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李思猜得没错,果然是肖恩·潘这个“坏小子”叫得最欢。但是人家新晋影帝都一丝不苛地全程参与,跟自己没什么两样,他还能说什么?
从一开始,演员们就进入到影片的环境之中,他们以各自饰演角色的名字相称,每天学习大量军旅常识,在为期三周的训练中,演员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战本领、单兵战术和二战时军队的暗语和手语信号,他们还掌握了如何熟练使用武器,甚至可以蒙住双眼熟练拆装M1步枪。
这样的日子,让演员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角色,吃饭或者走路之时,很自然地排成一列纵队,挺像一回事。连在训练之余的闲话都是兵味十足:
“一等兵莱宾,听说你的脾气很不错?”扮演上尉的汉克斯,调侃在剧中扮演“刺头”一等兵莱宾的肖恩·潘。
“是的,长官!我热爱美国军队!”肖恩·潘挺认真地回答道,说得风马牛不相及。因为李思明知道这个人的脾气,所以当仁不让地让他演“刺头”。
他脾气暴躁,后来因为殴打记者蹲过牢房。他从不掩藏自己的个性。即使后来娶了被万人景仰的麦当娜,她也没逃过他的拳头,最后闹到夫妻对簿公堂,黯然分手。他多次批评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战争。人们喜欢他的勤奋,也喜欢他的硬脾气。李思明后来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让肖恩演条狗,他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狗,因为他叫得最大声!”
李思明不是经常来盯着这里,因为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他同各小组商量解决。但这里火热的训练营,让他回忆起自己的军事生涯,看到这些演员在教官的指挥下疲于奔命,嘴角很自然地露出微笑。
“这些人表面上顺从,在心里头一定在骂我。”李思明想道,“也许训练营结束之后,他们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演员们风餐露宿,负重40磅的装备急行军5公里,每天只能睡3小时,而且经常根本无法入睡,因为在潮湿的帐篷里你会冷得发抖。但经历了这些之后,每一个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要当明星,一定要付出点代价的。
而此时那些演员看到李思明的这种微笑,心里却在恶寒。教官戴伊对他的笑容却总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这种笑容自己的脸上也经常会出现,尤其是当士兵被整得呼天抢地的时候。
对于我们的大导演李思明来说,这一次跟以前不同,场面绝对要火爆,要成为“大场面”,而且还要竭尽全力,还原真实的战场情景。男人大多喜欢看战争片,据说这能说明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有暴力的倾向,不管这个,李思明是很喜欢这部战争电影的。所以,李思明可不想看到一名士兵被打成筛子倒下,全身却找不出一个弹孔,也不想看到他曾在某部电影中见到的,被狙击手200米内击中胳膊,胳膊还能完好无损活龙活现地再展“功夫”,更不想看到美军士兵手持M16步枪,装腔作势地跟手持M1步枪的纳粹互射。
为此李思明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深入地研究美军那段的历史,还好他对二战的欧洲战场也比较了解,但是要再现历史还要借助“外脑”。于是,一支三十人组成的军事顾问团组成了,其中有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的老兵、军需官、初级指挥官、随军记者,还有研究二战战史的专家。这些人花费不菲,他们将对那场战争中的军事装备、军事行动、战术战法、战场环境、和士兵个体,进行细致地研究,给李思明提出建议。李思明自信有了这个顾问团,他总不可能输给那位从没上过战场的斯皮尔伯格吧?
科波拉很快就从爱尔兰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好坏各一半。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听哪个?”科波拉故弄玄虚。
“先说一下好消息。我最喜欢听这个!”李思明道,既然好坏各有一个,还是先听好消息吧。
“好消息是,我们在爱尔兰找到一处非常完美的狭长海滩。这片海滩沙质很好,海水的颜色是金黄色,而且还背靠险峻的悬崖,一切都与诺曼底颇为相似。”科波拉说起这个很兴奋,这次很顺利,“我们只要稍作布置,就能改变战争发生的地点,就像历史本就在那里发生过一样。而且我们获准在当地拍摄,条件是拍摄后必须恢复原样。”
“很不错,那坏消息呢?”李思明道。
“坏消息是,爱尔兰军队拒绝提供军人担当群众演员,说是没有先例,他们没有义务配合。”
“今年是诺曼底登陆四十周年,是个伟大的日子,四十年前,盟军在那里浴血奋战,为解放全欧洲而流血牺牲,多么伟大啊。这个你跟他们说了吗?”李思明问道,这个问题他感到很意外,因为他知道原本历史不是这样的。
“我当然说了。”科波拉解释道,伸出一个小拇指,“我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其实是希望在剧本中做一个小小地变化。”
“哦?”李思明很好奇,“不会想在我的美军小分队中加一个爱尔兰人吧?”
“咦,你怎么知道?”轮到科波拉表示惊奇了。
“我就说嘛!”李思明手抚额头,很是头疼。爱尔兰军队心中打的小九九,很是让人发狂,虽然大家是盟友,但让一个外国人加入到美军之中,去营救一个美国大兵,算是怎么回事呢?李思明倒是想全换成中国人进去,但能吗?
科波拉是深有体会,当年他拍《现代启示录》的时候,就是因为五角大楼对剧本不满意,拒绝合作,才让科波拉不得不从菲律宾租炮舰和士兵,最后血本无归。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这样,李思明怎么能让他当自己的副导演?
“导演,我们现在还缺登陆艇,爱尔兰、英国等地只有几个破烂不堪的老古董!”道具师西蒙·阿瑟顿站了出来。
“导演,二战时的美军军服也缺,那些二战时为美军制作军服军靴的公司,要求我们必须先付款作抵押,才肯开工!”服装设计师乔纳·约翰斯顿也凑了上来。
“停、停!”李思明连忙阻止还想凑上前来,提出困难的职员。
“我当导演也不容易,是不是?”李思明冲着众人一摊手,“怎么也得一个接着一个来,我就一颗脑袋一张嘴。”
“没错!”科波拉耸耸肩,很是同情,“长了两颗脑袋,那是传说中的怪物!”
第九十一章 五角大楼应该很羡慕
在碰头会上,李思明召集人马讨论一系列细节。
李思明看着科波拉罗列的一系列困难的清单,不禁有些头疼。
“关于这个群众演员的事情,我想咱们可以有两条路走。第一,我们可以将这个事情给媒体‘爆料’,我想我的朋友,纽约影评人哈里森·希曼一定会十分感兴趣,紧扣一个主题,那就是诺曼底登陆战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战争,今年6月6日正是四十周年纪念日,各国都会举行活动纪念D日的,我们要让舆论站在我们一边,至少保证爱尔兰军方不会给我们制造麻烦。”李思明想了想道。
这一个大帽子扣在人家的头上,让人家无法反驳。科波拉不禁为此竖起大拇指。
“第二,我听说对上次大战的军事史,有许多人对此感兴趣,换句话说有许多军迷。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一点着手,发出广告,欢迎这些军迷参加我们的演出,要求是年龄合适、自备军装,没军装我们提供,我们提供一日三餐外加少量的补助。当然我们还可打出一个噱头,就说这次不仅有出国的机会,领略爱尔兰和英国的田园风光,还可以有一次军事化训练、军事化行动亲身体验的机会,并且在电影中还可以与奥斯卡影帝同台竞技的机会。”李思明一字一句地说道。
科波拉愣愣地看着他,这种花小钱办大事,还赚取了所有人的热心,真是名利双收啊!要是记者也来炒一下,这电影还未拍,就成名在外了。
“关于登陆艇的问题,这个可以在美国本土找一下,我就不信五角大楼将这些二战装备当成废铁全融化了,同样,也打出广告,征求有价值信息。”李思明道。
“关于军装问题,这也是一个关键的道具,而且数量巨大。钱不是个问题。”李思明道,弗兰克尔听到这句话,眉头不禁一皱,可是一想李思明挣得更多,就释然了。
李思明接着说:“我们拿出一笔让他们不能拒绝的钱,召集这些公司都来,让他们竞争,谁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就归谁。当然,这个合同一定要增加补偿措施,一旦对方违约,那就让我们的律师请他们老板喝咖啡。”
“行了,伙计们,都行动起来,开始干活吧!”李思明下了逐客令。科波拉说实话对李思明十分羡慕,他真弄不清,李思明是导演还是制片人、总经理,或者是老板,因为他发现总经理兼制片人弗兰克尔对李思明所说的没有提出一句有异议,只知道埋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沙沙地苦干着。
“真不知道,是我命不好,还是你命太好!”科波拉感叹道,然后去忙着自己的事情去了。这位中国人对自己是青眼有加,除了足够地尊重,可也没让自己清闲一天。不过,这薪水却是令人难以拒绝,中国人都是这样大方?
“中国导演李思明,这一次又让人吃惊,这一次他准备拍一部跟D日登陆战有关的电影。二战题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自从《猎鹿人》成功之后,好莱坞的导演似乎都对越战感兴趣,没有人再去关注那场已经远离我们的战争。那场战争在整个欧洲战场中,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战争,数十万美国士兵在那里浴血奋战,许多人永远地倒下,再也不能活着回来。
李思明导演认为,在整整四十年之后,我们有必要再一次认识那一场战争。他没有说的潜台词是,那一场战争中,美国人是站在正义的一方,而且是最终获胜的一方。不过在筹备阶段,李思明导演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拍摄地远在爱尔兰,爱尔兰军方拒绝为他提供士兵,尽管这绝对是一个正面的电影。并且,据可靠消息称,爱尔兰军方希望在影片中加入一位爱尔兰人,李思明拒绝了这一令他感到为难的要求。我们很期待这一部电影能够顺利进行拍摄,因为李思明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哈里森·希曼的这一措辞很平淡的报道,但很隐晦地批评爱尔兰军方,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这篇报道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这让爱尔兰军方很是被动,事情闹大发了,弄得不好就是被扣上“冒功”或者“背叛历史”的大帽子。在这篇报道发表的第二天,爱尔兰军方就通过驻美大使馆,表示会提供一支七百五十人部队支持拍摄。
不过这也给李思明带来了一个新麻烦。他本不指望爱尔兰军方会让步,所以就大张旗鼓地征集美国二战军迷,这些人的热情反应却是令他颇感承受不起。
因为自从发布了这一则广告之后,各媒体像是闻到了鱼腥的猫一样,对这个广告挺感新奇,也自动地转载和报道,结果所有美国人都知道了。麦克肯纳公司的电话响个不停,这一次玛格丽特·摩尔女士没有来得及抱怨,更没来得及威胁,因为总经理大卫·弗兰克尔似乎早就预料得到这种情况,提前安排两位新职员协助她接听和登记。
但是爱尔兰军队已经答应出士兵了,这些经过正规化军事训练的士兵的军事素养,当然是那些军迷们所不可能比拟,李思明很庆幸,当初打出广告没有公布具体人数,要不然会有人控告他发布假广告。
即使人数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军迷们的热情却让麦克肯纳公司全体人员招架不起,有人甚至长途驱车数百英里,就是为了能有机会当面提出申请,以获得机会。有许多军迷们平时也会聚在一起谈论二战战史,看相关电影,有时还会玩一些军事游戏。但这次不同,场面一定很壮观,因为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无疑称得上一次军迷的狂欢节,还能领略异国风光,何乐而不为呢?说不定在电影里还能有露脸的机会,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面试的那天,很是热闹,那些军迷身著自己保存的心爱的二战美军军服,在麦克肯纳公司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甚至排到了下个街区,这些制服五花八门,海陆空样样俱全。这些人有快餐店的职员,有快递工人,有大公司的白领,还有一些本就是退伍军人,甚至还有一些是军品店的店主,有些人是结伴而来的,他们是军迷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一度引起了交通堵塞。这些人还自发地来个现场军事队列表演,也是有模有样,让成群的记者大饱眼福的同时,自己也上了报纸头版。
既然如此,那么麦克肯纳公司就可以用十万分挑剔的眼光来挑选“美国大兵”,太高的,不要,因为太鹤立鸡群;太矮,也不要,那有辱美军形象;太帅?更不行,不能把阿汤哥也给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