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迷魂谷奇遇记 >

第4章

迷魂谷奇遇记-第4章

小说: 迷魂谷奇遇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罢,与李刚开怀大笑。

席间王校长对李刚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有关本地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民居民俗、时政要闻、蚕桑农事、邻里关系、家族势力等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李刚虚心请教,获益匪浅。

二人边喝边谈,李刚终于忍不住向王校长提出思虑已久的问题:

“王校长,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大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关上门说实话,你们到底欢迎不欢迎我们来?”

王校长沉思片刻,说道:

“李刚,你说一碗粥是一个人喝得饱些,还是两个人喝得饱些呢?”

“当然是一个人喝得饱些。”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此。”

李刚心下了然。又问道: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见社员们对知青有抵触情绪,反而热心帮助我们?”

“我们这里民风淳朴豁达,人们过惯了苦日子,没有你们来也没见富起来,有你们来,也不见得穷到那里去,就像一锅粥加上一碗水,还是粥,何必跟你们斤斤计较呢。况且你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远离父母和大城市,千里迢迢来到这穷山沟里和他们一起受苦遭罪,那还忍心伤害你们。至于个别心胸狭窄的人,不用跟他一般见识。”

李刚又问了一个最感疑惑的问题:

“听说社员每年的口粮只有三百多斤毛粮,能够吃吗?”

“这得从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说起,国家每年按土地面积先征收统购粮,不管年头好坏、增收还是歉收,统购粮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交完统购粮,还要扣除种子和饲料,剩下的按人头分给社员作口粮,如果每人平均分得口粮不足三百四十斤,不足部分国家从统购粮中返还补足——就是所谓的吃‘返销’。”

“因为是按人头分配,大人小孩分同样数量的口粮,那些小孩多的人家就够吃,小孩少的人家就不够吃。村北头老董家,全家六口都是大人,还有四个大小伙子,正是能吃的时候。由于成分是富农,谁家的闺女都不愿嫁给他们,四个儿子都没娶上媳妇,老大董延生都三十多了,还是光棍。家里一个小孩都没有,那点口粮连半年都吃不到,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就得东挪西借,寅吃卯粮。”

“为了能多分口粮,人们就拼命多生孩子,一家有五六个孩子很平常。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后患将无法估计。”

两人说话投机,酒也喝得快,不觉都有了些酒意。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人的话诚不我欺。三哥真知卓见果然不凡,令小弟毛塞顿开,钦佩不已。来,小弟敬你一杯!干!”

“好,干!三哥我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喝酒了!来,小英子,给你李大哥满上。”

三嫂白了王校长一眼,对李刚道:

“你三哥可找到知己了,平时见了我们从早到晚也没几句话,今天见了你,话多的车都拉不完。”

“老娘们就是没见识,没听说话可以用车装、用斗量的,形容话多得用‘口若悬河’,是滔滔不绝的流水,流水。”

李刚见王校长有些醉了,便打过招呼,告辞回家。

大年初一,李刚自己动手,包了两大盖帘的牛肉馅饺子,煮了一些吃了,剩下的放到包米仓子里冻着,随吃随取,够吃几天了。

接着做昨天没完工的活,用做小提琴剩下的木料,在琴匣里做小提琴及琴弓托架、上下琴匣的交连扣和提手,又在一只琴匣刻上:“学友谭丽惠存”六个隶碑体小字,忙活完了已是深夜。看着两只漂亮的桦树皮小提琴匣,李刚满意的进入了梦乡。

初二一早,李刚检查一下小提琴,见胶水早就干了,琴体各处粘得异常牢固,便把琴用砂纸细细均匀打磨,用节骨草将砂纸够不到的沟沟槽槽锉光滑,再用自制的布轮进行抛光。

李刚用美术课时学来的配色知识,先配好和杜丽萍那把小提琴一样的底色,涂到一把琴体上;又调配了略深于那把琴的底色,涂到另一把琴体上,按自己的心意再调出更深一点的颜色,涂到第三把琴体上,干透后用干净抹布蹭去浮色,抛光;再上色,再抛光,直到颜色深深浸入木质纹理之中。

可以上漆了。

做漆活时最怕有灰尘。上漆之前,李刚把屋里屋外彻底打扫一遍,角落里的灰尘也用湿抹布揩抹干净,并重新用废报纸遛了一遍窗户缝。

上漆是个细致活,先将小提琴打一遍底漆,经过一天一夜烘干烘透后,再上第二遍漆,到第七遍漆干透时,整个琴身晶明瓦亮,光可鉴人。依原样仿制的那把琴,不但可以假乱真,与原来的那把琴相比更见其华丽。

李刚长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不负谭丽所托,将琴小心的装入琴匣中收好。

李刚又仔细的端详另两把小提琴,觉得上面的漆层光亮得有些碍眼,有一种浮华之感。用细砂纸轻轻在漆面上打磨一遍,用干净白布擦净后,李刚得到了他希望的效果,只见琴身上下色调沉稳凝重,古朴大气,透着一股高贵气质。李刚不知,这种处理手法叫做“回活”,是漆匠们专用的一种工艺。

大功告成,以后几天,李刚专心练琴,除了一些高难度的技法不得要领外,整只曲子已能大略拉下来了。

迷魂谷奇遇记 第四节  梁祝协奏

正月十六,李刚估计同学们快回来了,包了些饺子拿到包米仓子里冻上,准备着他们回来吃。

李刚心情大好,一个人来到生产队场院空地上,先慢慢打了一遍陈式太极拳,头上微微见汗,心说近一个月没有练习,筋骨都有些僵硬了。休息一会,再将少林拳三十六式打了一遍,汗水顺着额头流了下来,口里已经气喘吁吁了。但全身却暖洋洋的,手脚也舒展开了,走路恢复了过去轻盈的步伐。

李刚自打下乡以来,始终保持着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他认为:体力劳动虽然也能锻炼身体,但劳动锻炼终究代替不了体育锻炼,劳动时身体动作机械单一,容易使人肌肉筋骨僵硬,动作死板,若不辅助以体育锻炼伸展筋骨,以后就难以纠正,举止行为就真正成了农民动作了,这样的结果他还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跑跑步,打几趟拳,即使活再累,也不会放弃。

正月十七,谭丽最先回来了。

进了门,刚放下挎包就急匆匆的问:

“李刚,琴修好了吗?快给我看看。”李刚给她写信说:小提琴修得差不多了,并要她再买两副琴弦。

“你把琴弦给我,再给你看琴。”谭丽忙拿出两副琴弦递给李刚。

“你回屋等着吧。”

李刚拿了琴弦回到自己屋里,将琴弦上到另两把琴上,放入白桦树皮琴匣藏好,然后取出杜丽萍的琴匣走进女生住的西屋,把琴匣递给谭丽。

谭丽迫不及待地打开琴匣,取出小提琴从上到下看了个遍,小嘴美得都合不拢了,又惊诧又疑惑的问道:

“这真是你修的吗?怎么比过去还显得新了?”

“这就叫做‘修旧如新’,说明本人技术高明。你拉拉看效果如何。”

谭丽举琴拉了“梁祝”的前几个音节,立刻激动的说:

“太好了,太好了,比过去还好听,李刚,真谢谢你了。”

看谭丽那难得一见的笑脸,李刚心里美美的,嘴里却调侃道:

“我付出了这么多辛苦和心血,你一句谢谢就完了?老同学,也太吝啬点了吧?”

谭丽脸红了红,抱歉的道:

“高兴的都忘了,我给你带来好多好吃的,都给你,这总行了吧。”

说着,从挎包里稀里花拉倒出一大堆水果糖、花生、地瓜干。

李刚各样抓了点,装进衣兜里,边吃边看谭丽拉琴。

谭丽白净的下颌夹贴着小提琴,半闭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随着小提琴的节奏,轻轻晃动曲线玲珑的腰身,霸气 书库 …整理不太熟练的拉着“梁祝”。

看着她那心神贯注的样子,李刚不再打扰她,便悄悄退了出来,准备做晚饭。

将东、西两口锅里都添上半锅水,一口锅下饺子,一口锅烧洗脸水。

工夫不大,洗脸水就烧好了,李刚喊谭丽洗脸,洗完脸好吃饺子。

谭丽匆匆洗了脸,吃了些饺子,又回到西屋,继续拉她的“梁祝”去了。小半天下来她居然一点破绽也没发现,李刚暗道:

“好个粗心的姑娘。”

正月十八,杜丽萍回来了。

谭丽等杜丽萍洗了脸,满脸歉意的把小提琴恋恋不舍地递到杜丽萍的手中,说:

“杜丽萍,对不起!我把你的小提琴弄坏了,是李刚帮忙修好了,还给你吧,你拉拉看,我觉得比过去还好听。”

杜丽萍拿过琴匣,取出小提琴看了一番,又拉了一个练习曲,便不动声色的说:

“果然‘修’得不错,简直太好了。”

谭丽如释重负的长出一口气,放下了心中的担子,但心中又莫名的涌起一股失落的感觉。杜丽萍看在眼里,知道谭丽喜欢上了这把‘修’好的小提琴,便把小提琴递到谭丽的手中,对谭丽说:

“我的就是你的,这把琴你可以随时拉,不用问我。”

谭丽喜出望外地接过琴,充满谢意地望了杜丽萍一眼,又沉迷在“梁祝”中。

杜丽萍悄无声息地走进男生住的东屋,见李刚躺在炕上,头枕双臂,眯缝双眼,正随着“梁祝”的旋律轻轻哼着。杜丽萍低声喊了声:

“李刚,你起来,我有话问你。”

李刚知道这事瞒不过杜丽萍,没想到这么快就漏馅了。故意装作不明白:

“不知小生做错了何事,引得杜同学兴师问罪?”

“你少装糊涂,我问你,那小提琴是怎么回事?我的那把小提琴被谭丽踩坏了,根本修不好了,这把琴是从那弄来的?”

“高,实在是高,足见杜同学高明,什么都瞒不过您老人家的法眼。我坦白交代,是这样——我修不好小提琴,恐怕谭丽为难,就买了把小提琴凑数,谁知还是让你发现了,望请高抬贵手替我保密,别让谭丽知道。”

“看不出,你李大公子还真懂得怜香惜玉,甘做无名英雄,你骗骗别人还行,骗不了我。买一把普通小提琴也不是不可能,但凭你的家境和咱们刚分的那几个钱能买现在这把小提琴吗?告诉你,这把琴的身价至少值三千块。我老师那把琴是他父亲用一千块大洋买的,是意大利产的名琴,现今值三千块钱,但那把琴的音质音色还赶不上这一把呢。李刚,你说实话,这把琴是从那弄来的,如果是别人的,我宁可没有琴拉,也要还给人家,我不能让你犯错误。”说着,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李刚见她急成这样了,道:

“你将这把小提琴说得这样好,真令我老怀大慰。我说‘修’没人信,说‘买’也没人信,只好说‘造’了。对了,这把琴是我亲手制造的,你信吗?”

“我跟你说正经事,谁有工夫和你开玩笑。”

李刚知道怎么说她也不会相信,便走到外边将木匠工具箱子和一些剩余木料拿了进来,给杜丽萍看,

“这你该相信了吧?”

杜丽萍看了看,摇了摇头:

“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李刚老气横秋地道:

“看来,老夫不用绝招你是不会相信了,请闭上尊目。”

杜丽萍不知他弄什么鬼,疑惑的闭上了眼睛。

李刚悄悄打开柳条箱,取出两只桦树皮做的琴匣,连杜丽萍那把坏了的小提琴也一并取出来。打开一只琴匣,取出留给自己的那把小提琴,听了听隔壁的琴声,和着节拍很投入的拉了起来。

“梁祝”那优美的旋律立即在两间房内回响起来。

杜丽萍闭着眼睛楞了,过了好一会,睁开眼睛,难以置信的看到李刚站在那里,晃着身子,煞有介事的拉着小提琴,琴音悠扬婉转,音质纯净响亮,好像比谭丽正拉着的那把琴还要好。

谭丽走进来,诧异的说:

“怎么有这么多小提琴?”当她看到那把破烂不堪的小提琴时,似乎明白了,忙问:

“杜丽萍,李刚,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刚平静的说道:

“我没本事修小提琴,只好凑合着造了几把,望两位老同学别见笑。”

杜丽萍对谭丽说:

“没本事修,倒有本事造,真不知这算是谦虚哪还是自夸自赞。”

李刚笑着说:

“这里文化生活贫乏单调,若没有音乐调节调节,真不知如何打发这苦闷的日子。你们俩都喜欢音乐,喜欢拉小提琴,如果没有小提琴陪伴,你们连个笑容都没有,整天拉着个苦瓜脸,连带我的心情也好不起来。所以,只好吃点苦,受点累,为你们造琴,其实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环境。谭丽,这把琴送给你,不知你喜欢不喜欢。”

谭丽有些不知所措,赶紧将手里的琴递给杜丽萍,伸手接过琴匣。

李刚又对杜丽萍说:

“其实,这三把琴都是一样的,只是你原来的琴弓有点缺陷,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