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世间自在仙 >

第207章

世间自在仙-第207章

小说: 世间自在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杨晨当众喊成斯文败类,白桦林鼻子都气的歪了,“比就比,还怕你不成,我还不信,你能把这样的一首烂诗,夸出一朵花来不成!”
………………………………

第376章:解读

    第一更!

    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票。

    ……

    杨晨看着气急败坏的白桦林,轻轻摇了摇头,“说你是学识浅薄,真是抬举了你,我看你,不但是学识浅薄,而且还是无知的很。”

    “在我看来,这首诗,明明是一首好诗,却没有想到会被你认为是一首烂诗,何其不幸也,你若是不服,且听我细细道来。”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

    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白桦林撇了撇嘴,“烂诗就是烂诗,还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我看写的完全是不知所云,胡说八道。”

    杨晨对着白桦林淡淡一笑,“胡乱打断他人讲话,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我知道你读书只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读到心里去,便不责怪你这种无礼的举动了。”

    “你且不要忙着反对,且静下心来,听听慢慢讲完,待我讲完,再也什么不足之处,你尽管开口说出便是。”

    白桦林脸都被气的白了,被杨晨说成流于表面,不懂礼貌的读书人,这已经是完全的在败坏自己的名声。

    若是自己这一次不能够驳倒杨晨,自己的名声定然是一落千丈,一败涂地,将来很难有机会在聚集人气,踏上成神之路了。

    这是一首忧郁的诗歌,我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

    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

    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

    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

    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

    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

    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

    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

    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

    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

    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诗歌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

    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

    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

    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

    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

    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

    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

    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

    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

    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杨晨在踏青文会上面,站了起来,对着这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诗歌,款款而谈,从方方面面,把这首诗剖析了一遍。

    在场的众人,都是饱学之士或者是仙武强者,或许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参悟透彻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如今听杨晨一说,心中自然明了。

    旋即,便见杨晨一指白桦林,“你说什么这首诗,平淡无奇,逻辑不通顺,我看你这是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只从表象里面去理解,从来没有深入分析过。”
………………………………

第377章:你可心服口服

    第二更送到!

    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票。

    ……

    不懂艺术!

    不懂诗歌!

    把诗歌读肤浅了!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

    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

    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白桦林听了脸上一片潮红,被杨晨说的口吐鲜血,神情颓废,不住的后退。

    点指杨晨,“你你你…”

    杨晨呵呵一笑,“我说的不对吗?你若是懂诗,会把一首好诗,说成是烂诗吗?”

    白桦林身形倒退,“不要以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相信,真正的好诗,会受到天地认可的,这要是好诗,这首诗会生成灵光,凝聚天地道韵。”

    “各位,还请撤除神通,使此地与天地通,看一看这首诗被邀月才子说的那么好,到底能不能生成灵光,凝聚道韵?”

    众人听了,一阵鄙视。

    诗纵使是好诗,也不见得好诗就能够做到诗成生灵光,凝聚天地道韵的地步!

    只有诗好到一定程度,得到天地认可,才有可能生成才气灵光,凝聚天地道韵!

    一般的好诗,根本无法生成灵光,凝聚道韵。

    就算是陈夫子、陆先生还有大周皇室中人,以及云霄天宫的外门长老,还有那火云神灵的侍者,都有些不屑的望着白桦林。

    这个时候,大家听了杨晨的诉说,也都已经回味过来。

    仔细揣摩深思,杨晨说的未尝没有道理,这一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诗。

    但是否,能够好到可以生产灵光,凝聚道韵的地步,这众人也没有把握!

    想要生成灵光,凝聚道韵何等的不容易。

    任由众人鄙视,白桦林却依然把这当做自己最后的机会,嘶声怒吼,“怎么,邀月才子,你不敢吗?”

    “你不是觉得这是一首好诗吗,难道你对自己眼中的好诗没有信心,让你眼中的好诗生成灵光,凝聚道韵吗?”

    马文才、梁山伯道,“师父,不要答应这个卑鄙小人的要求!”

    祝英台也道,“是啊,杨相公,这首诗,我等也品出来了,这首诗确实是好诗,只要是好诗,杨相公便已经胜过这个卑鄙小人了,何须让此诗与天地通?”

    陈夫子也道,“是啊,杨相公,这次比试,你已经胜了,何须多此一举!”

    白桦林冷笑不断,“刚刚大家,还都不看好这首诗,不过是被杨晨一说,就觉得这首诗是好的,真是岂有此理,太可笑了啊。”

    “每个人对诗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有人说好,也有人说是坏的,唯有天地认可,我才会输的心服口服。”

    “不然的话,各执一词,我岂会服你,又岂会向那两个小辈认错!”

    众人勃然大怒,见过无耻的,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无耻的。

    “杨晨,你若是有胆子,便让诸位大人,撤去神通,使此地与天地通,看一看这首诗,是否会得到天地认可?”

    杨晨轻轻一笑,“既然如此,我便让你心服口服。”

    轻轻一拱手,对着诸位道,“还请各位撤去神通,让这厮输个心服口服!”

    陈夫子、陆先生、大周皇室、云霄天宫、神之使者闻言,都相互看了一眼,“你确定要撤去神通,让此地与天地通吗?”

    杨晨点头,白桦林的脸色却是一白。

    心中暗自担心,莫非这首诗,真的已经到了诗成生灵光,凝聚天地道韵的地步?

    众人撤去神通,使此地暂时与天地通。

    杨晨招了招手,让做出君自故乡来的仙武强者到了身前,施礼道,“还请你写出来这首诗,使这首诗的初稿现世。”

    仙武强者嘴角带着一丝冷笑,不过却对杨晨十分的尊敬。

    “多谢邀月才子为我说话,百丈青峰上面,读书人何其多,唯有杨相公看出来我这首诗作乃是千古名诗,杨相公的眼光,果然不是这些俗人所能够比拟的。”

    “这首诗,是我灵光一闪所得,也许今生今世,再也没有能力做出来第二首这样的诗,但是我相信,但凭着这一首诗,也足以让我名垂千古,和儒道众多名家相提并论。”

    和儒道众多名家相提并论,还名垂千古,此言一出,顿时惹得百丈青峰上的读书人嗤嗤冷笑不断。

    说着这句话,仙武强者的背后,涌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