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先秦倾世美人 >

第29章

先秦倾世美人-第29章

小说: 先秦倾世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姜曾被许给郑国太子,郑国国人曾赋诗一首——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中赞美文姜貌比木槿,德行如玉。但郑国太子忽因为介意齐国是大国,公主不好伺候,(这就是成语“齐大非偶”的由来),退掉了这门亲事。
  
  后来文姜嫁给鲁国国君,被立为夫人。文姜出嫁鲁国十五年后,齐襄公四年。国君结亲于周王室,按照周朝礼仪,邀请和周天子同姓的鲁桓公来代为主婚。文姜闻讯,便要求和丈夫一起去齐国,鲁桓公不顾大臣反对,答应了她的请求。 
  在齐国,文姜和诸儿旧情复燃,她留宿齐宫彻夜不回鲁侯居住的驿馆,鲁桓公为此大为恼火并斥责了妻子。文姜告知兄长齐襄公,他设宴款待鲁桓公,同时交代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驿馆的路上将其杀死。一国国君为情谋杀另一国国君,在中国历史上亘古少有。
  
  鲁桓公死后文姜滞留齐国不归。鲁国君臣都觉得不妥,其子庄公亲自接其母回国,文姜走到禚地不再前进,对庄公讲道:此地非齐非鲁,正合我居。庄公无奈,于是在此处为其母建行宫。襄公则在离其不远的齐边境地区也建行宫,兄妹二人时时幽会。即位的鲁庄公姬同也默认了母亲和舅舅的暧昧关系,他继续为诸儿和王姬主婚,王姬在嫁到齐国一年后死去。庄公不但为母亲在齐鲁交界的禚地建立宫舍,并且还亲自到禚地与齐襄公狩猎。齐国人赋诗,讽刺鲁庄公虽然英俊有威仪,却不能端正家庭,反而和杀父仇人相容—— 
  
  《诗经?齐风?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公元前686年即襄公十二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被公子公孙无知杀死。文姜回到了鲁国,十三年后死去。从容谢幕,仅留下生前的一点艳光,供后人欣赏。
  
  诗经里关于齐襄公和文姜故事的诗还有《齐风?南山》、《齐风?敝笱》、《齐风?载驱》 
  《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相传这首诗是讽喻齐襄公诸兒与其妹文姜乱情。意思是:
  南山崔嵬高千尺,雄狐梭巡步迟疑。鲁国大道坦荡荡,文姜由此嫁鲁君。既然已经出了嫁,何故襄公怀念他。葛布做鞋结成对,帽穗垂挂也成双。鲁国大道坦荡荡,文姜由此嫁鲁君。既然已经出了嫁,何故襄公恋着她。种麻应该怎么办?纵横耕耘田垄上。娶妻应该怎么办?必定先要禀父母,既然父母已将文姜嫁,何故襄公不忘怀?劈柴应该怎么办?不用斧头劈不开。娶妻应该怎么办?不遣媒约不能成。既然文姜已经完了婚,何故襄公又乱情?
  讽刺齐襄公与文姜兄妹乱伦,既指责襄公罔顾礼法,也指责桓公夫纲不振。
  
  《齐风?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笱:竹制的捕鱼器具,口有倒刺,鱼能进不能出。朱熹《诗集传》说:“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
  
  《齐风?载驱》 
  
  载驱薄薄,簟笰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濔濔。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本诗描写文姜与襄公幽会来去途中的情形。文姜在禚地建行宫。襄公则在离其不远的齐边境地区也建行宫,兄妹二人时时幽会。此诗即写二人幽会途中无所顾忌的情形。
  文姜确实是个我行我素,胆大妄为的美女。什么世俗,什么传言,她都不顾,只在意自己内心的感觉,
  
  纵观文姜的一生可以总结为八个字:艳光四射,我行我素。
  
  




41

41、三月桃花神 。。。 
 
 
  (一)历史上的息妫
  
  息妫,妫姓,陈国国君陈宣公之女。据《左传庄公十年》载,陈宣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蔡国国君(蔡哀侯献舞),小女儿息妫许配给息国国君(息侯)。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息妫归宁陈国,路过蔡国,蔡哀侯献舞说她是自己的小姨,“止而见之,弗宾”(留下来见面,见面时不礼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据十四年《传》,息妫甚美,则此所谓弗宾,盖有轻佻之行。”息侯听见此事,十分恼怒,就派人对楚文王说:“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请您假装攻打我国,我向蔡国求救,您就可以攻打蔡国)。” 
  
  楚文王定都郢后,势力已伸向南阳盆地,这时正图谋东向,以扩大北上争霸的通道,而地处汝水、淮水之滨的蔡、息,正是楚文王梦寐以求的地方,所以当听到息侯的请求后,当然就按此计划进行。同年秋,楚文王在蔡国莘地打败了蔡军,俘虏了蔡哀侯献舞回国。这件事影响很大,孔子撰《春秋》,第一次记载了楚国的事。蔡是姬姓国,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弟叔度。现在楚文王竟然把蔡国君都俘虏走了,孔子也就当然不敢小看楚国了。杜预《春秋》注说:“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国”。楚文王不失时机地利用蔡、息之间的矛盾,败蔡而又掳蔡国君归,这就大大地播扬了楚国的声威,为诸夏所侧目。
  
  蔡哀侯献舞被俘虏到楚国后,为莘地之败耿耿于怀,决心报复息妫之夫息侯。他“绳息妫以语楚子”(《左传庄公十四年》),极力夸奖息妫容貌美丽,楚文王动心,领兵至息。楚文王设宴招待息侯,乘机袭杀了他,遂灭掉了息国。楚文王把息妫带回了楚国,自娶为妻,史称文夫人。息妫与楚文王生子堵敖及楚成王兄弟两人。然息妫始终未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其原因,息妫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义奚言”(同上)楚文王以为息妫怨恨蔡侯,遂于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十年)又兴师伐蔡,同年秋七月,楚军突入蔡国,俘获蔡哀侯,将其囚禁至死。
  
  息妫事迹,所述颇丰,她貌美如花,美到何种程度。两个史实可以证明:
  一、息候、蔡哀候、楚文王曾为她争风吃醋,大动干戈,最后导致息国的灭亡,蔡国受制于楚;二、文王死后,其弟子元在她寝宫外筑台歌舞,想勾引一心为文王守节的息妫,后终因她的哭泣和抵制引发了楚国贵族对子元极大的不满,公元前664年,楚国平定“子元之乱”。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雠,我反忘之!’”
  
  意思是:楚国令尹子元想诱惑息妫,让人在她寝宫边筑高台,演奏《万》乐曲,息妫听到歌声后悲伤地说:“先君时常训练兵马,出征诸侯。现在令尹不去报仇,不去完成先君未完成的遗愿,反而在这里听歌。”有人把这话告知子元听,子元羞惭地说:“妇人都不忘世代的仇恨,我反而忘了!”
  
  子元急于向息妫邀功,率大军攻打郑国,郑国求助齐国。管仲和郑国的有识之士,洞悉子元欲取悦于息妫的用心,输不起战争,遂用“空城计”把子元震住。子元不敢冒进,班师回楚,急忙派兵先向息妫表功,息妫说:“令尹大人,若打了胜仗,应该在太庙告知祖宗,由国家予以封赏,有什么必要告诉我一个妇人。”
  
  息妫的一番话给这位发情的男人,泼了一盆凉水,子元见来软的不行就来硬得,直接带几百家丁住进楚王宫。息妫派人求助楚国贵族,在儿子楚成王的带领下,一举铲除了权势熏天,想要谋反的子元。
  
  楚文王死去,息妫摈弃外间诱惑,立志为他守节,悉心抚养二子,为楚国培养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霸主,她的幼子熊恽,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成王,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正是楚成王的崛起,引领楚国称雄中原,最终走上了强盛之路。才有后来的楚庄王“问鼎周室”,称霸诸侯。楚庄王是息妫的重孙,成王儿子穆王,穆王的儿子就是庄王。家喻户晓的成语:“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典故都出自楚庄王。
  息妫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人们都认为因为息妫的美貌让息国灭亡,把楚文王的千秋霸业与一位绝世美女相连,总让历史真实的杀戮变得香艳无比,充满浪漫和传奇。
  
  楚文王赢得何等干脆利落,伐蔡灭息。从此,东可取淮夷之地,北可迫郑逼洛邑。一向被中原大国鄙夷的楚蛮之国,只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个小小的子爵,成为了中原公侯大国不可小视的强大威胁。其实,有没有息妫,息国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息国(今河南罗山县一带),是地处中原的一个小国,与周天子同姓姬,爵位是侯爵,关于息国,史料记载的很少,除了与息妫有关外,它还制造了一个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息国邻近郑国,但比郑国的实力要弱很多,息国是侯爵,郑国是伯爵,息国自以为爵位高,根本不把郑国放在眼里,息、郑因为一点小事起了争端,两国都不肯吃亏,所以矛盾越闹越大,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息国想先发制人率大军奔赴郑都,郑国还没等息国的军队到达郑国的边境就把它打得落花流水!息侯被打败后很是气愤,但他根本就没仔细想想,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完全靠实力,哪里靠什么爵位。连周天子也得看诸侯国的脸色过日子,更何况一个小小的侯爵?
  
  《左传》的观点认为,息国这次进攻郑国犯了五条禁忌(即所谓的“无不韪”):
  第一不度德,就是不衡量一下自己有多大德望;
  第二不量力,不考虑自己有多大的实力就出兵;
  第三不亲亲,就不想想自己和郑国是同性兄弟;
  第四不征辞,就是不想想正当的理由就出兵;
  第五不察有罪,就是不认真检讨自己的过失。
  从上面的这几条禁忌来看,息国出兵郑国是做了一件普天之下所有人都觉得不对的事情。
  这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成语的由来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说:“从这件事,人们可以预知息国很快就会灭亡。”
  果然没过几年,息国就被楚国消灭了。
  看来息侯冲动而不审时度势的毛病是一点也没改。
  
  楚文王正欲控制中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姬姓国——蔡国(蔡国是周武王五弟蔡叔的后裔的封国)。蔡侯的无知无礼,息侯鲁莽轻率的报复,这一切给了楚文王窥视中原的绝好机会。
  
  (二)后人眼中的息妫
  
  息妫被后人尊为桃花的花神,《列女传》载:息国被楚文王所灭。楚文王贪图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强娶,息夫人不肯,乘机偷出宫去找息侯,息侯自杀,息夫人也随之殉情。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坚贞,就立祠祭拜,敬她为桃花神。
  
  故事一:
  
  公元720年,唐玄宗的兄长宁王李宪,在王府中举行一场酒宴。一年前,宁王将一位长得如花似玉的饼师之妻夺为宠妾。在这次宴会上,宁王可能喝多了酒,醉醺醺地问她:“你还想你原来的丈夫吗?”少妇默然无语。宁王趁着酒意,召来饼师。结果,夫妻见面之后,少妇情不自禁地双泪垂颊,在座的宾客们无不为之动容。年仅20岁的王维此时正是宁王的座上宾,他即席写下了著名的《息夫人》一诗:
  
  莫以今时宠,能忘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委婉地进谏了宁王的无礼之举,宁王看了王维的诗,顿感羞愧,让饼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