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清崛起 >

第34章

晚清崛起-第34章

小说: 晚清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振华的主要思路还是在马六甲海峡,因为那里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日本人把他称之为“生命线”,一但战争发生,英国将其扼守,他们可以任意让谁进出,也可以不让谁进出,那一来,问题可就大了,只是那增加的过路费用就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命运改变,要不二战时的日本人把这里称为日本的生命线呢,就连我们后世的国家,每年不也要向他们交付高额的过路费吗?

    还有那漫长的海岸线,大量的水产资源,以及那海中的石油,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是深知这一切的,要是不把战略备资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后自己再去哼哼他们去,那自己不就白来了吗,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最起码的责任。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手里的经济和军事工作抓紧抓好,只要是经济上强大了,再加上强大的武装力量,那是谁也不敢轻视自己的。中华民族就可以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来,各国列强再也不敢对我们指手画脚了。

    现在的科技力量还是不足,要千方百计地引进技术人材和关键的技术,要想在海上有所作为的话,没有海军是不行的,那是绝对不行的。现在海军方面的技术应该是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主要的国家,英国现在正在明里暗里的支持日本人,李振华要想取得海军方面的发展,那就只能是指望法国和德国。而法国目前对自己又不太感冒,德国人现在也看不上自己,李振华想来想去还是要在法国人身上找技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在进行他们的“绿水海军”计划了。

    作为英国长年以来的主要海上对手,19世纪下半叶时,法国政局却动荡不安,总理更迭频繁,因此国家政策朝三暮四,再建海军的雄心壮志也几次三番遭到挫折。以迪拜·德·罗姆为代表,法国当时对于舰艇设计不乏人才,也时常有技术突破之处,比如船体的鼓出设计、炮台炮以及断纹螺栓式炮尾闭锁装置等等,但是舰艇建造工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明确的方针,效率低下,以至于赶不上技术的发展,建成一艘军舰后,由于为了迎合新技术,不得不将下一艘军舰重新设计,和英国相比虽然看上去吸收了最新技术,但是却造成了统一性欠缺,不但使造船周期延长,在作战中也影响统一行动。

    到了1884年法国海军青年派代表人物,亚森特·奥布海军上将出任法国海军部长,他更认为新兴的海上力量鱼雷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旦法国拥有100艘雷击舰,就是对英国海军的最大威胁,况且鱼雷舰艇的建造和主力舰相比,花费的代价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上台以后立即下令取消所有的战列舰建造计划,这一做法对于业已败落不堪的法国海军而言,无疑又是致命一击。法国人直到进入90年代才觉悟到了这一失误,连忙又捡起了工期拖了差不多7年的3艘“马索”级,遗憾的是,等到建成之时已经显得老态龙钟。而设计建造了“夏尔·马特尔”级、3艘“查理曼”级等等也难以支撑起法国海军的架子,到19世纪未期,法国海军舰队早已远远落后,在公海上可谓沦落成为一支无关紧要的力量。

    既然是这样了,那么大批的优秀的海军人材,良好的造船设备,就要闲置起来了,如果此时自己要下手,那就不会没有收获的了。

    想到这里李振华又笑了,那些即将破产的法国造船厂的厂主们,要是见到一个人上门来收购他们闲置的设备,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有可能他们会和你叫点什么也是高兴的。

    谈到收购那就是要银子了,现在自己的手里可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李振华马上就想起了王炽,要是没有他的支持,那可是不行的,再有自己也要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才行的。

    在现代社会,国家要是没有钱了那就是印票子,那绝对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印票子就要有自己的银行,没有自己的银行,那你就不要去想了,只能是去花别人印制的票子。

    想到这些李振华急忙把安南的事情作一了结,加快粮食收购,把粮食运到北方,换取丝绸、瓷器和漆器,和这些东西去换国外的日用品及自己的军用物资。谅山和太原的铁和煤也要加大开采,尽可能的多出口,换银子,东南亚国家的军火生意那也要作大作好。

第59章 詹天佑() 
第59章詹天佑

    安南这里如此多的大米,光是当地的人吃才能吃多少啊,剩下的要是不能出口,那就是全是扔货了,本地人没有办法外运销售,自己还不行啊,有多少自己的兴华集团公司就全给包了,中国地方大着呢,尤其是国家大了,那里没有受灾的,一部分用于救灾,另外的那就是用来换钱了。

    把粮食运到中国的北方地区,可以换取丝绸、瓷器和漆器或者银子,运到世界各地,也可以换更多的东西,什么技术、钢铁等。虽然一斤粮食换不了什么,但是如果多了那可就成立了事了。

    另外谅山和太原的铁和煤也要加大开采,尽可能的多出口,换银子,东南亚国家的军火生意那也要作大作好。现在安南的这些矿产大部分都是由法国人在控制的,他们也和在大清一样,给不了安南多少钱,但是现在是李振华的了,他对于这个经济方面那可是太内行不过了,主权方面是我的,另外我还要征收税款,运输我也要拿一份,这可都是钱啊。

    现在这些法国老板跑路了,不过他们要是回来,这里的产业还算是他们的,只不过要比原来上交的多了而已,不像原来那样的暴利了,就是这样,他们也是愿意的,你们不回来那就是我的要是回来了,那就是你们的,但是我的要拿个大头才行的。

    张兴华几人对于这些他们并不清楚,这让李振华一开导,他们就全都明白了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但是他们明白是明白了,但是对于企业管理,他们自认为不行。于是就请求李振华从国内派出管理人员到安南来帮助进行管理,李振华一看也别难为他们了,于是就答应下来。

    给他们派出管理人员前来安南,对于那些煤矿、铁矿进行开采,然后再组织外运,运输也很方便,先是从内河上船,运送到海防就行了,那里现在每天都可以从防城发船过来,自己的定单也不少,反正兴华集团公司有的是这样的人材,那就让他们过来就可以了,然后从那些安南的华人、华侨当中继续选拔合适的人材,等他们可以独挡一面了以后,就让他们进行管理就可以了。

    把这些事情处理完了以后,李振华就急忙登上飞艇。返回防城,这一次的飞行可就顺利多了,只是用了几个小时就飞回防城,他要赶快和他的财政大臣王欣,在一起商议关于建立一家银行的问题。

    见到李振华回来了,王欣很是高兴,又是嘘寒又是问暖的,但是李振华见面开口就和她说:“我想建立一个咱们自己的银行。”

    听到李振华的话,王欣一楞:“银行?”

    “对。”李振华又强调了一次:“对,我们要建立自己的银行,而且还要发行自己的货币。”

    王欣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了两圈,突然她站住了对李振华说道:“银行,好,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事我们要去昆明一趟,要和爷爷说一下,他老人家早就想成立一个自己的银行了,但是由于有很多的困难而没有作成。”

    “好啊,那我们什么时候去?”

    “我把手里的事情料理一下,然后我们就去,时间不短了,也应该回去看一下他老人家了。”王欣说道。

    “再有快过年了,我们也应该给爷爷带点礼物回去。”李振华说道:“关于礼物,你就看着办吧,多准备一些,普通的东西他老人家看不上,多准备一些新奇的东西。到了昆明也要多看望一些朋友的。”

    两人正在亲亲热地商议去昆明的事情,外面有人来报告:“铁路建设总公司的詹天佑总经理回来了,要见你呢。”

    一听詹天佑回来了,李振华急忙迎了出去,一见面把李振华吓了一跳,詹天佑是又黑又瘦,头上一副斗笠,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身上还有几处伤口,那就完全像是一个老农民,原来那幅儒雅的情景是一点儿没有了。

    李振华上去一把抱住了詹天佑:“老兄,你这样拼命,要是把你给累倒了可怎么办呀?快,进屋里说话。”

    “没事儿。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好机会,我是不会放过去的。”詹天佑一边走一边说着,两人进了门,王欣急忙给詹天佑泡了一杯好茶,然后坐在了一边。

    李振华急忙问道:“无论怎么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身体不行了你什么也干不成了,先喝口茶,慢慢再说工作。”

    “不要紧的咱们还是先说一下工作吧。”詹天佑说道。

    “怎么样?”李振华问道:“路线勘察的如何了?”

    “已经全部完成了,去南宁的好说,但是去昆明方面那里,我们多搞了两条线,那就要请你定夺了。”说着他从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包里,取出了一摞图纸出来。

    李振华帮他把那些图纸放在了桌子上铺开,只见一条铁路线弯弯曲曲出现在了纸上,距离、标高、山洞、桥梁、车站等都在图上表示了出来。

    看着詹天佑用自己的一双脚,一步步量出来的那一张勘测图纸,李振华心里是无限感慨,多好的人啊,任何一个乘座火车的人不会去想,自己正在乘座的快速交通工具,最早就是用人一步一步量出来的。可是中国的第一代铁路建设者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勇于去一步步测量的人,这当中的艰难困苦是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

    他记的自己以前从网上看到过詹天佑的一则生平纪事: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来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以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第60章 詹天佑(二)() 
第60章詹天佑(二)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我们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管轮),指挥海军士兵进行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右冲突;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后来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到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