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明 >

第28章

权倾大明-第28章

小说: 权倾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身边,包围了太多的文官名士,有这些人在身边,阴狠毒辣的谋士近不了太子的身,其他的都是庸才。真奇才,只会更狠,更毒辣!而这样的谋士奇才,正是汉王与赵王所需要的。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赵王明显是坐山观虎斗,想取渔翁之利。汉王身边有了如此谋士,老师就不担心吗?!”
    政治,永远都是光明与黑暗两种形势互相调和,就如同阴阳太极一般。孤阴不生;孤阳不涨。正是因为太子身边聚集了太多自认是仁人君子的文官,这才导致太子在后来一再被动与不断失势。
    “这与贫僧无关,能做的,贫僧都做了。日后,就要看你自己的了。你这头稚虎要真正成为大明虎臣,还要经过众多的磨练与苦难,这是你所选择的路,无可避难。但在你成年之前,贫僧再帮你一次。解缙此人,恃才傲物,狂妄自大,与方孝孺相比天差地别,既然是他先惹的你,那就别怪贫僧不客气了!”
    道衍要出手了,手中的佛珠不再转动,死死地捏在了手里。解缙是要倒台,但具体因为什么倒史书上并没说清楚。不过这些已经不需要王千军操心了。永乐帝最疼爱的儿子汉王,最亲信的谋士道衍,最依仗的功勋丘福,这三人联手要对付解缙,解缙完蛋了。
    而此时的解缙,并没有因为靖难功勋对他的敌意而心慌,朝廷文官与武将之间的不满已经摆在了明面,靖难功臣们想搬倒他这个文官第一人也是理所应当的。在解缙看来,他只要攀住太子这棵大树就可以了,一切的攻击都可以变成汉王一党对太子一党的阴谋。更何况,此事风波一起,解缙不仅没有受到永乐帝的一点责备,甚至还得到了永乐帝的表彰,表彰他修书的辛苦,表彰他修书的成绩,这让解缙无比感动,也就翩翩然的认为,永乐帝离不开他了。
    至于王千军家里对整件事的看法,那只有一个,表扬!燕梓跟王丛云都认为他们生了一个好儿子,一个有骨气的儿子。骨气这东西是流在血里,渗到骨子里的。一个人可以没钱,可以没权,但不能没骨气。一个没骨气的人,一辈子都是奴才,即便他爬的位子再高,手中的钱再多,他都是奴才,一辈子的奴才。
    作为奖励,王丛云开了口,他对王千军的承诺是:“儿子,如果下次有奴才再敢惹你,你就砍下他的脑袋。然后爹带你去向皇上请罪,有什么事爹帮你扛着!”
    王丛云也是个士可杀不可辱的主,他有这样的承诺,就代表着燕梓的全力支持。母亲永远都是支持自己儿子的,更何况儿子做的是正确的事。不过在得到父母的表扬之后,王千军一个人回到屋中,抱起李虎涵所思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涵儿,你说,这事传得这么快,传得这么邪乎,是不是那些人也参与了?!老师不可能想不到那些人吧?!”抱着李虎涵,王千军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可就只能忍着。
    在王千军的怀里,享受着王千军的喜欢与保护,李虎涵点了点头,说道:“因为那些人都与大师无关,大师现在所要对付的就只有解缙一个人。其他的,都是少爷你长大之后的事。我觉得,大师在日后将是你最后的屏障,当少爷你摔倒时,大师会拉你一把,让你走得更远。”
    消息传得这么快,锦衣卫那边绝对有人插手,纪纲这位靖难功臣当然也希望解缙倒台。以目前的形势看,纪纲也是站在汉王那一边。魏岳那边也有可能参与了,这种事宫中没人是不可能的。宦官与文官之间,那是天敌!
    “玉不琢不成器!精兵强将在于久经战阵,要成才,必须多经历坎坷。摔倒了再爬起来,我这个老师,对我还真是严厉,可却句句在理。后面,就看汉王与老师怎么走了。咱们看戏就行,呵呵。”
    与此同时,在皇后的寝宫内,永乐帝正在仔细观看一份魏岳送上来的密报,上面完整记录着两个孩子的游戏对话。徐皇后没有打扰永乐帝,在一旁亲自为劳累了一天的永乐帝按摩着肩膀,直到永乐帝将手上的密报看完。
    “孩子,真是两个孩子,呵呵。战场之事又岂是如此的简单,纸上谈兵人人都会,哈哈。”放下了手中的密报,一旁伺候的宫女小心地将信纸烧掉。
    “当年的皇上,不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难道皇上最这个孩子都不满意,那又何必如此在意呢?!”也只有徐皇后能跟永乐帝开这样的玩笑。老夫老妻的两个人,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互相扶持着走过了沟沟坎坎。
    抚摸着最心爱女人的小手,永乐帝只是淡淡地说道:“如果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这就够了。但他们一个是朕的长孙,一个是大明日后的虎臣,这还远远不够!”
第十四章 磨刀霍霍(中)
    安南战事不断有新的消息传来,各种军报成了南京城讨论最多的话题的,有好的,也有坏的。即便前线军情屡战屡胜,打得安南叛军溃不成军,却依旧会有大量不好的消息传来。战争就是如此的残酷,战争就会有人战死,胜利也是用无数人的牺牲堆积而成的。
    前线将士的死伤,不断出现的疾病,大量物资的消耗,还有后方民夫的疲惫,这些都不是好消息。三十万大军,不扰民,不征粮,所需要的物资绝大部分都要从西南各省运送。崎岖的山路与安南叛军散兵游勇的袭击,西南各省的压力极大,不断有地方官员上报,请求减轻地方上的负担。
    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不断地被有心人送到了解缙的手上,本来就是反战派的解缙不甘心失败,慢慢地串联与组织反对这场战争的文官,准备联名上奏!大部分文官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可以强迫永乐帝停止这场无所谓的战争。
    这场战争真的是无所谓的吗?!王千军可不这么认为,无论是现在的安南,还是未来的云南都是东南亚的一头老虎,一头随时准备扑过来咬中国一口的老虎。在陈天平没有出现之前,安南虽然一直向大明纳贡称臣,可也不断袭扰大明边境,进攻边境上的地方土官,其野心昭然若揭。即便按照历史的进程,明军最终从安南撤军,安南复国,但这场战争也让安南向大明称臣两百年,直到明朝灭亡。
    解缙正在一步一步走进一帮人为他设计的陷阱,可他本人却依旧狂妄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还想说动太子,一起反对朝廷对安南的征讨。对解缙来说,前线将士的死伤,后方的困苦其实都跟他没关系,他只想证明一件事,证明自己是否可以发动百官,依靠太子与百官的力量挟制永乐帝。如果这事成了,他的政治声望与权力都将达到巅峰!
    至于王千军,解缙当然没有忘记。他一开始想要对付的是王丛云,可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为这事解缙亲自去拜访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表面上一向跟他客气的纪纲这一次却滑头了起来,怎么说都不答应,还跟解缙谈起了王丛云与皇上的关系,摆明了是不答应。气愤之下,解缙离开了纪府。
    对付王丛云没办法,那就只能对付王千军这个“无知小儿”,东宫是太子党的地盘,要对付王千军可就容易多了。从那天开始,每当王千军与皇太孙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一位官员在两个孩子的身边,这些官员都是太子詹事蹇义派来的,为的就是监视王千军。
    太子詹事蹇义,初名瑢,巴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因奏事称旨,语言诚实,洪武皇帝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建文帝即位,蹇义为吏部右侍郎。靖难之役后,燕王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吏部尚书,永乐二年兼领太子詹事,深得皇帝、太子倚重,是太子党的二号人物。
    蹇义这个人为人朴实,待人以诚,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官。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天生反冲,也许是理念上的不同,这位蹇义只见过王千军一面就很不喜欢王千军,既然对方不喜欢自己,那王千军就没有热脸去贴人家冷屁股的意思,那是犯贱。蹇义曾经两次进言让王千军不要再待在朱瞻基的身边,可因为王千军是永乐帝亲命的,又是道衍的关门子弟,太子都没有答应。
    如今,蹇义在解缙的建议下终于是对王千军采取了行动,看着身边监视的官员,王千军笑了,笑得很古怪。王千军可不在乎这些监视他的人,他只在乎皇太孙的感觉。越是聪明的孩子,接受越多的知识,就越早叛逆。皇太孙平日的学习已经够辛苦了,好不容易可以跟王千军在一起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还要被人监视着,皇太孙的内心当然会不满。
    当然,皇太孙与王千军也有自己的反击方式,因为来监视的就只有一个人,而皇太孙身边有很多伺候他的宦官。宦官跟文官,也是天生的反冲。文官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还要从最初级的官员干起,好不容易踩倒了身边相争的同僚进了六部,却发现想要见皇帝一面是那么的难。
    而宦官不一样,这些不识字的贫户子弟,身体有残缺的人,就靠着献媚与作践自己来获得皇上的好感,一下就成了天子身边的近臣,不仅有相应的官位,还有不小的权势。在读书人出身的文官眼中,这是对他们的多年辛苦的侮辱,也是巨大的讽刺,文官们怎么不可能嫉妒和敌视宦官,宦官当然也不喜欢敌视与嫉妒他们的人。
    皇太孙身边的小太监们当然知道他们该讨好谁,也知道谁平常对他们还客气,谁对他们不客气。就这样,在这群小太监的帮助下,王千军与皇太孙经常支走监视的文官,然后做他们喜欢的事。
    永乐四年十二月,眼看着就要到年关了,王千军再次来到东宫,早上上课的那位王千军不喜欢,教的正是程朱理学。看到王千军,一脸疑惑的皇太孙突然问了这么一句:“千军,真的可以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吗?!”
    皇太孙的疑惑,正是大多数读书人的疑惑,将圣贤之言完全理想化的结果。
    “什么是人欲?的人欲望是无穷的,正是因为这样,程朱理学才将人欲视为大敌。可如果没有人欲,将士何以用命,天下如何一统?!酒色财气,功名利禄,正是人所追求的,如果连这些都没有了,那混吃等死算了,根本就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读了。就说近点,皇太孙你可以不玩促织吗?”
    “不行!可那些人都禁止我玩!”朱瞻基以最快的时间进行回答。
    “是啊,因为他们那些人,无法严格的要求自己,就只会严格的要求别人。他们为了功名利禄,为了流芳后世,不断地严格教导别人,要求别人,限制别人,束缚别人。对自己却总是用尽理由开脱,为的就是手中的权力,还有他们的名声。说穿了,现实就是这么的可笑。”
    王千军笑了,可皇太孙却更加的迷惑,但有一点他还是清楚的,那就是程朱理学那套,用来治民似乎很不错。
    朱瞻基继续问道:“那,到底该怎么做?!”
    “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当然,还要大明律法的监督,没有法家那套,朝廷的大臣们又有多少人能够经得住诱惑,不将手中的权力变成其他的东西!”
    “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嗯。”朱瞻基似乎懂了,其实也不懂。实际上,王千军也不怎么懂,他不过是借用了后世王阳明的儒家心学而已。
    沉默了一会,朱瞻基似乎轻松了许多,然后拿出一份简报,交到了王千军的手上,说道:“千军,安南前线的战报。似乎跟我们之前所演武差不多。”
    安南前线新的战报,安南叛军集重兵于多邦城内。在多邦城下,三军统帅张辅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惮重赏。”将士踊跃应命。明军趁夜攻城,都督佥事黄中,率敢死之士数千人,越重濠,缘城而上,指挥蔡福等人奋勇先登,大军万炬齐明,随后跟进,安南兵惊措之下,矢石竟不得发,纷纷败走城下。明军攻入城中,安南兵驱大象出阵,誓死拒战,激烈的巷战中,明军几呈不支。张辅“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斩其帅二人”,明军追至伞圆山,尽焚缘江木栅,俘斩无算,终于攻克了坚固的多邦城。
    “没错,的确跟我们想象的差不多。只是,战场上的残酷,又岂是我们这些没上过战场上的人所能想象的。但不管怎么说,大明军赢了,攻克了多邦城,安南的东西二都也将不保。只是,还有一件事我觉得要跟皇太孙你说一下!”王千军欲言又止,他也是刚刚从道衍那边得到消息,却又不知道该不该跟皇太孙说。
    “说吧,有什么不能说的。在这座皇宫里,也只有你愿意对我说真话。”朱瞻基也快十岁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皇室的孩子也早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