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13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3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孝敬父母,更懂得为父之道。他强调做人要忠诚老实,严于律己,并用这个原则对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他的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被闹得没办法,就对孩子说:
“好孩子,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终于留在家里。
一会儿,妻子从街上回来了。曾子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捆猪的绳子和杀猪用的尖刀,正要动手杀猪。这时,他的妻子赶忙跑上前去,制止他说:
“我刚才是和孩子说着玩的,哪能真的要杀猪呀!”
曾子认真地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明天孩子就会说假话,糊弄你。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就不听了。这样做,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结果,曾子说服了妻子,终于把猪杀了。
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一样,一直在注视着您。
——A.马尔库沙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欧阳修之母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长大的。
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欧阳修五六岁了,他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
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
“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
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把美德、善行推介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财富——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贝多芬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
——司格特
刻在石碑上的家训——包拯教育下一代的故事
北宋时期的开明知府包拯(999…1062),为了教育子女专门写了《家训》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的东壁,以戒后世子孙。碑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为何立这样的碑文以警后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亲任包勉的状。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虽然因此而罢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状纸告到了包拯手里。
包拯见此民众气氛,大怒,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在事实面前没有抵赖,但他请求看在母亲面上,让包拯饶他一次。他并且表示,决心今后不再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亲的面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之后,他父亲因他皮肤太黑,把他当做怪物抛弃了,是他大哥捡他回来的。这时大嫂王凤英生下包勉才个把月,同时带两个孩子,不仅精力照顾不过来,奶也不够吃。为了养活包拯,王凤英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别处,抚养包拯到7岁。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为一提看到母亲面上,包拯就会心软。可是包拯心想:赛如亲娘的嫂嫂一贯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不符合她的心愿。只要我给她养老送终,嫂娘是不会怪罪的。
没想到,包勉的母亲听到儿子要被治罪了,一时想不开,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个情。包拯恳切地说:“嫂娘,侄子有罪,应当与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询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再教我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嫂娘听了,觉得包拯的话在理,便擦了擦泪说:“人家都称你'包青天',这是咱家的光荣,你就按法律处置吧。”
于是,包拯立即根据法律,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
包拯从侄子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训,对自己的后代更加注意严格教育了。所以他特意为子女们立下了那刻在石碑上的《家训》。
教育是民族最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惟一手段。
——巴尔扎克
暧昧而散漫的教育,造就了一大堆不可靠的人。
——歌德
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还可以谴责,但是应当格外当心,要把他们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地表明他动机的根据是严父般的慈爱……
——夸美纽斯
言传身教不可偏废——刘子真从失误中悟出教子经验
七百年前,南宋有个姓刘的太尉,叫刘子真。他“清身洁己,行无瑕玷”,几十年如一日。
一次,他有事去找以奢侈糜烂著称的石崇。上厕所时,见里面装饰得富丽堂皇,使人眼花缭乱,还有两个婢女在厕所里手捧香囊侍立。见这情景,他立刻退了出来,以戏弄的口气对石崇说:“真对不起,我错走到你的内室去了。”
石崇洋洋自得地回答说:“没错,那正是我的厕所呀。”
“贫士不愿上这样豪华的厕所。”说罢,便走到另外的厕所去了。
刘子真有个儿子叫刘夏,在一个村镇上当个小官。按说父亲的品行他是看得见的,但他“不学无术”,整天郎郎当当,后因贪污受贿而受制裁。刘子真也因此受株连被罢官。
儿子犯罪,老子罢官,刘子真有点想不通。他想:“我自己站得正,行得直,又没有叫儿子去干坏事,为什么要牵连我呢?”
有位好心的同事对他说:“当然吵,你是个出名的好人。儿子犯罪,罢你的官是不大合理。可是,你为什么不早教育你的孩子像你一样廉洁清直、品行端正呢?”
刘子真听了,不解地说:“我吃住在家,与他朝夕相处,难道我的所作所为,儿子看不见吗?我品行端正,是我自己这样做的,不是祖上叫我这样做的,难道他的行为,非要我说教不成?”
那位同事听了,认真地说:“原来,你这样的老子只注意自己的品行,却不去好好启发教育孩子,你错就错在只注重身教,而不注重言传。言传身教是不能偏废的啊!”
刘子真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
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祖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
——马卡连柯
教育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的债务。
——乔治·皮波迪
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柏拉图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康德教育论》
教育的艺术在于:经常给孩子提出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巧作安排,使得他愿意干,有兴趣,高兴地去完成大人的委托,使他感到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A.马尔库沙
认错也是一种教育——徐思诚知错认错在儿子心中树起高大形象
徐光启(1562…1663)的父亲徐思诚,是商人出身,因为被盗而破产,之后以农为生。
光启是徐思诚的独生子。小时虽淘气,倒也惹人喜爱。徐思诚一心供他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好为徐家争光。
一天,徐光启伏在桌上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光启总觉得这句话不对,所以他写不下去,便溜到后园里去了。
正在织布的母亲见光启不在书案读书,就叫女儿出去找。徐思诚听说儿子不好好读书,心里很生气。当他发现光启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时,没有立即去喊他。但当他发现光启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时,不由地喊道:“光启,你过来。”
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垂下两手问道:“什么事,父亲。”
“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读书,出来乱折我的棉花。”父亲生气地说。
徐光启一听不觉好笑,说:“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哩。”
徐思诚觉得似乎有理,但又怀疑摘去“冲天心”会损伤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说:“要是弄死了,我不饶你。”
“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种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问他,是他告诉我摘'冲天心'的。”徐光启向父亲解释说。
商人出身的徐思诚,自己感到种棉花没有经验,听了儿子的这番话,觉得可信。他本来想多批评儿子几句,维持老人的尊严,可又一想,自己明明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错误呢?在孩子面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他将来也会坚持自己的错误,甚至学会狡辩。认错,也是一种教育。于是,父亲徐思诚当着儿子的面,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并学着儿子的方法,也摘起“冲天心”来。
父亲看到儿子对农业有了兴趣,经常让他到田园里帮助种庄稼,使他学会了不少新的农业技术。
后来,徐光启通过刻苦求学和农业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六十卷,“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成为明代农业百科全书。
为了孩子,您完全应该懂得一点儿电子学,懂得一点声音重发系统和当代文学知识。即使不精通现代诗的韵律,也知道韵律是怎么回事,不要单靠回忆往事来维持自己的威信……
——A.弥库沙
你必须知道,孩子的正直正是你自己正直的结果。
——洛朗斯·佩尔努
母亲的教诲——老舍称母亲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个满族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皇宫的一名护军,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不幸阵亡。当时,老舍只有一岁半,是母亲一人把他从小带大的。
老舍先生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她爱干净,桌面上从不留有灰尘,柜门总是擦得清洁明亮。她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亲要浇花了,他就去取水;母亲扫完地了,他就去撮土。慢慢地养成了他爱清洁、爱整齐的好习惯。乃至成名以后的老舍仍然保持着自己收拾屋子、取水浇花的习惯。而且他的每篇作品也从不潦草敷衍,总是整齐地书写清楚。
老舍好客,待人极端热情,有求必应。这些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
他的母亲会给婴儿洗澡,会刮痧,会给孩子剃头,会给小媳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到的,都尽力去做。客人来了,不管手头经济多么桔据,也要设法弄点东西去款待。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他的母亲要强、豪爽、硬朗。在兵荒马乱之中,在刺刀下,在饥荒里,她挺身而出,为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承受一切艰难困苦。他也最肯吃亏,从不跟别人吵架。
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性格。
在重庆的时候,他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
1938年,在武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