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明 >

第33章

权倾大明-第33章

小说: 权倾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汉王有很多,环肥燕瘦,婀娜多姿,应有尽有。可作为忠心的女杀手,汉王只有瑾一个人。美女,只能用来欣赏与
    享受,而女杀手,却可以做很多事!所以汉王让步了,也就这样,水叶先生利用汉王原有的部署开始组建铁衣卫,而年仅十六岁的瑾也成了铁衣卫的一员,更是水叶先生的左右手。
    汉王在忙自己的事,因为徐皇后的死,朝廷内太子一党与汉王一派正在发生微小却又致命的变化。但这些都与王千军暂时没什么关系,王千军这些日子都在忙着学习道家的武功。相比与佛家的武功,道家这种贴近自然的武功王千军更喜欢,自然是什么,自然既是和平安详,也是弱肉强食。天生万物以养人,这是自然的恩德。可苍天也会愤怒,也会发生天灾与天罚。所以杀戮对道家来说,也是道的一种。
    永乐五年九月,第一次下西洋的郑和回来了,还在这一次的航行中活捉了大明逃犯,在东南亚一代做海盗的陈祖义。这个陈祖义,也算是一时的风云人物,祖籍广东潮州,洪武年间因犯法,带着全家逃到了南洋当海盗,盘踞在马六甲,靠劫掠来往船只与攻打沿海城镇发财,规模最大时有上万人,也劫掠了上万艘船只,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逼着南洋的一些国家向他进贡,以求安全。怎么说呢?大明的确是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就算是逃犯,到了海外也是一时的风云人物,让南洋诸小国心惊胆颤。
    后来,陈祖义逃到了今属于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也算是出人头地了。可干没多久,国王就死了,陈祖义干脆带着一帮子海盗自立为王,成为了渤林邦国的国王,这也算是扬威海外,鲤跃龙门吧。可好死不死,当郑和率领大明舰队下西洋的时候,陈祖义竟然胆大包天到想抢劫郑和的船队,还用了诈降这一招。结果诈降之计被识破,郑和一举大败陈祖义,杀死陈祖义手下的海盗五千多人,还活捉了陈祖义。在东南亚横行一时的海盗陈祖义就这么完了,一路被押回了明国,听后永乐帝发落。
第十六章 徐皇后崩(下)
    陈祖义押回南京,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死!永乐帝在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将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陈祖义有这个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由于陈祖义海盗团的横行,大明与南洋诸国的贸易和来往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大明的商船也是损失惨重。更糟糕的是,陈祖义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沿海的很多民众都有样学样,不是去投靠陈祖义就是自己做海盗,闹得南洋很不安宁。
    其实,陈祖义之前也不是没有求得大明皇帝宽恕的机会。当陈祖义成为渤林邦国国王的时,只要他肯向大明认罪,并不再劫掠过往船只,攻陷沿海城镇,大明按照惯例就会封他一个官职,承认他在南洋的地位与领土。郑和一开始也有招安之意,不管怎么说,陈祖义也是大明人,成为番邦小国之主,也算为大明争光。
    这样的事也是有先例的,同在苏门答腊岛三佛齐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洪武三十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国中大乱;当时旅居三佛齐的汉人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梁道明王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十年间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王。永乐三年,永乐帝派梁道明国王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国王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留下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梁道明受招安后回到了老家,得到了永乐帝丰厚的赏赐,而他的副手施进卿则成了旧港汉人的首领。
    如果陈祖义真的接受招安,那他也不是有现在这个下场。可偏偏陈祖义吃了熊心豹子胆,也可能是在南洋横行惯了,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陈祖义才趁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航时打算动手,利用诈降来偷袭郑和的船队,打算打捞一笔。而他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就这么被带回大明斩首。
    而在大败陈祖义的过程中,三佛齐的施进卿不仅协助郑和大败陈祖义,更派女婿到南京朝贡,为了奖励施进卿的忠心与功劳,永乐帝昭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正式施进卿在旧港的地位,还有汉人在三佛齐的权益。
    陈祖义被杀,处理完了所有公事,郑和终于是有时间来处理自己的私事,带着礼物先来见他的佛家师父道衍,王千军此时也在道衍的身边,刚好把王千军要的东西交给王千军。郑和当然也给道衍准备了礼物,南洋上等的檀香,还有用檀香木做的佛珠。檀香木可是佛家一向提倡的至宝,道衍对这两样礼物很是满意。
    “千军,你要的琼州府野稻子我已经让人送到了府上,如果新的发现,琼州府那边自然会有人送来。至于其他的,都没有新的发现,很多都是香料一类的,市场上也都有。千军,万分感谢你,柑橘与豆芽的确可以治疗出血病,你这一法救活了无数人,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谢你。皇上已经批准了在他国建立使馆的建议,但还要经过廷议。这次出航,船工中有很多是福建、浙江人士,有了领航的船工,地方上的海商自然会闻风而动。”
    郑和比上一次见面瘦了很多,也黑了很多,脸上的皮肤很干燥,这就是在外跑船的代价。即便是统帅船队的郑和也免不了日晒、雨淋、风吹,长时间待在海上,淡水也不是想喝就可以喝的。但郑和的努力并没有白废,他让南洋诸蛮夷了解了大明的强大,同时也维护了海上贸易的重要航线。
    “以皇上之威严,廷议应该不是问题,是我要感谢郑叔叔才对。使馆一旦设立,大开我大明海上贸易之门,大大减少了海上贸易的风险,日后也是我大明之福。只是,这条路还很长,呵呵。”
    王千军的意思,郑和当然明白。郑和也是海上贸易的支持者,不然他不会跟王千军讨论这些。可真要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这种事郑和还真没办法明说,王千军也是一样。此话倘若传出去,朝廷的文官还不抱成团地往死里弹劾。
    “这是海图的手抄本,此次出航只是试航,皇上命我今年年底再下西洋,出使更远的国家。如果一切顺利,回来时我会再带来新的海图。千军,我只是一个宦官,有些事是我无法做到的,因为我不是读书人,更不是文官。但是,我希望有一天,在大明的史书上可以记录上我等远洋者的名字,记载着西洋之行的艰苦与众人的努力。茫茫大海,光是这一次远航就付出了众多将士与船工的生命。在海上,因为害怕瘟疫,很多人的尸体都无法带回大明,不是远葬他乡之土,就是沉入茫茫大海之中。我希望史书能够记下这一切,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能够办到的。所以,千军,这件事,只能拜托你了。”
    郑和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虽然后世的确有记录下郑和的壮举,可那些郑和看不到。郑和现在所看到的只有他宦官的身份,在史书上被称赞的宦官只有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对宦官的描写都是坏的,都是误国误民的奸臣。而且在这个年代,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也就是文人这一阶级。文官一向就敌视宦官,郑和的这一次远洋从开始到结束就没少受到文官的议论与反对。
    “这件事,我一定会办到!”王千军给出了他的承诺。即便历史之后会仔细记载郑和的一切,王千军也还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史书记载得更加清楚。
    其实郑和说这些,也是有感而发。这一路的航行的确有很多病死的人,如果不是王千军之前的建议,死的人只会更多。可让郑和更伤心的事,当船队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时,却发生了意外。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在海上,一起跑船的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才能够平安回航。可现在有人动了自己的家人,那肯定要复仇,不能寒了将士的心。可这位西王在郑和下令复仇反击前却主动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为了西洋之行能够顺利,也为了安抚南洋诸国之心,郑和只能承认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朝廷,由朝廷做主。
    此事就这么结束了,朝廷得到了应有的体面,郑和船队的航行也继续顺利进行。可对被杀的一百七十人,郑和的内心是愧疚的,所以他才希望,西洋之行的一切能够清楚地记录在史书中,不要被后世人忘却。
    “多谢了。我相信我一定看得到那一天。对了,这是之前我所承诺的,都是些南洋得来的小玩意,现在送给你,千军你自己去分配吧。我也该告辞了,下一次,我将率领船队到达更远的地方去!”
    郑和离开了,第二次下西洋走得更远,也就需要做更多的准备。打开郑和送的包袱,里面有两串珍珠手链,一对珍珠耳环,外加一个玳瑁甲做成的发钗,上面镶嵌有琥珀。珍珠、琥珀、玳瑁甲,这些都是南洋输入大明的贵重品,说便宜也算便宜,说昂贵也算昂贵,手上的珍珠粒粒圆润,但也只算是中等大小,进贡的南海贡珠可比这些大多了。
    珍珠手链和耳环当然是送给燕梓跟刘雪沁的了,至于这玳瑁甲做的发钗,王千军将一旁的李虎涵抱在怀里,亲自帮她插上。但任由王千军欣赏了一阵,李虎涵又将发钗拿了下来,摇着头说道:“少爷,这对我来说还不是什么,最起码现在不是。”
    李虎涵并没有拒绝王千军的好意,只是现在还不是什么,她带不起这么贵重的礼物,只能先收起来,忍耐到适合的一天。李虎涵在忍耐,王千军又何尝不是在忍耐。他此时多么想大声喊出,大明应该修改赋税的征收方式,利用海上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规模发展海上贸易,以海富国,赚尽四海的财富,以此弥补大明赋税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比欧洲更早的发起大航海运动,领先世界。
    只是,王千军现在还不能这么做,因为他这一套现在还实行不起来。皇帝不会同意,文官们也不会同意,功勋们也没有真正看到这里面的利益。所以王千军只能忍耐,等待着时机的到来。那一天一定会来临的,大明将比欧洲更早的称霸海洋!
第十七章 永乐大典(上)
    永乐五年十月,《文献大成》修成,永乐帝赐名《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六十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在当时号称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当然,相比后世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无论是字数、数量还有内容都少了许多。可是,在编纂《永乐大典》的过程中,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而后世的满清却以征书为名,焚毁所谓的**共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古籍被毁,真不知道到底是修书,还是在毁书。
    只是,当《永乐大典》修成之后,却碰到一个巨大的麻烦!那就是朝廷有钱修书,却没钱印书、抄书。盛世修书,这可不是虚言,因为要修一本惊世之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更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持。为了修《永乐大典》,永乐发动了他身边所有的知识份子,更广招天下的读书人,动用了三千多人,向天下征集各类古籍,历时三年之久,终于是把《永乐大典》给编好了。
    三千多人,既然是来干活的,当然要负责这三千人的吃住,更要把人家的家人照顾好,不然谁还有心干活。这各类古籍也不是说征集就征集到的,大量的古籍散落在民间,很多读书人都当传家宝藏起来,就算是自家人想碰一下就都很难。哪里有官府贴个榜文就主动拿出来的,很多古籍说到底还是要用钱去买,谁让读书人不好得罪,明抢的话,读书人一人写本书,历史上骂死你。
    3。7亿个字,这可不是现代,就算是现代,靠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