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59章

智囊全集-第59章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
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冯评译文]
华亭宋彦说:
“西湖蓄水,专门供给运河。湖滨很多水田,春夏之间常苦干旱,秋季又苦多水,不如专设一个机关,精心研究水利。湖底要挖得深,水闸要广,各山所流下来的水都能容纳,田地干旱时,就可放出湖水来救旱。管水闸的要看水的深浅作适当的开关,这样水运就无阻碍,而京师附近到处都可以看到肥沃的田地了。”
这是宋人为了京都漕运所作的计划,其实目前也适合推行,近来西湖又逐渐有泥沙淤积,地方有势力的人往往把淤地占为己有,处理政务的人不能不考虑严重的后果。
337、张需
【原文】
张需长于治民,先佐郧州,渠有淤者,废水田数十年,守相继者莫能疏。需甫至,守言及此,惮于动众,需往看之,曰:“若得人若干,三日可毕。”守怪以为妄,需乃聚人得其数,各带器物,分量尺数,争效其力,三日遂毕。守大惊,以为神助。迁霸州守,见其民游食者多,每里置一簿列其户,每户各报男女大小口数,派其舍种粟麦桑枣,纺绩之具、鸡豚之数,遍晓示之。暇则下乡,至其户簿验之,缺者罚之,于是民皆勤力,无敢偷惰,不二年,俱有恒产,生理日滋。
【译文】
明朝人张需擅长治理人民。先是担任郧州的佐吏,当地河渠淤积,水田废弃了数十年,历任太守都无法疏通,张需才到任,太守和他谈到这件事,担心疏理河渠太劳动民众,张需前往察看,说:“只要找若干人,三天就可以做完。”太守很奇怪,以为他随便说说,张需聚集到需要的人数后,各自带着器具,分别量好长度,尽力而为,果真三天就做好了。太守非常惊奇,以为有神相助。
后来张需转任霸州太守,看见很多人民到处游食,于是在每一里放置一本簿子,列出游食者的户口,每户都要报告男女大小人口的数目,派他们一起种植米、麦、桑、枣,纺织的器具,鸡猪的数目,都明白地表示出来。
闲暇的时候,张需就下乡去查验户簿,有短缺的就加以处罚,于是人民都勤勉努力,不敢偷懒。不到两年,人民都有恒产,生计日渐富足。
338、李若谷 赵昌言
【原文】
安丰芍陂县,叔敖所创。为南北渠,溉田万顷,民因旱多侵耕其间,雨水溢则盗决之,遂失灌溉之利。李若谷知寿春,下令陂决不得起兵夫,独调濒陂之民使之完筑,自是无盗决者。
天雄军豪家刍麦亘野,时因奸人穴官堤为弊。咸平中,赵昌言为守,廉知其事,未问,,一旦堤溃,吏告急,昌言命急取豪家所积,给用塞堤,自是奸息。
[冯述评]
近日东南漕务孔亟,每冬作坝开河,劳费无算,而丹阳一路尤甚。访其由,则居人岁收夫脚盘剥之值,利于阻塞;当起坝时,先用贿存基,俟粮过后,辄于深夜填土,至冬水涸,不得不议疏通。若依李、赵二公之策,竭一年之劳费,深加开浚;晓示居民,后有壅淤,即责成彼处自行捞掘,庶常、镇之间或可息肩乎?或言每岁开塞,不独脚夫利之,即官吏亦利之,此又非愚所敢知也。
【译文】
安丰芍陂县是孙叔敖所创的,有直通南北的河渠,可以灌溉万顷田地;但在旱灾时,人民就侵占河渠的地耕田,雨水太大时,又把河堤破坏,使河渠中的水流走,于是失去了灌溉的利益。
宋朝李若谷(丰人,字子渊)任寿春太守时,就下令河堤溃决时不可以调士兵去修理,只能调堤防边的人民去修筑,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破坏堤防了。
天雄军(大名府)的富豪,在米麦丰收时,联合奸人,挖掘堤防,存心破坏。宋真宗咸平年间,赵昌言(孝义人,字仲谟)任太守,他暗地知道这件事,但故意不查问。有一天,河堤溃决,官吏来报告事态紧急,赵昌言命令拿这富家仓库所积存粮食去堵塞堤防,从此这件坏事才停止。
[冯评译文]
近来东南漕运的事务很紧急,每年冬季都要修筑水坝,疏通运河,耗费庞大,丹阳一带更严重。探查事由,是附近居民每年可收到脚夫搬运沙土的工资,运河阻塞对他们有利,每当修建水坝时,先贿赂掌管奠基的人,等粮食运过之后,往往在深夜时分去填土,到冬季时水干涸了,不得不疏通。如果依照李、赵两位先生的计策,用一年的费用,做好疏通的工作,然后明示居民,以后如果再有淤塞,就要附近的居民自行挖掘疏通,这样,或者可以使一般县镇停止无谓的耗费。有人说每年疏通运河,不只脚夫有利,即使官吏也有利可图,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事了。
339、杨一清
【原文】
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疗疾。祖制以蜀茶易番马,久而寝弛,茶多阑出,为奸人利,而番马不时至。杨文襄乃请重行太仆宛马之官,而严私通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报致诸番。番马大集,而屯牧之政修。
[冯述评]
其抚陕西,则创城平虏、红古二地,以为固原援。筑垣濒河,以捍靖虏。其讨安化,则授张永策以诛逆瑾。出将入相,谋无不酬,当时目公为“智囊”,又比之姚崇,不虚也!
【译文】
西番盛产马匹,而仰赖中国茶治疗疾病。历来的惯例是用四川茶叶交换番马。可是年代长久以后,逐渐废弛。茶叶多被奸人用来谋利,而番马却不按时送到。
明朝时杨文襄(杨一清,安宁人)奏请朝廷,重新设置专职交易马匹的官吏,严禁私自交易,把茶叶的利润完全收归官府所有,并通报到各番邦。于是番马大量送到,屯牧之政因而修明。
[冯评译文]
杨文襄任陕西巡抚时,创建平虏、红古两座城,做为固原(地名)的后援。在河边修筑城墙,以捍卫靖虏(地名)。他讨伐安化时,全力协助张永策来诛杀奸宦刘瑾。出将入相,所作的谋略无不成功。当时把他看成智囊,拿他与姚崇相比,真是一点都不假。
340、张全义
【原文】
东都荐经寇乱,其民不满百户。张全义为河南尹,选麾下十八人材器可任者,人给一旗一榜,谓之“屯将”,使诣十八县故墟落中,植旗张榜,招怀流散。劝之树艺,蠲其租税;唯杀人者死,余俱笞杖而已。由是民归如市。数年之后,渐复旧规。
全义每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采衣物。民间言:“张公不喜声妓,独见佳麦良蚕乃笑耳!”由是民竟耕蚕,遂成富庶。
[冯述评]
全义起于群盗,乃其为政,虽良吏不及。彼吏而盗者,不愧死耶!
全义一笑而民劝,今则百怒而民不威,何也?
【译文】
五代十国时,东都洛阳屡遭盗寇侵掠,居民居然不满一百户。
张全义(后梁·临汉人,字国维)任河南尹时,选了十八个有才能器度足以承担任务的部下,每人给一面旗子、一张榜文,称为“屯将”,派他们到十八个县的旧村落中,竖立旗子,张贴榜文,招抚流民,劝他们回来农耕,并减免他们的租税;对于犯法者除了杀人必须处死,其余的只处以杖刑而已。
从此人民络绎归来,数年以后,逐渐恢复旧日的模样。
张全义每见到田地肥美的,往往下马与属下一起观看,并请田主来,用酒菜慰劳他们。有蚕、麦收成好的,张全义有时也会亲自到他们家去,把老人幼儿都叫出来,赏给他们茶叶和衣物。
民间都知道张全义不喜好声色,只有看见好的麦田和蚕才会欢欣发笑。因此人民争着耕田养蚕,遂成为富庶的地方。
[冯评译文]
张全义是盗贼出身,但是他处理政事,虽一般良好的官吏也不如他,而那些身为官吏却做盗窃之事的,能不愧死吗?
张全义一笑而达到劝诱人民的效果,如今的官吏却即使发了上百回的脾气,人民也不当一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41、范纯仁
【原文】
范忠宣公知襄城,襄俗不事蚕织,鲜有植桑者。公患之,因民之有罪而情轻者,使植桑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轻重,后按其所植荣茂与除罪,自此人得其利。公去,民怀之不忘。
[冯述评]
愚于今日军、徒之罪亦有说焉。
夫军借以战,徒借以役,非立法之初意乎?今不然矣,或佯死,或借差,或倩代,里甲有佥解之忧,卫所有口粮之费,而罪人之翱翔自如,见者不得而问焉。即所谓徒者,视军较苦,故谚有“活军死徒”之说。然而富者买替,贫者行丐,即驿中牵挽之事,所资几何?又安用此徒为哉!然则宜如何,曰:“若以屯法行之,方今日议开垦,未有成效,诚酌军卫之远近,徒限之多寡,押赴某处开荒若干亩。俟成熟升科,即与准罪释放。其或愿留,即为世业。行之数年,将旷土渐变为熟土,且奸民俱化为良民,其利顾不大与?若夫安插有法,羁縻有法,稽核有法,劝相有法,是又非可以一言尽也。
【译文】
宋朝人范纯仁(吴县人,字尧夫,范仲淹的次子)出任襄城县令时,襄城的习俗不养蚕织布,很少人种桑树。
范纯仁很担忧,就让犯罪而罪行较轻的人,在家里种桑树,种多少依他犯罪的轻重而定,因此,人民既能因此得到免罪。日后桑树长成,又可养蚕织布而得到利益。范纯仁离任后,人民还对他念念不忘。
[冯评译文]
我对当今兵士和徒夫的罪行,也有话要说。
征招兵士是为了战争,征徒夫是为了徭役,这不是立法的本意吗?如今却不是这样,有人假死,有的雇人替代,而乡里中有押送的麻烦,军中又要负担口粮的耗费,罪人却逍遥自在,见了也无法查问。然而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不如用屯田的方法,当今商议开垦还没有成效时,应该衡量军队的远近,徒夫的多寡,抽送到某地去开垦若干田亩,等到成熟收成后,就准他们抵罪释放。有愿留下来的,就做为永久的产业。实行几年以后,将废弃的田变为有用的田,且奸人都化为良民,这种好处不是很大吗?
342、高郁
【原文】
楚王马殷既得湖南,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辐辏。湖南地多铅铁,军都判官高郁请铸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国用富饶。[边批:只济一境之用,周流不滞亦足矣。]湖南民不事蚕桑,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
[冯述评]
官府无私,即铅铁尚可行,况铜乎?夫钱法所以壅而不行者,官出而不官入。即入也,以恶钱出而以良钱入,出价厚而入价廉,民谁甘之?故曰:“君子平其政。”上下平则政自行矣。
【译文】
五代时楚王马殷(鄢陵人,字霸图)据有湖南之地后,不向商旅征税,因此各地的商旅都聚集到湖南。湖南盛产铅铁,军府判官高郁请求铸成钱币,商旅出境后此种钱币在他处无法适用,只好换其他的货离去。[只能用于一境却周转不停,也够了。]国家因而富足。
湖南人不养蚕桑,高郁下令缴税的人可以用布帛代替钱币,不久,民间织布之风大盛。
[冯评译文]
官府无私,即使是铅铁钱也能通行,何况是铜钱?钱币法所以雍闭不通,是因为官府只付出而不回收。即使回收,也用劣质钱币付出,而收入良质钱币,付出价钱高,回收价钱低,百姓哪会甘心?所以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处理政事。”上下一律公平,政令自然畅行无阻。
343、赵开
【原文】
赵开既疏通钱引,民以为便。一日有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议法当死,张浚欲从之,开曰:“相君误矣!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矣。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
[冯评]
不但起五十人之死,又获五十人之用,真大经济手段。三十万钱,又其小者。
【译文】
宋朝时赵开(安居人,字应祥)促成钱引(宋代的纸币)通行后,人民都认为很方便。有一天,官吏查获伪造钱引三十万,盗印的五十人,依法当处死。
张浚想依法而行,赵开说:“大人错了。假使钱引是假的,加盖宣抚使印以后,就是真的了。盗印的人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然后派他们去印钱引,这样您一天就得到三十万钱,而救活五十人。”
张浚认为很好。
[冯评译文]
不但救活五十人,又得到五十人可用,真是最划算的做法。比起来,三十万钱只是小事而已。
344、诸葛亮
【原文】 
备依刘表,尝忧兵寡不足以待曹公,诸葛亮进曰:“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