本,自己便可以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

    刘赫曾经以为,那位赵家家主只是天赋过人而已,可现在自己身临其境,这种将所有书看过一遍便可过目不忘的本事,绝不是只靠着远超常人的记忆力便可以做到的。

    那位赵家家主,也绝不是天赋异禀那么简单,这其中,一定还藏着某种奇妙的玄机,而这种玄机,即使是此时同样已经将屋内的所有典籍熟烂于胸的刘赫,也完全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阵莫名的燥热,让刘赫有种无处发泄的感觉,他心底涌出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中的那本书上。

    他舔了舔不知何时已有些干裂的嘴唇,刻意放慢了速度,逐字逐句的看了起来。

    与他所预想的不同,这本书的后面,并未对开篇的三个问题给出答案,而是从另外一个方面阐述了一种全新的观点。

第二百六十九章 雪中幻象() 
从秦王嬴政扫平海内,一统天下开始,天下便出现了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称谓,皇帝。

    伴随着皇帝的诞生,还出现了另一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始终被历代君王所追逐的东西,皇权。

    在秦朝建立之前,虽然也有类似于皇权的东西,但由于分封制度的存在,即使是那位名义上坐了八百年江山的周天子,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号令天下。

    这一切的根源,便是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何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看到这里,刘赫还能保持平静,可看到下面的一段话,刘赫却如遭雷击一般,捧着书页呆若木鸡。

    从大禹治水开始,水患连年不断,既然修而无用,又为何要修?

    殊不知每一个兴修水利之人,都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一心只想在自己的手中,创下一件历经千百年,依然可以屹立不倒的丰功伟绩。

    然而有此远大志向者,难免有好高骛远之嫌,根基未必牢固,洪水一来,那所谓的千秋万代便在一朝之间顷刻倒塌。

    治理天下,亦是如此。

    从没有一种约束臣下和百姓的方法,可以经久不衰,唯一的方法,便是着眼于当下,身处何时何地,便用何种治理天下的手段,才是正途。

    治理天下的手段,有为民者,有为国者。

    为民者惠于民,民心所向,国家即使羸弱,亦可安守疆土。

    为国者未必惠于民,却可因强国使百姓得到庇护。

    为民者,虽安守疆土,若遇强敌,亦难自保。

    为国者,国富则民强,虽有哀怨之声,亦能成为天下百姓趋之若鹜之所。

    故治世可用为民之策,而乱世则必用为国之策。

    身处乱世,避无可避,此辈之人,已是命中早有定数,若一意孤行,以体恤百姓为由,实行那些所谓的仁政,必成为祸国殃民之主,其祸必将延绵子孙后代,三世之内,再难有起色。

    这段论述,简直是直击刘赫的软肋。

    此前他一度认为,只有一心替百姓着想,才是唯一的正途,可看过这一段之后,他对自己之前的想法,已经开始有所动摇。

    而之后对于百姓的论述,则更是让他看到了一种自己之前从未注意过的观点。

    在这个战国春秋之后不久的时代,百姓对于国家的认识,远远没有君主和士大夫阶层那样清晰。

    对于百姓来说,只有两样东西最有吸引力,一是吃饱肚子,二是能远离战火,只要有一个地方可以给他们提供这两样东西,不管这个地方是哪一国,他们都愿意留下,甚至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可以忍饥挨饿,拿起刀枪上战场。

    在这场战争之中,百姓们其实并没有那些保家卫国的想法,他们只是不愿失去这片最后的净土。

    而有些自诩贤明的君主,不仅总喜欢在国家这个字眼上做文章,而且还不顾时局,颁布一些看似让百姓得到优待的政策,却在富国强兵方面止步不前。

    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国破之日,便是家亡之时,殊不知这样才是真正的置百姓于死地。

    只有国家强盛,百姓才愿意在此扎根,即使因战乱不得不与邻国开战,为了子孙后代,他们也愿意拿起刀枪。

    如果只是一时的妇人之仁,用只有在治世才可用的恩典治理百姓,最终只有让几代人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本书到这里,突然再无下文。

    刘赫将书放下,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可那份心潮澎湃,却久久不能平静。

    自己之前,难道全都想错了么?

    他曾经设想过,等拿下益州,该如何惠泽百姓,好好治理一下各地的贪官污吏,这样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民心归附,而后建立的蜀国,也可保一时安宁。

    是啊,当初所想的,也仅仅是保一时安宁而已。

    可现在看来,恐怕连那可怜的一时安宁,也只是他的痴心妄想而已。

    他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却发现外面白茫茫一片,犹如身处雪原之上。

    透过雕花的木窗透射进来的阳光,依然温暖,刘赫知道,他看到的这一切,虽然无法解释来由,却很明显只是一片幻象。

    渐渐的,木窗变得透明,最终消失不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