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唐-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中不少身居高位的人就是唐人的眼线。
此次唐人成功空降京中,救出了义和团准备祭旗的人质,必然是有内部人员将消息传给唐人了,嘉庆不满这群人吃里扒外,当然他更讨厌别人押宝押得居然不是自己,这容易让人心灰意冷。
嘉庆能在这老将身上感到诚意,像是当年服侍他起居的宫人一样,所以不由靠近几步这老将,问道:“有何良策,快说吧。”
就在这时候,老将才真的抬起头来正眼看了嘉庆,嘉庆看这老将面容觉得像是忠诚之人,可是他的眼睛中却藏着一种让嘉庆觉得非常不好的感觉。还没等嘉庆有什么动作,这老将突然一步踏出,似要将地板踏碎,他一张手就拉住了嘉庆的胳膊,脚上走了一个步法,仅一个转身的功夫,就将嘉庆拉入了自己的怀中,而嘉庆跌倒过来的瞬间,这老将的右掌猛地朝着嘉庆的腹部拍出,气势如虹,力道非凡!
这一下实在太快,老将一手拽过嘉庆,一掌拍向皇帝的要害,时间短得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再加上这老将演技太好,恭顺得让人觉得不会有任何危险,就连侍卫们也根本没有想到,也根本来不及做任何的反应。
老将在酝酿这行动的时候,曾经做过很多打算。如令忠实的兄弟们一拥而上,将嘉庆乱枪打死,或者自己接近以手枪击杀他,但是这样一来,掏枪的动作太慢,而且枪械放在身上也太容易被人察觉。他的年岁不小了,从少年时习武,更加信任自己的一身本事,而不是一把火枪。
他这一掌是自己锤炼了数十年,经历了大起大落才练成的,有年少时意气风发的经历,有中年时驰骋大洋的豪气,有迷茫时无穷无尽的孤寂,有事败时万念俱灰的凄凉。即便他身体的巅峰期已过,但作为一个武人,这一掌虽然不至于似武侠一般开碑断石,但打在人身上,独特的运劲手法,足以令人内脏俱碎!
嘉庆被一掌拍在柔软的腹部,当即噗的一口吐出鲜血。掌力柔中带刚,再吐一口血中已经带上了他被击碎的内脏的碎块。
“刺客,有刺客!”这时候侍卫们才反应过来,有人拿刀,有人掏枪,一片混乱。
而这里除了侍卫们,还有老将身旁的一应忠心兄弟们,他们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出,所以老将一出手的时候,他们纷纷举起手中枪支,朝着这边侍卫一阵开枪。而老将的副手中年军官此时也拔出手枪,朝着已经濒死的嘉庆身上连开数枪。
嘉庆的双眼瞪得巨大,如同一直快要溺死的金鱼,摇摇晃晃地指着老将:“你,你……”
老将形容淡定,看着嘉庆,眼神冰冷,他将下巴上粘的假胡子给拔下来,露出了光滑的下巴,厉声道:“好叫你这鞑子皇帝死的明白,杂家这一掌,是替惨遭你爱新觉罗家毒手的大明宗室打的,杀你一个还不够回本,但瞧你这王朝也要完蛋,宰一个在位的皇帝,算是告慰大明皇室在天之灵了。”
嘉庆已经回光返照,仍旧难以置信,“你……是太监?前,前明的太监……怎么可能活到,活到现在?”
老宦官哼哼冷笑,道:“早就灭亡的大唐,不也一样在今天出现了吗?杂家姓杨名真,是伺候我大明永乐皇帝的近前人,兴许杂家来到此间,就是应了这桩宿命,取了你这鞑子皇帝的性命,为我大明报仇雪恨!”
这话嘉庆终究没有听到,他眼中的神采已经泯灭,大清王朝最后一个君王,就这样死在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明朝太监的手中。
报应不爽啊!。
793 新局()
嘉庆突然身死,侍卫们都慌乱了,以为整个铁岭关都反了,无差别地攻击铁岭关的兵将。而铁岭关的人自然是要抱团,虽然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守关主将居然把皇帝杀了,但是归功于唐人这么多年已经把皇帝这个字眼的神圣性大大弱化,铁岭关官兵们也不忌惮跟侍卫们拼一把。
铁岭关清军毕竟主场作战,还有人数优势,侍卫们很快就被打败,而杨真这时候发言了,称这伙人是别有用心的人假扮的大清皇室,罪不可恕,须得全部杀死。
接下来,就是铁岭关兵将用火枪和刀斧将这一行所有的侍卫和满清宗室、大臣们赶尽杀绝了。嘉庆一家包括妃嫔和子女,朝廷的一些阁臣和随行官员,全都没有逃过这场灾祸,纷纷身首异处。
望着已经血流成河的铁岭关,杨真的表现却还是十分镇定的。二十年前兵败广东,杨真和天地会的人隐姓埋名,最后走了后门进入了山西清军,成了铁岭关的守将。杨真一面逃避着唐人的追捕,一面又希望积蓄力量继续反清,不过离了唐人的帮助,他再也不可能像当年扯起天地会一样得利。在山西十年时间,杨真又怕暴露自己,瞻前顾后,最后也是一事无成。
但是无巧不成书,嘉庆西逃过铁岭关,却落在了他的手中。
中年军官也是当年天地会的香主,随同杨真许多年了,他问道:“大人,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
杨真沉默了片刻,说道:“嘉庆死在了铁岭关,这事情一定是瞒不住,唐人过不了多久就会知道,并把我们的底细打探的一清二楚。咱们跟唐人虽然不说是水火不容,但唐人终究是打算除掉我们而后快。如今这天下大势已经清楚了,唐人积攒够了力量,准备一举吞下华夏九州。而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们了,光复大明这事也休要再提。咱们为大明宗室报得血仇,已经是侥天之幸。之后可能面临唐人的追捕,只能离了这铁岭关,向唐人控制不到的地方去了。”
中年军官问道:“去西域之地吗?”
杨真叹道:“唐人开疆拓土几乎没有止境,西域恐怕用不了多久也会姓唐了。咱们且走一步看一步,先躲过这阵风头吧。兄弟们这么些年也是受苦了,不愿意跟我们这些人奔波就发一笔钱给他们。鞑子皇帝携带了金银细软不少,都分给本关兄弟吧,以后大家平静地过日子,也算是一桩好事。”
他望着残阳如血的天空,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恐怕也没有多少年好活。阉人的寿命本来就比较短,加上他了却一桩心事,也少了支撑自己的一根柱子,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能去地下见大明列祖列宗了。至少,他还是有颜面的。
杨真浮出水面,手刃嘉庆一事,唐人并不知道。事实上禁卫军一分兵,常斌就知道嘉庆打得是什么主意,对于几路禁卫军并没有特别在意,而是加大侦察力量,力求先一步判断出嘉庆的真实所在。
追击禁卫军的大唐第一旅在随后也发动了对禁卫军的分兵追击。
先是,唐军的一个团在大同一带与禁卫军交战,禁卫军毫无意外地被唐军的装甲部队直接从中穿凿开来,分成了两半互相不能驰援的部分。在抵抗几无效果的情况下,大批禁卫军向唐军投降。
接下来,在内蒙古唐军机步团拦截到了一部禁卫军,这一部禁卫军以骑兵居多,很多士兵也是蒙古八旗的骑手。他们的作战实力还是有的,不过骑兵对上装甲车这样的结果不用想都能够猜到结局,这支禁卫军几乎被唐军全歼,就算是仗着有马的优势想逃都没有逃出几个。
最终唐军在忻州与禁卫军的主力展开决战,禁卫军企图用数量不少的火炮阻挡唐军装甲兵的进展,但是其炮兵阵地在陆战打响之前,就被大唐的航空兵力量给打掉了。
至此,除了零散还在逃逸的禁卫军部队,清廷历时二十年打造的一支保护满清的军事力量,就此完全划上终结。
在攻下忻州之后,唐军也得到了消息——嘉庆在经过铁岭关的时候被守关的军官所杀,其侍卫以及皇室亲眷尽皆身亡。常斌在骤然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没有办法相信,他甚至觉得这可能是个阴谋论,是嘉庆为了迷惑唐军的一个金蝉脱壳之法。可是仔细想想他又没有这么做的逻辑,因为嘉庆一死,必然造成各地的人心浮动,到时候他重新跳出来,却不一定所有人都会遵从他的旨意了。
随着更深入地调查,大唐方面终于得知了内情,已经不见踪影的铁岭关守将,原来就是当年背叛大唐,挑动天地会企图反清复明的太监杨真。杨真改头换面,隐藏在清军的队伍中,形成了灯下黑的情况,逃避了大唐的追捕。
常斌很快判断出来,如果守关将领真的是杨真,那么根据他的人物侧写,嘉庆在这里经过最终被杀的可能性变得大了起来。而不管怎样,嘉庆身亡,死在“自己人”手中,对于大唐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
京城事变之后,在清国本土已经几乎不存在爱新觉罗的正经宗室了。杨真这一回连嘉庆的子女也都一起解决了,那么法理上嘉庆是没有继任者了。再加上内阁中阁臣有一半以上都被杨真所杀,京师的朝廷也早已分崩离析,到现在这个时间点,可以说清廷已经彻底瓦解,这个国家的中央政权已经不复存在。
对大唐而言,掌握中原局势,顺理成章地成为主权所有者、统治者,变得更加通畅了起来。常斌甚至还兴高采烈地给白南打电话,称大事已成,可以着手成立新的政权了。
然而,事情似乎也不像是唐人想的那么顺利,嘉庆死了,义和团败了,但是在台面之下,还有人已经蠢蠢欲动,准备跳到阳光底下了。。
794 鸡头凤尾()
嘉庆被清军军官所杀的消息被大唐有意地给释放出来,目的无非就是营造全国各地的紧张和彷徨气氛,并且顺理成章地接管各地的控制权。也确实如唐人所想的那样,在得知嘉庆在逃亡的路上被杀,而且朝廷整个土崩瓦解,加上皇室后继无人,民间一些相对开明的地区已经开始进行讨论,而官府的官员们也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进行考虑。
清国境内的一些报纸媒体,基本上都跟大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多数都是带有唐资性质的。在嘉庆毙命之后,报纸上开始明目张胆地发出了一些讨论性的文章,主题就是一个,国家何去何从。
不少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占据一个主流的声音毫无意外,那就是并入大唐共和国。传声筒们表示,大唐乃世界第一等强国,制霸全球。大唐是华夏苗裔建立的,与本国血脉相连,大多数唐人都是本国移民,二者原本就无分别。大唐立国多年,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裕,文教昌盛,商贸发达,科技进步,军事举目四望海内全无敌手。反观国内情况,虽不至于每况愈下,总之问题多多,民生何其艰难,官场**,矛盾丛生。唯有借助大唐的先进经验,提携后进,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国家,方可解救万民,使得三万万炎黄子孙过上更好的日子,重开****上邦之气象。
不得不说,大唐发动的这波舆论攻势,手段还是颇为高明的。发话的人都是清国人,没有唐人主动挑明的。而且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入手。有人阐述的是加入大唐共和国的好处,包括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上升,社会发展程度跃进等;有人则阐述其他的选择方式,但最后都会产生各种问题,用以反证最佳的选择是加入大唐共和国;有人则从宿命论方面入手,自古华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有大一统的国度才能带来繁荣昌盛,如今华夏人已立大唐,若求上进,自该实现统一。
纸媒影响的主要还是清国的上流社会,包括官府官员、知识分子以及近年来崛起的工商阶层。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旧派知识分子是最抵触的,不过二十年来他们的力量已经被逐渐削弱,新派的知识分子已经逐渐地形成了对旧派知识分子的压制。本质上这是因为清廷在大唐压力下采取的新式的取士手段,使得旧派知识分子完全没了用武之地。
工商阶层来说,处于比较复杂的分裂状态。相对多数的工商资产阶层是支持加入大唐的。无疑大唐有着这个星球上最为活跃的经贸活动,商贸门槛低,税费少,支持多,而且这么多年来实际上清国工商资产阶层实际已经成为了附庸大唐的一部分,属于既得利益者,他们自然会乐意继续这种利益以及扩大利益。当然也有一部分工商资产阶级排斥加入大唐,他们希望有一个新的国家可以排斥大唐工商的力量,形成一个单一市场,能够让他们更轻松愉悦无竞争的情况下在清国赚取利润。毕竟这么多年来,不少清国商人已经倒在了与唐商的竞争之下,很多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不希望面对大唐太过激烈的竞争,这自然属于保守主义者。
官员也是差不多,根据各自的利益和取向,有着不同的想法。
至于广大的百姓,其实本身对于这个事情没有怎样的看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