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秦始皇大传 >

第78章

秦始皇大传-第78章

小说: 秦始皇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恬的兵卒在卧房床底下找到全身发抖的齐准,他一见到齐虹,才放下心来。他谄笑地说:
“原来领军的是大妹子!”
“不是我,是我儿子,〃齐虹指着蒙恬说:“我们公事公办,你为我们带封信去说服后胜投降,你现在有的,将来都能保有,要是玩花样,杀你全家一百多口!”
齐准没过几天就从临淄带信回来,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愿意投降。他讨好地对齐虹和蒙恬说:
“我告诉后胜,秦军二十万占领即墨,正向临淄推进中,他们不敢不降!”
其实他是隐瞒了真实状况。齐王建和丞相后胜接到战报,北方王贲军及南方蒙恬裨将所率军队,双双入侵齐境,他们立即召开御前作战会议,第一次御前会议,该到的大臣只到了百分之八十,其他百分之二十的人全部弃职逃亡;等到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时,只剩下一半不到。
就在这时候忽然听到秦军已占领即墨,当然赶快投降,齐准只不过加了一点最后一根稻草的力量。
蒙恬率领两万秦军浩浩荡荡开进临淄,举行了盛大的献俘和入城仪式,将齐王和后胜都软禁在住处,听候秦王发落。
过没多久,接到秦王政的回示,齐王建徙居于河内共地,后胜以不忠罪名斩首。
仆人都怨恨齐王建听信后胜的谗言,不早与诸侯合纵抗秦,而纵容后胜与秦间来往,并将秦间当门客养在家里。齐地流传着一首歌谣——
“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这是讥讽齐王建认人不清,错将秦间当贵客,最后落到亡国居共地的凄惨下场。
王贲领着十五万大军,轻易渡过河水、济水两道天险。在燕国境内还遭到燕赵人联合组成的游击队的骚扰。人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真是不错,国虽亡了,民间仍有反秦武力组织。
但一进入齐国地境,情形就完全不一样。齐军将领一看秦军到来,下令部下死守,他要到上级去开会,就此一去不回。军大夫如此,旅大夫跟着学样,最后连管一百人的卒长也跑得精光,只留下一些全不知情的伍长和兵卒,秦军一到,没人指挥布阵杀敌,也就纷纷逃散,逃不掉的就投降当俘虏。
王贲军在齐境未遇任何抵抗,像平日行军一样直达临淄。王贲算算日程,即使蒙恬军和他一样未遭任何抵抗,如今应该只在齐西长城外面。
在离临淄十里外,王贲下令扎营,并派出探马打听敌情,谁知道探马带回来的不是敌情而是蒙恬本人。
“王兄你辛苦了!〃蒙恬笑嘻嘻地行礼。
“蒙兄你真是用兵神速!〃王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心里在想——这小子是否有翅膀飞过了泰山?
“后日举行入城式,选派五万精兵即可,其余在此扎营,齐国已完全平定,让士卒好好休息。王兄请在今晚带高级将领入城,小弟要在原齐王宫设宴为王兄洗尘。〃蒙恬说话客气,但实际上是在下命令。
王贲是何等聪明人,他连忙行礼,口中说着:
“末将遵命!”
“王兄何必来这一套!〃蒙恬赶快谦让。
“王命不敢违!〃王贲虽然心里难过,但也不能不说实话。
于是,秦王政十七年得韩王安,韩亡;十九年得赵王迁,灭赵;二十二年魏王降,魏亡;二十三年虏楚王负刍,二十四年破昌平,楚全亡;二十五年得燕五喜、代王嘉,燕亡;二十六年得齐王建,齐亡。
六国毕,四海一,秦王政就此统一了天下。
第十九章泰山封禅

秦王政坐在殿上,殿阶下分班站着文武百官,丞相王绾、国尉尉缭、延尉李斯、御史大夫冯劫分别排在最前面。
秦王政如今已经是四十岁的人,历经霸占和政争的磨练,无论心智和外表都达到了成熟的最高峰。
他仍然是长身玉立,长目,隆鼻,龙眉修长入鬓,但额上已出现皱纹,脸上的稚气完全消失,阴鸷之气更深。留上五绺短须后,脸形变得更方,下巴显得更为突出,脸上的神情威严而肃杀。
他今天穿的是一件新式样、新缝制的黑色王袍,上绣彩色金龙,头戴通天冠,双手执着玉圭,完整的一副天下共主模样。
他威严地扫视了一下殿内的群臣,用他狼音豺声的特殊嗓音说:
“如今六国灭绝,天下一统,先父王希望宇内永久和平,不动刀兵的愿望,终于在祖宗保佑及众卿家的协助下由寡人完成。既然天下情势全变,假若不改名号,显不出成功,也无法和前代作区分,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一切都是在寡人和众卿家手上作新的开始,所以今天我们要先议定帝号。”
首先是个性较保守的丞相王绾出班禀奏:三皇五帝名称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才真正拥有天下,所以'王'的称号最好。同时,诸侯初破,燕、齐、楚都隔中央太远,不封国立藩,恐怕鞭长莫及,难以治理。周所以能维持八百年,宗法和分封占了很大的功用,臣认为还是依周制比较好。”
秦王政面露不悦的说:
“寡人要的不是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而且商周封建是天下兵祸的根源,我们怎么能再蹈覆辙!这件事稍后再议,先讨论帝号的事。”
王绾还想争辩,但见到秦王政锐利的目光中所透露的厌恶,他不敢再争下去,不过他在心里想——怎么四十岁的秦王和十岁~二十岁的时候完全变了样?他以往希望群臣发言,就是不合意也会听完,也不会率直反对,而是利用别人的反对来打消,最后才说出他的结论。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当着群臣的面前指责他这个老丞相!他变了!
这时,廷尉李斯带着满脸的谄笑出班启奏:
“昔五帝拥有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且诸侯是否臣服,是否来朝,天子都不能制。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上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据实说来,陛下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曾与博士们讨论过,大家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冒死建议王称'泰皇'。”
秦王政笑了笑,沉思一会,开口说道:
“廷尉所言不错,但称'泰皇'仍旧与以前分别不出来,依寡人看,三皇五帝合称最好,今后王号就改为皇帝,众卿家认为如何?”
“陛下圣明,这样更可以显示出一切都是自陛下开始。〃李斯躬身赞美。
群臣当然是一片阿谀声。
秦王政不动声色地说:
“就这样吧!寡人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算,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群臣一阵欢呼和恭贺。
此次是御史大夫冯劫出班,他启奏说:
“为了表示一切与古制不同,臣冒死建议,除了帝号以外,有关皇帝的称谓也应更新。臣建议天子自称'朕',其余人不得再行僭用,同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可以,就照御史大夫的建议,〃秦王政点点头说:“朕闻太古有号而无谥,中古才生有号死有谥,譬如先王在世时号庄王,死后谥襄,名之为庄襄王,这种做法是以子来评议父亲,群臣来议论先王,乃是极岂不妥的事,今后皇帝称世,谥法就可以取消了。众卿家认为如何?”
群臣又响起一阵谄媚声,异口同声地说:
“陛下圣明,见解为臣等所不及!”
接下去,秦王政又交议封建和设郡、统一度、量、衡制度,以及车同轨和书同文字的事。
议定后再召开国是会议议决。
于是,秦王政改称秦始皇帝,简称为始皇。2
过了些日子,始皇又召集丞相、国尉、御史大夫及有关大臣开国是会议,与会的人全经过充分的准备,在会议上引经据典或是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最后由始皇做成决定。
议决事项如下——
一、有关立国制度:
·根据太史与阴阳家研究的推论,以周为火德,故一切以赤色为尊贵;而秦代周德,是以水克火,从其所不胜,因之秦的德性是水。于是改一年自冬季十月开始,十月一日为一年首日。
·衣服、旌旗、旄节,皆以黑色为之,数则以六计算,兵符、节符、法冠皆六寸,车舆长六尺,以六尺为一步,皇帝车舆用六马。
·改河水(黄河)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凡事皆取决于法,不讲求人情恩义。
·天下百姓改称为黔(黑)首。
二、有关国家的行政制度:
·封建诸侯是以往天下战祸不息的根源,今后不能再蹈覆辙,不再建封自己儿子为诸侯,象征始皇的公正没有偏心。
·如今秦国版图东至海及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抵南荒野蛮之地,北据德水为塞,以阴山和辽东为界,所以皇帝治国要能如手之使臂,臂之使指,必需有完美的行政组织。
·中央行政组织以皇帝为首,不受法令限制,可随时交议立法或自行立法。
·中央政府首脑分为三公及诸卿,三公为——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总领百官奏事,统理地方上计考课,任免中低级官吏,主持朝议。御史大夫:掌理监察,辅助丞相,又称为副丞相。
太尉:主管军政,在军令方面为皇帝兼统帅的参谋长,发兵与将军任命,由皇帝亲自以符节行之。
诸卿为——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门禁,并统领在殿中侍卫的诸郎官。
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及宫殿安全。
廷尉:掌刑法,并统率全国郡县亭里尉,形成严密的司法网。
治粟内史:掌国家粮谷财货。
典客:掌安抚及处理归顺蛮夷事务。
宗正:掌皇家宗室事务。
太仆:掌皇室舆马。
少府:掌皇家私有的山海池泽税收,以供奉皇室。
并权设——
将军:征伐时任命,平时则镇抚新占领地,不需要时召回归府。
博士官七十人:掌管图书文籍,并备皇帝顾问及参与朝议。
太史:掌史实记载、天文地理报告及其他有关国运吉凶的预测。
·地方行政组织方面,共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与内史(秦国本部)。
地方政府则有——
1.郡:
郡守:最高首长,掌一郡政事。
郡尉:掌兵役、军训及刑法缉盗。
监御史:由皇帝直接派遣至各郡,监察郡守及
郡政。
2.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为县最高首长,综理政务。
县丞:主管司法。
县尉:主管军事及缉盗。
3.乡:
三老:掌教化。
啬夫:司狱讼及征收赋税。
游彻:巡禁盗贼。
4.亭(每乡辖十亭)设亭长。
5.里(一亭十里)设里长,辖百家。
并行互相纠举连坐之法。
·划一度量衡,一切以秦制为准。
·统一币制:全国通用两种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统一文字:命廷尉李斯主持这项工作,依据秦文大篆理归纳成更为简便的〃隶书〃,通用于狱政通信和私人民间。)
三、为维持永久和平,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销毁兵器:没收全天下民间兵器,聚集在咸阳,铸成钟等实用器具。并铸成十二个各重二十四万斤的大〃金〃人,放置咸阳宫廷内,作为这项行动的象征。
·毁弃国内原诸侯所建长城及军事要塞,只休留燕、赵为防御胡人入侵的长城,以防止乱民据用造反,同时铲除交通障碍。
·掘通产各国为军事需要所筑的川防,疏浚以后作为水路交通及农田灌溉水利之用。
·迁移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一方面加以监视,使他们不再在本土产生分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充实首都的财富及繁荣。
·建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建筑辐射通全国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往东通往赵、齐海边,一向东南通往原楚国及新收的南荒地区,以利通讯和军事的需要。
以上议决,始皇交丞相,督导百官一一执行。3
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始皇巡视陇西、北地两郡,出鸡头山,过回中。在归程中,发现渭水畔风景绝美,于是下令在渭水之南建筑信宫,后又改名为极庙,意为至高无上之宫殿。并由极庙挖通骊山到甘泉建前殿,再筑两边都有围墙的甬道直通咸阳,始皇车马在甬道内行驰,民众都看不到。
在这次巡视后,始皇发现道路崎岖难行,对公文传递、军队调动、运输补给、民间贸易都影响太大,于是下令加快建筑全国的驰道。
所需人力除一般服劳力义务的民众外,更大量使用囚犯及原各国的战俘、贵族和工匠。
二十八年,七十博士集体上奏: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内,放逐蛮夷,莫不宾服,今既登极,尚望按照古制,行封禅之礼……。”
始皇见到奏章,在南书房召见博士中最资深者七人,讨论封禅及望祭山川事宜。七人中有三人来自旧周,有四人来自原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