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素质教育在美国 >

第24章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24章

小说: 素质教育在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准备这场历史性的审判,矿矿和他的同学们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材料。事前,矿矿甚至还…一交代他的证人们该怎么样回答问题。看他这么认真,我曾打趣地问他:“你这是在影响证人的公正。这样做难道不违法吗?”
  孩子一本正经地争辩道:“我仅仅是告诉他们怎样回答问题,并没有告诉他们要说什么。”
  审判庭就设在天赋教育班的教室里。
  法官当然是坐在教室——审判庭的正中。三人陪审团坐在斜侧面。别小看这个陪审团,根据美国的法律,有罪无罪全凭陪审团表决。辛普森的杀人案证据颇多,但陪审团表决他无罪,他就当场被释放了,在全国人惊诧的眼光中大摇大摆地走出法庭。说得具体一点,被告辩护律师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说动陪审团。
  站在教室中间的矿矿,开始为他的当事人——英军指挥官辩护。他的朋友德尔扮英军指挥官。在“审判”开始之前,原告、被告双方都是背对背地准备材料的。律师的现场辩护完全靠准备的材料和随机应变。
  第一个证人被传上法庭。证人说他当时确实听见有人发令,叫“开火!”
  律师问:“你当时听得很清楚吗?”
  证人:“是的。”
  律师:“你能告诉我,那个叫'开火'的声音有没有口音?”
  证人:“有。”
  律师:“是英格兰口音?还是美国口音?”
  证人:“是英格兰口音。”
  律师:“请重复一遍,你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是吗?”
  证人:“对的,我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
  律师转向被告——N军指挥官,问道:“访问,你是哪里人?说话时带有什么回音?”
  被告用很浓重的爱尔兰回音回答:“亲爱的律师,我是爱尔兰人。”
  既然是爱尔兰人,说爱尔兰回音的英语,那当然不会有英格兰的口音了。这就像说广东话的人的普通话永远有“粤”味一样。
  律师仍对着被告问话,但已半侧过身看着陪审团:“你能对上帝起誓,你是爱尔兰人,说爱尔兰口音的英语吗?”
  被告一英军指挥官又用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说:“是的,我愿对上帝起誓。”
  这是矿矿他们通过查历史资料知道英军指挥官是爱尔兰人后,故意设的圈套。为了取得更好的“笑”(效)果,还专门让扮演奖军指挥官的德尔回家学几句爱尔兰回音的英语。
  被告律师赢了一局。
  又一个证人上来,说他看见这个指挥官挥动指挥刀,像是下令开枪。
  律师问:“当时现场的情况是不是很乱?”
  证人:“是的,很乱。”
  律师:“是不是有很多人向英国士兵丢石头?”
  证人:“是的。”
  律师:“当石头迎面飞来时,人的第一个反应性动作是什么?用手去挡,对吗?但是,请别忘了,指挥它手里拿着刀,当他自然而然地挥刀挡掉石头时,可能就是你说的所谓'用指挥刀下令开火'了。”
  人们对律师的“狡辩”议论纷纷。
  律师又问:“当时这位指挥官站在什么位置上?”
  证人:“他站在士兵的后面。”
  律师:“既然他站在士兵们的后面,挥动刀来指挥,士兵能看见吗?”
  证人耸耸肩:“…可能看不见。”
  律师:“既然没有士兵能看见,他又何必用刀来指挥呢?”
  虽然律师有点强词夺理,但明显占了上风。
  矿矿自信地认为,他的辩护无可辩驳地为那位英军指挥官正了名,并且至少已打动了三个陪审团中的两个。
  他在等待着历史“翻案”。
  谁知亨利老师把陪审团叫出去摘咕了几句,陪审团坚决地站在他们先祖的立场上再次宣判英军指挥官有罪。
  当然,矿矿也没有因败诉而失败。亨利先生为矿矿精彩的现场辩论打了个A+——超满分。
  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陪审团表决,法官宣判……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这一历史的审判重新科动了一回。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矿矿开始悟到了当众演绎辩论的乐趣,悟到了逻辑的力量。在这以后,我发现矿矿越来越喜欢同我争论问题,所争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有一天吃晚饭时,矿矿忽然问我:“爸爸,你认为美国会打伊拉克吗?”当时美伊冲突正处在一触即发的关头,克林顿总统在国内又被诽闻搞得焦头烂额。“我认为,克林顿总统一定会签署对伊拉克的攻击令。因为美伊一打起来,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诽闻上了。”
  听着矿矿在滔滔不绝地分析着国际政治与时事,我觉得孩子长得真快。才12岁多的孩子,就那么大言不惭地一口一个“我认为”。
  亨利先生教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为孩子的独立思考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孩子在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让孩子学会进攻型的思维方式。
  他曾给班上的孩子们出了个研究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让孩子分成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第一轮抽签,矿矿抽到传统文化一组。凭着矿矿的能言善辩,他被推选为主辩人。
  孩子们刚刚开始学辩论,还不大懂运用材料作证明的道理,辩论起来只是一味地胡搅蛮缠。矿矿曾很形象地向我描述过他的立论和争辩的过程。
  当对方的主辩人陈述了一番现代文化的繁荣后,矿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大树理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就好像一棵大树的根和叶,传统文化是根,现代文化是叶。没有大树的根哪里来大树的叶?结论是:根比叶重要,传统文化比现代文化更重要。
  有趣的是,正在矿矿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时,亨利先生又进双方来了个观点大对调。
  矿矿这组又变成维护现代文化派。于是他又想出个“游戏机理论”。那一会儿,新一代的电子游戏机NINTENDO64刚刚问世,许多美国孩子都把其当成圣诞节能得到的最理想之礼物。
  矿矿问他的对手:“你说是NINTENIX364好呢,还是SUPERNINTENDO好?”
  SU'PRNINTENIXJ是老一代的电子游戏机,当然比不上新一代的技术了。
  对方眼看要败阵,突然想起了矿矿刚才发表的“大树理论”,就说:'你刚才又说树根比树叶重要。这你应做什么解释?“
  别看儿子喝的是美国牛奶,但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还是在血液中有所潜移默化的,他立即反驳道:“树叶的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树的生命。没有了树叶,树根也会死掉。所以如果没有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充实,古代的传统文化就会消失。”
  全班同学都为矿矿的诡辩大喝其彩,他更是春风得意。谁知亨利先生并没给矿矿高分。
  他对矿矿说:“光有巧辩并不能使你的辩论显得有力。你的辩论缺乏的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和事实。以此为本,你的辩论才更具攻击性和摧毁力。”
  我想亨利先生的这番话,可能会对矿矿的一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以后的辩论中,矿矿逐渐学会了如何用事实说话。他的争辩常常也变得愈发犀利,有时也真能“噎”一下他的老子了。
  在七八年级这两年中,矿矿和他的同学们就很多问题都进行过辩论。以下是他们辩论过的一些有趣的题目:
  美国的法律该不该禁止枪支流行;
  国家税收和保护个人利益;
  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策略;
  美国在冷战后的国际方略;
  国家的政体与经济体制;
  美国是否应从英联邦中独立出来;
  孩子们的辩论有时还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有点喜欢胡搅蛮缠。不过,当你看到他们振振有词地发表自己对美、中、俄三个世界大国之间关系的看法时,你不得不为他们那种自信、自在、自为的天性所征服。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我们这里讲的“公平”观念,指的是“机会均等”。这种“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在否定结果均等、强调个人主观的努力、解放强者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客观条件的差异,在一些情况下,'澳者“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
  所谓强者,一指智力,二指经济。所谓弱者亦是一指智力,二指经济。根据这个分类,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下列九类:
  一、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好
  二、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好
  三、本人智力低十家庭经济条件好
  四、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五、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六、本人智力低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七、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八、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九、本人智力低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有一点必须说明,学生智力的高低并不代表他们的主观努力的强弱。如果我们再把主观努力与否加到上述九种分类中,将会出现几十种类别。为什么不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分析的重点是:在”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中,在一些情况下,”弱者“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因此,我们假设上述九类学生都是努力学习的,看看是否其中有些类别的学生的主观努力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主观不努力的,暂不在同情和分析之列。
  我在前面曾提及,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本学区的房地产税。美国的富人区和穷人区是分得很清楚的。虽然法律上并不规定穷人不能住到富人区,也没有规定富人不能住到穷人区,但是穷人都住在穷人区,富人基本上都住在富人区。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是很微妙的,也是很自然的。
  首先,房地产商在卖地的时候,就把一些好的地段的价钱定得很高,另一些差的地段的价钱定得相对较低。这种价格的差别有时很大。比如,在某地买一块地的价钱可以在另一地段买地并建房子。穷人出不起这个钱,自然到出得起钱的地段买地建房。
  其次,房地产商在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按照地段的价值来建房的。比如说,某地段的房价约20万美元,那么周围的房子一般都按20万美元上下的造价来建造,你可以建30万美元的房子,但你若想在这个地段建20万或几万美元的房子,一般来说,你就是买了地,也没有建筑商愿帮你建造。当然,如果你自己动手,你恐怕也会成为”众矢之的“的,谁又愿住在不友好的氛围中呢?
  再次,同样的房子,在不同的地段或学区,价钱大不一样。同样质量的房子,如果在较穷的区卖10万美元,在较富的区可能要卖到13万一18万美元。
  最后,同样是20万美元的房子,在不同的地段或学区,会缴纳不同的房地产税。
  有了这几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自自然然地形成了。
  穷人住到富人区的,我没见过。其实,穷人就是想住也住不起的。富人住到穷人区的,倒是有的,不多见。我有一位单身的犹太人朋友,常喜欢到拍卖点买古董,家里有点”东西“。他住在穷人区的边上,与富人区一街之隔。他对我说,”有人要偷要抢的话,会到街那边的富人区去,不会想到来我这里的……“后来,他的隔壁邻居因失业交不起房租,声言要自杀而与警察对峙了十多个小时。最后,警察是从我那个朋友的房子爬过去”解决问题“的。从此,我的朋友产生了搬走的念头。
  辛辛那提市最出名的富人区叫”印第安山“,有许多造价超过100万美元的豪宅。但是如果你到辛辛那提市区的穷人聚集地去看,几千美元的房子也是买得到的。学区办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房地产税,因此富人区的学校经费和穷人区的就有天渊之别,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也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这就是说,根据上面的分类,有三种学生不得不在不良甚至恶劣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七、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八、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九、本人智力差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当他们站在”机会均等“的起跑线上时,他们是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的。因此,他们的主观努力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
  如果说商品的”按质论价“——付一美元得一美元的货,付一美分得一美分的货——是公平的,那么,多缴纳教育经费的,就理应获得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公平的。但由于不可选择的原因而出身在穷人家庭里,就要在恶劣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这又是不公正的。
  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观念已经否定了”结果均等“的平等观念,并成为指导和推动中国教育的主导观念。这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我们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