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第12章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第12章

小说: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子舒乙选择了学林业化学,这是一门从木材的下脚料里提炼酒精、酵母的学科。舒乙从当时的苏联写信回来,把他的学习情况告诉父亲。老舍非常高兴,他对自己的老朋友开玩笑说:“我的儿子是从木头里炼酒的。你看我们家的家具全都没有了,都让儿子给炼酒了。”有一个周末舒乙带同学回家,聊天时他们说的全是一大堆专有名词、技术术语,老舍虽然听不懂,但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听他们谈论,他后来专门写的一篇散文,名叫《可喜的寂寞》,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
老舍先生不仅留下了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还留下了四条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教子章程》:
一、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一百分。
二、不必非上大学不可。
三、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
四、应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先生主张自由地发展儿童的天性,维护他们的天真活泼,满足他们的正当爱好,不要对他们干预太多。但是,当代社会的家长们一定会困惑了,这岂不是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孩子们岂不像脱缰的野马般无法无天,哪能有什么出息?于是,在孩子们还呀呀学语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计划着学钢琴、学画画,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们捧回百分的考卷马上眉开眼笑,要什么给什么,若像舒立那样考个六十分回去,则打骂之声四起。于是,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眼镜越来越厚,一个个小大人、小老头就这样被培养了出来。此时,家长们一定又会困惑了,怎么我家的孩子这么老气横秋呀?
“揠苗助长”与“顺乎天性”,谁贬谁褒,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心知肚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但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信任。不妨学学老舍先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给孩子深切的理解。
皮鞋与布鞋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著有短篇篇小说集《沉论》。
在郁达夫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小郁达夫很有天分,读书成绩很好,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家里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小郁达夫13岁那年,考进了县立高小,而且由于入学后勤奋苦读,成绩十分优秀。为此,他受到了知县的嘉奖,并且跳级升班,一举成为小小富阳城中的“知名人物”。在荣誉和赞扬之中,郁达夫逐渐产生了虚荣心,并开始在穿着打扮上讲究起来。第二学年开学了,郁达夫嗫嚅着跟母亲说:“娘,我想买一双皮鞋。”因为学校发了黑色的制服,很多同学都配上一双闪亮的皮鞋,神气极了。他总是穿着一双布鞋,显得非常“土”。然而,他却忘记了自己的母亲为此要付出多少劳动。母亲没有说什么,第二天,为了满足儿子这在一般家庭中并不算过分的要求,她走家串户,想尽了办法,还是筹不够钱。无奈,只得想到“赊欠”。她带着儿子走了一家又一家鞋店,都没有赊成。每进一家商店,掌柜的起先都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地把一双双皮鞋拿出来给郁达夫试穿,当他们一听到希望“赊欠”时,立刻白眼相对,收起皮鞋,不再理睬了,有的甚至还要说几句刺耳的话。他们走了一上午,到最后一家商店被拒绝赊欠之后,母亲的眼眶浸满了泪水。这时,郁达夫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觉得很惭愧。他拉着母亲,无言以对,低下头,默默地跟着母亲回家了。虽然这样,回到家,郁达夫的眼前仍浮现着买鞋的情境。不一会儿,他听到有人下楼来,他抬起头一看,愣住了,只见母亲手里拿着一包衣服。原来,母亲是要去当铺把这些衣服当了,再去买回儿子日思夜想的皮鞋。眼前的一切,使郁达夫非常难过,他内疚、后悔,恨自己不懂事,让母亲如此为难。看着母亲,郁达夫深深地理解了母亲的心,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一下子投进母亲的怀抱。他紧紧抱着母亲,哭着说:“娘,你别去了,我不要皮鞋了!”母亲站在那里,也禁不住落下辛酸的眼泪。
第33节:孩提时代的“旁听”
买皮鞋的风波很快过去了。但它对少年郁达夫的触动很大。郁达夫不仅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也体验到社会上存在着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他暗下决心,发愤苦读,为穷苦人争气。1910年冬,郁达夫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著名的杭州府中学。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
俗语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贫出孝子”,但贫穷并非是天生和美好的品质联系在一起的。像郁达夫的母亲这样任劳任怨、辛勤操持,而又无私地爱着孩子的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贫寒子弟,使得他们勤奋学习,葆有善良淳朴的各种美好品质。郁达夫的母亲不但感动了儿子,使他懂得真正值得追求的应该是什么,也使许多没有身受贫穷之苦的人感动,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下,我们难道反而不能给予儿女无私的爱了吗?许多家庭条件优裕的孩子反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放学后宁愿在街头逛荡也不愿意回家。泡网吧、游戏厅、电影院,有些孩子难免就此走上了歧途,当青少年吸毒、犯罪现象日渐严重的时候,该反思的除了学校和社会,更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生养他们的父母啊!
孩提时代的“旁听”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其著作《傅雷家书》至今都是畅销书。楼适夷先生称“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成才。长子傅聪成为著名钢琴大师、次子傅敏现为英语特级教师。
傅雷的家中时常高朋满座,来客大都是社会名流贤达,有高尚的人品素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们聚在一起论人生哲理、谈文学艺术。那时,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还年幼,傅雷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让他们在家里打扰大人谈话,更不允许他们随便插嘴。但是两个小孩天性好奇,总想在大人中间好好表现自己。父母越是不让听,小孩就越是想听。有一次,傅雷邀请画家刘海粟到家里作客,客人与傅雷在书房内鉴赏藏画,两位艺术家一番高谈阔论很是热闹。谈话告一段落,傅雷起身去外间取东西,一打开门居然看到傅聪带着傅敏正偷听得人神。为此,他严肃地训斥了两个儿子一顿。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却让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思虑再三,意识到,让孩子参与大人谈话,利大于弊。因为,让小孩听大人论事,可以让孩子早一点接触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们年岁稍长一点,傅雷就允许他们旁听大人的谈话了。傅聪从其孩提时代的“旁听”中,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傅聪刚开始并非学音乐的,而是遵父命学习美术。傅雷让傅聪学美术自然有他的考虑。他认为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傅聪若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必定会在绘画上有所作为。谁知傅聪却丝毫没有美术天赋,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乱笔涂鸦,应付了事。傅雷虽然对儿子没有美术天赋很失望,但随即他发现每当家里那架手摇留声机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依靠在它旁边一动不动地静静地听,小男孩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也在此时一扫而光。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傅聪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启蒙老师雷垣教授通过对傅聪的教导也肯定他“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终认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傅雷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练习弹琴,有时弹得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有一次,他弹着弹着就出了神,心头突然来了一阵灵感,于是离开了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傅雷,觉得琴声有异,便从楼上轻轻下来。傅聪见到父亲,吓了一跳,赶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傅雷却叫儿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编曲,听了好几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了下来,他称赞儿子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傅聪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第34节:英勇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傅雷家书》驰名中外,内容丰富,是一本值得当代所有为人父母者细细研读的著作,傅雷先生虽然教子十分严格,但其教导方法有许许多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他善于发掘孩子的天赋。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逆天赋而行,那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因此,他没有强迫傅聪按照父母的意志继续学习美术,而是顺应儿子的天赋,并进行严格的教育。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分发挥潜能,在方方面面都有优秀的表现,但是孩子必定只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你发现了吗?家长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以及严格教育上。相信傅雷的教子之道会带给你很多的启示和经验。
“脚皮”教子
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生活的追求。1928年出版代表作《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怒斥国民党反动统治,号召人民起来战斗。会后遭特务的暗杀,英勇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曾经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闻一多先生老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闻一多先生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马学良很不解,从水泡上挑下来的脚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生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处:等到它们集到满满一袋的时候,就将他们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闻先生所受的苦。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闻立雕是闻一多先生的次子,小时候很贪玩,放学回家常常不做作业。有一次被父亲发现后,他撒谎说老师没留作业。父亲看出他的心虚,过来就要拿鞋底子打他,他就嚷嚷,然后就是父亲的追赶、孩子的躲闪、母亲的劝说……这种场景在闻家经常发生。立雕很顽皮,不满意爸爸这种“体罚”的方式,所以经常带领弟弟妹妹“讨伐”父亲。有一次,闻一多先生忙着起草一个声明,家里那些孩子在一边吵吵嚷嚷,父亲可能是心里太急了,就打了小女儿两下。看着妹妹哇哇大哭,小立雕当时不知道哪儿来的一股子劲,“腾”地跑进屋子里,冲着父亲大叫:“爸,你是讲民主的,怎么在家不讲民主呢?你怎么动手打人呢?”喊完以后,他自己也吓了一跳,紧张地等着“暴风雨”的爆发。心想这下非要好好挨一顿揍了。过了一会,没想到父亲没有发脾气,沉默了一会,似乎在思考着。后来,父亲很少打他们了。几十年过去后,闻立雕回忆起这件事,觉得父亲是一个无私无畏的人。他说:“他服从真理,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敢于承认错误甚至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父亲虽然对孩子们很严厉,但是他对孩子又爱得比谁都深。小的时候小立雕不光贪玩,而且还贪吃,把胃都吃坏了,得了胃病。有一天他胃病又犯了,不能回家吃饭。父亲不放心,就让保姆拿着自己养身体用的牛奶到学校去看儿子。小立雕贪吃,听说是牛奶,拿起来咕咚咕咚就给喝了,之后才知道那是父亲自己没舍得喝牛奶而留给他的。牛奶是喝了,可胃病还没有好,父亲很着急,拿着药跑到学校去找儿子……年少执拗的立雕不愿意喝药,和父亲在校园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父亲在这场争吵之后,脾气似乎更好了,而立雕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爱的力量。
第35节:热情的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