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重生的博穆博果尔 >

第42章

重生的博穆博果尔-第42章

小说: 重生的博穆博果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这里面乌云珠没有插手,他是死都不会信的。因前有建宁公主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岳乐也只得吃下这个哑巴亏。他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吴应熊既能以额附身份留居京师,那想必他的女儿也不用出京,如今重病在床的那位氏或许可以稍稍放心。可是这理由可以安抚女眷,岳乐自己却深知其中的关窍,吴应熊的实际身份不过是朝廷人质罢了,日后耿聚忠的身份也差不离,三藩不反还罢,若有异心他女儿的一生尽毁。

    议政王大臣会议众口一词的合议结果,却在福临处差点打了回票。或许是浸润佛学甚深,福临对此的反应极其无动于衷,先是自顾自的默念颂经,后在岳乐伏地顿首恳求之时,竟发出“把人家的东西还给人家,咱们卷铺盖回满州”的不祥之语。

    此语一出,岳乐颓然若失。说起来,岳乐一直是福临的最忠实的拥护者,即使是后来福临与乌云珠给他带来了耻辱,他也并没有多怪责福临,就像绝大多数心中所想一样,红颜祸水才是罪魁祸首。在他的心里,福临或许私德有亏,可这依然不能掩盖福临宽厚仁慈的一面,他的政见在绝大多数地方依然与福临合拍。但这一次,他真的感到失望了,大清的皇上,可以仁慈,可以大度,甚至可以软弱,但绝不可以后退,绝不能将八旗将士们辛苦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这么拱手让人,不战而退。于是,他找上了慈宁宫求助。

    在母亲的痛斥下,福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于次日扔出一枚大炸弹:他要御驾亲征,谁也无法劝阻。宫廷上下都束手无策,大臣们纷纷跪下劝阻,顺治根本不听,亲自用宝剑劈断御座,宣称谁敢阻止他他就劈死谁。此番连皇太后也无计可施,她一张口福临就把话顶回去“不是您让我效法皇阿玛冲锋在前的吗?”承乾宫则高挂后宫不干政的大牌,还来了一句“不管皇上做何种决定,臣妾都将誓死跟随左右。”

    乌云珠想得明白,她既已成皇太后的眼中钉,再多添一桩罪又如何,况且,皇上才是她唯一的依靠,就象她以前不信佛,但自从福临沉迷佛学以来,为了与他保持一致,她也开始专心禅学,学得久了,也似有所悟,每每苦思“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之禅语,常与皇上参究。就拿如今这事来说,虽然她也对皇上的一意孤行不以为然,但她可不愿做皇太后的应声虫,姑且不论皇上是否能成行,但在包围着皇上的反对之声中,她无条件的支持定能让皇上铭记如心。

    福临既可发下狠话来,众大臣也不由在心中掂量了几分,再无人发声,事情竟成了僵局。博果尔思来想去,也想不起福临曾亲征过,遂挺身前往乾清宫一试,话还未开口,就被福临岔开了。博果尔从前世到现在,就不是口舌如簧之辈,见状也不能明着劝说福临不去亲征,只能说自己有意代兄长出征,请皇兄恩准之类的话,

    其实福临只是一时激愤,心中对亲征一事还是心存怯意的,只是话已说出口,不好下台罢了。博果尔倒是猜中了他的意思,可他也不能就此应了博果尔的请求,他不去,博果尔就更不能去了。

    此时,汤若望求见。汤若望精心撰写能够打动顺治此刻心弦的奏章,选择适当的时机跪劝顺治,说他以十数年的老臣忠诚之心,恳求皇上罢亲征之议,不要使国家再濒临被破坏的边沿。汤若望的冒死直谏可谓恰逢其时,顺治心如明镜,早有回心转意之心,但是找不到台阶下,这时认为汤若望博古通今,见解精到,分析透彻,看到汤若望感情激荡,老泪纵横,也深受感动,便适时转弯,就把这个面子给了汤若望。

    不说旁人心里怎么想,博果尔心里是有点不太舒服的。自重生来,福临极为信任他,但此刻福临也驳回了他的话,到了最后反倒听了一个外国传教士的劝说。博果尔真心地觉得,汤若望的下场想必不会很好。因为他能人所不能,必然遭忌,今年是顺治十六年,顺治这个年号只用了十八年,等福临不在了,汤若望必定遭打击报复,今日对他感激者说不定日后就会踩他一脚。老外毕竟是老外,不懂官场险恶啊。博果尔想起了他的洋人利用论,或许他可以稍加提醒,让汤若望提前准备一点救命的物什,比如说造船的技术,新式火枪等等。

    当然,这些也要等金陵之围解了再说。

    朝廷援军已派出,京师众人只能坐等结果。

    结果没有让八旗失望。郑成功狂妄自大地认为大局已定,南京旦夕可下,中了两江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不攻城,不打援,八十三营大军牵连立屯,警戒不严。八月初一,大清骑兵突袭,各路援军合军会战,水陆并进,金陵守军也倾城出击。郑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退,损兵折将,诸名大将皆死于此役。郑成功遂撤走镇江等地驻军,从长江出海,后郑军不死心攻击崇明,被击败退回厦门。张煌言见大清水师截断长江,焚舟登陆,遭追击兵败而逃,后绕道潜行二千余里,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浙东海滨。

四十五

    如释重负意气风发的福临游兴大发;分别于八月九月两度赴南苑行猎;十一月初于近畿狩猎,更与皇贵妃共奉皇太后赴汤泉。博果尔俱随行。

    即使是时间过了几十年;哪怕是到了博果尔辞世之时,博果尔都会牢记住顺治十六年十一月的汤泉之行;因为在那里;发生了一件几乎改变了整个大清的进程的事件。

    让我们慢慢地解说这次事件。

    从哪里说起呢?还是从十一月初二说起吧。

    十一月初二,论故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前罪,削巽亲王、端重亲王爵,降其子为多罗贝勒。敬谨亲王独免。这事说来极其蹊跷;满达海三人都已故去多年,却以分多尔衮遗财罪追削爵谥号;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只要看结果就大略知道福临的用意了,常阿岱因父罪而被降爵为贝勒,礼亲王一系的爵位则由代善第八子爱新觉罗祜塞之子康郡王爱新觉罗杰书承袭,而改号为康亲王。常阿岱此人虽也犯些小错,但并无大碍,其惹祸的根源就是一张嘴,经常当着众人的面给他人难堪,这其中还包括当今顺治皇帝。次数多了,总会得罪人,加上福临也已经相当看他不顺眼,顺势而为让他落到如今这种田地,也可谓是自作自受了。

    此事一出,众人反应各异,简亲王济度当然是最气愤的,博果尔也深觉意外,此二人也曾经常劝说常阿岱收敛,博果尔虽也觉得常阿岱的那张嘴很是讨嫌,但他从没希望他落得如此下场,常阿岱此人其他方面还算仗义,尤其是对简亲王济度,更是令行禁止,处处挺身立地。或许这也是他获罪的不能说的一条原因吧。

    话题越扯越远,让我们把目光转回紫禁城。略过快意的福临不提,承乾宫的董鄂氏乌云珠此刻也感到无比的痛快,当初她阿玛鄂硕的祸事虽是佟家所起的头,但中间搅事的全是这个常阿岱,如今这样,她也算了了一桩心事。至于佟家嘛,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三阿哥玄烨,可如今玄烨住在慈宁宫,她的手也伸不了那么长,也只好暂且打消念头。佟妃则成不了气候,到最后随便一下就可以解决,没必要现在打草惊蛇。

    擒贼先擒王,三阿哥也好,佟妃也罢,他们的保护伞都是慈宁宫那老太太。只要拿下了皇太后,其他人就任她捏圆捏扁了。至于时机嘛,她等了许久,终于快来了。皇上去年就曾跟她提起过,要带她一起去泡温泉,以解寒气,缓她的病情,大概很快就能成行了。

    董鄂氏深知,在紫禁城中,她永远比不过皇太后的力量,她好容易拉拢的这些人在皇太后面前实在不堪一提。可到了外面就不同了,出行事事从简,皇太后的人马将少上许多,再加上是去游玩,只要有人松松神,她的机会就来了。

    为此,她准备了堪堪一年,她从未泡过温泉,连皇上也还未去过,宫中倒是曾有几个老太监曾服侍着前明主子去过几回,她便支人去问了许多话。她自己也没闲着,先是看了许多的游记,又翻了不少医书。在月初,她终于等到了她一直等的东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自顺治十四年四月往南苑途中遇刺以后,福临每每出行都不忘带上博果尔,博果尔甚感无奈,尤其是这次,他还真的不想去。九月初八,与嫡三子特木尔同一天出生的嫡女噶卢岱还未满百日,他怎么舍得离家一个多月?噶卢岱一出生就深受全家宠爱,晟睿和松克都习惯了做哥哥,自然像模像样,就连刚满两岁的特木尔也对自己能够升级当哥哥很感兴趣,至于齐布琛,虽知自己的庶出身份,但近五年来都是王府里唯一的格格,也是千娇万宠长大的,庶出的孩子总是要机灵一些,心中虽也有些担心自己会受冷遇,但并不妨碍她表现出对妹妹的喜爱来。

    当然,最最高兴的莫过于贵太妃,因为侄女似姑,噶卢岱甫一出世,贵太妃就喜出望外,连连称与哈宜舒出生时一个模子套出来,这话倒也不假,噶卢岱略略长开后,见了的人都说眼熟,稍稍回想一下都说与去年回京的固伦公主长得极像。贵太妃早已有三个孙子一个孙女,却也从未起过念把孩子抱养过来,如今倒是发了小孩脾气,由不得尼楚贺想推词,孩子满月后就把噶卢岱的全班人马挪进了西跨院,宫里更是托病许久未去,什么好戏也比不上看着孙女一天天长大重要。

    尼楚贺很伤心,这是生下三个儿子后好不容易生下的千金,她也是盼了多年才盼到的,不过,孝字大于天,她也只能无奈接受,好在她从新婚时就养成的习惯,几乎一日两餐都会在西跨院里陪婆婆用餐,现在也不过是每天再多跑两趟,倒也没少见没少抱女儿。转念想想,她真应感恩。今年又是选秀大年,三月里皇太后曾提起过襄亲王府如今连个侧福晋都没有,未免有点不像话,她也自知她过了五年多的清闲日子,只怕也是该到了迎新人入府的时候了,倒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贵太妃倒也觉得给博果尔讨一侧福晋也无碍,只是这话由皇太后嘴里说出她就百般不乐意,更别提看上皇太后推荐的人了。博果尔觉得现在府里的日子清静,再加一个不知什么心思的女人只怕就会乱套,所以倒是在贵太妃那边吹了风。贵太妃也素知儿子习性,对女色一向看得极淡,儿媳要不是性子爽利不藏伪,只怕儿子连媳妇也瞧不入眼,也罢,如今府里子嗣也不缺,自己也没必要强出头,倒与儿子媳妇生分了。尼楚贺也是个机灵人,她转头就把李氏和吴氏提成了格格,出去做客时也会领着她们在一旁服侍,当初王爷说过的等嫡长子五岁就让侍妾们停药,晟睿在四月十六日满了五岁,当天尼楚贺就下令给两个格格停药了,李氏与吴氏都出身很低,即使生下一儿半女也成不了什么威胁,况且她现在已有三儿一女,只有特木尔还未种痘,她是不怕的。这几年来,李氏与吴氏或许是同病相怜,倒有了几分情义,尼楚贺岂能让手下的两个格格联起手来,她便发出话来,只说若是谁能先下子嗣,就先抬成庶福晋。侧福晋都是正经的八旗贵女,像李氏与吴氏包衣出身,能做到庶福晋已经算顶天了,这点她们岂会不动心。

    博果尔对府里各人的小动作睁一眼闭一眼,后院还是要尼楚贺自己料理,有手段总比任人宰割强,只要她能守住最后的底线就行。博果尔的底线只有一条:子嗣!后院里任何人敢用子嗣来图谋些什么,他就会让她失去更多,如果有人胆敢朝他的孩子下手,那他会让她连同她的一家都去见阎王。他早就跟尼楚贺说好了,就算后院有其他人生下子嗣,都交给她统一教养,这是博果尔对尼楚贺的最后一次考验,他相信她能对得起他这份信任。

    不管博果尔心里有多么不乐意,十一月初九他依旧跟在了福临身边,他们的第一站是到近畿行猎。

    在他们身后的车辇里,坐着兴致勃勃的皇太后与形容憔悴的皇贵妃。

    “孩子,别怪额娘强着你跑这一趟,你如今身子这么弱,那汤泉对你大有好处,太医都是这么说的。而且,像你这么体贴周到的孩子,额娘可日日离不得你。”

    “皇额娘,您对孩儿的好孩儿铭记在心,只能怪孩儿命薄,如今这副残败身子,怕是要拖累了额娘和皇上,坏了你们的游兴,就是孩儿的大罪了。”

    “傻孩子,又说傻话,你不是一日日见好吗?再说走慢一点也舒服一些,这与你很不相干,你就是心太细了,才落得这身病,以后不要再说这种丧气话。”

    “是孩儿愚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